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逐字稿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逐字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4 19: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桂花雨》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及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基于此,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体会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感悟母亲说的话和结尾部分,体会文中的思乡之情,初步了解作者借助桂花抒发感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日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提升语文应用的能力。
新课标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在感悟母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是桂花,在不同的地方,香味会不一样吗?那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就联系上下文,感悟到家乡的桂花里不仅包含着迷人的香气,更包含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所以母亲才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与母亲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最后再回归全文,美读课文,为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基础。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堂课我遵循这一特点,品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品质,体现了“人文性”;学习写法、读写结合,体现了“工具性”。有机地完成了二者的统一,让学生思想品质受到教育,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师:散文如诗,散文如画。会读散文的人,能读出情,读出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琦君笔下的散文《桂花雨》,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我忽然就想起了一个问题,既然是写桂花,那就直接叫“桂花”,为什么要给它起这么一个奇怪的题目,叫做“桂花雨”?我们已经到了五年级,要学会边读边思,那这样,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作者眼中的桂花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把讲义拿起来,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准备好,预备齐!屏显: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齐读)
师:从课前的朗读到刚才的朗读,看得出你们训练有素,好厉害!掌声送给自己!掌声可以热烈一点!哎,对!好!
读书啊,边读边思。除了边读边思之外,一边读一边还要善于提取信息。
在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自然段里面,有一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作者对于桂花的感受。她对桂花的感受是什么呢?是哪一个词语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了呢?谁来说说看
生 1:我认为这个词语是“迷人”。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你说说看。
生 2:我认为这个词是“笨笨的”。
师:呵呵,那是桂花树,对桂花树的感受。还有吗?我刚才听到有一个同学好像在说,你说说看。
生 3:小花。
师:小花是感受吗?那是她看到的花的样子。还有吗?
生 4:我觉得是“喜欢”。
师:唔,其实是喜欢。对一个事物的感受——喜欢或者讨厌,对不对?当然刚才同学们已经讲到了,说桂花非常的迷人,是它的什么迷人呢?在那个自然段里。一起说。
生:香气。
师:它的香气实在太迷人了!(板书:香气太迷人)所以,作者是那样地喜欢(板书:喜欢),明白了吗?因为桂花香气迷人,引得她有了喜欢之情或者是喜爱之情。
同学们,刚才还有一个同学说“笨笨的”,来,真的有这么一段。不过你刚才看的不够仔细,这里面写的是“桂花树笨笨的”。一起来读读看,预备起!
生: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师:明明是写桂花很迷人,我很喜欢它。可是,为什么作者写着写着要去写桂花树笨笨的?写着写着,要去说桂花开得实在太小了,得仔细寻找才能找到呢,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动动脑筋想想看。已经有两个男生举手了,哦,这边也有,很好!好,我们听听看。你说是什么原因呢?
生 1:我认为因为她把桂花树跟梅树比较,因为梅树是有姿态的,所以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是写它样子很质朴,没有太突出。
师:嗯,她看出了一个比较。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 2:我觉得先写桂花树是笨笨的,然后开花时花很小,是为了突出桂花树的香气很迷人。
师: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他们都很会比较,而且他们也发现了作者的比较。对不对?真的就是这样,掌声再次送给他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这样的一番巧妙的比较。
预备,齐!
生: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师:已经有同学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了,没关系!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作者一上来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较,紧接着通过三个时间点来具体告诉我们桂花盛开的样子是怎样的一种盛况。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三个格子,三个填空。赶紧!快速地浏览课文,你可以选择三个填空当中的任何一个完成填写,不过是口头填写。你可以用文章里的语句,也可以将文章里散落在各处的语句自由地组合,只要组合的合理就好。明白了吗?赶紧!准备一下。
屏显:桂花盛开的时候,()桂花成熟时,( )桂花摇落以后,()生:默读,思考。
师:好,已经有同学准备好了!第一句,谁想说说看?你可以自由选择。好,先请你说。
生 1:桂花盛开的时候,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浸没在桂花的香气里。师:诶,课文里有这个句子,她稍稍做了一点改动,掌声送给她!还有谁要说第一句吗?和她可以说的不一样。如果你们觉得她说的是很正确的,你也可以继续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 2:桂花盛开的时候,要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小小的桂花。师:他联系了上文去组合,也不错!掌声送给他!还有吗?第一句还有同学要说吗?其实同一个填空可以有不一样的组合方式。
生 3:桂花盛开的时候香气迷人。
师:诶,直接就描写它的香气。
第二句,第二句好简单,对不对?
生: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把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摇下来。
师:你看哦,在课文里关于这句话,它只有很少的半句话,但是他自己组合了。掌声送给他!第二个空格还有谁要说?有吗?没有了。那我们直接进入第三题。
生 1:桂花摇落以后,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哦?为什么桂花摇落以后都会浸在香气里呢?而且他还特地告诉我们全年?谁能回答我?你说说看。
生 2:因为第六自然段里面写到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不仅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所以——
生 2:所以桂花摇落以后,村子里全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掌声送给他!他替你解释得非常好,还有别的说法吗?关于最后一题。
生 3:桂花摇落以后,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这是从它的作用的角度来讲,还有吗?
生 4:桂花摇落以后,还可以送给邻居们一些。
师:你看,这是他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想出来的,掌声送给他!还有要说的吗?好,最后再请你。
生 5:桂花摇落以后,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师:诶,这就把后文摇桂花的情景结合在里面,是不是?桂花摇落以后,如果你正站在桂花树下,满头都是桂花的花瓣。
好,刚才同学们反复提到了,浸在哪里?老师把它写上去。(板书:浸在香气里)
最后,通过“一花一鸟”总关情来教会学生怎样借助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桂花雨》练习评测
一、比一比,再组词。
茁( )推( )吩( )栋( )
批( )棒( )纷( )练( )
二、给下列句中带点的词换个意尽相近的词。
1、桂花树上长满了茂密的叶子。( )
2、母亲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
3、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
三、课文填空。
1、“桂花开得( )时,不说(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 )。”若将句中“没有不”换成别的词语,可以是:( )。
2、父亲闻着( )和( )的混,诗兴大发:“( ),( )。( ),( )。”
3、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 )小枝小叶,( )好几个天太阳:桂花晒子了,( )铁罐子里,( )茶叶中泡茶,( )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 )在桂花香中。这正是父亲诗中所说的:“( )。”
《桂花雨》课后反思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日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但文中没有一句思乡的语句,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可是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呢?为此我考虑过几种教学方法,但都感觉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后来张婷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作者对桂花印象这么深刻,不就是因为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时感受到的快乐吗?”
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这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正是蕴涵在作者回忆桂花香和摇花乐的过程中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香”和“乐”上,引导学生从这两处去体会,最后再自然的引到母亲说的那句话,感受思乡之情。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所以我从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学习“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语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体会桂花的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很自然的就过渡到摇桂花的“乐”。
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这“摇花乐”的环节,在课堂上,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心情,开心地读课文,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他们像作者一样缠着母亲摇桂花,他们也在桂花树下使劲地摇,就在他们完全投入其中时,我播放桂花雨飘落的动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现在,你就站在桂花树下,一朵朵摇落的桂花落在了你的发梢、脸颊、鼻尖、脖子里、手上、身上,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立刻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感到桂花飘落到我的身上,好像一片片金色的雪花!”有的说:“我感到桂花落到我的脸上,就像是可爱的小精灵在逗我。”还有的说:“我感到桂花飘落到我的头发上和手上,就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看着学生们完全投入其中,我趁热打铁,引出母亲的这一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引导学生从母亲怀念家乡的桂花感悟到,母亲思念的其实是自己的家乡。就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消化了本课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