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词五首》精品教学课件(73页)

文档属性

名称 25.《词五首》精品教学课件(73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8 07: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3张PPT。25.词五首望江南温庭筠·晚唐“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yún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少敏悟,才思艳丽,韵格清拔,工为词章小赋,其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称“温韦”。屡试进士不第。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丽、精巧, 〔梦江南〕两首写思妇的相思尤为出色。 作者介绍 听读诗歌,体会意境
望江南 温庭筠·晚唐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huī朗读正音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pínyǐ望江南 温庭筠·晚唐mò mò夕阳的斜光重点词释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形容极为伤心凭靠望江南 温庭筠·晚唐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诗词中常代指分别的地方。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因心上人远行而终日在江边楼上迎候(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情景——清晨梳洗完毕后,独自在望江楼上凭栏眺望。/只见成百上千(许许多多)的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心上人的那只归舟。/夕阳的余晖含情脉脉,无情的江水悠悠远去。/眼望着白蘋洲,思念让人肝肠(愁肠)寸断。词意理解:阅读 理解 1.“梳洗罢”才“独倚楼”反映了这位女子怎样的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刚梳洗完就“独倚楼”说明她盼望夫归,心情急切。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独”字写出了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 3.“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吗?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表面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在思妇的眼中,夕阳的余晖似乎是自己含情脉脉的眼神;悠悠的江水就像自己的愁思绵绵。 5.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能读出,她以前可能也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6.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频洲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如今又是让她极度悲伤,肝肠寸断的地方。
7.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千帆过尽”仍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8.词的主题 通过描写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抒发了她盼归不得而终究失望的痛苦心情。链接中考1. 《望江南》中写出了思妇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望江南》中写思妇盼夫未回失望极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答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3.《望江南》中充分体现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中考题.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这首词有环境: .
有人物: ;有情节: .
.
词中表面写悠悠的流水,实则暗喻 .
.这是 .
的表现手法。
2.描述一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
句诗所呈现的画面。
看遍了一艘艘驶过的客船,却没有一艘属于自
己。夕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
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
心情悠悠无语离去。思妇的脉脉含情和对心上人的思念(愁绪)借景抒情烟波浩渺的长江,江边一座楼阁;一个满怀惆怅的女子她在江边楼阁从清早直到傍晚等待归人,却因绝望而柔肠寸断武 陵 春李清照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歌曲欣赏 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作者及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所以李清照的生活以金兵入据中原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生活优裕;后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写于绍兴五年(1135),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听读诗词,体会意境欣赏歌曲,背诵诗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南宋朗读正音juànxīshàngnǐfànzéměng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重点词释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打算  暮春时节,春风停了,鲜花已经落尽,只有尘土李还留着落花的香气,/天色已晚,我却懒得(无心)梳洗打扮。/春天里花开花落,景物依旧,而人却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对一切事情都丧失了兴趣,/想要诉说不幸遭遇,泪水早已先流。
听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打算去那里泛舟赏春,/只是怕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内心无限(沉重)的哀愁。词意理解:阅读 理解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内心哀伤。
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
2、作者哀伤愁苦的原因和程度如何?词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内心的愁苦哀伤之情的?
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 丈夫的去世使她万念俱灰,无限悲伤。
程度:“欲语泪先流”,她的悲哀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
写愁苦哀伤之情的方法——通过“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细节具体地表达了内心浓重的哀愁。这种用细节写愁苦心态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前两个词让人感到轻松。词人“闻说”双溪春好,“也拟”泛舟出游,消除愁苦,不过,词人又用“只恐”否定了自己的计划,让人从轻松又跌落到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无奈。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5.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内心哀愁的沉重。 通过对词人暮春寡居的生活片段和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切而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之后无尽而沉重的哀愁。6.词的主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吗?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链接中考:1.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独辟蹊径,抒发内心沉重的哀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中考题.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解释下列字词:
风住尘香:
拟:
物是人非:
舴艋舟:
2.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词人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
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愁苦。
3.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句,创意出奇,请说说它奇在哪里?
奇在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说自己的愁沉重到
连船都承载不动,比喻新颖而奇巧。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打算。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堂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  范仲淹(969-1052) ,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幼年孤贫,刻苦好学。一生为官清正,治军严明。死后,谥号“文正”。所作散文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岳阳楼记》为其代表作。有《范文正公集》。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仅存五首。《渔家傲?秋思》选自《唐宋名家词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听读诗词,体会意境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朗读正音sàijiǎozhàngzhuóyānlèqiāngmèifà词意理解 西北边塞的秋天来了,风景十分奇异,与江南一带不同,/大雁向衡阳一带飞去,毫无留恋之意。/四面的边声(风吼、马嘶的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同响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崇山峻岭之间,烟云弥漫,落日西沉,群山中一座孤城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石记功(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笛之声悠悠不断,夜里寒霜满地,/将士们不能入睡,白发的将军和征夫们留下了思乡之泪。阅读 理解 ①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以描写为主(塞外秋景),下片以抒情为主(忧国思乡之情)。
②“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异”字又有何作用?
天冷、声杂、城孤。
统领后文景物的特点,突出边塞的秋天与中原不同,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③词为我们展现了哪些独特的塞外风光?找出原文的关键词回答。
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主题
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写出了守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忧国思乡之情。链接中考: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以及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分别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2. 《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 《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考题.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
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
艰苦。
2.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
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D D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
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
想到什么?
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
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心似箭的
感伤之意。
5.词中“异”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异”: ①天冷。——“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声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城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表达了词人的忧国思乡之情。 C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苏轼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当年春夏,密州天旱,旱蝗灾害相继发生。苏轼曾到位于东武(今山东诸诚)西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后果然得雨,他再往常山祭谢,并开云泉、建云泉亭。同年十月,常山之庙整修一新,苏轼再往祭谢,归途中与同官会猎于铁沟。苏轼写下了一系列作品,这首《江诚子·密州出猎》最为人们称道。写作背景: 听读诗词,体会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朗读正音liáoqíngjǐndiāoqiújìgānghānbìnqiǎnwǎn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重点词释暂且名作动: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衣服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即“为之报”,向太守报告;全部还;开阔自比魏尚,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拉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人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皮裘,上千人马犹如一阵风,席卷(飞快的越过)平坦的山冈。/为了回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心胸还很开阔,胆气还很豪壮。/两鬓间出现少许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才能再派冯唐那样的使者,手持符节,像赦免云中太守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向,射杀犯界的天狼。 词意理解阅读 理解 ①这是一首记射猎的词,从表达方式看,上下阕各以什么为主?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②《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以少年英雄孙权自比,突出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少年人的狂气和豪情。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
——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新信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出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词的主题链接中考: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4.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中考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
物形象?
①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②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
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
②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3.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
用意是 “何日
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 。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魏尚破 阵 子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以激励友人的壮词。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破阵子,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赋,写作。
壮词:指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都豪放雄壮的词。
题意:为陈同甫写一首雄壮的词来寄给他。
陈同甫(注①),名亮,字同甫,南宋婺(wù)州(现在浙江金华)人,也是主张北伐的抗金爱国志士,同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题解: 1188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亮到带湖去拜访辛弃疾,共商杀敌大计。作者梦寐以求的就是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然而他的美好夙愿,直到两鬓班白,也没能实现。军营豪迈雄壮的生活只能成为一种往事的追忆。这首词,正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听读诗词,体会意境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朗读正音 tiǎodìlúpīlìsàixiánzhìhuījiǎo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读词思考:用“/”划出诗句的停顿。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重点词释: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指牛。典故见书210页注释④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战场。像……一样。良马名,刘备的坐骑。特别响的雷声。了结,把事情做完。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酒醉的夜里,我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一梦醒来便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号角之声。/在军营里,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听各种乐器演奏边塞悲壮的战歌。/我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弓弦的响声就像惊雷令人心惊。/我要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一世英名(生前死后都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只可惜我已经白发丛生!词意理解阅读 理解 ①词的上片描写了军中的哪些生活情景?
词的上片主要是描写军旅生活:
营帐中——(夜里)看宝剑、(清晨)听号角;
军营中——(白天)分炙麾下、听塞外声 ;
沙场上——(白天)沙场上点兵。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分别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
从形、声两方面着笔,描写了奏乐吃肉的豪迈军营生活。
描写了紧张激烈(马飞、弓鸣)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将士们所向披靡的斗志。③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两句话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理想抱负,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后一句是对现实的无尽感叹,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情调已由前面的雄壮变为了悲壮,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悲愤之情。
结尾一句是点睛之笔。作者从理想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戛然而止,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词人的感情已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的痛苦。
结尾一句还表明前面9句是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 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壮”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⑤“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
“酒”这个特殊意象是与诗人的情感抒发紧密连系在一起的。
有的用“酒”来抒发喜悦的心情,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有的用“酒”来抒发浓厚的友情,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有的用“酒”来抒发孤独与郁闷,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通过描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在梦中回到战场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情景,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词的主题1.写词人时刻怀念军旅生活,夜不能寐的,梦中萦怀的句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与部下一起分食玩乐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链接中考:4.表达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3.表达作者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5.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7.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中考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 、
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 和 (感觉方面)
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 场面。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
以分析。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 、
、 、 、 、 这些都极勇
猛、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_________。快马强弓听觉视觉紧张激烈的战斗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赋壮词”。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
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
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
氛。
5.试比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本词的共同
点。
①主题:都表达 的痛苦之情。
②写作手法:都借助 的对比表现主题。有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梦境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