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导学案-22 唐雎不辱使命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导学案-22 唐雎不辱使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7 21: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唐雎不辱使命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唐雎(jū)   怫然(fú)     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以头抢地(qiānɡ) 休祲(jìn)
缟素(ɡǎo) 韩傀(ɡuī) 色挠(náo)
2.识别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解释: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解释:青色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理解
(1)辱:辱没,辜负。
(2)易:交换。
(3)布衣:平民。
(4)加惠:给予恩惠。
(5)怫然:盛怒的样子。
(6)免冠徒跣:摘掉帽子赤着脚,形容怒气极大,却不敢爆发。
(7)抢地:撞地。
(8)休祲:吉凶的征兆。
(9)色挠:指变了脸色。
(10)谢:道歉。
(11)谕:明白,懂得。
2.一词多义辨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3.词类活用解释
(1)请广于君
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2)轻寡人与
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3)天下缟素
解释: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词用作动词。
4.古今异义区分
(1)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今义:指不弯曲。
(2)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指休息。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引出下面的议论。今义:夫人、丈夫。
(4)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虽,虽然;然,这样,如此。今义:转折连词。
三、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战国策》的《魏策》,《战国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西汉末年史学家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是一本国别体史书,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
四、题目解说
课文题目是后人所加,“唐雎”是安陵国谋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故事的主人公,“不辱使命”是说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题目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唐雎的爱国主义精神。
1.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
点拨: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影地塑造了唐雎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2.选材与详略探究。
点拨: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在秦廷上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一段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较次,故略写。至于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回国的内容与本文的中心毫无关系,写了反而冲淡本文中心,故一概不写。
3.核心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