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阿福的新衣——认识厘米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估计和测量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估计和测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在具体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和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特别漂亮,阿福也想做件新衣服,今天他来到了裁缝店,我们一起去看看。(学生讲故事)
1、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想说说你的想法?
生1: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生2:他俩的手不一样大,所以量出来的衣服不一样大。师小结:两人的拃不一样长,师傅的拃长,徒弟的拃短,所以衣服做小了。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拃量。
2、还有别的办法吗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你认识尺子吗?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种尺子,测量不同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你手中的这把尺子。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认识尺子
师:仔细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 生1:有数字
师:这表示刻度,0刻度表示起点 生2:有小线线
师:这表示刻度线 生3:有字母
师:字母cm这是一个长度单位他叫“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厘米还可以用字母cm表示。(揭示课题,并板书)
2、认识1厘米
(1)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能在我的尺子上找一找吗?生1:从1到2是1厘米生2:从2到3是1厘米生3:从0到1也是1厘米......师小结:你们找的这一些都是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也就是每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探究找到1厘米,老师给予肯定,是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起学习的更大兴趣。
(2)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吗?用手指一指这些长度。
(3)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给我看看吗?情景1:学生用尺子量着比划1厘米,当拿开手的时候就变了。情景2:同 桌两人合作,一人拿着尺子,一人用手量,然后拿开尺子,手可以不动。比划出1厘米了。老师帮你想了一个办法,信封里面有一根小棒,你用手指拿着,再看看,是不是1厘米。小结:像这么长的就是1厘米。
(4)让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1厘米吗? 生1:橡皮的厚度生2:粉笔的厚度生3:手指的宽度......
师:我这本教师用书的厚度是1 ( 100 )张A4纸的厚度是1厘米, 3 本横格算术本的厚度是1厘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3、认识几厘米
①你会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吗 先让学生 台前边演示边说,然后让学生说说在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哪几点? 最后老师演示。
②动手量量手中三根小棒的长度写在学习报告单上。
(三)动手实践,体验学习
师:之前的故事中说到了1拃,你知道怎样才是1拃?(拇指指尖与中指指尖之间的长度)1、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你想怎么样量?生1:把手比在直尺上量生2:把一拃画下来量学生示范:把一拃放在展 台纸 上,在 拇指指 尖处 点一个点,在中指指尖处 点一个点,然后把两个点用直线连起来,像这样的一条线叫做线段。最后用直尺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再演示一遍
2、师:你们想试一试吗?请你试一试。
3、估一估量的过程中会出现比几厘米多或比几厘米少的情 况,该怎么办呢?(学生会想到大约)什么情况下用大约呢?举例说明。红铅笔的长比( 9 )厘米短一些,蓝铅笔的长比( 9 )厘米长一些。这两支铅笔的长大约都是( 9 )厘米。
(四)巩固练习,提高升华
1、讨论:怎样用下面这把断尺量出绳子的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数一数师:如果不用数,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用减法计算)小结:用末端的数减去起点的数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
2、量一量:测量下面线段的长度。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师傅和徒弟找到了把衣服做小的原因,而且 学会了怎样用尺量,相信在以后肯定会做出很多既合适又漂亮的衣服。那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