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专题教材分析:
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文明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巨变的时期,是地球上的人们意识到理性和真理的年代。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世界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精神领袖,他们以各自的智慧思索着善与恶、理性与真理、伦理与生活等人类文明的命题。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人类的精神之花变得五彩缤纷,具有民族特性的、区域特性的文明开始生长,他们构建了人类文明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基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古代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专题教学策略:高中阶段提出对东西方先哲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了解,更多的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而并非是从哲学专业的角度,切忌将课程内容挖掘地过深,从而大大超出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对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有一些较多的了解即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思想家在思索的问题本身、思考角度等方面有那些共同点和差别,从而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培养为了真理而不懈追求的精神。
专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教学法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表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必修三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问题: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自学礼乐→收徒讲学→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化
1、学习礼乐(15岁):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问题: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概括孔子树立这样志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因素: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②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开创儒家学派。
2、讲学收徒(30岁):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他所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从政失败→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开始从政,但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4、献身文化: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社会因素: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②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开创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礼的含义: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属于伦理概念
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表现:
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调整对象:礼和仁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中庸与仁、礼的关系: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折中吗?
“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历史影响
1、积极意义
大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孔子主张的“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人治社会开明君主和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大教育家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改变了以往贵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学。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帮助和总结:☆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 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7、“文革”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恩来。
作业布置:练习册10-12面
板书设计: 孔子
(一)生平经历
(二)思想主张
(三)历史影响
教学反思:
仁 礼 中庸
思想核心
思想基础
中介第2课 古希腊的先哲
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认识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材料的解读、图表的比较和归纳理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不熟悉,可结合必修三中苏格拉底的教学加以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古希腊是近代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在思想文化领域,继苏格拉底之后,又诞生了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博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讲授:
一、柏拉图
⑴思想产生的背景:①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同盟战败以及苏格拉底被处死刑,暴露民主政体弊端。
②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⑵柏拉图思想的内容
⑴哲学思想:“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实质是唯心主义理念论,推动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
⑵政治思想——理想国
①代表作:《国家篇》(曾经翻译《理想国》)
②观点:a、理想国家:
国家的构成 美德 职能 结果 实质
第一等级 统治者 统治阶级 智慧 拥有国家权力 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社会和谐有序,国家有正义的美德 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国家,等级森严
第二等级 武士 勇敢 对外御敌、对内保民
第三等级 劳动者 被统治阶级 自制 生产社会物质财富,供统治者享用
b、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目标:正义与幸福,和谐与效率。
c、实现“理想国”的两种办法:对统治者进行严格完善的教育,对统治者实行“共产”制度。
③评价:a、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b、 理想国终成乌托邦
(3)强调法治,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有利于后代法制国家的建立。
(4)注重教育,创立雅典学园,成为思想的“集散地”,有利于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柏拉图思想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1)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献。理性主义是柏拉图最突出的特点。如果人们承认西方文明是一种以理想为代表价值核心的文明的话,那么,柏拉图便是这种理性主义的肇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2)柏拉图的学说还对基督教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基督教神学从他那里吸取了大量的理论营养,柏拉图哲学构成了它最基本的思想来源。
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
方面 柏拉图 孔子
不同点 所处时代 古希腊奴隶制盛行之际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思想 开创理想国 恢复周礼旧制
思想核心 “理念”,重理性 “仁”,中伦理
相同点 面临政治形势 都是社会秩序不安定
主张 提倡以德治国,维护等级秩序
文化教育 创立思想,创办学校
历史影响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二、亚里斯多德
1、伟大成就:
⑴科学研究:公认的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之一。
主要成就:学科划分;概念沿用;注重实践与理论;完成百科全书式著述。
⑵追求真理:认为求知是人的本性;敢于挑战权威,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⑶探求人的本质:①从分析自然入手探求人的本质,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名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②认为人是完完全全的人,彻底自我实现的人,也是善人和幸福的人。
⑷政治主张:①人与城邦:城邦是公民的集合体,名言“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
②公民义务:履行城邦赋予的职责,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
③关于政体:倾向民主制,主张中产阶级执政(原因?)。
2、历史影响:
⑴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
⑵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
⑶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者备受推崇。
对比孔子、亚里士多德二位思想家的主张
领 域 亚里士多德 孔 子
思想 哲学 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 敬鬼神而远之
政治 略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人治
伦理 中道理论 中庸理论
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
社会环境 奴隶制城邦民主体制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
影响 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奠基人 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至亚洲、世界
☆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先哲在成长的历程中,有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1)都对知识孜孜以求,在文化上颇多建树。
(2)都怀着济世救人的热情,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实践。
(3)都热衷于教育事业,他们创立学校,广招门徒,著书立说,为文明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勤奋好学;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科学研究,探索真知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人品;……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帮助和总结:☆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师生关系-----敬重并不盲从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局限
哲学思想 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柏拉图属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接近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政治思想 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 法治优于人治,由安分守己又听从理性的“中产阶级”执政最适合。 认为奴隶主统治奴隶是合乎自然、合法的。
作业布置:练习册12-14面
板书设计: 古希腊的先哲
(一)柏拉图
(二)亚里士多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