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教案(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教案(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19 05:58:29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专题教材分析: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源源流长、连绵不绝而著称。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关键阶段。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在他们身上,浓聚着彼时彼地的时代特性,他们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时代性代表人物。
专题教学策略:评价古代中国历史人物,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专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教学法
第1课 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国的必然性;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必修一模块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 (秦始皇引入)
讲授:
一、秦统一六国(学生自学后回答)
1.原因
①客观上: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政治:局部的统一为大统一奠定基础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联系的加强,呼唤统一的出现C民族:民族融合的发展D民心:人们渴望统一)
②主观上:从力量对比上看,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秦: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并建立向东方扩张的阵地;六国:赂秦,被离间)
③个人因素: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重用:李斯、尉缭、王剪父子等;采取收买,离间与军事进攻相结合及远交近攻的兼并策略)
2.过程:
公元前230年,攻占韩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之后相继灭赵国、燕国、魏国、楚国,公元前221年,秦军灭掉了东方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
3.意义
①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③有利于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建立
二、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学生自学后归纳)
1.政治上:确立起一套较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背景:统一后,秦国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②内容:
皇帝制: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职能: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特点:三者分权独立,相互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郡守、郡尉、监御史;县:县令、县丞、县尉,县下设有乡、亭、里等基层单位)
③作用:是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安定
A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其对皇帝负责 B官员职责分工,互相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C加强对官员的控制
④评价:
A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模式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C但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高度的集权带来吏治腐败,皇帝决策失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人们思想,不利于科技进步的影响。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促进经济发展;重农抑商
3.交通上:陆路: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水路:疏通鸿沟、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措施:小篆(后来出现简易字体隶书)作用:便于政令畅通;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形
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走向低潮;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军事上: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南征越族
三、秦皇暴政,二世而亡
1.暴政的表现:
①严刑峻法,兵役徭役繁重 ②赋税沉重 ③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 ④大兴土木
2.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四、评价秦皇:有功有过,功大于过(学生讨论)
1.功:①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开创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④重农抑制商政策,促使农业发展
过:暴政,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秦朝的短暂而亡;同时文化专制政策摧残了文化,
帮助和总结: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作业布置:练习册1-3面
板书设计: 秦始皇
(一)秦的统一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评价秦始皇
教学反思:第3课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作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西方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 ( http: / / www.21cnjy.com )熙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学习康熙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
教学过程:
导入: 人物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讲授:
一、掌握政权
1.幼年即位:1661年,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年号康熙。
2.皇权受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威胁皇权
3.剪灭鳌拜:智擒鳌拜,终身禁锢,从轻发落其追随者,稳定了朝廷秩序
二、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介绍康熙即位时面临的状况:
蒙古准噶尔部 沙俄侵略雅克萨
噶尔丹兴兵作乱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三藩叛乱 郑氏驱逐荷兰殖民者后,
即占据台湾,与清廷对峙
康熙初年,为了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抗击沙俄、远征噶尔丹、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通过一系列平叛和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一。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事件 背景 经过 结果
抗击沙俄 16世纪中叶开始,沙俄不断向东方扩张,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抢占了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和上游石勒喀河畔的尼布楚等地。 雅克萨之战 1689年,中、俄双方签署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为边境人民赢得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宁的环境。
远征噶尔丹 1671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凭借武力占据了维吾尔族居住的天山南麓。1690年,噶尔丹兴兵作乱。 乌兰布通战役多伦会盟扫荡残余 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平定三藩 三藩是指清朝开国时所封得三个降清明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影响到全国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A、1673年,康熙决心撤蕃。B、吴三桂公开叛乱,之后形成了三藩之乱。C、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最终平定了叛乱。 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统一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清之际,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同清廷形成对峙。 1683年,施琅率水师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爽投降。 康熙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强固了东南海上防务。台湾和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三、康乾盛世局面的形成
康熙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的同时,对于国内经济也高度重视。他派人治理黄河水患,并六次南巡,视察河工;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重视文教,进用文士,并组织编成《康熙字典》。康熙一生,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四、评价康熙帝
总评:康熙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功:①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叛准噶尔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政治:智擒鳌拜、恢复开科取士,稳定朝廷秩序,缓和阶级矛盾;
③经济: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文化:提倡文教,尊重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书籍,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交流。
⑤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⑥
抵抗外来侵略: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国家主权
过:①对内:大兴文字狱、设南书房,加强了专制制度,禁锢了人民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先进潮流(发展资本主义),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帮助和总结: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对于他们的评价,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有功有过,功大于过的总体表现,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业布置:练习册6-8面
板书设计: 康熙帝
(一)掌握政权
(二)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评价康熙
教学反思: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 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 “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而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难点: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皇帝是谁? (唐太宗引入)
讲授: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学生自学了解)
(1)劝父起兵,推翻隋王朝建立唐王朝
(2)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学生自学了解)
玄武门之变
 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三、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学生自学后归纳)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主观上:
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上:
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 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贞观新政的表现
1)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慎用刑法,颁行《唐律》、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
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化重为轻,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
2)经济
1.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2.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3.劝课农桑,不夺农时:4.设置义仓,救灾备荒;5.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6.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7戒奢从俭,爱惜民力
影响 复苏唐初经济
3)民族关系上
1、政策:开明民族政策
2、表现:
(1)击破、安抚东突厥(2)击破西突厥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3)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影响: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中外联系
1.交往国家有七十多个2.官方机构:鸿胪寺
3、积极友好的政策:鼓励外国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开明的宗教政策
影响①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3、“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四、反躬自省 一代名君(学生讨论)
评价唐太宗
1、功:执政思想强调存百姓,执政用人唯贤,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对边疆安抚怀柔,对外政策友好开明,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过: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帮助和总结: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兼容并包,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作业布置:练习册3-5面
板书设计: 唐太宗
(一)玄武门兵变
(二)贞观之治
(三)评价唐太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