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作业设计
一、单元内容及教材分析:
基本 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化学 九年级 第一 学期 人教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 组织形式 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 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碳的单质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C60
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C60
3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4 二氧化碳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5 一氧化碳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本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通过前面元素、 氧气、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拥有“从现象到性质,由性质到用途”的认知思维。 本单元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思维模式。同时又为 接下来学习的金属、酸碱盐打下良好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碳元素是初中化学 学习的核心元素之一,碳和碳的氧化物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C60 分子结构和应用、木炭、活性 炭的吸附性;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了 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自然 界中的碳氧循环。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初步认识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增强收集加 工信息的能力;通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对比,领悟量变引起质变的思维方法。
4.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通过一氧化 碳的毒性、温室效应的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单元作业目标:
通过作业拟达成以下目标:
1. 掌握碳和碳的两种氧化物的基本性质及相关知识的应用。
2. 通过各部分知识点的归纳及典型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
了
解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
和
用途
知
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引
导学生理解性质决定用
途
,科学无止境
) (
课
题 1
金
刚石石墨
和
C60
) (
碳
和 碳 的 氧 化 物
) (
课
题 2
二
氧化碳制
取的研
究
) (
了
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的化学原理及装置和制取
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
法
) (
了
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的性质和用途,
知道温室效
应及防止和采取的措施
) (
课
题 3
二
氧化碳和
一
氧化碳
)
问题的能力。
3.依据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力求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整理 归纳, 形成整体的感知,并通过课后自主复习、合作学习,学会自主归纳、总结的 科学学习方法,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为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共三个课题分为五个课时。作业设计意 图落实‘双减’的要求,为此:单元作业主要体现课程知识基础性,重要知识点理解 与应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品质。
自然单元课时主题和目标
单元主题 课题主题
课时主题
课时目标
(
第
一课时 碳单质的物
理性
质
)
(
第
二课时 碳单质的化
学性质
)
(
第
三课时 二氧化碳制
取
)
第四课时 二氧化碳性 质及用途
第五课时 一氧化碳性 质及用途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及用途;初步形成“结构┈┈性质┈┈用途” 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的思维。
作业 1 :金刚石俗称"金刚钻"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石的原身 ,金刚石因 为 ,可以用于切割大理石;石墨可以用于作电车上的电刷,是因其具 有 、 、 等性质,所以。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
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它们之间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 1.参考答案:
硬度大;导电性、滑腻感、熔点高;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时间要求:2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 道 金 刚 石 的某个性质 能 写 出 金 刚 石 的 大 部 分 性质 能弄清楚性 质与用途之 间的统一关 系 能用性质与用途 之间的辩证统一 关系说明现实中 的应用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能 写 出 石 墨 的一个性质 能 写出 石 墨 的部分性质 能写全石墨 与此用途有 关的性质 能用性质与用途 之间的辩证统一 关系说明现实中 的应用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 道 与 结 构 有关 知 道 与 构 成 它们的粒子 有关系 知道与构成 它们的碳原 子有关 知道与构成它们 的碳原子的排列 方式有关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基础,同时兼顾“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联系的方法,不仅可以使 学习变得更轻松,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作业 2: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 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 美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 10 余种材料制成。
关于徽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属于纯净物
B.桐油烟的成分为炭黑
C.属于化合物
D.徽墨“坚如玉、研无声”是因为构成它的碳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纯净物”的概念不清晰,读题不仔细;错选 C ,“混合物”与“化合物” 概念模糊、辨别不清;错选 D,微观粒子的特性不清楚。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徽墨”作为徽州文化特征之一,当作习题载体比较合适。本题考查了“混合物”、 “纯净物”、“化合物”、“微观粒子的特性”等基本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提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辨识程度。
作业 3:炭雕工艺品是经过几十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在最大限度保留活性炭的活 性的基础上,经传统手工工艺雕刻,赋予了高科技产品古雅的外形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有关炭雕工艺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炭雕能净化空气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B.炭雕工艺品的开发,拓展了活性炭的应用市场
C.活性炭具有强吸附性与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关
D.炭雕除去甲醛的过程应属于化学变化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可能是将题干的“不正确”看成了“正确”;错选B ,学习不能与生活 实际相结合;错选C ,缺乏“结构与性质相统一”的逻辑思维。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质相统一,其具有“吸附性”可作为常识,炭雕工艺作为新的 知识与实践相合点,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作业 4:首次发现的蓝丝黛尔石为流星上的石墨在坠入地球时所形成,和钻石相
同,也是由碳原子构成。模拟结果显示,蓝丝黛尔石可经受的压力比钻石高 58%,比 钻石硬一半以上。下列关于蓝丝黛尔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蓝丝黛尔石也是碳单质的一种
B.石墨变成金刚石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 蓝丝黛尔石中碳原子已不再运动
D. 蓝丝黛尔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
1.参考答案:A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B ,对化学变化的概念把握不准确,将石墨与金刚石同为碳的单质错误地当 成了同一种物质;错选 C ,对微观粒子“做永不停息的运动”这一特性不清晰;错 选 D,对 “微观粒子间一定都有间隔”的特性不清晰。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不只是书本上介绍的这几种的事实,已经有了一定 的心理准备,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结构与性质”之间有一定关系的推理方法,同时结 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拓展知识面。
作业 5:石墨烯是一种以 sp 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 结构的新材料,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2016 年,中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绿色剥离技术,通过"球-微球"间柔和的滚动 转移工艺实现了少层石墨烯(层数 3.8±1.9)的规模化制备。石墨烯过滤器比其他海 水淡化技术要实用的多。水环境中的氧化石墨烯薄膜与水亲密接触后,可形成约 0.9 纳米宽的通道,小于这一尺寸的离子或分子可以快速通过。通过机械手段进一步压缩 石墨烯薄膜中的毛细通道尺寸,控制孔径大小,能高效过滤海水中的盐份。
(1) 从组成上看,石墨烯由 元素组成,从物质分类上看,石墨烯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2)用石墨制得石墨烯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 或“化学变化”)。
(3) 关于石墨烯过滤器这一成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过滤后得到的水属于纯净物
B. 海水可以淡化了,以后不必节约用水
C.对于我国西部缺水地区意义重大
D.整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1.参考答案:
(1) 碳;单质。
(2) 化学变化。
(3) D。
2.时间要求:4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能 写 出 石 墨 烯 由 碳 元 素 组成 能 准 确 判 断 出 石 墨 烯 属 于单质 基本清楚物 质分类的各 个类别 能准确辨析物质 分类中的各个类 别及判断依据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比较模糊地 判 断物 质的 变化种类 比 较 清 晰 的 判 断 物 质 变 化的种类 准确判断物 质变化的各 种情况 能从量上分析物 质所发生的变化 及化学变化所发
生的程度
(3)错选 A,对于“混合物”与“纯净物”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错选 B,对“节约用 水”的认知比较片面,只是从资源的多少一个方面去理解;错选 C,没有与我国的地 理环境相结合,我国西部地区没有海,此项技术在我国西部地区没有任何意义。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了学生在阅读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入了学科交叉的内容。石墨 烯的有关技术是当前比较前沿的技术,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同时与在课堂上所 学的相关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作业 6: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的单一化学元素组成,但性质却不相同的单质。
以下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
A.金刚石与石墨
C.氧气与臭氧 (O3 )
B.红磷与白磷
D.一氧化碳 (CO) 与二氧化碳 (CO2 )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B,C ,没有理解“同素异形体”这个新的概念,或者是对于已有的概 念“单质”“化合物”的辨析还不是很清楚。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同素异形体”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未学过的新的概念,题干对此概念进行了描述, 并且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学习化学已经有了半个学期,应该具备进行自主学习新概念, 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了新问题后能够得到美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产生 更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
课时作业目标:一是检测学生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认知理解,二是考查学生利 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 1: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 用活性炭作饮水机的净水剂
C. 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B、D,两种可能,一是对“与物质用途所关联的性质”不确定;二是对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辨析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要点主要是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如活性炭的吸附性等)和化学性质(常温 下化学性质不活泼)让学生学会运用碳单质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情
况,做到学以致用。
作业 2:石墨烯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化学性质和石墨相似, 还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可作散热材料 B.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D,读题不细致,没能从题干中寻找到相关的信息;错选 C,对于碳的化 学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认知不够。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结合新材料为出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如吸附性)和化学 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燃性、还原性)理解和运用
作业 3:浙江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碳海绵”。“碳海绵” 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下 列关于“碳海绵”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吸附性,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B.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C.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 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 CO2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D,不能理解“结构与性质相统一”的理念;错选 C,对于碳单质、碳的 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认知不够。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结合新材料为出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如吸附性)和化学 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燃性、还原性)理解和运用
作业 4:如图为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的排列方式改变,则构成的物质种类改变
B.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相同 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D.在特定的条件下,石墨既可转化为金刚石,也可转化为 C60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没有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错选 B,对碳的化学性质的认知不
全;错选 D,缺乏“物质变化观”的认知。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作业 5:如图是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灯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B.理论上a 中减少的质量等于b 中增加的质量
C.a 中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红色说明碳具有还原性
D.反应结束后立即把a 中的粉末倒出观察生成物的颜色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缺少对生活常识的认知,或对此实验条件的理解不够 (实验没有做); 错选 B,对于物质的变化与反应不清楚,或是想得过多 (此反应中可能会生成一氧化 碳等);错选 C,对碳单质化学性质认知不足。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碳单质还原氧化铜实验相关知识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 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作业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送入药品 B.存放二氧化碳 C.检验二氧化碳 D.验满二氧化碳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对药品的取用的基本操作不能理解并掌握;错选 C,利用二氧化碳性质 进行检验未能理解;错选 D,对气体的收集及验满不清楚。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操作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题目设计,测评学 生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操作要求及原因掌握与理解。
作业 2: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气体性质不需考虑的是 ( )
A.密度 B.可燃性 C.溶解性 D.能否与水反应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收集气体常用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验室制取气体收集方法的选择一般考虑 气体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和溶解性,化学性质中看它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无需考虑 是否具有可燃性。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气体的收集方法及原因进行题目设计,测评学生对气体的 收集方法及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作业 3: 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 CO2 和 O2 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 选用的装置是( )。
A B C D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或 B,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不能理解、掌握;制取二 氧化碳要用固体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 加热型,即 A,但是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用固固加热型,所以错误。制取二氧化 碳要用固体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稀盐酸反应,可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 型,所以错误。错选 D,说明学生没有理解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及原理。二氧化 碳和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不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D 错误。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仪器的选择及组装进行题目设计,测评学生对如何依据反 应原理对仪器的仪器的选择及组装理解与掌握。
作业 4:实验室常用 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不能用稀硫酸替代稀盐酸,原因是: ,也不能用碳酸钠替代石 灰石,原因是: ,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理由: ,验满
的方法是 。实验室常用 来检验二氧化碳。
1.参考答案:大理石或石灰石;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钙不溶于水,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附着在碳酸钙的表面 阻止反应物之间的接触,终止反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速度较快,不利于收集;
向上排空气法;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澄清石灰水
2.时间要求:2 分钟
3.评价设计
(1)错写或漏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没有理 解。
(2)对气体的收集方法、验满、检验错写或漏写,对气体的性质未能理解。
题号 答题情况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拓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能书写个别气 体 的 反 应 原 理。 能书写多种气 体反应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能书 写气体的反应原理。 能 依 据 反 应 条 件 写 出 相 关 气 体 反 应原理。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能理解个别气 体的性质收集 方法、验满及 检验方法等 能理解多种气 体的性质收集 方法、验满及 检验方法等 在一定范围内能理 解多种气体的性质 收集方法、验满及检 验方法等 能 依 据 不 同 气 体 的 性 质 理 解 气 体 的收集方法、验满 及检验方法等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是测评学生能否理解并识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依据原理 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作业 5: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若实验室对你开放,请从图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制取一种你熟悉的气体,请问: 你想制取的气体是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 .
(2)实验室制取少量的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可选择②或③ ,选择②的优点 是: ,选择③的优点是: ,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比较 快,不利于收集气体,你可以改用 装置(填序号)进行制取,理由是: 。
(3)装置⑤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原理: 。
(4)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通常用块状的硫化亚铁和 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则制取硫化氢时发生装置可选择 (填序号),利用 装置⑧收集硫化氢气体,从 (填 a 或 b) 端口通入。
1.参考答案(1)氧气、①、⑥ ; ②或③、⑥或 二氧化碳 ②或③、⑥
(2)操作简单,方便;便于添加液体;4;可以通过控制液体的滴入速 度来控制反应的速度。
(3)可以通过压强控制固体与液体药品的接触与分离,已达到控制反应 的发生与停止。
(4)②或③、a
2.时间要求:3 分钟
3.评价设计
(1)错写或漏写相关的发生装置或收集装置,是对如何依据化学反应原理进行仪 器选择和组装没有理解。
(2)对装置的优点、缺点错写或漏写,对仪器的功能未能理解。
(3)错写或漏写,说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原理、仪器的选择与组装、仪器的功能 等未能理解和掌握。
(4)错写或漏写,对气体的收集方法及原理未能理解和掌握。
题 号 答题情况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拓展结构
1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能书写个别 气体的反应 原理,进行 仪器的选择 与组装 能 书 写 多 种 气 体 的 反 应 原理,进行仪 器 的 选 择 与 组装 在一定范围内能 书写气体的反应 原理,进行仪器 的选择与组装 能依据反应条件 写出相关气体的 反应原理,进行仪 器的选择与组装
2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能理解个别 装置的优缺 点 能 理 解 多 种 装 置 的 优 缺 点 能对不同装置的 优缺点进行分析 比较 能对不同装置的 优缺点进行分析 比较
3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能依据实验 需要对个别 装置进行优 化处理 能 依 据 实 验 需 要 对 多 种 装 置 进 行 优 化处理 在一定范围内能 依据实验需要对 多种装置进行优 化处理 能依据实验需要 对各种装置进行 优化处理
4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能依据某种 气体的性质 选择适当收 集方法 能 依 据 各 种 气 体 的 性 质 选 择 适 当 收 集方法 在一定范围内能 依据各种气体的 性质选择适当收 集方法 能依据各种气体 的性质选择适当 收集方法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是测评学生能否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记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掌 握二氧化碳与水、碱反应的相关知识;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作业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碳达峰 2060 年 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来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关于
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 1.参考答案:A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B,化学变化概念模糊;错选 C ,对于碳氧循环途径不清楚;错选 D,循环 过程中的各气体成分含量分析不清楚。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化学与人类生活密集相关,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容易做到减少碳足迹。要让学生 了解生物圈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途径,以及其中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自然界中生态平 衡的思考,感受碳氧循环的重要意义。本题从化学视角考查学生对于氧气、二氧化碳 产生与消耗的途径的认识,分析维持碳氧平衡的原因、变化观、元素观。
作业 2: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 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 )
A. ①比④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B. 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C.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1. 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二氧化碳的密度不清楚;错选 CD,二氧化碳遇到水会生成碳酸,使紫色 石蕊溶液变红的原理不清晰。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灵活掌握实验 6-3 及 6-5 的知识点。二氧化碳不能使紫 色石蕊变红,但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一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 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作业 3: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
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 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C. 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 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学生对于该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的掌握不牢固;错选 B,二氧化碳和碳的 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基本反应类型不清楚;错选 C,学生对于反应装置的理解和使用过 程模糊。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碳及其氧化物的相关知识认知。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有碳的还原 性;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相关知识; 基本反应类型;防倒吸装置的使用等。同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实验中可能出 现的污染性物质进行有效处理。
作业 4:某化学兴趣小组分组进行探究 CO2 的性质实验,他们分别发挥自己的智 慧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分组实验】
(1) 甲组:如图 1,向一个收集满 CO2 气体的软质塑料瓶中倒入约 1/3 体积的水, 立即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到 ,从而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结论。 随后又向反应后的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从而又得出 的结论。再将水换成浓 NaOH 溶液重复实验,发现瓶子变得更瘪,对比之后可得出结 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 乙组:如图 2 甲所示,用注射器将水压入装满 CO2 气体并连接有压强传感 器的集气瓶中,通过测定瓶内压强变化探究 CO2 的性质;再将水换成浓 NaOH 溶液重 复实验。两次实验中的压强变化如图 2 乙所示。
做图 2 甲实验时,小明先堵住导管,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后活塞回到原位, 其目的是: 。
【交流讨论】乙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你对以下走势做出合 理说明。
(3) AB 段: ;
(4) BC 段: ; 1.参考答案:
(1) 软质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2NaOH+CO2=Na2CO3+H2O。
(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 实验中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集气瓶中,造成集气瓶内的压强迅速
增大,即 AB 段压强上升。
(4) 振荡集气瓶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所以图中BC 段气压的变化是由于充分 振荡烧瓶导致的。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单个知识点 多个知识点 关联知识点 抽象拓展知识点
仅仅知道反应 现象 不 仅 知 道 现 象, 了解反应 原理 掌握反应原理及 其内容,正确书写 方程式 通过该实验,推导出二氧 化碳能与可溶性碱反应的 原理和内容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化学图像分析,中考试题中图文结合的题目较多,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 分析能力,利用图示内容完成分析。该题中涉及了二氧化碳与水、碱反应的相关知识, 同时根据曲线变化分析实验过程。
第五课时
课时目标:初步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毒性及预防方法;理解一氧化碳的可 燃性和还原性及其应用;提升学生利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 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的养成。
作业 1 : 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 CO 气体,下列关于 CO 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 CO 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B. CO 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 CO 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D. CO 可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错选 A,对 CO 的可燃性认识不清;错选 B,对 CO 的还原性及用途不 理解;错选 C,未认识 CO 的毒性。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会利用性质决定用途的方法;毒性对 人的危害以及在水中的溶解性,从而推导出 CO 的收集方法。
作业 2: 航天探测发现:金星是一个被浓密大气层包围的固体球,大气层的成 分之一是 C2O3,实验证明其化学性质与 CO 相似。下列关于 C2O3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2O3 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3
B.在一定条件下 C2O3 能还原氧化铁
C.C2O3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C2O3 充分燃烧的产物是 CO2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错选 A,未掌握化合价的计算;错选 B,对 CO 的还原性未掌握,不 会用类推的原理;错选 D,对 CO 在氧气中充分与不充分燃烧产物有混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结合科学中的发现考查了化合价的计算以及物质性质的推断,解答本题关键是要 求学生熟记一氧化碳的性质 (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复习了化合价的计算方法。
作业 3:下列关于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 ( )
A.CO 和 CO2 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 CO 难溶于水,而 CO2 易溶于水
C. CO 和 CO2 都会使动物死亡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毒性
D. CO 和 CO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对物质的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的认识不清楚;错选 B,对 CO2 的溶解 性了解不够;错选 C,对 CO2 不能供给呼吸导致动物死亡误认为是有毒。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采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掌握 CO2 和 CO 的性质的不同,并学会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作业 4:根据下图所示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说明CO 具有还原性
② 玻璃管中红色固体变成了黑色
③ 反应前后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增加
④ 既说明CO 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⑤ 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 CO 对空气的污染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⑤
1.参考答案: C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不会运用反应前后氧化铜失氧后变成铜质量变小去判断;错选 B,对氧化 铜和铜的颜色混淆不清;错选 D,未准确判断图中锥形瓶中导管出来的气体是 CO.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其毒性是 解题关键。要求学生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反应原理、注意事项、反
应类型以及装置特点。
作业 5: 某科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 CO2 的 CO 气体来还原氧化铜,并验证反应 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NaOH 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吸收二氧化碳。
(1) 实验过程中,图 B 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2) 实验过程中,图中C 处的玻璃管内氧化铜粉末处于“沸腾”状态(一氧化碳气 流冲击所致) ,这样有利于_____ _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 ___;写 出 C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能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的现 象是____ __.
(3) 从安全环保的角度,请你对该实验装置进行完善: ______ 。
(4) 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
氧化亚铜((一种暗红色固体,化学式为 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 C 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
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写出可能的组合:______. 1.参考答案:
(1)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全部除去;
(2)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CuO + CO == Cu + 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例如用酒精灯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4) 5 种可能:①全部为铜;②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③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
物;④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⑤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从简单的二 者反应分析 从除去 CO2 的 角度分析 从除去和验证 CO2 分析 从检验CO2 被除尽 的角度分析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从现象和化 学方程式分 析 从反应速率、 现象和化学方 程式分析 从本质上对反 应速率和反应 现象、化学方 在理解化学反应 速率的加快因素 和反应产物上分
程式分析 析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从环境污染 角度分析 从缺少尾气处 理和造成空气 污染分析 在缺少和添加 尾气处理装置 角度上分析 能指出缺少、添加 尾气处理装置,再 从具体处理方法 上分析
(4)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从最终产物 分析 从中间产物和 最终产物分析 从中间和最终 产物及反应剩 余物角度简单 分析 结合中间产物、最 终产物和反应剩 余物多角度进行 组合分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设计目的是考查 (1) 两种气体混合后要验证 CO 与氧化铜反应产物是 CO2 , 首先要排除原气体中 CO2 对其干扰,这是有一定难度的;(2) 培养学生运用前面知识 (增大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 护意识;(4) 学会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 (难度较大)。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 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中某一物质进行测定,发现该物质中只含
碳元素,小组成员对该物质的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 )
A.可能属于化合物 B.可能属于单质
C.可能属于纯净物 D.可能属于混合物
1.参考答案:A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B,“单质”的概念不清晰,读题不仔细;错选 C ,读题不仔细;错选 D, 对概念的辨析不细致。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的是“单质”“化合物”“纯净物”“化合物”这几个基本概念, 由碳元 素组成的单质不只一种,这要求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认识准确。
作业 2:下图是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 中不正确的是 ( )
A.碳原子核中有 6 个质子
B.碳原子的质量为 12.01g
C.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
D.碳原子不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读题不仔细;错选 C ,对常见元素的排位顺序不清楚,基础知识不牢固; 错选 D,未形成“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相统一”的逻辑思维。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从元素周期表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对 “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等,内容难度较第四单元时有所提高。
作业 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属于碳的氧化物,以下鉴别二者的方法不可行的 是 ( )
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C.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闻一闻是否有毒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错误认为一氧化碳也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错选 B,不能辨析二氧 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错选 C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相关内容不熟悉。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在结构上差距很小,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很大,这也体现了 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思维 迁移方面的训练。
作业 4:实验室里现有高锰酸钾、大理石、稀盐酸、二氧化锰,以及下列仪器。
A B C D E F G H
I J
(1)小明准备制取并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他
(
浓硫
酸
) (
氢
氧化钠溶液
) (
澄
清 石 灰 水
)
应该选择的仪器有: ,收集气体时验满的方法为: 。
(2)小娟准备制取一瓶氧气,她选的药品是: ,选用的仪器有: 。在 气体收集结束时,应先 再 。
1.参考答案:
(1)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 ,CDEJ,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
熄灭就说明二氧化碳集满;
(2) 高锰酸钾, ABCFGI , 将导管移出水槽、停止加热。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能够正确写 出 化 学 方 程 式 写 出 化 学 方 程式的同时, 选 择 的 仪 器 基本齐全 能准确选择 所 需 的 仪 器 ,知道验 满的方法 说明验满方法时, 能进一步说明已 满时的现象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能选出高锰 酸钾 能 将 二 氧 化 锰除外,知道 导 管 移 出 与 停 止 加 热 的 顺序 能够选择出 用高锰酸钾 制氧气所需 的主要仪器 能准确选择所需 的仪器,知道导管 移出与停止加热 顺序的原因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的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根据反应原理选择仪器设备, 特别是仪器的组装要求更高。到第六单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更进一步,要 求做到注意更多的细节,以及对某问题的阐述的准确与完整。
作业 5:王老师上课做了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的实验:将点燃的木炭缓缓地 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将木炭取出后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后振荡,让 大家观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老师“缓慢”地将木炭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 )
A.让同学们观察得更清楚 B.让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
C.保证实验时的安全 D.老师的动作都很慢
(2)木炭刚伸入集气瓶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大家根据 现象,可 判断木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写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 。
(3)小华看到老师实验时从集气瓶中取出的木炭已经熄灭,猜想实验时生成的气 体中还有 气体,请写出生成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下课后,小华将 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在老师的帮助下,小华对集气瓶中的气体作如下探究 (氢氧 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浓硫酸可作干燥剂):
氧化铜
(
)
实验中,当观察到 现象,说明小华的猜想是正确的,请写出直玻璃管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参考答案:
(1) B
(2) 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 O2
(
点燃
)
CO2 (或 Ca(OH) 2 +
CO2 CaCO3 ↓ + H2O)
(3) 一氧化碳 ( CO) ;2C + O2 浊;CuO + CO Cu + CO2 2.时间要求:7 分钟
(
点燃
)2CO ;黑色氧化铜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 道 老 师 的 操 作 是 有 意 而为的 能 说 出 老 师 操 作 中的 一 定道理,但比 较肤浅 能正确说出 答案 ,但不 能准确说明 原因 能清楚地说明此 操作的内在原因, 及反向的后果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 道 石 灰 水 变化的现象 能 说 出 木 炭 燃 烧 的 完 整 现象 能写出其中 一个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能够完整写所有 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能 猜 出 一 氧 化碳 能 写 出 其 中 一 个 化 学 方 程式 所发生反应 的化学方程 式都能写出 现象答全,并能说 出其中的逻辑关 系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从课堂上一个常见的实验入手,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产生疑问、进行 猜想、解决问题一系列探究,能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螺旋式上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知识进行了一次整合,变得更加全面。
(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 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选择题 1 √ 简单 原创 15 分钟
2 选择题 1、2 √ 简单 原创
3 选择题 2 √ 一般 改编
4 实验题 3 √ 一般 改编
5 探究题 1、2、3 √ 较难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