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专题练习
句子衔接排序
中考复习
考情分析
中考对句子的考查一直是热点,其中句子的衔接和排序能综合检测出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各项能力,因此颇受命题者青睐,成为命题的重点。近年中考大都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分值2~4分。语段材料的特点比较明显,内部结构层次清晰,运用恰当的解答方法找到突破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考点一:句子的衔接
衔接句子的方法:
(1)话题一致。一般来说,试题中所给文字往往保持共同话题,即以某一陈述对象为中心。
(2)前后照应。包括内容上的前后照应以及语序上的前后呼应。文段中往往有些隐蔽性的暗示,找出这些带有暗示的关键词句,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3)顺序合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部关系。常见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句子关系来看又有因果关系、总分关系、条件关系和递进关系。
(4)语境和谐。保持句与句之间:①感彩一致;②风格情调一致;③语体风格一致。
典型例题
例1.中国的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____________,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比如,有些特色农产品,像东北参、冬虫夏草,在国外卖得都比一座楼房还贵,就是普通的蕨菜、核桃这些农产品,在韩国、日本都是十分抢手的紧缺货。
根据文意,下列哪句话填入画线处最合适?( )
A.加快农村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B.要重视发挥农产品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C.关键是要获得全面而准确的需求信息
D.资金匮乏是农村规模难以扩大的“瓶颈”
【解析】该题的空在段首位置,所以此处的话题应该与后文阐述的话题一致,后文讲述的是农产品销路的问题,符合这一话题的只有C项的“需求信息”。
例2:一位哲人这样解释乐观与悲观:譬如面对着桌子上的半杯水,乐观主义者说这个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这个杯子的一半是空的。显然____________,使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失去信心和追求。一旦遇到困难,我们黯淡的心情也能够很快豁然开朗,从种种苦恼中自我解脱。
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观察事物时善于选择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B.人与人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C.乐观主义比悲观主义更有利于人类进步
D.这两种理解有其合理性,也有一些片面性
【解析】所填空的下文“使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失去信心和追求”,可见画线处所填的内容应该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所以横线处也应该填入表达积极的感彩的内容。而选项B、D感彩都是中性的,排除B、D。因文意中并没有上升到“人类进步”的高度,故C项内容错误。故选A。
语句衔接题的技巧
语句衔接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路,多角度思考分析,使话题一致,事理相通,情景和谐,音韵协调,结构严谨。
解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句式一致。
一个连贯的长句子,往往由几个分句来组成,在组合过程中,为陈述相关内容,或使语气顺畅、音节和谐,往往运用同一种语法结构的句式。惟其如此,才能保持句子的和谐连贯。
(2)话题一致。
共同的话题使语段中的句子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联系各句的核心。现代汉语的话题一般由主语来表示,共同的主语是贯穿语段中各句的灵魂,是联系各句的纽带。所以,说话时要尽量保持主语的一致性。
(3)倾向性、感彩一致。
在选择衔接的语句时,要仔细体味语境中的声、色、情及语言风格等,使之保持一致。
(4)句式勾连。
从所选语句的地位和作用上看,不外乎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在语段的开头,选填的语句有概括、总结和提示作用;二是在语段的中间,多用来承上启下或过渡照应;三是在语段的末尾,用来总括或呼应。
(5)把握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一个完整的语段要想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必须借助于句与句之间恰当密切的关系来体现。因此,在组合时要把握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关系、主次关系等等,使语意更准确、明晰、完善。
考点二:句子的排序
句子排序的常见方法:
(1)排除法。
根据给出的语句之间的必然联系,确定它们的大概位置,进而逐一排除,剩下要选的答案。
(2)对应法。
这种题所采用的语段一般都是在上句与下句或上半句与下半句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只要抓住它们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解答这种题了。
(3)方位法。
这种题一般是一段按一定顺序介绍物体特点或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语段,我们只要抓住语段写作的方位顺序,即可解答这类题。
句子排序的常见方法:
(4)语感法。
所谓“语感法”就是凭自己的语感判断,根据上下句的语气来判断选择与之搭配的句子。
(5)逻辑顺序法。
这种方法就是按上下文的逻辑顺序来排列语句的顺序。
(6)顺藤摸瓜法。
这种方法就是按照作者介绍的顺序,根据它介绍的内容一句一句地去排列。
典型例题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历史名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襄阳城市文化,探求襄阳城市精神。
②宋玉、刘秀、诸葛亮、孟浩然、米芾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为国人所熟知。
③在其丰厚的底蕴中,众多著名人物构成其鲜亮的一笔。
④这些名人不仅是襄阳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瑰宝。
⑤襄阳是国家历史名城,底蕴丰厚,魅力四射。
A. ⑤③②④① B. ①②④⑤③ C. ⑤③①②④ D. ①⑤③④
【点拨】通读语段可知,⑤句是总起句,概括襄阳的历史地位,应作首句,故排除B、D项;③句紧接丰厚底蕴,概括襄阳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贡献;④句中的“这些名人”代指②句中的“宋玉、刘秀”等人,故应放在②句后,
①句介绍研究历史名人对襄阳的意义,对上文进行总结。故选A。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是普通的花草树木,随便地种在盆子里的,例如菊、月季、杜鹃等等,只能称为盆植。
②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树干苍老,枝条经过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态,方才合格。
③一般人对于种在盆子里的花草树木,统称为盆景,其实是有分别的。
④此外还有水石,以石为主体,或横峰,或竖峰,用水盘盛了水来供着,也要点缀几件小玩意。
⑤至于盆景,那么除了将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配以拳石或石笋,和屋、亭、桥、船、塔与人物等等。
A.①⑤②③④ B.①⑤③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①②⑤④
【解析】这段话主要说明盆景、盆植、盆栽、水石的不同。③句首先提出“一般人对于盆景的归类过于笼统”这一现象,是对这段话的总说,应是第一句,故排除A、B两项。根据另外四句话的开头的“凡是”“如果”“此外”“至于”可知,“此外”应放在最后,排除C项。故选D。
解答排序题时要注意:
1.确定语段的首句
(1)适合作首句:从句子内容判断。援引观点或引出对象、背景铺垫,设问的句子通常适合作首句。这三类文字放在首句通常可用于引出话题。
(2)不适合作首句:
①以代词开头的句子通常不适合作首句。人称代词,如“他、他们、人家”等;疑问代词,如“谁、怎么、什么、哪”等;指示代词,如“这、那、这些、此”等。
②含关联词的句子,尤其是后半句关联词的搭配不适合作首句,如“还、也、但是、又……”。作答时注意关联词的搭配,可通过关联词表示的关系,寻找其他几句中与之相匹配的一项。
③有明显总结性词语的句子不适合作首句。
④反面论证通常不作首句。由常见的关联词“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等引出的句子一般为反面论证。
2.确定语段的尾句
尾句往往是对上文的总结或对主题的深化,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概括性或总结性。结论性表述适合作尾句,一般句子末尾有表总结的词:因此、所以、照此看来……
3.句子分组排除
这是排序的关键环节,即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排序,将可以明确顺序的句子排列出来,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将不符合这种顺序的选项排除掉。
在进行句子分组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寻找带有明显连缀特征的句子。如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子间的连缀排列。
(2)寻找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语段的顺序无非就五种:
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
②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
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⑤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
从材料文体角度解题
1.说明性语段:解题时,第一步,明确语段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即这段话围绕的中心。第二步,明确语段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②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来加以介绍。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来介绍。第三步,按照说明顺序来进行排序。
2.议论性语段:解题时,首先要确定语段属于议论性文体,弄清语段论述的中心观点;其次,从“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论点”这一逻辑角度切入解题。
3.记叙性语段:第一步,把握语段的线索。常用的线索主要有: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人”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景物变化”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等。
第二步,在线索的基础上确定语段顺序。以时间为序,应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以空间位置为序,应分析每句话里的方位词,然后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顺序排列;以事件发展的先后为序,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
中考链接
1【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①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
②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
③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
④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解析】阅读材料,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的是中国园林景物的布局安排。首先④句承接前文,介绍建筑物的巧妙安排;②句的“还”字承接④句进一步说明建筑物的巧妙安排;③句写人游园时所得到的感受;①句总结,说出人游园时所得到的感受的原因。据此,正确的句序是:④②③①。故选C。
2.【2022·山东威海·中考真题】
下列句子组成语序恰当的语段,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一词在《周易》《诗经》中已大量出现,最初是对统治者、贵族男子的尊称。
②相应地,“小人”多指那些道德有疵、品行不正之人。
③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丰富了这一词语的内涵:“君子”不仅仅是指那些贵族官僚了,更主要的是指道德完善、品行高尚的人。
④君子、小人对举,成为对人品高下的评判。
⑤“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
A.⑤④③②① B.⑤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⑤ D.①③②⑤④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先找到总起句和总结句。很显然,全段围绕“君子”来写,从⑤句中“‘君子’是……是……”的句式中可以看出该句是这段话的引子,也就是首句;接着①句中“最初”一次可以看出该句表述了“君子”最开始的含义;③句中“到了春秋时期”是时间的跨度,因此①句是对“君子”的进一步;接着②句相对君子来说解释“小人”的含义;最后④句“君子”“小人”对比来判断人品。这样正确的排序为⑤①③②④,对应的选项自然就是B了;
3.【山东省滨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依次在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未来的博物馆在哪里,长什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个博物馆形象IP开发,让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①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类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②一件件珍贵文物移步线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体验
③数字化带来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
④近年来,博物馆业加快与数字化牵手,一个个文物保护研究项进驻互联网,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本题考查排序。根据“未来的博物馆在哪里,长什么样?”这一提问,可知后边该是回答。故应为③。是怎么样答案呢?①给出了具体方向,故应衔接①;④讲的是博物馆与数字化牵手的现状,是对①的具体说明,故应排在①之后;②是对④的总结,故应在④之后。所以顺序为③①④②。故选D。
模拟练习(一)句子的衔接
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外的风景有山有水,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向往书外风景的繁华与热闹,但我们更应热爱有单调之风、内涵之景的书内风景。
A.有着深刻的内涵 书中的风景单调无趣 但也有热闹与喧嚣
B.但它们单调无趣 书中的风景热闹喧嚣 且有其深刻的内涵
C.它们热闹且喧嚣 书中的风景内涵深刻 但是其单调而无趣
D.它们热闹且喧嚣 书中的风景单调无趣 但有其深刻的内涵
【解析】根据“书外的风景”“繁华”“热闹”可知,第一空应填“它们热闹且喧嚣”,排除AB两项。再结合“更应热爱有单调之风、内涵之景的书内风景”可知,强调的应是虽然是“书中的风景”,但“有其深刻的内涵”,排除C项。故答案为D
2.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们喜爱竹子,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品格:它用淡薄豁达的胸襟面对自身的平凡朴实,它用感恩眷恋的情怀回报土地的宽厚无私,________。
A.它用顽强执着的精神抗击世间的雪雨风霜
B.它对抗世间的雪雨风霜总是那么顽强执着
C.它用顽强执着的精神对抗雪雨风霜的世界
D.它顽强执着地对抗着漫天雪雨风霜的世界
【解析】根据题干的所使用的句式“它用……它用……”可以排除B项和D项,再结合题干“自身的平凡朴实”和“土地的宽厚无私”的句式,A项“世间的雪雨风霜”与之一致,可以排除C项。故答案为A。
3.下面语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与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A.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B.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C.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D.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解析】空白处的句子应是一个总领句。根据选段中的“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熟读深思子自知”可知,本段主要强调的是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选、精读,读透彻。答案选A。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6月11日是中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年度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 , , , ,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一部署下,河南省将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购物节活动。
①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近年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个领域的丰硕成果
②进一步助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体系
③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④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A.①⑤②④3 B.④③①⑤② C.①⑤④③② D.④③②①⑤
【解析】阅读语段可知,这五句都是表“目的”的句子,“④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引出下面的目的,应为第一句,五个句子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可知,应该先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再③“营造社会氛围”,然后②“打造品牌体系”,接着①“展示成果”,最后⑤“满足需要”。而且所以语序应该是④③②①⑤。故选D。
5.学校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准备做一期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美文推送,你班同学准备了一篇文稿。下面是文稿中的一段文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最恰当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 ; ; ; ……无不体现了国人对阅读炽热的情感。书籍能描绘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书籍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让干渴的心沸腾起来。人生几十年,让我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答案】D
【详解】阅读待填的四个句子可知,四个人属于不同朝代,根据横线前的“一脉相承”可知,应该以朝代的先后为排序依据,故排序依次为孔子(春秋)、杜甫(唐)、苏轼(宋)、于谦(明)。即④③①②。故选D。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容湖公园里的小道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点缀,公园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公园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
②落叶飘摇而下
③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
④小道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
⑤行道树是由各种树木组成的
A.②③④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⑤②④③① D.⑤③①②④
【答案】C
【详解】⑤紧承前文“小道上”,引出行道树;②句写行道树上的落叶;④句紧承落叶,用“各种形状的小色块”比喻落叶坠落地上的情景;③句描写落叶营造的气氛;①句“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总结概括。因此排序为:⑤②④③①;故选C。
模拟练习(二)句子的排序
1.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它让读者想起浪漫、温馨、遥远。________。
①曹文轩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小学生活。
②但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荡漾于整部作品中的悲悯情怀。
③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
④在人际关系日趋疏远的当今世界中,这种情怀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⑤翻开这本小说时,我们确实会被这样一种气息所笼罩。
A.①③⑤②④ B.⑤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⑤ D.⑤①③②④
【答案】D
【详解】考查衔接与排序。⑤“被这样一种气息”承接“浪漫、温馨、遥远”,①具体介绍曹文轩的写作特点及内容,③“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承接“我们远去的小学生活”,②“但”是对上句意思的转折,④最后总结“这种情怀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故选D。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引起听觉神经异常兴奋,容易造成听觉疲劳
②这种高频率的声音很容易使体内血管发生紊乱,会对耳膜造成伤害
③很多人经常长时间使用手机耳机,声音全部进入耳内
④时间长了,会导致听力受损,轻度会听觉迟钝,中度以上就会耳聋
⑤据专家介绍,用手机听音乐,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刺激
A.③②⑤①④ B.③②⑤④①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③②⑤
【答案】A
【详解】③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说明内容;②承接上文“声音”写这种高频率的声音的危害;⑤用专家的话继续说明其危害;①“引起听觉神经异常兴奋,容易造成听觉疲劳”是对“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刺激”的进一步说明;④得出结论。故选A。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孙犁的小说故事性不强,但很感人,阅读时注意体味那些细节和画面所凸显的人物性格以及作品清新、含蓄、明净的语言风格。
②《白洋淀纪事》收入的作品中,《荷花淀》《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③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④《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
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④②③①
【答案】D
【详解】考查语句排序。
阅读所给四句话,围绕孙犁的小说谈论。首先是④句,用孙犁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引入话题,然后②句紧承其后,介绍最负盛名的“姊妹篇”;③句介绍其他篇目,最后①句总结小说特色及语言风格。顺序为:④②③①。
4.下列各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山”字,中间高两边低,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休”字,多像一个人背靠着枝繁叶茂的大树,歇脚乘凉,好不惬意,令人一看就心生羡慕;再看“肿”、“腰”,是不是声形并茂?
②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特点。
③所以,只要你用心去接近它,品味它,你一定会发现祖国文字的神奇魅力。
④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声音、有形象、有意义的。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答案】D
【详解】通读四个句子,首句为④,给出语段表述的中心;接着是②,紧承④句,继续表述汉字都有自己的特点;再是①,给出汉字解读的具体例子,证明②所指出的“汉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最后是③,以”所以”总结前文,指出用心品味汉字,即会发现汉字的魅力,与④首尾呼应。四个句子排序为:④②①③;故选D。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具有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
②如今,豫剧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其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
④清代末年,豫剧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布全国。
⑤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A.⑤④②③① B.④⑤②③① C.⑤④③①② D.④⑤③①②
【答案】C
【详解】阅读待排序句子可知,其主要是介绍豫剧的发展及其流派。⑤句直接点出说明对象,是一个总领句,应放在首句。④句说明豫剧发展迅速,是对⑤句“深厚群众基础”的进一步说明。③句介绍豫剧的地域流派,①句介绍当代豫剧的特点。从逻辑关系上看,①句应紧跟③句;③句排第三位,①句排第四位。②句说明豫剧如今的发展状况,应放在最后。因此正确排序为⑤④③①②。故选C。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③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读书,“三人务于精熟,独亮观其大略”。
④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
⑤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A.④①⑤②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①⑤④③ D.④②①③⑤
【答案】B
【详解】考查语句衔接。
首先是④,提出论点,然后是①,承接“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接着是②,进一步说明“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深刻内涵。接着是⑤,举例证明“必须理解经典著作”,最后是③,综合排序为:④①②⑤③;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