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析文本图解课时达标训练14 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驰骋( chěnɡ ) 当世( dānɡ )
矍然( jué ) 岐山( qí )
B.著帽( zhù ) 谪居( zhé )
勋阀( xūn ) 垢污( ɡòu )
C.奴婢( bēi ) 萧然( xiāo )
省亲( xǐnɡ ) 言讫( qì )
D.两骑( qí ) 精悍( hàn )
偕行( xié ) 仆倒( pū )
解析:B项,“著”应读“zhuó”;C项,“婢”应读“bì”;D项,“骑”应读“jì”。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拜访。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精神矍铄的样子。
D.贼能且众 能:有才能。
解析:C项,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介词,在;介词,跟。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
D.使从事于其间
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B.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C.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D.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解析:B项,“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递进。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但是。C项,代词,指陈慥;助词,的。D项,……的原因;用来……的办法。
答案:A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项是(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解析: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答案:C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A项,“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项,“传主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项,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2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解析:( 1 )环堵,四壁。妻子,妻子和儿女。( 2 )因,因而。自谓,自以为。
答案:( 1 )( 他的家里 )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 2 )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许秀才传
[清]魏禧
许王家,字君聘,一字乂民,苏州长洲县人也。少好学,以名节自励。甲申国变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奉父母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乙酉,北兵南下,八月下剃发令,王家慨然太息曰:“父母冠我时,祝我为何如人,此发岂复可毁伤耶?”或劝王家曰:“君一秀才耳。未食天禄,奈何遽以身殉乎?”王家曰:“吾已名列学宫,亦朝廷士也。”以父母属妻顾氏曰:“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父母素知王家为人,亦忍涕谓王家曰:“汝行汝志,勿以我二人为念。”王家乃整衣冠赴河水而死,时年三十有九。
妻顾氏亦挈两女赴河,水浅,人救之不得死。亲戚乃群绕顾氏相与语之曰:“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且汝夫以堂上二人托汝,今背其言,陷夫于不孝,虽死,汝夫犹将恨汝。”顾氏泣谢诸亲戚,收王家尸殓之,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观者百数十人皆惊叹。
魏禧曰:王会者,笃实君子也。与禧善,长为禧道许秀才事。甲申国变,吴门诸生许玉重饿死于学宫。二许不知同宗族否。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禧曰:此不可以责望天下士。士苟奋然出此,虽圣人不以为过。主上殉社稷,公卿崩角稽颡恐后期。及夫毁章甫,裂缝掖②,昔之鸣玉垂绅者,莫不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于此有贫贱士,不食朝廷升斗之禄,无一级之爵,顾毅然舍其躯命,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惜夫穷乡下里匹夫老生之以死殉义者,多有其人,禧不及闻,闻之或不详,而不能为之传也。
(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
注:①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于景山自尽。是年为干支纪年甲申年,时称“甲申国变”。②毁章甫,裂缝掖:章甫、缝掖均为古代儒者的服饰,此处以“毁章甫,裂缝掖”指清兵入关之后,勒令汉人剃发易服,改变华夏正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父母属妻顾氏 属:托付。
B.夫殉义,妻保孤可也 保:养育。
C.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 视:看。
D.而不能为之传也 传:作传。
解析:C项,视:与……相比。
答案:C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刻画了许秀才“殉义者”形象的一项是( )
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 ②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 ③此发岂复可毁伤耶 ④以父母属妻顾氏 ⑤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 ⑥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②表现许秀才的孝,⑥是“昔之鸣玉垂绅者”的所为。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清军的剃发令,许秀才决心抗命殉国。得到父母的支持,许秀才投河而死。入殓时面色如常,衣冠整齐。
B.在丈夫许秀才以死殉义后,顾氏也带着女儿跳河自尽,被救起后,亲友劝她不要违背丈夫的遗言,让丈夫背上不孝之名。
C.魏禧觉得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未能跟随许秀才以身殉义而苟且偷生,自己的行为不能与两位许姓读书人的凛然大义相比,感到十分羞愧。
D.魏禧认为,那些以死殉义的平民百姓比那些效仿崇祯皇帝殉国的达官贵人更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解析:C项,“未能跟随许秀才以身殉义”为无中生有。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
( 2 )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
( 3 )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
解析:( 1 )尔,你。事,侍奉。堂上,父母双亲。( 2 )或,有的人。谓,认为。以,把。死,为……而死。元,头。已甚,过分。( 3 )以,在。震、泣,使动用法。虽,即使。加,超过。
答案:( 1 )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
( 2 )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
( 3 )在很小的地方争取美名与大义,使天地震撼、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呢?
参考译文:许王家字君聘,一字乂民,苏州长洲县人。年少好学,用高尚的名誉节操来自我勉励。甲申年发生了国难,许王家听到这个消息,悲痛地号哭绝食。很久以后带着全家在澄河东面的姚澄隐居。乙酉年,清兵南下,八月下达了剃发令,许王家愤怒地说:“父母自我行冠礼时,向天祷告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头发怎么可以再损伤呢?”有人劝许王家说:“你只是一个秀才罢了。没有得到朝廷的俸禄,为什么就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殉国呢?”许王家说:“我的名字已经列于学宫的学生名单上,也算是朝廷的人了!”于是把父母托付给妻子顾氏:“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许王家的父母向来知道儿子的为人,也含泪对儿子说:“你就实现你的志愿去吧,不要挂念我们两老。”许王家于是整理衣冠跳河而死,终年三十九。
他的妻子顾氏也带着两个女儿跳河,因为河水太浅,被人救起来没有死。亲友于是围着顾氏一起对她说:“丈夫为了大义而死,做妻子的应该活下来养育他的遗孤。况且你丈夫把父母托付给你,你现在死了就是违背了他的遗言,让你的丈夫背上不孝之名,即使你死了,你的丈夫仍然恨你。”亲友们将许王家的尸体入殓,( 看到 )许王家尸体如同活着一样,衣冠端正没有凌乱,百十多个围观者都惊叹不已。
魏禧说:“王会,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君子。和我关系很好,常向我说起许秀才的故事。甲申年发生国难,苏州的许玉重在学宫里绝食饿死。这两位许姓的义士不知道是不是同宗族。为什么许氏家族的奇男子这么多呀?魏禧我也曾经是生员,如今在当世苟且偷生,辗转沉浮,与两位许姓义士相比难道不要羞愧万分吗?”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魏禧我却认为:不能用这种观点来要求和期望普天下这样做的义士。如果他们是出于激愤而做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圣人也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分的。崇祯皇帝殉国的时候,文武百官纷纷前来磕头下跪( 生怕延误时间 )。等到清朝定国,要变更华夏正统之时,昔日的明朝官员们又全都愤怒万分,争先恐后地效仿崇祯皇帝殉国,唯恐自己担上一丁点大逆不道的罪名。在这个时候有许多贫穷低贱的义士,没有接受过明朝廷任何的俸禄和官爵,却毅然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在很小的地方争取美名与大义,使天地震撼、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呢?只可惜在乡下地方为大义而牺牲的平民百姓有很多,而我魏禧要么没听说他们的事迹,要么听说了又没有详细了解,以至于不能为他们作传。
四、语言运用
14.请从学过或熟知的诗词中选出符合下面要求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苏轼,和李白一样,诗文里多月。思其弟,情深却不悲戚,写出“ , ”。念其妻,肝肠寸断,“ , , ”。也曾豪情万丈,“ , , ”。?
解析: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月”,说明诗句都和月相关。填写时,第一句注意“不悲戚”,第二句注意月和“肝肠寸断”,第三句注意“豪情万丈”。
答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15.请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概括出“文化热”应具有的表现特征。( 不超过22字 )
艾君曾经著文讲过,对于“文化热”之说他是不赞成的。文化这种人化的特殊的产品,不是由组织策动能达到“热的本质”的。文化热是一种思维和理论被广泛认可,让百姓自动自愿参与其中的社会现象。而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决定文化有时会受到经济驱动,产生一种“虚热”“内发热”,确切地讲是“文化利益驱动热”,这种热只能说是文化内部的分子建构开始活动,还没有表现出热量。
解析:这类题要求回答的内容就在文段中,首先要能准确找出相关语句,但也不能照搬语句,因为题目还有字数限制。因此,还需要具有概括提炼能力。
答案:文化思维和理论被广泛认可并让百姓自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