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考点练1-4 (4份打包 含答案)-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强化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考点练1-4 (4份打包 含答案)-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强化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4 21:52:21

文档简介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考点练1 人口
(2023·江苏盐城调研)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表示该地人口密度相对减少的图例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为使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该地首先应(  )
A.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科技水平
C.优化水资源配置
D.加大地域开放程度
(2023·江苏南通模拟)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下图示意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此完成3~5题。
3.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  )
A.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B.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
C.由城市向乡村迁移 D.与经济变化趋势一致
4.推测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质量变化 B.农业发展
C.政策引导 D.交通改善
5.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可能会使北京(  )
A.城镇化问题加剧 B.人才大量流失
C.农业经营规模扩大 D.城市环境改善
(2023·河北保定模拟)利用现有公开数据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户籍迁移与非户籍迁移数量进行统一估算(方法如图所示),能够帮助深入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现象,并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优化提供依据。据此完成6~7题。
6.甲处对应的量及参与的计算是(  )
A.年均自然增长率 乘法
B.年均自然增长率 减法
C.年均户籍人口 乘法
D.年均户籍人口 减法
7.为了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状况的地区差异,下列哪种做法可以尽量减小估算误差(  )
①对单个城市的多年份结果取平均值 ②对单个城市的多年份结果取累计值 ③对多个城市的单年份结果取平均值 ④对多个城市的单年份结果取累计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3·齐鲁名校联考)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可分为北部黄灌区、中部干旱区、南部山区;5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20%左右面积的土地上。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位置和人口重心在2010~2019年的位置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2010~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  )
A.在几何中心周围移动
B.总体呈向北移动趋势
C.东西方向大幅度摆动
D.南北方向大幅度移动
9.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分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形 B.水资源 C.经济 D.交通
10.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的移动,可能使(  )
A.北部环境承载力下降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中南部生态环境改善
D.人口集聚程度降低
(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稳中有变,但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部地区人口迁出强度长期领先,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下图为2000~2020年中国四大地区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  )
A.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B.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
C.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D.东北地区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
12.乙地区人口迁出率长期高于丙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总量大 B.经济水平高
C.迁移距离近 D.生态环境差
13.21世纪前20年,我国四大地区人口迁移格局的变化为(  )
A.不平衡的趋势增强
B.空间集聚程度减弱
C.区域差异缓慢加大
D.迁移势头持续增强
(2023·浙江强基联盟模拟)人口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受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影响,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下表是我国中部两城市与北京市2011~2021年常住人口数量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14~15题。
年份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M市 505 518.4 530.3 546.4 560.1 643.8
郑州 908.5 986.6 1 069.2 1 164.3 1 235.5 1 274.2
北京 2 024 2 125 2 188 2 194 2 190 2 188.6
14.根据表格可知(  )
A.北京流动人口多于郑州
B.北京人口增速快于郑州
C.郑州人口增速一直在加快
D.郑州人口增量大于北京
15.推测M市最可能是(  )
A.南昌 B.西宁 C.上海 D.拉萨考点练4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2023·江苏扬州模拟)《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将全省划分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为“江西省简图”及“主体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Ⅰ、Ⅱ、Ⅲ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及定位正确的是(  )
A.Ⅰ—城镇化地区—优化产业结构
B.Ⅱ—农产品主产区—打造农业示范区
C.Ⅲ—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水污染治理
D.Ⅲ—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2.不属于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义是(  )
A.资源利用更趋高效 B.污染防治更趋有效
C.生态系统更趋稳定 D.国土利用更趋统一
(2023·江苏徐州模拟)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江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规模、重化工业发展、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地资源紧缺等发展瓶颈。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3~4题。
3.长江经济带(  )
A.范围广,上中下游发展均衡
B.能源少,导致发展遭遇瓶颈
C.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弱
D.发展快,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4.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  )
①依托长江水运,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②鼓励自主创新,避免产业集群发展 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④实施生态补偿,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将集中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并打造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绿色智慧新城。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
(1)分析新区没有选择距离北京更近的廊坊等地的主要原因。(4分)
(2)说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是如何促进雄安新区城镇化发展的。(6分)
(3)分析雄安新区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8分)
(4)据材料分析北京和天津作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的表现。(6分)考点练1 人口
1.B 2.C [第1题,石羊河自西南向东北流,故东北方向为河流下游,水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愈发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人口密度会有所减少,读图可知Ⅱ图例符合题意,故B正确。第2题,经济发展会加大资源消耗量,不利于促进该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A错误;提高科技水平对促进该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影响不大,B错误;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是限制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C正确;加大地域开放程度会加快流域内资源的消耗速度,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承载力,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D错误。]
3.B 4.C 5.D [第3题,由图中数据可知,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人口分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B正确;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应该增强,A错误;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减弱,不一定是人口由城市向乡村转移,C错误;图中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减弱,经济地理集中度增强,人口分布变化与经济变化不一致,D错误。故选B。第4题,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人口分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主要是2015年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有序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从而通过城市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故选C。第5题,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减弱,缓解了北京市人口压力,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故选D。]
6.A 7.A [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年户籍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量。因此甲处对应的量为年均自然增长率,参与的计算是乘法。故选A。第7题,对多个城市的单年份结果的平均值和累计值进行统计无法分析各个城市的差异,也就不利于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状况的地区差异,因此需要对各个城市单独进行多年份结果平均值和累计值的对比,以尽量减少估算误差。故选A。]
8.B 9.C 10.C [第8题,2010~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在南北方向小幅度迁移,东西方向摆动幅度也很小,总体呈向北移动的趋势。故选B。第9题,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较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部地势低平,有黄河流经,是著名的灌溉区,该区域经济相对发达,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何中心的北部;地形与水资源状态基本稳定,交通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人口重心不断发生迁移,说明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重心分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故选C。第10题,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重心呈向北移动的趋势,说明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向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北部地区迁移。北部人口数量增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环境承载力提高,A错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加大,B错误;中南部人口迁出,可改善中南部生态环境,C正确;人口向北部的人口密集区迁移,人口集聚程度提高,D错误。]
11.A 12.C 13.B [第11题,甲地区人口一直是净迁入,甲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口迁出强度长期领先,乙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丁是东北地区;丙是西部地区。故选A。第12题,乙是中部地区,丙是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大不是迁移率高的原因,A错误;经济水平高,迁出率低,B错误;中部地区距离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近,迁入东部的人口多,迁出率高,C正确;中部的生态环境较西部好,D错误。第13题,由图可知,东部地区在2010~2020年十年间人口迁入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迁出率下降。故人口迁移格局不平衡的趋势减弱,空间集聚程度减弱,区域差异减小。故选B。]
14.D 15.A [第14题,观察对比表格数据,北京的常住人口数量呈波动增加趋势,郑州的常住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且郑州人口增量大于北京,人口增速快于北京,B错、D对;通过表格数据无法获知北京市的流动人口数,A错;郑州人口增速并非一直在加快,故C错。第15题,观察M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变化可知,该城市常住人口呈增加趋势,且增速较快。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强,距发达地区近,承接产业转入更多,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人口迁入,南昌最符合,故选A。上海市为东部城市,人口数量规模大,且常住人口增速相对较慢,排除C;西宁和拉萨常住人口数量规模不大,且人口增速相对较慢,排除B、D。]
考点练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D 2.D 3.C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甲组团位于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环境质量差,地价较低,应布局工业区,D正确。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与集中式布局相比,组团式布局可以使功能区布局相对分散,降低集中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减轻环境压力,D正确。土地利用分散,A错误;各组团基础设施不共用,市政投资多,B、C错误。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约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客流量小是城市规划中无高速铁路的主要原因,C正确;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当地地形平坦,A错误;河网密布对高速铁路建设影响小,B错误;该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规模较大,资金不一定不足,D错误。故选C。]
4.B 5.D [第4题,图中信息显示,甲区工作日的人流量小于周末,A错误;从曲线峰值出现的时间信息可知,甲区工作日的人流量高峰出现较乙区晚,B正确;乙区工作日的人流量大于周末,C错误;乙区周末的人流高峰出现较甲区早,D错误。第5题,由材料“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可知,两商业区到市中心距离基本相同,且交通通达度差异很小,①②错误;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工作日人流量较小,③正确;乙区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工作日人流量偏大,④正确。故选D。]
6.(1)1955年:以荒地、村庄、农田为主的农耕文化景观;1990年:以厂房、荒地、村庄为主的工业文化景观;2020年:以生态与旅游用地为主的运河生态文化景观。
(2)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湿地修复,建设运河生态文化公园,恢复与重建古运河水工文化遗址;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在保留和改造工农业遗址和聚落的同时融入运河文化与旅游元素等。
(3)三湾片区土地利用功能从以农业用地为主发展到以工业用地为主,最终演变为以生态与旅游用地为主。三湾片区运河文化遗产也相应经历荒废、破坏、恢复与再生的过程。
(4)运河扬州段历史悠久,留下大量的运河文化遗址(遗存);长期以来受到运河(漕运)文化的熏陶,扬州的古城古镇至今延续运河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扬州市政府重视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位于三湾片区的运河生态文化公园相得益彰,加深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体验与理解,有利于弘扬与保护中国大运河文化。
考点练3 城镇化与城市辐射功能
1.C 2.B [第1题,20世纪60年代起,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创新活动中心向郊区转移,美国此时进入了郊区城镇化阶段,而非初期阶段和逆城镇化阶段,A、B错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活动又向市区集聚,科技和人才向市区集中,美国进入了再城镇化阶段,C正确,D错误。第2题,加强企业的地域联系,会促进企业集聚布局,③错误。故选B。]
3.A 4.D [第3题,超大城市房价较高,流动人口往往没有购买住房,而是以租房为主,可以减少生活成本,①对,②错;租房考虑的因素包括租金高低、距离工作地远近、交通便利程度等,选择灵活,但未必都接近工作地,③对,④错。故选A。第4题,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社会保障完善、商品供给丰富,生活成本较高才是影响其流动人口吸引力的主要因素,A、B错;从图中数值分析,大城市住房支出占流动人口收入比重不大,公租房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限,C错;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但收入也较低,若能够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增加就业和收入,可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D对。]
5.B 6.C [第5题,根据两个年份韧性值的分布可知,中西部地区也有韧性值升高的城市,A错误;韧性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加大,空间分异的均质程度降低,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省级行政中心的韧性值较高,产业发展较好,城市韧性与产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C错误;对外依存度高会导致城市系统面临干扰时适应、维持和恢复慢,故城市韧性应与对外依存度呈负相关,D错误。第6题,资源型城市韧性一般呈下降趋势,但鄂尔多斯城市韧性有较大提升,说明鄂尔多斯发展理念的变化,使其从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向绿色、创新型城市发展,C正确。]
7.C 8.B 9.C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中心城市发展时,虹吸效应强;外围城市发展时,扩散效应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开始缩小时,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当;读图可知,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开始缩小的时间是t2,故选C。第8题,读图可知,Ⅲ阶段的扩散效应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正处于中心城市加速发展的时期,A、C、D错误;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程度高,带动外围城市加速发展,使得扩散效应增强,B正确。第9题,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处于Ⅲ阶段的城市群应以增强外围空间承接能力为战略重心,C正确;加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是Ⅰ阶段的战略重心,A错误;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但不是Ⅲ阶段城市群的战略重心,B、D错误。]
10.A 11.C [第10题,结合“波士华城市带”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城市带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带的形成。①②正确,故选A。第11题,纽约作为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强大,通过与周边各城市分工协作,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①②④正确。纽约作为“波士华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波士华城市带”、美国乃至世界都有辐射带动作用,并不仅仅影响美国国内,③错误。故选C。]
12.(1)差异: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逐步降低。
主要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异:苏锡常都市圈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强。同: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
(3)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县城,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全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分工协作、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促进区域整体城镇化发展。
考点练4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1.B 2.D [第1题,对比左右两图可知,Ⅰ主要分布在山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Ⅱ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呈片状特征,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要分布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呈斑块状分布,为城镇化地区。Ⅱ是农产品主产区,打造农业示范区,可以保护环境增加经济效益,故选B。第2题,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国土利用不会趋向统一,故选D。]
3.D 4.C [第3题,长江经济带范围广,上中下游跨越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不均衡,A错误;长江经济带能源丰富,B错误;长江经济带工业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强,C错误;由于经济发展快,河湖污染加重、上游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凸显,D正确。第4题,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依托长江水运,建立上中下游联运,并连接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①正确;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要重点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②错误,③正确;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激发沿江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④正确。故选C。]
5.(1)廊坊距离京津较近,设立新区会导致城市连片发展,加剧城镇化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在距离北京更远的雄县等地进行新区布局有利于疏解北京部分城市功能,抗衡京津城市引力,形成京、津、雄安三角格局,带动冀中南地区经济繁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进一步扩大京津两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范围,带动京津冀共同发展)。
(2)交通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雄安新区承接京津产业的转移,推动雄安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随着产业的转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至此,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更多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
(3)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承接产业应以低污染、低耗能的产业为主,引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完善交通和现代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高效低廉的物流系统;提高服务水平等。
(4)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周边城市等级较低,城市间发展不均衡;京津交通密集,但周边城市交通密度较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有待加强。考点练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023·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我国某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下图为“该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规划中甲组团的主要功能是(  )
A.文化教育 B.旅游度假
C.高端居住 D.新兴工业
2.该城镇规划成多个功能组团的意义主要是(  )
A.集约利用土地 B.共用基础设施
C.降低市政投资 D.减轻环境压力
3.该城镇规划中无高速铁路,制约其修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河网密布
C.交通流量小 D.资金不足
(2023·江苏常州模拟)下图为“北京市相邻的甲、乙两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的人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的变化特点是(  )
A.甲区工作日人流量大于周末
B.甲区工作日人流量高峰出现较乙区晚
C.乙区工作日人流量小于周末
D.乙区周末人流量高峰出现较甲区晚
5.导致图示商业区工作日和周末人流量变化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①甲区距离市中心较近 ②乙区交通通达度高 ③甲区功能以休闲、娱乐、购物为主 ④乙区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2023·安吉黑云四省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扬州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主要得益于大运河的开凿和经营。扬州是大运河的节点城市,曾是盐运和漕运的中心。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至今仍保留着大量较完整的古城古镇,延续着运河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湾片区位于扬州城南,有重要的运河水工文化遗存。自1958年开始,三湾片区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集聚区。2014年以来,扬州市以区域内运河湿地资源为依托,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把三湾片区打造成运河生态文化公园。2021年6月,位于三湾片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国内首个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时空演变的现代化博物馆。下图示意3个年份三湾片区各功能区的分布。
(1)归纳图示3个年份三湾片区文化景观的特征。(6分)
(2)为修复运河文化遗产,推测2014年以来扬州市开展三湾片区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内容。(6分)
(3)指出三湾片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功能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带来的影响。(6分)
(4)简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在扬州三湾片区的人文原因。(8分)考点练3 城镇化与城市辐射功能
(2023·江苏无锡模拟)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作为城市核心功能在地域空间的集中体现。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转移。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创新活动中心向郊区转移;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活动又向市区集聚,并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创新街区。下图为“创新街区构成要素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美国不同时期创新中心的转移活动与城镇化进程对应正确的是(  )
A.20世纪60年代——初期阶段
B.20世纪60年代——逆城镇化阶段
C.创新街区阶段——再城镇化阶段
D.创新街区阶段——逆城镇化阶段
2.创新街区的要素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借鉴意义有(  )
①积极引进高校等,加强创新的培育 ②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空间,便于创新的交流 ③加强企业的地域联系,分散布局 ④多提供面对面进行技术交流的机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23·陕西渭南模拟)研究表明,在考虑住房支出和生活支出后,流动人口在超大城市的工资水平仍然具有竞争力。据此完成3~4题。
3.超大城市持续较高的房价对流动人口住房支出的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  )
①以租房为主 ②购房年限较早 ③租房选择较灵活 ④居住场所距工作地较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从工资水平和必要开支等角度看,提高对流动人口吸引力的合理措施是(  )
A.超大城市完善社会保障
B.特大城市丰富商品供给
C.大城市完善公租房供应
D.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
(2023·山东济宁模拟)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面临干扰时适应、维持和恢复的能力。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带,研究城市韧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下图为2009年和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内部分地级市城市韧性空间分布(韧性值越大,城市韧性水平越高)。资源型城市韧性一般呈下降趋势,但鄂尔多斯城市韧性有较大提升。据此完成5~6题。
5.黄河流域的城市韧性(  )
A.在中西部地区均明显变小
B.空间分异的均质程度降低
C.与产业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D.与对外依存度呈正相关
6.鄂尔多斯市城市韧性提升较大,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城市规模 B.资源禀赋
C.发展理念 D.土地面积
(2023·江苏南通模拟)虹吸效应是中心城市从周边地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而扩散效应反之。下图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时间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发展差距开始缩小的时间是(  )
A.t0 B.t1 C.t2 D.t3
8.下列城市群中,最有可能处于Ⅲ阶段的是(  )
A.成渝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北部湾城市群 D.辽中南城市群
9.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处于Ⅲ阶段的城市群战略重心是(  )
A.加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
B.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
C.增强外围空间承接能力
D.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2023·北京海淀区模拟)“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据此完成10~11题。
10.“波士华城市带”的形成条件有(  )
①地处大西洋沿岸,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 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 ④农业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下列关于纽约的城市辐射功能,说法正确的有(  )
①带动了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 ②与各城市分工协作 ③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但影响主要在美国国内 ④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23·江苏泰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省将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三圈两带”,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为江苏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为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1)简述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2)比较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在区位条件上的主要异同点。(6分)
(3)从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角度,说明徐州都市圈城镇化发展的途径。(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