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长征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5 10: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七律·长征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 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红军长征路线图
瑞金——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在吴起镇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我们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
精读诗歌,体会感情
研读诗句,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自学提示
(1)读文思考:面对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
(2)画出让自己感受到“只等闲”的词语,写写体会。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思考: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像这样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诗的体裁
诗的题目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诗意:
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溅起阵阵水雾,就像冒出的蒸气;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让人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
等闲:
“千山”以五岭和乌蒙为代表。
“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
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 的一切困难。
平平常常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这句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
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句要用坚决、充满信心的语气来读;“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做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朗读指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绵延千里的五岭,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又成了什么呢?
细浪
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山高林密,敌军居险布防。
  乌蒙山,峰高谷深,如刀切斧削。1936年2月27日,天寒地冻,红二、红六军团西进乌蒙山区。红军一万多人在一座座大山中转来转去,弹尽粮绝。这时,国民党军派出十个师又一个旅,一面尾追,一面从南面侧击,企图将红军困死乌蒙山内。
  岷山,有“千里岷山”之称,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战士们胸口像堵着团团棉絮,呼吸非常困难。战士们衣衫单薄,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倘若脚一软倒在雪山上,从此再也起不来了!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实写了什么 虚写了什么
虚实结合。
这两句写水写桥,既实写了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了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这两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当时敌人狂妄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大渡河上只有一座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夺桥的勇士们就是在这座桥上冒着敌人的枪弹前进着。
“寒”“暖”应该怎样理解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红军队伍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尾联中“更喜”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法上,尾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表达了对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
本诗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本诗巧用夸张手法,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写作方法
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只等闲
万水千山
金沙江——暖
万水
千山
五岭——腾细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渡河——寒
乌蒙——走泥丸
岷山——千里雪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总起)
分述
(总结)
课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