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
课 题 图形的旋转
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 钟表 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图像的旋转》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中学学习图形变换的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利用希沃白板5进行授课,在本课中应用了各种动画功能、擦除功能以及课堂活动,更好地服务课堂服务学生。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在二-四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但是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2.能力基础:能够根据已知图形绘制运动后的简单图案,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3.生活与已有经验: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旋转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其特征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旋转的含义、三要素和特征,能够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课件出示生活实例,引出研究问题。 师:这些场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仔细观察它们在做什么运动?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在回答“旋转”时,让学生对着具体的物体比画一下是怎样旋转。 师:荡秋千呢?有同学迟疑了,荡秋千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时,具体实例多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整圆周运动,所以部分学生形成了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转一圈才是旋转,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选取学生熟悉的但又有争议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荡秋千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学生有明显的争议,以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探究的欲望。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2.借助实例,认识旋转三要素。 师:首先从我们最熟悉的钟表入手。谁来读出现在钟面上所显示的时间? 生:12时30分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们现在钟面上显示的时间与标准时间相差15分钟。你能把它调成标准时间吗?应该调哪根针?谁来试试? 生1调完说明理由 师:还有不同的调法吗? 生2调钟并说明原因 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拨针的结果呈现出来,回想他们拨针的过程,其实指针就是在做旋转运动。从这两次拨针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师: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我们把它们称为旋转三要素。 师:经过探究我们已经认识了旋转三要素。你能用旋转三要素描述下面指针的旋转过程吗? (课件出示钟面) 首先让几组学生反馈,再逐步完善描述。 师:刚才通过指针的旋转,我们认识了旋转的三要素,知道在描述一个物体的旋转的时候,三要素缺一不可。 3.建立表象,加深理解 师: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指针如果从“6”到“9”,能想象出旋转过程吗? 生1: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到“9” 生2:指针从“6”绕点O逆时针旋转270到“9”
设计意图 想象与操作有机结合,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开放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二)研究旋转的特征 1.模拟操作,类比迁移。 师:先想一想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在哪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尺四人为一小组在学习单上转一转并思考下面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上台演示并回答。 师:如果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90°3次,旋转后还有这样的特征吗? 课件动画演示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再次感受图形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 将操作、演示和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领会旋转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这里设计了在方格纸上操作三角形旋转90度的活动,首先请学生想象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到方格的什么位置,其次利用三角形学具在方格纸上操作,对刚才的想象进行验证,并探究图形旋转的特征。一方面为下节课学习例三做了知识与技能上的铺垫,另一方面将想象与操作结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三)尝试练习,深化理解 师:除了生活中的旋转,其实我们数学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旋转,比如我们刚刚研究的钟表指针可以看做一条线段,把它放在方格纸上想象它可以怎样旋转呢,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AB绕端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么旋转的。 收集四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说它的旋转过程 师:这四位同学画的结果都符合旋转90度的要求吗?老师只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情况呢? 生:没有说清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 出示一幅线段旋转后长度画错的图,让学生辨认对错。 师:老师这还有一副图,大家看看画的对不对? 师总结:也就是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也就是线段的长度是不变的,只有位置和方向改变了。
设计意图 这时已经由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上升到图形的旋转,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化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这里设计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绕端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通过操作看清楚旋转后图形位置,再说一说旋转的过程。线段的旋转既承载了对旋转要素的深化理解的作用,又为后续学习图形的旋转打下了结实基础。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四、课堂小结 师:时间在流逝,钟表在不停地转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回答)如果我把这节课所有的知识看成这个钟面,如果这节课所有的知识你都掌握了,那么指针就从12转到12,那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告诉大家你的收获了这节课的多少吗?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旋转,但是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如有部分学生对于旋转停留在转“一整圈”的层面,而对于秋千、道闸只是转一个角度的运动,他们就认为不是旋转,这也是本节课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再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解旋转的三要素,认识旋转的特征,让学生以“旋转三要素”为标准判断物体或图形是不是旋转,进而深刻理解旋转的意义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