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5 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5 短文两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7 21:4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短文两篇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藻饰(zǎo)    黠(xiá)   诘难(jié)
shè(涉)猎 (zhì) 吹毛求疵(cī)
豁然贯通(huò) yí(怡)情 傅彩(fù)
2.读准多音字
蒸馏:liú  其他读音:liù  组词:馏馒头
二、重要词语
1.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2.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3.统筹:统一筹划。
4.狡黠:狡诈。
5.诘难:诘问,为难。
6.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7.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8.滞碍:不通畅。
9.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10.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1.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12.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三、作家介绍
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22)、幻想游记《新大西岛》(1626)和58篇短文组成的《随笔》。
培根
2.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http: / / www.21cnjy.com )、邓子健。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为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为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有感而发,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文革”初期,“三家村”受到残酷迫害,邓拓以死抗争。1979年得到平反。著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燕山夜话》等。
1.《谈读书》说理论证方法探究。
点拨:(1)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3)作者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2.“不求甚解”含义探究。
点拨: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是不拘形式,专注精髓的一种方法论。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二是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核心图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