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隆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隆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5 13:2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隆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第Ⅱ卷必须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已经学会用火。研究元谋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
2.图1所示的制度变化( )
A.促进了封建经济产生 B.巩固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体现了儒家崇德尚贤思想
3.汉代以后,从军队出身、以武功扬名者渐渐被视为一个群体,称作“武人”“武将”,与文人群体相对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长期分裂 B.主流思想变更 C.文官政治确立 D.民族矛盾缓和
4.宋代笔记小说中有大量对乡村居民职业流向的描述,如受雇于工商业各领域、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或农闲时节兼职小商、小贩。宋代笔记小说描述的这些现象( )
A.都是文学虚构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B.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宋初集权政治的种种弊端 D.表明国家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5.表1宋代童子科登科者籍贯分布
江南东路 福建路 江南西路 两浙路 其他
北宋 12 6 8 6 20
南宋 24 24 14 24 34
总计 36 30 22 30 54
据表1内容可知( )
A.科举成为宋代主要选官途径 B.南宋疆域人口超过北宋
C.战乱迫使北方士人大量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6.1349年,一群“南北隔数千里,同仕于闽”的官员在福州乌石山游览,至道山亭时以“文字为娱”,完成了一首联句(如图2所示),此类吟诗作赋、唱和酬答在元中后期已成风气。这反映出元代( )
A.官场风气败坏 B.科举重视诗赋 C.民族交融深化 D.儒学地位复兴
7.在1830年代后期,来华英美商人和传教士中出现了不少全面构建中国负面形象的论述,逐步改变了16世纪以来“老传教士”向西方提供的各种积极、正面和肯定性的中国形象。这些论述( )
A.意在影响本国的对华政策 B.是中外长期隔绝的结果
C.直接引发了中英两国战争 D.表明西方对华关注消退
8.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几年没看见的清朝袍褂在街上出现了,前门外的成衣铺也大为兴隆,赶制龙旗发卖,人们脑后都拖着一条辫子……后来讨逆军打进北京城,又到处可以拣到丢弃的真辫子,据说这是张勋的辫子兵为了逃命,剪下来扔掉的。”这段记录反映了( )
A.清末新政的实业发展 B.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蔓延
C.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 D.北京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9.1917年初,《新青年》尚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在中国的传播“似可缓于欧洲”;到1918年10月,《新青年》通过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发出了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的全新言论。《新青年》言论的变化( )
A.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表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发展 D.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10.表2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支出状况(1928—1930年)
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 )
A.新旧军阀混战严重 B.兴办实业热潮兴起
C.官僚资本聚敛财富 D.国民政府财政拮据
11.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等十个曲目组成的大型音乐作品是( )
A.《梁祝》 B.《黄河大合唱》 C.《长征组歌》 D.《红旗颂》
12.从1950年起,每逢国庆纪念日,国家均要举行大规模庆典活动,以“1949”为起点来追忆国家历史、展示建设成就、诠释未来目标,并统一悬挂国旗、统一纪念口号等。这一举措( )
A.宣告了新中国成立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实现了政权的巩固 D.利于民众认同新中国
13.有学者在探讨新中国工业化问题时,梳理了某地区从“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到“改革大业成本的承担者”的历史过程。这一地区是图3中的( )
图3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建设成就
14.图4为创作于1964年的美术作品《机车大夫》,画面中的老中青三代机车修理师傅都面带笑容、自豪地将目光投向左方飘来的一阵白色烟雾——那是刚刚修理好的机车驶过时留下的痕迹。该作品反映的时代风貌是( )
图4 美术作品《机车大夫》
A.崇尚劳动 B.献身革命 C.追求效率 D.提倡创新
15.图5是拍摄于1980年的老照片,可以用于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图5 北京第一家个体饭店“悦宾饭店”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确立
C.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9分,第18题16分,共55分。
16.(20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6 秦朝形势图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并迁内地3万户到当地屯垦。又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等
材料二
明代长城建设同北边局势密切相关,东自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主要防御对象为鞑靼、瓦剌、吐鲁番等。明清鼎革之后,康熙帝在漠北蒙古归附之后曾提到:“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较长城更为坚固也。”随着嘉峪关以西地区逐步纳入清朝统治,内地人民相继出关赴安西和新疆地区谋生定居,嘉峪关成为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清朝管理内地同新疆贸易的依托,以及管理西北藩部及外国朝贡使者的首要之区。
——据邓涛《延续与变革——清代嘉峪关长城功能辨析》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长城得以建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与清前期长城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前期长城建设的意义。(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材料一、二,材料三中“长城”的含义有何变化?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任举一例予以说明。(6分)
17.(19分)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步入二十世纪时,正处于深重的苦难中。甲午战争,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戊戌维新运动推动的变法注定要失败,但决不能因而抹杀它的思想启蒙作用。不能因为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中国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百姓无所知,要在志士的提倡;志士的思想高,则百姓程度高。所以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据孙中山《中国绝对不会沦亡——1905年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不是从农村中产生的,而是在城市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包含了多个历史解释,从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其依据。(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结果。(6分)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经历的两次转折。(8分)
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诗画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精选与节气内涵和意境相符的知名古画、古诗,运用三维转二维技术,对古画进行修复与后期制作,并配以内容相符、意境美好的英文版古诗词,使古画、古诗词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动起来”,以中外年轻受众更容易接受的动画形式,传播中国独特的节气之美、诗画之美、意境之美。
图7 动画作品《诗画二十四节气·白露》画面之一
画:【明】唐寅《溪山渔隐图》
诗:【唐】王维《山居秋暝》
译:许渊冲
——据武宝贵《中国风动画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诗画二十四节气〉为例》
(1)图7展示了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价值。(9分)
(2)除了动画作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还可采取哪些方式?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创意并说明其主旨。(7分)
隆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5题,45分。
1.A 2.B 3.A 4.B 5.D 6.C 7.A 8.C
9.C 10.A 11.C 12.D 13.B 14.A 15.D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9分,第18题16分,共55分。
16.(1)北拒匈奴,巩固统一;夺取河套,屯垦开发;设立郡县,中央集权;战国长城的历史基础;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任意三点6分)
(2)不同:明朝长城仍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2分),清前期长城的经济、交通、地方行政、对外外交等非军事功能日益凸显(2分)。
意义:融合了内地与边疆(2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定型,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2分)
(3)含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举例说明:答案示例不作为唯一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通过全民族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4分,史实2分,阐释2分)
17.(1)答案示例:不作为唯一正确答案。
历史解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中。(1分)
依据: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掀起资本输出与瓜分中国的狂潮等,使得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任意一个史实2分);这一时期先后兴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都最终失败(任意一个史实2分)。
(2)政治主张:倡导民族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或实现民权主义)。(2分,答“三民主义”亦可得分)
实践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2分),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2分)。
(3)第一次转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分),中国革命由城市为中心转向以农村为中心
(2分);第二次转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2分),中国革命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分)。
18.(1)二十四节气(1分):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鲜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时代价值。(任意一点2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唐诗(1分):是研究唐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彰显了汉语意蕴和声韵之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显现;在中华文化圈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地位。(任意一点2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明代文人画(1分):中国绘画史最具代表性的画种之一;注重个性发挥和自我表达,富有人文精神;传承中华美学传统,助力精神文明建设。(任意一点2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方式:文字传播,语言或动作传播,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任意一点2分)
创意及说明:5分,创意1分,说明4分,应包含传播内容或主旨、传播方式。
【答案示例】不作为唯一正确答案。
创意:制作“中华名人”系列书签。(1分)
说明:通过在书签上展示孔子、杜甫、岳飞等历史人物的形象与主要历史贡献(2分),使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崇尚道德、心忧民生、尽忠报国等崇高精神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