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5 09: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表现了科学家在不断纠正错误、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愿望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并从中受到启示,激发向科学家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愿望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 难点:从有关词句中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并从中受到启示。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恐龙及鸟类的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搜集恐龙的资料,对恐龙的种类、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播放恐龙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恐龙情况。
2.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初读情况,纠正错误的读音,不理解的词意。
3. 再读课文,解决剩余的简单问题。
4. 画出描写恐龙飞向蓝天的句子。
5. 学生交流、讨论,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6. 播放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7. 学生交流听完录音后的感受。教师梳理学生的答案,出示句子: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相当漫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些不同种类的恐龙相互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每一种恐龙都在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进化,最终使得一些猎食性恐龙具备了飞行的能力。
8. 齐读句子,质疑并讨论解答。
9. 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重点研读“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部分。
1. 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的句子,完成填空练习:猎食性恐龙的身体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到了最后,有些猎食性恐龙终于飞上了蓝天。
2. 学生自由朗读句子,体会演化过程的特点。
3. 教师范读句子中的加红部分:“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拍打”、“羽毛”、“鳞片”、“鳞甲”,读出停顿、重音和语调的变化。学生模仿朗读。
4.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演化过程的描述想象画面。教师出示图片资料并相机进行讲解补充。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画面。教师评价并指导说话技巧。
5. 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中的“可能”,强调猜测的语气。学生模仿朗读该句。教师总结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6. 教师出示表格总结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指导学生填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填表任务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评价。
7. 教师出示句子:“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引导学生理解排比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并仿照造句。教师评价并指导仿造句子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评价。
(四)教学总结
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探索科学问题的小短文,题目自拟。
3. 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准备在班上交流。
六、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通过填表、仿造句子等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一些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能没有深入探讨和解答。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时,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应该加强科学探索方面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