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度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8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度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14 18: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八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目录
一、单元信息 2
二、单元分析 2
(一)课标要求 2
(二)教材分析 4
(三)学情分析 4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4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6
五、课时作业 6
第一课时 6
第二课时 9
第三课时 12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14
(
10
)
一、 单元信息
生物作业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生物学 八年级 第一学期 北师大版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单元 组织方式 √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第五单元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探究身边的微生物
2 第五单元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特征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 第五单元第十八章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本单元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 年版)》“生物的多样性”和 “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这两个主题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概念体系。
概念 2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概念 9 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
9.1 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针对特定的生物学内容,运用生物学、物理、技术、工程学等学科概念,以及“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
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选择恰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提升探究实验能力。
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发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创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的改进、食材的选择等方面不断尝试。在这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供选择的项目如下。
收集当地面包酵母菌种,比较发酵效果
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
制作泡菜,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
【学业要求】
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分析不同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根据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或与生物学相关的现实要求,尝试提出需要解决的生物学或跨学科实践问题。
在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式收集和记录证据,通过分析证据发现研究中的不足,再通过循环迭代不断改进研究方案或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撰写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活动目标、方案、结果、研究反思等,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如模式图、曲线图、数据表格、照片等)直观、简洁地呈现实践成果。
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分享实践成果,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能够运用证据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研究中的不足,改进实践方案。
【教学提示】
教学策略建议
(1)通过列表等多种方式,对不同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识。
将“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前 6 个学习主题的重要概念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可以参照本标准提供的内容,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本标准的学习主题灵活进行选题,系统规划跨学科实践的活动顺序和时间安排。
情境素材建议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简易材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建构模型) 3.学习活动建议
尝试对给定的一组生物进行分类;培养并观察细菌的菌落;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寻求恰当、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和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在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形成物化的成果及说明,以及实践活动报告,同时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进行多元评价。
(
微生物在
生物圈中
的作用
生物圈中
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
人类的关

在食品、
医药工业
的应用
本章小结
代谢方式及
在生物圈中
的主要作用
) (
有些微生物使人类
患病
) (
微生物的广泛应用
前景
) (
主要类群
及实例
) (
结构、种
类和分布
)(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
在生物圈
中的地位
) (
微生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 (
人类控制有害
微生物, 利用
有利微生物
)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以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的第十八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和作业设计单元,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微生物,认识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学生已学习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第五单元第十七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为学习本章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学习为本章中细菌、真菌和病毒结构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更有利于本章中“用显微镜观察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活动的开展。本章内容中涉及到的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发酵技术的知识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微生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能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在实际生活中,有点谈“菌”色变,只知道它们有害的一面,关于它们对人类有利的一面知之甚少。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微生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章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学生掌握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图片演示,数码显微镜投影,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加强他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活动,虽然学生平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实践经验,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和指导。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一)单元学习目标
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概述微生物的代谢、结构和繁殖特点,举例说明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单元作业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 课时 课时作业目标
简述什么是微生物 举例说出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第一节第一课时 通过信息收集和绘图,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培养大型真菌—蘑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培养和观察微生物。体会到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与人类关系紧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学科素养。
将生物与当今热点和其他学科联系到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通过制作微生物模型,比较细菌、真菌和病毒结构,培养动手操作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4. 概述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第二课时
5. 举例说明微生物与疾病、医药和食品的关系
6.参与某项发酵活动,理解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应用中的原理,体验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1. 通过观察和信息收集列举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自制”泡菜的 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应用中的原理。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一)单元作业设计基本原则
强化作业设计的育人功能 生物作业设计要坚持“生本理念”,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作业设计的育人功能。
完善作业设计的评价功能 作业设计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的有效路径。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作业设计要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业设计中渗透生物学科素养的同时要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浸润的方式融入其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作业设计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梯度、不同功能的层级作业和弹性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发展。
发展核心素养 根据学科特点,在作业设计的基础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灵活性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效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单元作业设计基本流程
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这一主题,在分析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到三个课时作业和一个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中。课时作业立足于教学重难点和学习目标。分为课前准备、课后基础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选做),其中基础性作业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明确重难点内容,掌握课堂要点。发展性作业有实践作业和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学习目标和核心素养,整体设计了 30 分钟左右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其中包括两个基础题,两个提升能力类型题和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可以不同层次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业设计流程如下:
(
基本流程
)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作业 1(课前准备) 1.作业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图书多媒体网络等,开展“微生物”在身边的图片搜集活动,可采用拍照或绘图形式。
评价设计:
拍照要求:照片要清晰,拍摄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绘图要求:
评价维度 星级
科学性与真实性
形态正确
比例适当
清晰美观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微生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能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通过图片搜集展示活动,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搜集图片,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类整理和展示,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通过绘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对于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作品展示:
作业 2(课后基础性作业): 1.作业内容
神州十三号航天员喝水前检测水质中微生物的视频一经播出,引发关注。在空间站生活,保障用水安全非常重要,航天员每个月都要对饮用水采样进行微生物检测。微生物分布广泛。你认为下列哪项中没有微生物( )
冰箱 B. 南极 C. 火山周围 D. 真空中
下列不属于单细胞微生物的是( )
蓝细菌 B. 支原体 C. 酵母菌 D. 霉菌
当今国内,新冠病毒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如何有效做好个人防护,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手部卫生,为“手”护健康,呼吁广大师生家长们学习七步洗手法,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前后细菌数量的变化”,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步骤一:取四个装入等量培养基的培养皿别标记为 A、B、C、D ,将培养皿高温灭菌,冷却至常温。
步骤二:洗手前分别在 A 和 B 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随意洗手后在 C 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后在 D 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加盖封好。
步骤三:将四个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
步骤四:重复以上实验 5-6 次,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下
A C B D
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的假设是 。
②在培养皿中按下手印的目的是为了 。
③步骤三中,为什么要在恒温箱中培养? 。 2.时间要求:10 分钟
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1)D (2)D (3)① 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后细菌数量会明显较少②接种细菌③为细菌的生活提供适宜的温度。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第 1、2 两道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有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第 3 道题属于实验探究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的某些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作业 3 课后发展性作业(选做) 1.作业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看视频“自己种蘑菇”,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开展“培养大型真菌—蘑菇”的实践活动。用拍照的方式记录每天的出菇情况。完成下列
表格,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蘑菇的生长情况。 2.时间要求:每天 3 分钟
设计评价:
光照 天数 强光 弱光 黑暗
第 1 天
第 2 天
第 3 天
第 4 天
第 5 天
第 6 天
第 7 天
第~天
实施建议:学生将课堂接种好的蘑菇菌包带回家,分别放置在通风清洁的室外强光处、室内弱光处、以及黑暗房间中(可用黑纸包裹),每天喷水数次,用拍照的方式记录每天的出菇情况。
当菌盖上面的凹陷处有白毛产生,即可采收。采收之后,再用报纸密封,培养菌丝 3~5 天再次喷水又可出菇,一般可收 3~5 茬。种植效果理想的小组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最后在班级中评比出“优秀种植小组”。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开展“培养大型真菌——蘑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亲自动手培养蘑菇,让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对于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和分享蘑菇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理念和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
成果展示—蘑菇生长记
(完成蘑菇生长记录,小组交流总结:弱光下蘑菇长势最好)
第二课时
作业 1(课前准备) 1.作业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当地超市食用菌的种类并进行汇总。
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金针菇、杏鲍菇、香菇、木耳、平菇、羊肚菌、茶树菇、猴头菇、银耳等。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作业 2(课后基础性作业) 1.作业内容
“亮甲”的广告词中有一句“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引起灰指甲的微生物是( )
病毒 B. 细菌 C. 寄生性真菌 D. 腐生性真菌
连日来,上海的新冠疫情牵动不少人的心,疫情爆发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紧急支援上海。“守沪有我”的铿锵誓言令人动容,已知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下列有关该疾病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从传染染病学看,该病毒是病原体
将患者隔离治疗是控制传染源
该病毒可以脱离活细胞独立生活
新冠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诗句中的“落红”为落花,在落叶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如 、 等)。
②凋落的花瓣化为“春泥”,为植物生长提供 。
③专家建议环卫工人不要将清扫的落叶作为垃圾拉走,最好在树根附近填埋,原因是 。
时间要求:8 分钟
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1)C (2)C (3)①微生物 腐生性细菌、真菌 ②无机盐③树叶被微生物分解后成为天然的肥料,增加了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第(1)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营养方式,能够区分寄生性微生物与腐生性微生物,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以致用。
第(2)题结合当今热点话题—新冠疫情,考查学生对已学过的“预防传染病”中的相关知识和本节课时所学的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3)题属于跨学科综合应用性作业,通过诗句引入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代谢方式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掌握情况,体现生物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也能从中提取到生物相关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发展理性思维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作业 3 课后发展性作业(选做) 1.作业内容
制作细菌、真菌和病毒模型,比较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结构。制作材料:材料自选,如轻粘土、纸板、乳胶等。
制作要求:
生物模型符合生物学原理,能够体现生物模型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结构比例合理。
模型大小合适,可制作底座,便于稳固和展出,一般作品尺寸不小于 20cm*10cm*10cm。
标注好模型名称、作者、班别及作品简介。
注意使用环保材料制作,便于长期保存和展示。 2.时间要求:10 分钟
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及要求 实际得分
科学性(3 分) 模型制作方法科学合理
完整性(2 分) 模型制作结构完整
艺术性(2 分) 制作美观、大方
创新型(2 分) 选材有特点,适宜保存,环保
语言表达(1 分) 文字说明简洁、准确
总分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模型制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进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学科素养。
作品展示
第三课时
作业 1(课前准备) 1.作业内容
借助图书多媒体网络等收集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信息,完成表格,区分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
有益 有害
…… ……
评价设计参考答案:
有益 有害
酵母菌—酿酒 痢疾杆菌—痢疾
乳酸菌—制酸奶 黄曲霉—致癌
放线菌—生产抗生素 毒蘑菇—中毒
醋酸菌—酿醋 乙肝病毒—乙肝
…… ……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搜集信息,初步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区分有益和有害微生物。有助于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作业 2(课后基础性作业) 1.作业内容
认识抗生素(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列举自己家里常用的抗生素类药品,结合漫画说说滥用抗生素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小芳患了病毒性感冒,早期治疗中他适合口服或注射抗生素类药品吗?为什么?
时间要求:5 分钟
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或提示:
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有头孢拉定、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如果滥用抗生素的话,治疗没有效果的,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的,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病毒性感冒早期治疗中不适合口服或注射抗生素类药品,因为抗生素可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效用。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收集抗生素药品,使学生理解微生物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养成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习惯。让学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具有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作业 3 课后发展性作业(选做)
1. 作业内容
近日,3·15 曝光了老坛酸菜制作环境恶劣,让广大消费者触目惊心。为了饮食卫生与健康,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家庭泡菜制作过程”,学习制作泡菜(可拍摄视频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小组内交流分享经验)。
某实践活动小组进行了“探究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的实验,并进行了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请据图分析回答:
制作泡菜主要利用了 的发酵作用,注入的料液要淹没菜蔬并将泡菜坛密封起来,目的是 。
由上表可知, 会影响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选择 号坛食用泡菜最好,理由是 。 2.时间要求:题目 5 分钟
3.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 (1) 乳酸菌 为了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2) 腌制时间
(3)2 2 号坛在腌制的第 12 天开始,亚硝酸盐达到最低值并基本保持不变。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以制作泡菜为例,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应用中的原理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成果展示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菌、真菌和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可见 B.大肠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
C.奥密克戎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D.大多数真菌为多细胞微生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淮北口子酒是安徽省的知名酿酒企业,酿酒主要利用酵母菌发酵,以下关于酵母菌说法错误的是( )
A.酿酒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B.酵母菌只能进行孢子生殖
C.和细菌相比,酵母菌有真正的细胞核 D.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下列关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大多数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少部分是有利的
B.病毒性感冒可以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C.利用青霉菌可以生产抗生素
D.一些细菌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人患手癣、足癣
如图是某些微生物的形态图。请回答:
引起炭疽病的炭疽杆菌和上图中的 (填字母)属于同一类别;图中 B 结构上主要是由 和 组成。
蒸馒头、做面包时离不开[ ] 。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 和

(3)A 与 C 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是 A ;A、C 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不同点是:A、C 的细胞中 。
(4)云南民谣中的“红伞伞,白杆杆”描述的毒蘑菇是由 构成的,和图中的 D 一样依靠 进行繁殖。
根据本章学习内容,尝试设计“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思维导图,并在班级交流与展示。
(三)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1、2、4 √ 易 原创 30 分钟
2 2、3、5 √ 易 创编
3 5 √ 难 创编
4 2、3、5 √ √ 难 创编
5 1、2、3、4、5 √ 较难 原创
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或提示:1.A 2.B 3.C 4.(1)A ; 蛋白质外壳 含有遗传物质的内核(2)C 酵母菌 ; 二氧化碳 水(3)无成形的细胞核 ;无叶绿体 (4)菌丝 ; 孢子
5.(1)“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思维导图示例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思维导图评价量表
维度 评价指标 自评 互评 师评
科学性 (30 分) 1.全面反映主题的内容
2.文字表述准确、清晰
3.概念之间的关联词使用恰当
规范性 (30 分) 1.主题中心突出鲜明
2.层次清晰合理。
3.布局合理,书写工整。
逻辑性 (20 分) 1.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
2.各分支内容与主题关系密切
创新性 (20 分) 1.色彩丰富、美观
2.跨学科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融合。
实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开展评价、交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