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人民版历史选修四教案:42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二)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人民版历史选修四教案:42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18 11:0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
2、探讨孙中山开创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历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作出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非常大总统》等历史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基础上,理解和学习孙中山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2、提出新三民主义学说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孙中山不断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再造共和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之时,正是中国政坛风云变幻之际。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在内外交困中不得不重新起用原先被罢官的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赋予他政治和军事全权,率军南下镇压革命。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法,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拥兵自重,胁迫清政府接受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西方列强则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支持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南方革命陈营中的一些人也力主让给袁世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逼迫清帝退位。2月13日,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2)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孙中山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他以“目的已达”、“义务告尽”、“成功而不私其权利”的磊落风格,按照南北议和条款和自己的诺言,正式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引退”,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临时大总统。
(3)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了三个条件: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大总统到南就就职后,他才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新大总统必须遵守参议院即将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然而,在惯于玩弄两面派阴谋的袁世凯面前,孙中山的一切努力都显得软弱无力,参议院再次向袁世凯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为约束和削弱袁世凯的权力,3月11日,在孙中山等人提议下,参议院正式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孙中山的经济建设计划
4月1日,孙中山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此后一段时间,孙中山转而致力实现他认为更为紧要的民生主义。他提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力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华。他认为,实业的范围非常广泛,农工商矿,百废待举,而百业之中必须优先发展交通业。他利用半年多的时间视察大江南北,宣传民生主义,并亲自担任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中华铁道协会会长、筹划全国铁路督办及全国铁路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指导修筑铁路、开采矿产等各项建设活动。
3、二次革命
(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统后,表面上赞成共和,实际却加紧建立其专制独裁统治。他肆意破坏《临时约法》,直接操纵内阁,大量举借外债,扩张个人势力,镇压革命党人。
(2)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中国同盟会在北京联合几个小党派,共组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这次改组工作中,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同盟会元老教仁担任代理理事长,实际主持工作。不久,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3)为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3月,袁世凯暗中指使部下,在上海火车站刺杀了准备北上参加竞选的宋教仁。
(4)正在日本进行实业考察的孙中山得知宋教仁被刺杀的消息后,无比震惊。他迅速结束在日本的考察访问,回到上海,奔波于沪、奥之间,发动兴师讨袁的“二次革命”。从此,孙中山开始了挽救民国的艰苦斗争。
4、组建中华革命党
(1)“二次革命”在袁世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优势兵力镇压下,不久即告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于8月流亡日本。流亡期间,孙中山“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与革命党人继续策划讨袁。他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并不在于袁世凯的兵力强大,而在于革命党人纪律涣散,行动不一。为此,他决定改弦更张,聚集同志,整肃精神,组建新党。
(2)1914年6月,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孙中山还亲手订立《中华革命党总章》,规定党的宗旨是“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再次举起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5、护国运动
(1)1916年元旦,袁世凯悍然称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登上皇帝宝座,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年号为洪宪。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立即激起全国各界的声讨浪潮。远在日本的孙中山立即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他在宣言中提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同时,孙中山还积极派中华革命党人深入各省进行联络和策动,进接开展讨袁护国斗争。
(2)在全国各地的讨袁浪潮中,原云南部监督蔡锷与李烈钧、唐继尧等首举义旗,在云南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向四川、贵州和两广进兵。各省也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但还想继续当大总统。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两个多月后,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二、护法运动
1、第一次护法运动
(1)袁世凯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并没有走出危局的阴影,继之而起的是军阀割据、武人专权的局面。1917年,皖系军阀段祺瑞重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后,出专卖国家主权,废弃《临时约法》,拒绝召开国会,破坏共和制度。他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这使孙中山感到了维护《临时约法》权威的紧迫性。因为在孙中山看来,国会和约法是共和国的象征,段祺瑞的做法是对共和制度的公然践踏。为了捍卫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共和制度,孙中山毅然举起“护法”大旗,倡导护法运动。
(2)他南下广东,欲图借助西南军阀的军事实力,开展护法斗争。1917年秋,赞成孙中山护法主张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会议决定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领导护法运动。
(3)滇系的唐继尧、桂系的陆荣廷都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与段祺瑞相抗衡,因此护法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个幌子而已。护法运动开始后,滇系、桂系表面上同意孙中山的北伐决策,暗中却与北洋军阀往来。他们排挤孙中山,使孙中山很快意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护法目标是不可能依靠军阀来实现的。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离开广州转赴上海。护法运动无果而终。
2、第二次护法运动
(1)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再次迫切感到“整理党务,先固实力”的必要。1919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确定党的宗旨是“巩固共的,实行三民主义”。为了再次开辟革命策源地,孙中山多次派廖仲恺等南下闽粤,策动粤军将讨伐占据两广的桂系军阀。1920年8月,粤军从福建兵分三路,向广州推进。桂系陆荣廷、莫荣新等败逃广西。粤军将领许崇智等敦请孙中山回广州主持政局。同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1921年4月,非常国会召开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在222张选票中,孙中山以218票当选为非常大总统。
(2)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粤军平定广西。1922年6月,就在后方渐趋平稳,孙中山致力于出师北上、讨伐北洋军阀的时候,陈炯明大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公然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化装易服,在卫士的护卫下,冲破叛军的重重包围,登上“永丰”号军舰避难。随后,孙中山率“永丰”等军舰船驶入白鹅潭,炮击叛军。从6月16日至8月9日,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坚持了整整55天。
(3)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的打击极为沉重,孙中山深受震动,也深感困惑。他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三、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
1、孙中山的伟大转折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给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以真诚帮助。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会晤苏联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联合宣言》,声明为获得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中国当得德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这标志着孙中山与苏联之间的联合开始形成。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领导工农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组织才能。这也使孙中山认识到以往的失败在于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力量。另外孙中山深感国民党内许多人已经日趋腐败,认为“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他决定联合中国共产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依靠他们和国民党左派来改组国民党。1923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革命事业应“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这不仅标志着孙中山从依靠军阀力量转变为依靠民众力量,也标志着国民党政策的重大变化。从此,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2、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这个草案由鲍罗廷起草,孙中山亲自审阅并同意。
(2)草案对三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做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外开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民主自由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民生主义的重要原则,“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经过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包含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革命精神,后人称之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也标志着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正式确立。
(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它是孙中山晚年推进中国革命的一大历史功绩,中国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领导组建了黄埔军校和新式革命武装,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3、中山遗愿
1924年11月,北京政局出现变动,孙中山为宣传国民革命、推动召开国民会议,应冯玉祥之邀,扶病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在连日为国事的奔波中,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临终前,他签署了三份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继继续续地说道:“和平——奋斗——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