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5 12: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课 题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时安排 2节 课前准备 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
教材内容 分 析 初中历史教材详细描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通过战争场面的形象描绘吸引学生兴趣,而高中教材语言精练、简洁,总结性强,需要掌握大量史实论证观点。高中教材对比初中教材,在东方主战场上的介绍更为详尽,突出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归属感和使命感。 因此,高中历史老师需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通过对比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增减和详略,恰当地安排教学活动,例如初中时学生对于全民族抗战的史实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高中历史老师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时间线或地图的形式,带领学生温故的同时补充高中教材中新的内容,这样既节约时间,减少了简单无意义的重复,又补充新知,突出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中重要战役的作用和地位,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指导着中学历史老师的具体的教学活动。课程标准针对本课表述的课程内容为:“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对此,可做如下理解:高中课标要求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了解“为什么”,深化认识,探究历史事件原因和背景。要求认识十四年抗战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要求理解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地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避免简单重复,深化学生认知,探究历史发展本质。简化具体史实,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十四年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等内容,培养家国情怀和历史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一定了解,但初中所学历史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对此,可以利用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思维活跃,存在主动探究意识的特点进行教学,为高中历史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基础。高中历史教学需避免与初中简单重复,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更高层次要求,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理解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等概念,掌握历史解释方法和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辨别,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问题,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作用、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的正确理解。
教学目标 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能够定位和理解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战争发生的特定空间,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叙述重要战役。能够理解和解释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作用,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认同革命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全民族抗战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展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图 会战时间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2日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忻口会战 1937年10月13日至1937年11月2日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台儿庄大捷 (徐州会战) 1938年1月至5月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1日至1938年10月27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长沙会战 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设计意图 初中阶段对于这一板块内容讲述详细,老师需要通过视频、语言描述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学习情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史实,认识抗日战争的惨烈以及中国军人的英勇奋战。而正面战场的抗战史实在初中时便已详细了解了,故在高中学习时设计为自主学习,总结知识点,学生根据教材整理正面战场上的重大会战,避免了无意义的重复学习,且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利用地图,展现正面战场上每一次战役发生的特定空间和时间先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据统计,1937年,中华民国政府经济部登记注册的3935家工厂(不包括矿场,但包括公用事业和兵工厂)中,有1235家(占30%)设在上海,2063家(占52%)设在沿海各省,637家(占17%)设在内地。日寇铁蹄所过之处,民不聊生、社会经济破坏异常严重。 ——荣维木、步平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有的厂,如广东的三个厂,已经属于日机轰炸的重要目标,个别厂甚至已不能正常工作,兵工署为增加出品供应前线,仍严令坚持生产。 巩县兵工厂......1937年秋连遭敌机三次轰炸,损失严重,奉命南迁......1939年12月又连遭日机轰炸,1940年春奉令......向重庆搬迁,搬迁途中因宜昌沦陷,一部分员工机料被迫折回湖南。在如此辗转困难的条件下,1941至1945年该厂仍然保持月产枪弹130万发、75毫米炮弹4000发、手榴弹10万枚。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组织与管理》 阅读材料,分析工厂西迁的背景和意义。
设计意图 国民政府战略西迁的内容初中阶段并没有涉及,故高中老师需要提供大量的史料,帮助学生进行情境创设,使其可以深刻理解国民政府西迁的背景、内容和重要意义。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依靠力量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和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战场范围在统治区域内进行防御敌将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作战方式多以阵地防御为主的大规模会战以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持久广泛游击战为主战略地位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两者关系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对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形势
设计意图 初中阶段对敌后战场的了解包含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学生对于史实部分掌握较多,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阶段则对学生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以参与并指挥百团大战的左权将军的家书作为史料,结合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探究百团大战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时空观念。通过左权的家书,感受抗日英雄的铁血柔情,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铭记历史,反对侵略战争,学习先辈们忠诚于国家,舍身忘已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中国人没有能力保卫自己”,“北京、张家口、太原、广州、汉口、上海以及其他城市未经一战地陷落”。——法国学者亨利·米歇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多达百万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合作探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历史观点? 师: 中国的持久抗战使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苏联)计划,迟滞了日本“南进”(英美)的步伐,使世界法西斯势力的战略配合的企图不断落空。 ——唐培吉《论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意义》 1943年,日本陆军23个师团用在太平洋战场,占总兵力的26%;1944 至1945年,日本总兵力为365万人,其中199万人投入中国战场占总兵力的54%,166万人用于太平洋战场,占总兵力的46%。 ——据龚古今、唐培吉《中国抗日战争史稿》整理
设计意图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则强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在衔接初中已经知道抗日战争基本贡献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笔者将本环节教学难点确立为:如何通过多方史料解释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了达成此能力目标,笔者设计了一个学术情境来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在此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多角度、多方收集资料,形成较完整且互证的证据链,才能让我们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并真正理解与认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一历史解释。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总结归纳中共七大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 时间1945年4至6月背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目的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设计意图 初中阶段第一次了解中共七大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高中时,学生对于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重要意义有了基础的了解,适当的取舍和自主学习,既节约了教学时间,也给了学生回顾复习旧知识的机会,可以达到良好的衔接效果。
板书设计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初期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东方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抗战的胜利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笔者立足于统编版初高中历史通史教材而进行设计的,从高中历史教学出发,对比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围绕相应的衔接策略展开设计。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度,而高中历史作为初中历史的进一步提升,在历史教学上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中历史内容多,老师应当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取舍,详略得当地安排高中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良好衔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