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高三大亚湾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
历史
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岭南地区距今5000 年前左右的沙下遗址、大屿山深湾遗址中,出土了与早期良渚文化非常相似的陶器;与此同时期,几何印纹陶从广东向外传播,传到了江西、浙南、闽北等地。这反映了
A.岭南和长江下游同步进入文明社会 B.岭南和长江下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岭南有自己独特社会文化面貌特征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根据《左传·隐公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国君为惠公,他的妾为他生了个儿子叫息,后来惠公又娶了正妻,生了个儿子叫允。惠公薨时,允尚年少,无法独立执政,就立息为国君,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息的王位来的不合礼制,死后谥号称为“隐公”。“隐公”的称谓反映了
A.依据选贤任能确定王位继承人 B.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被削弱
C.鲁国保留了浓厚的宗法制传统 D.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3.公元 713 年,北庭都护郭虔瑾进驻都护府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戍边。紧接着,朝廷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这
A.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标志着西域和内地实现一体化管理
C.体现出唐朝民族政策的开明 D.使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展到边疆地区
4.近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广东惠州的明代白马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相关材料对历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惠州明代白马瓷窑涉及大约23平方公里的区域,相关窑址超过20处 明代惠州的瓷器生产具有较大规模
B 惠州明代白马窑烧制的瓷器常见的有碗、盘、碟、杯、盏、灯、洗、器盖、砚台等 明代惠州的瓷器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基层市场
C 与惠州明代白马窑造型特点相似的青瓷遗物,广泛发现于现今惠州、广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也见于东南亚等地区 明代惠州官营手工业垄断瓷器制造
D 惠州明代白马窑的碗心戳印比较有特点,既有吉祥字样,还有商号的戳印 商业品牌意识在明代开始出现
5.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矿业中,在云南铜矿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湖、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
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
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 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6.有英国学者指出:“南京的占领完全改变了天王的战术,他不再继续进行由前进的恐怖来制衡满洲的、迅速和凯旋的进军,却把他的党徒集合在南京及郊区周围,在同一时期从事组织有朝廷和法院的正规政府。”该学者意在强调
A.清政府赢得战略主动 B.太平军的机动性降低
C.农民运动走向正规化 D.战术决定天国的命运
7.1898 年末,一些在华的西方报刊极力呼吁西方国家出面干涉,保护维新党人和改革成果,并批评各国外交官说:“这是在野蛮与改革中选择了野蛮,就接受太后为中国事实上的统治者来说,列强驻北京的公使们都同样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反映出
A.部分西方人支持中国革新 B.列强欲借此扩大在华利益
C.戊戌政变维护了列强权益 D.太后的外交手段颇具成效
8.下表是 1928-1929年国民党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间 重大事件
1928年8月 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指出:“第四次全体会议以来,本党一切努力之集中点,尤在促进北伐,统一全国。”
1929年3月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一举,在党为恢复固有之重心,在革命为巩固北伐之基础。……以后,本党之努力,完全集中于北伐之完成。”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巩固 B.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C.国共对峙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D.“工农武装割据”具备了客观条件
9.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解放区的面积已扩大到235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68亿。我们已在华北4400万人口的区域建立了统一的人民政府。同时,我军还占领大中小城市586座。这一论断
A.说明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城市 B.反映出战略决战取得辉煌战果
C.增强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必胜信心 D.旨在展示华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10.1960年,中共永嘉县委《关于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和干部参加劳动的通知》规定,全
县脱产干部除极少数年老体弱者以外,每人全年至少要有1个月以上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县级机关干部要有1-3个月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公社干部要有2-4个月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这一规定
A.有利于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体现出党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树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 D.旨在提升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
11.下图为公元3世纪中亚贵霜帝国浮雕遗存。浮雕中,释迦牟尼坐中间讲法,左侧是弟子侍立,右侧是贵霜供养人拱手站立,两侧各立一根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柯林斯柱。由此可见
A.佛教开始传入中亚地区 B.贵霜文明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C.贵霜王朝鼓励东西交流 D.希腊文化逐渐处于世界边缘
12.中世纪西欧的一些城市的市民组织成立了一系列体育社会团体,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这些团体组织了保卫城市的军事训练、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学徒格斗和底层市民的节日狂欢等活动。这些团体的成立
A.有利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B.使市民获得管理城市的权力
C.进一步弘扬了欧洲骑士精神 D.开启了中古欧洲的体育教育
13.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发明(成为)一种大众活动,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以非常小的规模不断地进行着”。19世纪英国的领先地位“不仅体现为其自身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早已形成了一种氛围,能够从不计其数的小发明中催生出最优秀的技术来”,并加以广泛应用。这反映出该时期的英国
A.创新投入成本低廉 B.各项技术领先世界
C.社会创新氛围浓厚 D.科技成果转化及时
14.第一次国际卫生会议于1851年在巴黎召开,制定了世界第一个地区性《国际卫生公约》;1866年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会议和1874年维也纳会议,针对当时世界大流行的霍乱,重点提出防止霍乱国际间传播的措施,建立了国际流行病委员会;1919 年,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成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每年4月7日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这反映了
A.世界卫生体系的建立 B.国际社会加强卫生治理合作
C.西方福利国家已建成 D.各国卫生医疗条件得到完善
15.1929年6月,在美国的支持下,赔偿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关于德国赔款的计划,其中规定:德国赔款可分为“不得延期”的赔款和“如有困难可以延期”的赔款两种;德国享有充分的财政自治权;1930年以前协约国从莱茵地区撤军等。这些规定
A.说明美国实现了对欧洲的控制 B.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恢复
C.旨在降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体现出美国对法西斯的绥靖
16.下图为某权威研究机构绘制的图表。对此合理的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
A.苏联经济趋于停滞 B.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加深
C.国际油价起伏动荡 D.计划经济弊端开始显露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隋代大运河把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连接起来,打开了南北贸易物流的大通道,运河两岸兴起了一系列商贸市镇,苏州、杭州、扬州、开封等城市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兴盛起来的。唐代在这个基础上又开挖了一系列贯通不同河流的沟渠和运河,把中原地区的河流和水路都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建成了完善的内陆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商品、人员可以经过水路运输直接到达长安。
——摘编自许秀江《交通与古代中国的繁盛》
材料二 近代江南运河一直是一条繁忙的航道,后来和杭甬运河等相连,四通八达,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即使是在铁路运输兴起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料输入及农副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输出,仍然主要依仗运河。吴淞江(苏州河)上海段是上海近代最早的工业区,苏州河沿岸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工厂。近代江南地区出现了若干粮食、木材、丝绸、蚕丝集散中心,苏州成为苏省丝绸之冠,无锡则为全国“丝都”及米市之首。
-据叶美兰、李沛霖《江南运河与近代苏锡常地区经济(1840-1937)》等整理材料三2020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超过12万公里,内河货运量完成38.15 亿吨,超过35.8 亿吨的铁路货运量;内河货运量从2010年的18.86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38.15 亿吨,年均增长8.4%;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等部分重点航道货运需求旺盛,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20年内河货运量是全国货运量的8.2%;内河货物周转量是全国货物周转量的8.1%。
——摘编自卢毅《运河的时代长江珠江运河建设正逢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运河和近代江南运河发展的不同特点。(8分)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江南运河和新时期内河航运发展的共同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19 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实行了世所罕见的高关税保护主义政策,正如托马斯·K.麦格劳写到的,“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国会中那些旨在保护美国新兴产业、成长期工业以及弱小工业的政治势力常常获得胜利。因此美国经济是在30%进口关税的铜墙铁壁的保护中步入成年期的”。美国经济在1894 年就崛起了,但其高关税保护主义却又继续实行了四五十年,只是在其工农业帝国的稳固地位无法被其他国家所撼动的时候,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才改变了高关税政策。
——摘编自张学博《英美历史上的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倡导世界贸易自由化。在美国推动下,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序言明确规定其宗旨是: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各缔约国应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等措施,以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实行高关税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二战后倡导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和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 史事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殫 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殫)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碑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殫独不敢。日碑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 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军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阵,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 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据《汉书》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之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
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
参加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岭南地区的多个遗址中出现与早期良清文化非常相似的陶器,与此同时期,广东的几何印纹陶开始向北输出,反映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岭南和长江下游“同步”进人文明社会,排除A项;岭南和长江下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岭南有自己独特社会文化面貌特征与材料内容“与早期良渚文化非常相似的陶器"不符,排除C项。
2.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由于息不是嫡长子而成为鲁国国君,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符合礼制,因此谥号为“隐公”,这说明鲁国保留了浓厚的宗法制传统,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被削弱、治国理政方式发生变化的信息,排除B、D两项。
3.A【解析]从材料看到,朝廷注重对西北边疆的经略,这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A项正确。B项“西城和内地实现一体化管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割据”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4.A【解析]从材料看到,广东惠州瓷窑遗址规模大、数量多,这说明明代惠州的瓷器生产具有较大规模,因此A项正确。B项“主要面向国内基层市场”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开始”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5.B【解析]根据材料中清代商人的投资活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投资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资本的流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未体现政府对商业的干预、手工业分工和区域经济差异,排除A、C、D 三项。
6.B【解析]从材料看到,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降低了打击清朝的机动性和有效性,因此B项正确。A项“清政府赢得战略主动”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7.A【解析]根据材料“1898年末,一些在华的西方报刊极力呼吁西方国家出面干涉,保护维新党人和改革成果”可知,当时在华的一些外国人支持戊戌变法运动,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列强欲扩大在华利益的信息,排除B项;“戊戌政变维护了列强权益”表述有误,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政治改良运动,并不是为了维护列强的权益,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慈禧太后外交手段的作用,排除D项。
8.D[解析]材料表明,1928-1929年,国民党统治集团将完成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视为主要任务,新旧军阀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具备了客观条件,故D项正确。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空前巩固是在国民革命时期,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是新旧军阀混战,C项错误。
9.C【解析]从材料看到,解放区及人口增长迅速,在华北建立了统一的人民政府,这一论断增强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必胜信心,因此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战略决战”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所述时间,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10.A【解析]从材料看到,县委要求各级干部参加基层体力劳动,这有利于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A项正确。B项
说法片面,排除;C项“当家作主的观念”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提升…行政效率”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11.B[解析]从材料看到,贵霜浮雕容纳了多元文化,说明贵霜文明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因此B项正确。A项“开始”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王朝鼓励”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知,排除;D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12.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市民组建的各种体育团体具有保卫城市安全的功能,这有利于推动
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这些团体的成立有利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但还不能说明市民就拥有了管理城市的权力,排除B项;骑士精神代表的是贵族精神,不是市民的需求,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这时候的体育团体“开启了"中古时期的体育教育,排除D项。
13.C[解析]材料表明,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的英国,发明成为大众活动,形成了从不计其数的小发明中催生出最优秀技术的氛围,并加以广泛应用,反映出该时期的英国社会创新氛围浓厚,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D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
14.日[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公约或组织,可说明世界各国在卫生领域加强国际合作,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世界工生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公约或组织与西方福利国家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是反映国际社会在卫生面的合作,并不能说明各国卫生医疗条件得到完善,排除D项。
15.B[解析]从材料看到,在美国支持下,赔偿委员会对德国的管控有所放松,这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恢复,因此项正确。A项“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经济危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16.A[解析]从材料看到,苏联原油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趋于停滞,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经济趋于停滞,因此A项正确。B项“逐步加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1)南唐运河: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沟通南北;水运体系发达;带动沿线市镇的兴起和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近代江南运河:经济功能增强;与海运、铁路运输相结合;带动了上海等城市的近代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共同原因:内河水资源丰富;内河航运具有历史基础;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联系的加强。(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原因:保护新兴产业和弱小工业的需求;重商主义的影响;世界大战的推动;缓解经济大危机的需要;攫取世界经济霸权的战略要求。(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表现:构建组织;制定规则;降低关税。(2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4分,任答两点即可)19.示例:
特征:汉武帝选用人才不拘一格。(2分)
论证:汉初长期的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繁荣,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等困扰汉朝发展,汉政府急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在此背景下,汉武帝大胆起用人才,养马的昔日匈奴太子金日磹被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大夫,赵充国因对匈奴作战英勇被提拔为中郎将,迁连骑将军长史,董仲舒在对策中显示才能,其崇儒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此外汉武帝还确立察举制,令地方推举人才。这些举措使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0分)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采用多种方式选官,充实国家管理队伍,推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20.示例:
论题:钱穆对游牧、商业和农业文化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2分)
评析: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南下侵扰中原或建立政权,甚至统一全国,如契丹人建辽,女真人建立金朝,蒙古族甚至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大帝国。这正是游牧文化因“内不足”而“向外寻求”的表现,是“流动”和“征伐”等特性的体现。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滨海的西方国家开展或完成工业革命后,多次入侵亚非拉国家,掠夺工业原料,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侵犯了这些地区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冲击了他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正体现了商业文化的“进取”和“侵略”。
中国古代农民以农耕生活为主,由于所求(如风调雨顺)并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故生活方式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农业文化的“静定”和“保守”。(8分)
综上所述,由于具体时空条件的差异性,不同文明的特性与生存的态度不同,其对东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