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5 09: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8 时间的脚印
识记“沙砾”“沟壑”“龟裂”“帷幕”“海枯石烂”等易考词语。
理解文章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重点)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难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读读写写
掸( ) 踪迹 装置
烘烤 腐蚀( ) 砂砾( )
山麓( ) 沟壑 ( ) 龟裂( )
帷幕( ) 海枯石烂 山崖
孔隙( ) 渗入( ) 扫帚( )
刨刮( ) 浑浊( ) 沉淀( )
琥珀( ) 楔形( )
dǎn
shí



jūn
wéi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其二)]
字词清单

shèn
sào zhou
bào
zhuó
diàn
hǔ pò
xiē
多音字
( )刨刮
( )刨土

bào
páo
【串句记忆法】一只乌龟( )缓慢地爬行在干旱龟( )裂的河床上。
ɡuī
jūn
意为“使用镐、锄头等向下向里用力”或“刨除”时读“páo”,其他情况读“bào”。
形近字
崖( )山崖
涯( )天涯


楔( )楔形
锲( )锲而不舍
xiē
qiè
词语集注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石头风化成土。
悬崖绝壁:陡峭险峻的山崖。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多用于誓言中,反衬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可形容土地、皮肤等。
腐蚀:用于人的思想时,比“侵蚀”强调“使腐化”,程度较重。
侵蚀:本义指细菌等侵害人或物体。用于人的思想时,比“腐蚀”强调“由外至内逐渐侵害”,程度较轻。
也作“悬崖峭壁”。
整体感知
(1-4)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听读课文,画出段首句和独立成段的句子并连起来读一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为课文分层。
“时间的脚印”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
时间的脚印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研读课文
品味第一部分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品味第一部分
人类和大自然分别是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
人类: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
大自然:岩石
品味第一部分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品味第二部分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被搬运、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品味第二部分
阅读第7—18段,说说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破碎
分裂
岩石
小石子
沙砾
泥土
沉淀、重压、胶结
新岩石
品味第二部分
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
炎热的阳光
严寒的霜雪
风雨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
人为因素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
品味第二部分
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
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品味第二部分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说明了地球的变化。
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
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品味第二部分
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
大树木化石
长毛兽化石
寒武纪
石炭纪
第四纪
海洋宽广
气候温暖潮湿
气候寒冷
品味第三部分
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
整体归纳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打比方
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
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
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举例子
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
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举例子
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举例子
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使说明更生动形象。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排 比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拟 人
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比喻 拟人
“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时间的脚印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重要方式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岩石保留历史痕迹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结构梳理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时间的方式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说明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手法 作用
设问 ①突出重点,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②对下文的科学概括、综合;③在文章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用 直接或间接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等服务,表达中心思想。
手法 作用
比喻 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方法等等,特别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这几个方面。
拟人 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
对比/比较 ①对比能使人们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②比较能够揭示事物的异同、优劣或高下,帮助人们准确地区别事物,认识事物。
古代的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方法专用于夜间计时。“更”和“点”是两种计时单位。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五更三点”即凌晨4时12分。
ɡēnɡ
五更对应的古代时刻和现代时间如下表:
五更 古代时刻 现代时间
一更 戌时 19:00—21:00
二更 亥时 21:00—23:00
三更 子时 23:00—01:00
四更 丑时 01:00—03:00
五更 寅时 03:00—05:00
拟人化的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吧!
语言运用
写作策略 
①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②抓住事物的特质,让其既具有物的特质,又拥有人的属性,达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写作实践 
我是一滴水,出生于高山之上。我和兄弟姐妹们计划来一次长途旅行,从高山出发,汇聚于大海。我刚抵达山脚,小溪就对我发出了邀请:“嗨!小水滴,我这里风景优美,你就在这儿住下吧!”我转身一看,溪水清澈见底,鱼儿畅游;溪边芳草萋萋,清香扑鼻……尽管如此,我依然摇摇头,坚定地拒绝了:“不,谢谢你。我还要继续旅行,大海才是我真正的归宿!”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借一滴水的口吻,记叙了小水滴奔向大海途中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