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恢复国家经济、抗美援朝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2、认识毛泽东等为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3、探讨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和深刻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教学法展开讨论,再通过资料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走过的弯路,培养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尊敬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奋斗。
教学重点
毛泽东不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新的探索
教学难点
1、了解毛泽东“左”的错误思想不断发展的原因
2、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晚年发生的严重错误,全面而客观地评价毛泽东
教学过程
一、开国之初
1、建立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揭开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篇章。这天下午,已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下午三点,开国大典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亲访苏联
1949年12月,毛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访苏成功,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领导恢复国民经济
①为扭转建国之初严峻的经济形势,毛泽东知人善任,派有理财之能的陈云去上海工作。②到1950年3月,平抑全国物价和统一财经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③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他还着重谈了“不要四面出击”的问题,提出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④经过全中人民上下一心的努力,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4、领导水利建设
①1950年夏,毛泽东督促治理淮河。②1952年秋,视察黄河,动员和激励人民治理黄河。
5、果断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毛泽东于10月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果断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中朝人民军队团结一心,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敌人被迫同意进行停战谈判。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即将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二、新的探索
1、领导建设社会主义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35年,毛泽东及时而慎重地提出实现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9月,按照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向全国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制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同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把这两大任务的关系比作“主体和两翼”,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到1956年底,中国顺利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
2、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正确探索
经济方面:①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依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篇讲话要求科学分析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家、集体与个人,中央与地方等十大关系,并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这篇讲话的基本思想就是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新中国的建设经验,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建设之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想。②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必须善于学习”,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经济建设的高潮。毛泽东关于处理十大关系的方针政策,成为八大政治报告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探索。
政治方面:毛泽东于195 ( http: / / www.21cnjy.com )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即“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他还进一步阐发了“百发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并提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3月以后,毛泽东乘专列南下杭州,一路上围绕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进行“游说”,推动全国各界讨论这一问题。
(2)探索中的挫折
失误:但在随后的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践活动中,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造成了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1958年,他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大兴调查研究,纠正错误:面对国内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毛泽东心情沉重。1960年以来,他多次在会议上作自我批评,承担责任,并探讨从解决农业问题入手克服困难的基本思路。他把1961年定为调查年,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还派身边工作人员组成三个调查组到广东、湖南、浙江进行农村调研。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药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不久,毛泽东又把注意力转向了他认为已再次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阶级斗争上来。
三、晚年岁月
1、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和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加上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曲折。
2、发动“文化大革命”
(1)以阶级斗争为纲 ( http: / / www.21cnjy.com ):1962年,毛泽东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不久又发动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说这一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展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
(2)“文革”发生原因:①“左”的错误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②毛泽东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的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中共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这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③毛泽东在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逐渐滋长,加上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没有能够顺利发展,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这就使为人民尊重的领袖所犯的错误难以得到纠正,并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3、调整外交政策,提高国际地位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毛泽东审时度势,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对外交工作作出富有远见和胆略的重大战略调整。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次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17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对外事务出现的这一崭新局面是和毛泽东的作用分不开的。三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过程及其在流亡国外期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史实
2、理解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活动和理论贡献
3、探讨列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历史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不屈不挠、矢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革命的勇气,以及他结合本国实际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前夜” 、“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等光辉论断
教学过程
一、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1、成长历程
(1)出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国民教育活动家,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富有学识。列宁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性格活泼,喜欢读书,乐于助人。
(2)走上革命道路:17 ( http: / / www.21cnjy.com )岁时,列宁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学毕业证书。中学毕业后,列宁随全家移居喀山。当年秋天,他考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列宁很早就关心社会问题。在大学里,列宁结识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同学,开始了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入学不到半年,17岁的列宁就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进而遭到逮捕和流放。流放近一年后,他被释放回家,开始研究《资本论》,不久便加入了喀山的马克思主义小组。
2、建党活动
(1)思想理论准备:①1892年,列宁筹建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在伏尔加河一带传播马克思主义。②1897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列宁仍深切关注着俄国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写了三十多篇论著,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做了大理的理论准备。③1900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批机关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从此,在列宁领导下,《火星报》编辑部成为革命者的中心。编辑部经过激烈斗争,制定了党纲草案,为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进一步做好了准备。
(2)组织准备:①1895年秋,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宁联络彼得堡二十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上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它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斗争协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其他许多城市也建立起类似和工人组织,从而为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基础。②1898年3月,俄国各地的“斗争协会”共同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但大会未能制定党纲党章,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不久也被破坏,各地的“斗争协会”仍处于思想混乱、政治动摇、组织涣散的状态。尽管这样,列宁在流放地得知党成立的消息后,立即组织流放地的同志一起加入社会民主工党。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
(1)列宁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所起的关键作用:①在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同右派进行坚决斗争,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起来。②在列宁的坚决斗争下,会议通过了载有无产阶级专政条文的党纲,建立起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③在大会上提出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有纪律的党,并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同马尔托夫进行了坚决斗争。马尔托夫的主张实质是要建立一个纪律和组织涣散的团体。
(2)列宁主义的诞生:大会在选举中央机关时,形成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此后,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便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流亡生活
1、列宁为十月革命所做的组织准备
1912年,列宁在布拉格主持召开了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报告,起草了各种决议草案。会议驱逐了孟什维克,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最后,大会选举出以列宁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并决定在彼得堡公开出版发行《真理报》。这次大会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列宁主义的发展
(1)1905年7月,列宁写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第一次阐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动力、道路和前途,论证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的问题,提出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目标。
(2)1914年,侨居瑞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列宁与各国社会民主党左派一道,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论战中,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号召各交战国的无产阶级调转枪口打倒本国的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列宁研究了帝国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的经济、政治、外交、工人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1916年1月至7月间,他撰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这部伟大著作。这是继《资本论》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分析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的各种矛盾,提示了帝国主义是垄断和、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对革命发展方向的指点导
(1)形势:1917年3月12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沙皇专制被推翻。当晚,工人士兵苏维埃成立。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这样,在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工人士兵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指导:①远在瑞士的列宁写了《远方来信》,指示布尔什维克党要把革命推向前进,提出革命必须从第一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②列宁冲破重重阻挠,从瑞士秘密回到彼得格勒。列宁站在铁甲车上发表了演说。③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列宁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并根据当时的形势,估计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④之后,列宁以《真理报》为阵地,宣传党的策略方针,不断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提醒人民不要对临时政府抱任何幻想。
2、“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
(1)形势:“七月流血事件”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全部政权已被临时政府把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了。革命浪潮再度席卷全国,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了。
(2)指导:①发表《国家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这一名著,其中深刻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重要思想。②决定武装起义:列宁主持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秘密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中央政治局。③10月24日夜间,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3、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占领冬宫后,第二次全俄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已转归苏维埃,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翌日,又通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选举组成了以列宁为首的新的苏维埃政府。从1917年俄历10月至次年2月,起义相继在全国各地取得胜利。四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主要过程
2、了解列宁领导社会主义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史实
3、认识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创新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观看相关历史影片、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道路的对比等学习方式,探讨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加深学生对列宁这个伟大人物的感性认识和历史把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事迹,认真学习列宁的思想理论学说,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关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树立对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列宁领导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2、列宁逝世前关于布尔什维克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教学难点
探讨和认识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探索精神、创新态度以及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理论贡献
教学过程
一、 “一切为了前线”
1、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1)背景:①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仍处于同德、奥交战的状态。沙皇时期的旧军队仍然在交战的前线。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前线后,反动军人立即调转枪口,向新生的苏维埃进行反扑。②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就纠集了一部分军队,向彼得格勒反扑。③反革命势力还勾结起来策动叛乱和暴动。④列宁亲自组建并领导军事司令部,调集忠于苏维埃政权的军队,配合工人和卫戍部队,接连平息了叛乱和暴动,粉碎了反革命势力对苏维埃政权的第一轮进攻。
(2)目的:为了争取和平和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列宁力主同正在交战的德国举行谈判,以签订和约,退出战争。
(3)签订及意义:当时,苏维埃中央领导层一些成员强烈反对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列宁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进行说服教育工作,终于在1918年3月促使苏维埃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时机。
2、列宁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新举措
(1)背景:①帝国主义国家既害怕俄国退出战争而使战场的格局与态势有利于德国,更害怕俄国革命及其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影响到其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士兵。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开始进行武装干涉。国内的各种反动势力乘机展开了新一轮的反扑。②富农暴动也几乎扁布全国。各种反革命势力占领了西伯利亚、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的许多地区和城市。③德国违背《布列斯特和约》, 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岸和乌克兰及南高加索的广大地区。④在反革命势力占领的地区,地方苏维埃政权被推翻,苏维埃法律被废止,地主和资本家夺回生产资料,建立起反革命白色恐怖统治。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苏俄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战争。
(2)一切为了前线,苏维埃政府宣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动员全国人民参加卫国战争。因十月革命获得解放的工人、农民纷纷响应,几十万工人、农民参加红军,同大批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一起奔赴前线。后方的工人群众也响应“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把粮食、服装、军火及时供应到前线。
(3)星期六义务劳动:为保证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的供应,苏维埃政府把国家经济的管理转入战时轨道,在全国实行了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还实行了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战争进入1919年后,苏维埃政府又实行了严厉的余粮征集制。苏维埃政权的这些经济政策,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历史意义:经过苏维埃政府和人民三年的浴血奋战,到1920年末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最后都被粉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取得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保住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
二、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
(1)原因:对于布尔什维克来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缺乏对封建社会主义的认识,一些人把战时共产主义这一应对战争的暂时性政策看做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甚至一度认为,只要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通过法令的手段可以调整生产、分配,就可以取消商品和货币,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恶果:①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的矛盾。它严禁粮食的私人买卖,禁止农民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自己劳动产品的自由支配,而在余粮征集后期,一些地方甚至对农民的必备口粮也强行征调,从而引发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②由于国家极度的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长时间贫困和饥饿,也严重影响了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劳动效率普遍降低。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这种严重后果,被反动势力利用。他们煽动农民的不满情绪,到处制造暴乱。
2、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1)背景:①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战时共产主义”自身所难以克服的严重矛盾,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摆在苏维埃领导人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②列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巨大的创新勇气,领导全党开始了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探索。他认真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周密地考虑了国内战争结束后工人、农民及各阶层的生活,指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加强工农联盟,恢复农业生产。列宁提出经济建设对于战胜资本主义建设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如果搞不好经济建设,那么在推翻剥削者和用武力抗击国际帝国主义的事业中的任何成就和胜利都会付诸东流。他要求全党应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
(2)内容和实施:19 ( http: / / www.21cnjy.com )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这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按照粮食税政策,农民缴纳的粮食税额比余粮征集额要少;农民完税后,剩余粮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交换所需的工业品及其他商品。同时,新经济政策还规定,帮助私人小工业、小商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租让制,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容许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等等。
(3)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使各行各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到1922年,农业、工业等各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它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伟人的告别
1、列宁晚年的历史贡献
(1)关于党的团结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列宁担心自己一旦去世后,党内尤其是领导集团成员之间可能会因不同的思想倾向、不同的个性和品质的冲突而出现分裂的局面。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列宁建议增加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人数,加强集体领导,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
(2)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和农民结成联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强调,为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大机器工业和电力工业,认为没有这些工业,就不可能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就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列宁主张对农业要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社等劳动组合形成把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3)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方面:列宁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内容,如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识;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经济建设人才和各种专门人才;加强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教育等。
(4)党的建设和政权问题:列宁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和政权的建设能否成功,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要防止文牍主义、滥用职权、拖拉作用、贪污腐化、要坚决同官僚主义做斗争。列宁指出,反对官僚主义,改善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工作作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5)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列宁预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获得最终的胜利。社会主义将由俄国一国胜利发展为多国的胜利,这是社会主义胜利发展的客观规律。
2、历史意义:列宁的这些丰富思想,不仅指导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指导意义。八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及其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2、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进行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小平在其革命历程中埋头苦干、不屈不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中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增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敬热爱,增进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
教学难点
1、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复出并首先抓住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重大意义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文革”岁月
1、“文革”范围扩大
从1965年秋到1966年夏,随着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的急剧发展,批判所涉及的范围迅速扩大。
2、含冤被禁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邓小平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毛泽东“炮打”的所谓“资本阶级司令部”中的第二号人物,实际被停止工作,很快又被“打倒”。此后,邓小平在中南海含秀轩住处度过了三年被软禁和监管的日子。
3、被迫下放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强行疏散到江西,住在新建县望城岗的南昌步兵学校,可就近到县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在这里他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做了深刻的历史思考。
4、重返政治舞台
(1)原因:1979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毛泽东在周恩来来的协助下,亲自过问一些领导干部落实政策的工作。
(2)表现:1973年3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邓小平重回北京,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4月,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他以新中国领导人身份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坛,成为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象征。
5、主持中央工作,开展全面整顿
(1)原因或条件: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文革”动乱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动荡不安。
(2)表现:①部署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使堵塞严重的铁路全部疏通,运输善开始好转。②接着,邓小平开始整顿钢铁工业,他强调:把钢铁生产搞上去,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坚决同派性做斗争,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③邓小平在主持国防科技工作、教育战线整顿的同时,将军队整顿作为各方面整顿中的重要一环,对军队各大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④邓小平还提出了加快工作、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动生产向前发展”等重要观点。
(3)全面整顿的实质: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是后来拨乱反正的初步实验。
6、政治生活的第三次逆境
1976年初,“四人帮”策划和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4月,又把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支持邓小平所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的抗议运动诬为反革命事件。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
二、改革开放的引路人
1、批评“两个凡是”,恢复党政军职务
(1)针对“两个凡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的“左”倾错误方针,1977年4月,邓小平亲自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批评“两个凡是”。
(2)在全国局势逐步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基础上,在全党的要求下,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届三中会终于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党、政、军全部职务。
2、领导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1)邓小平复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后,主要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他否定了曾得到毛泽东批准的“两个估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科教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使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从而开始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2)在邓小平的主持下,1977年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
(3)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在全国迅速引起巨大反响,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逐渐开展起来。
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邓小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并在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观点,召开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在邓小的推动下,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全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4、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时间:1978年11月
(2)内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停止,就要亡党亡国。他还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3)意义:在中国面临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成为中国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新
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经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次全会,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决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三、南方谈话
1、南方谈话
(1)南方谈话背景:①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②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下决心创办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在特区创办初期,赞成的和反对的议论纷纷。③1984年初,邓小平专程前往南方,视察了深圳、珠海和厦门经济特区。邓小平的这次南方之行,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北自大连、南至北海的对外开放高潮。④1990年邓小平提出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一个紧要关头。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朝,长期以来的东西方两极冷战结束了。世界局势的这种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劲发展势头,又使中国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能不能在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国外的各种压力困难面前,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成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人所必须的重大问题。
(2)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强调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
(3)南方谈话的影响:邓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宛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人们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视为又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四次全国代表大全召开,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邓小平逝世及评价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因病逝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发表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对邓小平的一生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七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历程
2、了解邓小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主要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邓小平在革命历程中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主要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小平在其革命历程中埋头苦干、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屈不挠、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中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增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敬热爱,增进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邓小平的主要革命历程
教学难点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同他在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思想观点是有渊源。
教学过程
一、在革命的风暴中
1、出生简介
邓小平于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广安城北的协兴乡牌坊村,起名邓先圣,后改名邓希贤。
2、留法勤工俭学,投身革命
1920年10月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影响下,邓希贤于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党员。1926年初,赴苏联学习,大革命时期,回国参加革命。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生涯
(1)大革命失败后,邓希贤任中共中央秘书工作,并更名邓小平,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继续战斗。
(2)领导百色、龙州起义,开辟左右江根据地:1929年,国民党因内部矛盾而爆发蒋桂战争。七八月间,邓小平受命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利用广西特殊形势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发展革命武装。1929年10月,邓小平领导策动南宁兵变,随后,他和张云逸等人把部队拉到左右江地区的白色和龙州,发动群众,发展党组织,改造旧军队。邓小平任政委。接着,他争取李明瑞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邓小平任红七军和红八军的总政委。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后,左右江地区掀起土地革命的浪潮,成为全国瞩目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3)遭受政治磨难,坚持革命:1931年7月,邓小平到中央区工作。他在瑞金、会昌的政权建设、扩红工作和赤卫队建设方面都搞得有声有色。1933年,他由于拥护和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受到“左”倾中央负责人的严厉批判和打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反“围剿”战争失利而被迫长征。红军长征到达遵义之前,“左”倾错误已经在党内军内受到强烈抵制,在毛泽东的努力下,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并参加了遵义会议。
二、征程岁月
1、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
(1)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爆发,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抗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邓小平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不久改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师长刘伯承。
(2)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二九师以太行山为依托,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部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的“九路围攻”,随即挥戈东指,在冀南、冀鲁豫平原实施战略展开,奠定了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邓小平在太行山坚持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领导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全面工作。
2、抗战胜利后至解决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
(1)1945年10月,邓小平、刘伯承指挥部队发起上党、平汉战役,给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以迎头痛击,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
(2)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后,刘邓所部在陇海铁路两侧连战皆捷,为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做出巨大贡献。
(3)从1947年3月开始,蒋介石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部署,集中兵力重点进攻狭北和山东解放区。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地区突破黄河天险,随即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九个半旅,取得鲁西南大捷。之后,千里跃进大别山。在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后,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把中原变成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4)1948年9月,人民解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与国民党军的战备决战开始了。在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中,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和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共60万人,夹击徐州地区国民党军80余万之众,这是国共两党倾注全力的大决战。中共中央军委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作战,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5)1949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3月,毛泽东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邓小平亲自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直接部署和指挥了渡江战役。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三、开国之初
1、领导解放大西南
1949年10月,邓小平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即率领第二野战军以“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行动进军大西南。12月,成都解放、西南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大西南解放后,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
2、领导和平解放西藏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把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任务交给了中共西南局。邓小平立即部署,仅用六天变完成进军西藏计划,并提出“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的方针。同时,他起草了与西藏地区政府和平谈判的十大政策并提交中央,为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和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做出重要贡献。
3、参加中共八大
在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特别是谈到了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神化问题。
4、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成为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5、强调经济建设,敢于承担经济建设的失误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重大曲折,“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对于这一失误,邓小平在后来总结经验教训时坦言他也有份,不能把错误都归毛泽东一个人。
6、求真务实,忙于经济建设
(1)邓小平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于1961年初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做出极大努力。
(2)1961年春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邓小平来到北京郊区农村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对恢复农业生产提出了具体建议,并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3)邓小平主持制定了关于企业管理方法的“工业七十条”,强调专业化协作和实行厂长负责制的重要性。
(4)196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正视困难、做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全力进行调整,这成为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的基调。
(5)他支持许多地方的干部和群众为恢复农业生产所采取的包产到户这一措施。五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2、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结合毛泽东革命实践的史实进行分析和思考,能够抓住一个人物一生之中主要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对历史人物初步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毛泽东早期寻找革命真理和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进行符合个人实际的学习探讨。
教学重点
了解毛泽东为救国救民而不断探求真理、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奋斗历程
教学难点
认识毛泽东在艰难环境中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道路的不断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这需要学生对当时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特殊国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寻求真理
1、早年立志求学
(1)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县韶山冲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2)1910年秋天,16岁的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来到湘乡县城求学,这是他人生历程的第一个转折。
(3)18岁的毛泽东从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的维新思想中开始了政治启蒙。
(4)后来,毛泽东制定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计划,寄居长沙湘乡会馆,每天步行到湖南省图书馆读书,并于1913年春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在这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打下深厚的学问基础,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并获得社会政治活动的初步经验。
2、青年立志救国,投身革命
(1)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十几个人集会岳麓山下,成立了湖南先进青年的社团“新民学会”。
(2)1918年8月,从湖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带领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会员来到北京。结识了李大钊,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3)1919年4月,毛泽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长沙负责《湘江评论》的编辑工作,他赞颂俄国十月革命,领导长沙学生运动。他从民众力量中看到了实现救国理想的希望,开始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
(4)1919年12月,毛 ( http: / / www.21cnjy.com )泽东领导驱逐皖系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在北京期间,通过与李大钊接触,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广泛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5)192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会晤陈独秀,受到其思想的深刻影响。
(6)1920年秋,毛泽东放弃了对社会改良的幻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
(7)1920年11月,毛泽东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8)1921年6月,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二、天辟道路
1、中央一大后至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1)领导工人运动:从 192 ( http: / / www.21cnjy.com )1年到1923年,毛泽东结合湖南实际,积极从事工人运动。李先后七次来到安源,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长沙木工人的罢工斗争。
(2)参加大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毛泽东结合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的实际,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6年,毛泽东主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领导了北伐时期如火如荼的湘鄂赣农民运动。
2、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
(1)提出武装夺权论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毛泽东赴汉口参加中共八七会议,他在发言中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2)领导秋收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1927年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但起义部队在进攻城市时失利,毛泽东当机立断,果断主张放弃进攻长沙,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革命立足点。
(3)领导三湾改编:秋收敌人失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部队转兵南下,到达永新三湾村时,毛泽东对部队进行整编,把党支部建在连队,实现党指挥枪。“三湾改编”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4)建立和巩固扩大井冈山根据地:①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剩余部队开进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②制定军纪: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中,毛泽东为工农革命军制定了“三大纪建六项注意”要求革命军队不仅能打仗,还要学做群众工作。③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会师于宁冈砻市,组成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力量大大增强。④在粉碎敌军的多次“直剿”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成为人民军队战略术发展的基础。⑤开展土地革命:他还在根据地领导发展土地革命,并亲自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井冈山的红旗不倒,证明小块红色政权在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下也能生存。⑥革命道路形成:1929年底,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计划。1929年底,召开古田会议,系统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红军如何建设成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1930年初,他把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提到异常突出的地位,赣南闽西的土地革命呈现一派“分田分地真忙”的景象,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井冈星火已成燎原之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遵义会议
(1)原因: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左”倾错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召开及影响:长征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中共中央于1935年在遵义召开政治局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完成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狭北。
三、延安岁月
1、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活动及贡献
(1)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 http: / / www.21cnjy.com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毛泽东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认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正逐步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
(2)建立抗日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统一战线: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狭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指出联合民族资产阶级抗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3)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毛泽东预见到这是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的关键,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共同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从而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打开了通道。
(4)总结革命经验:1 ( http: / / www.21cnjy.com )937年1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从保安迁到延安。他在这一时期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作了系统总结,这年夏天在给红军大学学员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时,写成了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
(5)召开洛川会议,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编军队:七七事为后,中共中央在狭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要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红军的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晶游击战。毛泽东提出游击战争的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他还特别强调在国共合作中保持共产党和红军的独立性。此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开辟敌后战场。
(6)提出抗日战略思想:①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在科学分析中日战争所处的朝代和中日双方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于1938年5月在延安毛泽东写下了《论久战》这一著名论著,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结论。②在抗日战争即将进入相持段时,毛泽东果断抓住战局变化的机遇,做出八路军从华北山地向河北、山东等广阔平原扩大敌后游击战争的重大决策;接着他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华中,向八路军、新四军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争任务。③在毛泽东等战略思想指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迅猛扩大,人民战争广泛开展,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7)阐述新民主义理论:1 ( http: / / www.21cnjy.com )940年1月,毛泽东在狭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新民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义的文化》的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义理论和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奋斗的目标和中国未来的方向。
(8)领导延安整风,召开中共七大:从1942年开始,毛泽东在延安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5年4月,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这次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达到空前团结。
2、取得革命胜利
(1)参加重庆谈判:在抗日胜利、举国欢腾之时,毛泽东对形势做了清醒的估量。他提醒全党及各阶层群众要争取和平民主,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1945年8月,他在万众瞩目之下,以“弥天大勇”的气概,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党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克思研究经济学说,呕心沥血撰写《资本论》的史实
2、了解马恩在建立和领导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中的巨大贡献
3、理解《资本论》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认识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勇气,进一步学习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探讨马恩创建马克思主义学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主要贡献,学习他们勇于探索革命真理的非凡气魄和实践精神与合作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资本论 》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意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斗争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马恩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不朽的《资本论》
1、《资本论》
(1)产生:马克思从1842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开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最终于1861年开始了《资本论》的写作。1867年秋,《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并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
(2)内容:就形成而言,《资本论》以对资本的论述为主题。第一卷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但是,《资本论》的实质,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笔开篇,提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3)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教科书和工人运动的指南,《资本论》出版后,很快便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开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1938年,完整的三卷本《资本论》正式在中国翻译出版。
二、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
1、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19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于是,在欧美掀起了一个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高潮。工人在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声援,共同行动,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斗争的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加强国际团结和联合斗争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成立:1864年9月28日,英国、法国以及德、意、波等国的工人代表,聚集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简称“第一国际”。
(3)第一国际的灵魂:马克思应邀出席大会,被选入中央委员会,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第一国际成立后,马克思为它起草了《成文宣言》和《共同章程》等重要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从而在政治上、思想上发挥了真正的领导作用。
(4)第一国承的活动:①第一国际在各国建立了支部,引导、支持、声援各国工人开展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②在第一国际内部,马克思、恩格斯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流派,展开了辩论、批判和斗争。第一国际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加速了科学社会主义被无产阶级掌握的过程,促成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③1876年,第一国际召开了最后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解散。
2、第二国际的成立
(1)背景:①第一国际存在期间,德国无产阶级就组建了社会民主工党。到19世纪80年代末、欧美各国普遍建立起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指导了德、法、英、美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工作。②随着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加强各党之间联系的要求日益强烈。建立无产阶级新的国际组织的条件日趋成熟。此时,马克思已经逝世,指导国际工人斗争的重任落在恩格斯的身上。恩格斯暂时中断了《资本论》第三卷的整理工作,投入到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事业中。
(2)建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来自欧美三十多个国家的工人政党的近四百名代表。大会明显体现出马克思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会场悬挂着马克思的事像,巨幅标语一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剥夺资产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恩格斯虽然因故未出席大会,但他对大会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二国际的成立。
(3)第二国际的活动及特点: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恩格斯的指导和帮助下,第二国际在前期活动中,开展了各种形成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显示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力量。但是,第二国际没有制定纲领和章程,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没有创办机关刊物。第二国际虽然定期举行代表大会,共同讨论重大问题,但做出的相应决议,由各国工人党自愿遵守。第二国际的这种组织形成和活动方式,为第二国际后期各国工人党指导思想上出现的混乱埋下了隐患。尤其是当恩格斯于1895年8月病逝后,修正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导致第二国际于1914年破产解散。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贡献
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是科学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逐渐被无产阶级掌握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和整理、出版《资本论》的同时,有力的推动并加速了这一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他们的名字将永垂史册。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的主要革命活动
2、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艰辛过程,认识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马克思、恩格斯等历史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恩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他们的实践精神、合作精神和理论探索勇气,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发表《共产党宣言》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教学过程
一、青年时代
1、少年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马克思的家乡是莱茵省南部的一个小城——特里尔,恩格斯的家乡是莱茵省北部的小城——巴门。马克思生于1818年,恩格斯生于1820年。他们在各自的家乡度过了童年。马克思的父亲是当地知名的律师,恩格斯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资本家。他们的父亲都希望他们子承父业。
马克思在父亲的指导下,在家中读完小学的课程。12岁那年,他开始在特里尔中学读书,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特里尔中学的高中毕业证书。
和马克思不同,恩格斯中学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就在中学毕业的前一年,在父亲的强迫下,恩格斯不得不中断学习而到父亲开办的工厂当了办事员。但是,恩格斯不喜欢经商,他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读书和学习方面。他非常喜欢阅读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种书籍,喜欢写作、社交、运动等。
2、大学生活
1835年秋,马克思听从父亲的安排,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一年后,父亲又安排他转入另一所大学——柏林大学法律系。然而,马克思却对哲学、历史、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21岁时,马克思大学毕业。马克思大学毕业后,以一篇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3、向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猛烈开战
(1)马克思大学毕业后,以一篇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从哲学和角度批判了宗教神学,实际上也挑战了建立在宗教神学基础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他在文章中号召人们“反对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灵”。
(2)1842年春,马克思被聘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莱茵报》的主要撰稿人,进而担任主编。从此,他开始了革命家的生涯。马克思充分利用《莱茵报》这个阵地,发表了许多文章,直接把矛头指向反对的政治制度。马克思还选择思想进步的其他文章刊登在《莱茵报》上,其中就有恩格斯的文章。
(3)在马克思主编《莱茵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莱茵报》的影响与日俱增,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恐慌。1843年1月,《莱茵报》即将被禁止出版时,报纸的股东试图用改变政治倾向的方式求得生存,马克思坚持抵制。之后,马克思毅然退出《莱茵报》。当年秋天,马克思与燕妮结婚。不久,他们同一同奔赴当时欧洲革命的中心——巴黎。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
(1)当马克思来到巴黎的时候,巴黎正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马克思经常参加工人集会,与工人、工人组织,尤其是与“正义者同盟”有着密切交往和联系。马克思逐渐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力量。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也开始了对革命理论的深入思考。
(2)与此同时,在英国的曼彻斯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恩格斯白天在公司里经商,晚上访问工人住宅区,调查工人的生活劳动状况,参加英国工人的集会和斗争。和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也和“正义者同盟”建立了联系。他走遍了曼彻斯特的每个角落,逐渐认识到无主阶级作为推翻旧制度的力量,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2、伟大的合作
(1)开始: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合作。
(2)理论合作:①为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关注和投身工人运动的同时,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们先后埋头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②1845——1846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从而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③在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经过深入研究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必然被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同时,马克思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提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3)合作创建无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级政党:1847年11月,一起参加“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的代表大会,在其影响下,大会章程明确规定了同盟的目标。会议结束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大会的委托,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个纲领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和策略。它科学地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从此,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由个人的自发行为上升为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自觉行动。
三、投身“武器的批判”
马克民和恩格斯积极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1)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
(2)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地投身于这场革命。
(3)1848年法国二月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爆发,巴黎工人冲进王宫,推翻了路易·菲力浦国王。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支持工人的行动,马克思把自己的钱赠给工人购买武器。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组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任主席,组织盟员开展革命活动。
(5)不久,柏林爆发革命,马克思和恩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斯马上与同盟成员一起秘密回到德国,直接领导和参加革命斗争。他们积极发动工人,号召推翻德国的专制统治。马克思亲自参加并领导了科伦工人联合会和民主协会。
(6)1848年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恩格斯在爱北斐特参加了工人的武装起义。恩格斯带去了子弹,组织工兵,构筑堡垒,调整大炮,参加军事会议。恩格斯还亲自率领几十人袭取了军械库,成为站在斗争最前线的斗士。
(7)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隆创办了一份报纸——《新莱茵报》,但该报创办不久说被当局下令查封。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的斗争,《新莱茵报》后来又得以复刊。他们积极利用这个阵地,宣传革命、唤醒民众。1849年5月,《新莱茵报》再次被当局查封,马克思被驱逐,恩格斯遭到通缉。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