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赢在课堂】(人教版)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课件+课后习题】4-4 阿房宫赋(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赢在课堂】(人教版)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课件+课后习题】4-4 阿房宫赋(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9 11:50:43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课时达标训练13 阿房宫赋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庾( yǔ )   骊山( lì )   妃嫔媵嫱( pín )
B.剽掠( piāo ) 逦迤( yǐ ) 鼎铛玉石( dānɡ )
C.呕哑( ōu ) 囷囷( qūn ) 直栏横槛( jiàn )
D.雨霁( jì ) 杳然( yǎo ) 架梁之椽( yuán )
解析:A项,“骊”应读“lí”;B项,“铛”应读“chēnɡ”;D项,“椽”应读“chuán”。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贵重的东西。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霁:下雨。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巩固。
D.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趋向。
解析:A项,“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形容极为细微;B项,“霁”,雨过天晴;C项,“固”,顽固。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项,代词,指金玉珠宝;助词,的。C项,介词,到;介词,比。D项,均为助词,……的人。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解析:①“钩心斗角”,文中指建筑的精巧;②“气候”,文中指天气的雨雪阴晴;④“经营”,文中指搜刮的珍宝;⑦“可怜”,指可惜。
答案:C
5.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灭六国者六国也
C.戍卒叫,函谷举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解析:C项是被动句,其他是判断句。
答案: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
爱:喜爱。
B.函谷举
举:被攻占。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鉴赏。
解析:D项,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解析: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答案:B
8.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解析:C项,并非同情。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 1 )戍卒,代指陈胜、吴广。举,被攻破。可怜,可惜。( 2 )使,假使。递,传递。为,做。得,能够。族灭,灭亡。
答案:( 1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 2 )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 统一后 )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感二鸟赋
[唐]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瞿鸟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职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唯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退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唯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汨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唯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有删节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    阴:水的北面。
B.不职干戈耒耒吕 职:主管。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骛 骛:奔驰。
解析:A项,阴:水的南面。
答案:A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B项,副词,竟;副词,才。C项,介词,在;介词,到。D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答案:D
1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在文中能直接起到讽刺统治者作用的一项是(    )
①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②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 ③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 ④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 ⑤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解析:①陈述的是行人的神态,④描述的是作者离开长安时的沉重心情。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经历、原委以及此时此际的心境,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罗名花异鸟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僚到处掠夺此种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国君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这句话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像鸟那样“蒙恩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解析:C项,文中是“吾将既行而后思”,表明作者是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的为什么离开长安这个问题。
答案: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见行有笼白乌、白瞿鸟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 2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解析:( 1 )笼,用笼子装。西,向西去。第一个“使”,派。进,进献。( 2 )余,我。期,期望。下地,在人间。盍,何不。怊怅,怅恨。于,对于。
答案:( 1 )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瞿鸟鹆( 八哥 )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
( 2 )上天既然生下了我韩愈,当然也就寄希望于我,要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
参考译文: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日,我向东回归故里。癸酉日,我出了潼关,在黄河南岸休息。当时才离开长安不久,深有不逢时的感叹。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瞿鸟鹆( 八哥 )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当时路上的行人都躲开道路,没有敢正眼瞧一下的。于是我暗自悲伤起来。我有幸生在没有战事的年代,继承了先人的遗业,不以战斗、农事、攻守、种田等作为职守;努力读书写文章,从七岁起到现在,一共二十二年了,自己认为行为都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从来不敢有所违背,所以说是问心无愧的;我闲居的时候,思虑前古或当今的事情,其中的一些大的事端也差不多都能铭记不忘,了然于胸。可是礼部在选拔人才时,我和百十人一同进退,竟落得个榜上无名,只能在低级小官吏的簿册上列上个名字,才能在朝廷中能够仰望天子的光明。如今这两只鸟,只是凭借着羽毛的奇异,并没有品德谋略承担利国利民的政治顾问、辅助教育感化人民的责任,却被朝臣推荐、引进和起用,荣耀到这种地步。所以写了这篇赋来痛惜自己,目的就是说明遇到好时机,即使有小的优点也能通达;如果生不逢时,即使有许多好处也不会被世事所容。辞赋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回到故乡去!我只能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这个问题;这里确实不能让自己生存,于是哪里有饭吃就往哪里去了。出了国都的大门向东驰行,炎炎的烈日晒得身上发烫;时不时地回过头去顾盼那离去的长安城( 心里悲伤 )而流下了眼泪,又怀念那西行的道路可能永久难回。经过潼关坐在那里暂且休息,看见了黄河水水势凶猛;感叹无知的鸟却能够蒙恩受宠。人被疏离鸟却被亲近,所遇的厚薄极其不同,增加了我心中的不平之气。那两只鸟的内心有什么好呢,只不过靠着外部的装饰来达到目的罢了。我的生命之路坎坷不平,竟然不如两只鸟儿;四处求食,从来不曾有安定的生活;天天能吃饱的好日子都能数得过来,何况在荐书上显耀着名字;当时人们所喜欢的东西就是有才能的,哪里有说我是不愚蠢的!
上天既然生下了我韩愈,当然也就希望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想得到官位却是不可能的,那是鬼神在戏弄他们;庆幸远没有到老大之年,那就大可不必羡慕那进献到朝廷去的那两只鸟儿了。
四、语言运用
15.在下列文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所填句子与原句句式整齐,文意贯通。
依据历史记载,杜牧借古讽今,吟成《阿房宫赋》;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          ;          。?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要求分析仿句结构,上下句关系;其次,需要使整段的表意保持和谐一致,也就是文题要求的文意贯通。
答案示例:面对无垠的大漠,王维有感而发,诵出长河落日 看到强敌入侵,辛弃疾叹古悲今,写成《稼轩词》
16.有位学生考取了大学,给他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三处并改正。
老师:你好!在高中阶段,你能做我的老师,深感荣幸。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不辜负你的希望。将来如果需要我,我一定鼎力相助!学生王伟
解析:语言得体与否要看谦辞和敬辞,如对老师的称呼,可用“您”;“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鼎力,表示对别人感谢时的敬辞,如“感谢您的鼎力相助”。
答案:( 1 )“你”改为“您” ( 2 )“深感荣幸”改为“我深感荣幸” ( 3 )“刮目相看”改为“十分钦佩” ( 4 )“鼎力”改为“全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