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考纲要求】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
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诠释: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考点四、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类型一、知识的综合应用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有着“东方宝石”之称,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听到朱鹮发出的声音可能是超声波
B. 只要朱鹮的发声部位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
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的声音
举一反三1-1:下列实验或事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如图甲,敲击衣架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 如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弹拨,可以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C. 如图丙,城市行车道旁植树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如图丁,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经典例题2:.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 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 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举一反三2-1:小明发现在观看电影时发现,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的干扰,应 选填“增大”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墙面大多覆盖了 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
类型二、声音的特性
经典例题3:如图所示,用纸片触碰转动中的不同齿轮,可以研究( )
A. 响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B. 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C. 结构与音调之间的关系
D. 振幅与响度之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3-1:青藏高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描写我国青藏地区美丽景色的歌曲。为什么许多人唱到“高原”的“高”字就唱不上去了呢?这是因为歌曲中“高”字的( )
A. 响度大 B. 音调高 C. 音色美 D. 节奏快
举一反三3-2:.两个女高音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是______ 高,观众听到的声音强度不同,是因为声音的______ 不同,能分辨出不同的歌手,是因为她们的______ 不同。
类型三、回声测距
经典例题4:在峡谷中呼喊会听到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 ,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假如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则反射声音的高山离你______
举一反三4-1:一辆汽车向着山崖以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汽车鸣笛时距山崖多远。
此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类型四、实验探究
经典例题5: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______。
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______,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__不能传声。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______。
举一反三5-1: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如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______。
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声现象-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 B. C. D.
2.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 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 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3.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下列诗句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我们能分辨“鸟语”和”泉声”,是因为响度不同
D.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放歌”时声带没有振动
4.如图,甲实验: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 甲实验
B. 乙实验
C. 甲、乙实验都能
D. 甲、乙实验都不能
5.据昆明教育报道:“很多爸爸妈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陪孩子期末复习时,总会控制不住“洪荒之力”,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离练成“狮吼功”也不远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孩子听到爸妈的“激励”,说明声音传递了信息
B. 孩子能够听到爸妈的声音,说明爸妈的声音频率在到之间
C. 爸妈运用“狮吼功”,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噪声
D. 妈妈是“女高音”,说明她声音的响度大
6.蝴蝶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次的声波,蜜蜂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次的声波。假如你的眼睛被蒙上,那么有蝴蝶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顶附近飞过,则( )
A. 蝴蝶、蜜蜂飞过时,都能被发觉
B. 蝴蝶、蜜蜂飞过时,都不能被发觉
C. 蝴蝶飞过时能被发觉,蜜蜂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D. 蜜蜂飞过时能被发觉,蝴蝶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7.如表所示,是声音在几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介质 水 水 水 冰 软橡胶 软木 钢铁
根据表中的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液态介质中,声速大小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B. 声速大小和介质的物态有关
C. 固态介质中,声速大小和介质的种类有关 D.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二、填空题
8.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敲击产生________而发声的,二胡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的,军号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的,“黄河在咆哮”是________的振动发声的。
9.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读这首诗,我们知道“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产生的啼声,通过_____传播到人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且物体振动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声。
10.小明发现在观看电影时发现,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的干扰,应 选填“增大”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墙面大多覆盖了 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有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但需要满足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 秒以上。若停在山崖前的汽车,司机鸣笛秒后,听到笛声的回声设空气中的声速为米秒,则车到山崖的距离是 米。
11.“锣鼓喧天”是指声音的 大;通常,女生的声音比男生“尖”,这里的“尖”是指声音的 高;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这里的“逼真”主要是指两个声音的 非常相近.
12.甲、乙、丙三个发声体发声波形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丙的______不同,甲和乙的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3.如图所示,在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从左到右水面的高度越来越高若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吹出的声音的音调会越来越______ ,此时发出声音的声源是______ 选填“空气柱”或“水柱”;若是改用木锤敲击水瓶的瓶壁,与吹瓶口相比,瓶子发出的声音除了音调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明显不同的是:______ 不同。
14.小明家楼下是夜市,一到晚上就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小明的学习受到了影响。小明采用了以下三种做法,请你分析他是从什么途径减弱噪声的。
关上门窗,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戴上耳罩,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取消“夜市”,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
15.如图是小明“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中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甲中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
实验二:如图乙所示,有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等高,、内径相同,、内径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乙所示,小明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气柱的长短有关;、量筒的内径有关;、水柱的长度有关;
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量筒 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法;
若选择的是量筒、,则探究的是 ;
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和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高”、“高”或“一样高”;
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和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16.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华同学合作测量声速。实验中小华应______ 选填“听枪声”或“看枪烟”开始计时,听到声音时结束计时。
如图所示,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使用说明书如下,阅读并回答问题。
使用说明书: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秒毫秒秒
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______ 毫秒;
一同学想验证“声速随传声介质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于是他把铜铃固定在图所示位置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打开实验室空调提高室内温度后敲打铜铃。若该结论是正确的,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会______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已知,,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毫秒,则此时声速约为_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四、计算题
17.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的速度匀速面向一座高山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鸣笛后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多少米?
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第1页,共1页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考纲要求】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
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诠释: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考点四、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类型一、知识的综合应用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有着“东方宝石”之称,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听到朱鹮发出的声音可能是超声波
B. 只要朱鹮的发声部位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
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的声音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到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物体振动的频率过高或过低,高于或低于人耳的感知范围,人类不能听到;
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响度无关;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答】
解:超声波不在人听觉范围内,我们听到朱鹮发出的声音不可能是超声波,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物体振动的频率过高或过低,高于或低于人耳的感知范围,人类不能听到,故B错误;
C.音调和响度无关,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所以可依据两种鸟发出声音的音色来区分它们的声音,故D正确。
举一反三1-1:下列实验或事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如图甲,敲击衣架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 如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弹拨,可以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C. 如图丙,城市行车道旁植树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如图丁,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传播、音调与频率、减弱噪声的途径和声音的利用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减弱噪声可以通过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
A.如图甲可知,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A正确;
B.如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弹拨时会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会改变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即可以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故B正确;
C.城市行道树是通过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
D.超声波将眼镜上的灰尘清洗掉,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D正确。
经典例题2:.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 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 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答案】D
【解析】解: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
故选:。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与回声的知识,属于常见的考试题型。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如果时间间隔大于,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
举一反三2-1:小明发现在观看电影时发现,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的干扰,应 选填“增大”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墙面大多覆盖了 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
【答案】减少;柔软多孔;
【解析】【分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减弱噪声的方法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声音反射回来经过的时间是往返的时间,不是一次的时间。
由于电影院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从舞台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多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
【解答】
电影院的墙壁采用柔软多孔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
类型二、声音的特性
经典例题3:如图所示,用纸片触碰转动中的不同齿轮,可以研究( )
A. 响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B. 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C. 结构与音调之间的关系
D. 振幅与响度之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该题比较简单,难度不大,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也是中考的热点。
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解答】
当纸片与齿轮接触时,齿轮越多的可以使纸片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即纸片的振动频率越大,此时发声的音调就会越高,所以这一实验可以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故选B。
举一反三3-1:青藏高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描写我国青藏地区美丽景色的歌曲。为什么许多人唱到“高原”的“高”字就唱不上去了呢?这是因为歌曲中“高”字的( )
A. 响度大 B. 音调高 C. 音色美 D. 节奏快
【答案】B
【解析】解:许多人唱到“高原”的“高”字就唱不上去了,是因为歌曲中“高”字的音调高,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举一反三3-2:.两个女高音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是______ 高,观众听到的声音强度不同,是因为声音的______ 不同,能分辨出不同的歌手,是因为她们的______ 不同。
【答案】音调 响度 音色
【解析】解:两个女高音唱歌时,这里的“高”指的是音调高,观众听到的声音强度不同,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能听出不同歌手唱同一首歌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声音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音色。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人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发声体,是根据发声体的音色来区分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类型三、回声测距
经典例题4:在峡谷中呼喊会听到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 ,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假如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则反射声音的高山离你______
【答案】;
【解析】解:
人发出的声音要直接进入人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再进入人耳,若这两个声音相差不到,人耳就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声音从发出传到高山的时间:
,
由得人到高山的距离:
.
故答案为:;.
人的耳、眼有固定的结构,有特殊的功能,比如:人眼有视觉暂留的功能,即连续两个图象传入人眼相差不到,则人眼就分辨不出两个独立的图象;同理人耳听到两个声音若相差不到,则人耳就分辨不出是两个声音.
根据声音传播来回的时间,算出声音从发出到高山的时间,用公式算出人到高山多远.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声音从发出传到高山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4-1:一辆汽车向着山崖以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汽车鸣笛时距山崖多远。
此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答案】解: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
声音传播的距离:
,
设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山崖为,
则:,
解得;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前方山崖的距离:
。
答:汽车鸣笛时距山崖;
此时汽车距山崖。
【解析】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前方山崖距离的倍。
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前方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的速度已经前行了,
根据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前方山崖距离的倍,据此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前方山崖的距离;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前方山崖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前方山崖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类型四、实验探究
经典例题5: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______。
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______,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__不能传声。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______。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真空;传声
【解析】解: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由于介质的减少,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会减小;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这表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即液体能够传声。
故答案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真空;传声。
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音叉的振动起到放大的作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本的声学知识,还考查了转换法和推理法等学法的应用,是一道好题。
举一反三5-1: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如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______。
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
【答案】振动 气体
【解析】解:、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振动;气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声现象-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
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
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即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进行解答。
2.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 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 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答案】D
【解析】解: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
故选:。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与回声的知识,属于常见的考试题型。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如果时间间隔大于,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
3.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下列诗句中与声音有关的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我们能分辨“鸟语”和”泉声”,是因为响度不同
D.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放歌”时声带没有振动
【答案】A
【解析】A、“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人们听到的笛声是通过空气到我们的耳朵,故A正确;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我们能分辨“鸟语”和”泉声”,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诗人”放歌”时声带振动,故D错误。
故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以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本题借古诗句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特性等知识点,属于声学基础题。
4.如图,甲实验: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 甲实验
B. 乙实验
C. 甲、乙实验都能
D. 甲、乙实验都不能
【答案】A
【解析】解: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图甲中,音叉振动,能看到甲球能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不能弹起,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利用转换法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分析解答,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5.据昆明教育报道:“很多爸爸妈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陪孩子期末复习时,总会控制不住“洪荒之力”,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离练成“狮吼功”也不远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孩子听到爸妈的“激励”,说明声音传递了信息
B. 孩子能够听到爸妈的声音,说明爸妈的声音频率在到之间
C. 爸妈运用“狮吼功”,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噪声
D. 妈妈是“女高音”,说明她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D
【解析】A.孩子听到爸妈的“激励”,接收到了爸妈的声音信息,说明声音传递了信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孩子能够听到爸妈的声音,说明爸妈的声音频率在到之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爸妈运用的“狮吼功”对孩子来说,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因此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女高音指的是音调高,妈妈是“女高音”,说明她声音的音调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蝴蝶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次的声波,蜜蜂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次的声波。假如你的眼睛被蒙上,那么有蝴蝶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顶附近飞过,则( )
A. 蝴蝶、蜜蜂飞过时,都能被发觉
B. 蝴蝶、蜜蜂飞过时,都不能被发觉
C. 蝴蝶飞过时能被发觉,蜜蜂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D. 蜜蜂飞过时能被发觉,蝴蝶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答案】D
【解析】解: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次,则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
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次,则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
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所以能听到的是蜜蜂飞过,而不能听到蝴蝶飞过
故选:。
人们把高于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的声音叫做次声波,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是不同的,而超声波与次声波则是依据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划定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很有限,很多动物在这方面都能超过我们。
7.如表所示,是声音在几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介质 水 水 水 冰 软橡胶 软木 钢铁
根据表中的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液态介质中,声速大小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B. 声速大小和介质的物态有关
C. 固态介质中,声速大小和介质的种类有关 D.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答案】D
【解析】解:、由表中信息可知,声音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声速大小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表格数据,声音在水中和冰中的声速不同,所以可以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的物态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C、比较表中固态物质中的声速可知,声速大小和介质的种类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表中没有告诉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所以不能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故D符合题意。
故选:。
分析表中数据即可的出结论。
本题考查了影响声速的因素,属于基础题。
二、填空题
8.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敲击产生________而发声的,二胡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的,军号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的,“黄河在咆哮”是________的振动发声的。
【答案】振动;琴弦;空气柱;河水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声源的判断。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根据声音判断声源。
【解答】
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敲击产生振动而发声的,二胡是靠琴弦振动发声的,军号是靠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黄河在咆哮”是河水流动是河水的振动发出的。
故答案为:振动;琴弦;空气柱;河水。
9.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读这首诗,我们知道“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产生的啼声,通过_____传播到人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且物体振动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声。
【答案】空气;;一定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有关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解答】乌啼,由于乌鸦的发声器官振动发出的声音,由空气传播到人耳朵;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振动的物体一定能发出声,但人不一定能听到。
10.小明发现在观看电影时发现,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的干扰,应 选填“增大”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墙面大多覆盖了 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有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但需要满足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 秒以上。若停在山崖前的汽车,司机鸣笛秒后,听到笛声的回声设空气中的声速为米秒,则车到山崖的距离是 米。
【答案】减少;柔软多孔;;
【解析】【分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减弱噪声的方法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声音反射回来经过的时间是往返的时间,不是一次的时间。
由于电影院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从舞台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多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
人耳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的时间为,如果不到就会使原声与回声混合,原声就响亮的多了。
已知司机鸣笛秒后,听到笛声的回声,由此可求得笛声传到山崖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车到山崖的距离。
【解答】
电影院的墙壁采用柔软多孔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
人耳把回声与原声区别开的时间为,如果满足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我们就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
笛声传到山崖的时间,
由可得,车到山崖的距离:。
11.“锣鼓喧天”是指声音的 大;通常,女生的声音比男生“尖”,这里的“尖”是指声音的 高;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这里的“逼真”主要是指两个声音的 非常相近.
【答案】 响度
音调
音色
【解析】解:“锣鼓喧天”是指响度大;女生的声音比男生“尖”是指音调高;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指他们的音色相似.
甲、乙、丙三个发声体发声波形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丙的______不同,甲和乙的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音调 响度
【解析】解:由图甲、丙可知,两个波形图中,波形的形状相同,说明音色相同;声波偏离中线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只是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相同,所以频率不相同,音调不相同;
由图甲、乙可知,两个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所以频率相同,音调相同;同时波形的形状相同,说明音色相同;只有声波偏离中线的幅度不同,说明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从波形上看,越密集则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从波形上看,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从波形上看,波的形状越复杂,音色越动听。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波图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所示,在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从左到右水面的高度越来越高若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吹出的声音的音调会越来越______ ,此时发出声音的声源是______ 选填“空气柱”或“水柱”;若是改用木锤敲击水瓶的瓶壁,与吹瓶口相比,瓶子发出的声音除了音调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明显不同的是:______ 不同。
【答案】高 空气柱 音色
【解析】解: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当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壁,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瓶子和空气柱振动时,发声体不同,故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高;空气柱;音色。
首先确定振动物体,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的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敲瓶子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吹瓶口时,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生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本题确定振动物体的关键,然后根据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判断频率,再判断音调是解决本题的宗旨。
14.小明家楼下是夜市,一到晚上就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小明的学习受到了影响。小明采用了以下三种做法,请你分析他是从什么途径减弱噪声的。
关上门窗,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戴上耳罩,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取消“夜市”,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答案】在传播途中 在人耳处 在声源处
【解析】略
三、实验探究题
15.如图是小明“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中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甲中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
实验二:如图乙所示,有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等高,、内径相同,、内径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乙所示,小明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气柱的长短有关;、量筒的内径有关;、水柱的长度有关;
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量筒 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法;
若选择的是量筒、,则探究的是 ;
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和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高”、“高”或“一样高”;
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和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能量 、 控制变量 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一样高
【解析】解:实验一:
如图甲,用竖直的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实验二:
当探究“发声的音调高低与气柱长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量筒的粗细相同,气柱长短不同,观察图中可知、符合条件;一个量与多个量有关,要控制其它量不变,研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因此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对比、可以发现:气柱长短相同,但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这两个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且气柱愈细,发声的音调愈高;
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而、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因此吹、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用敲击的办法也能使量筒发声,声音主要是量筒和水柱振动发出的,量筒中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故的音调比低。
故答案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能量;、;控制变量;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一样高;。
实验一: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具有能量;
实验二:解答该题需要对每一次实验的对比量筒认真观察,从中找出相同的量和不同的量,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粗细相同的量筒;
量筒,等高,粗细不同;
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量筒,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
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的特征的探究实验;该题设计的非常巧妙,利用对气柱发声频率的探究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能力。是一道很好的考查能力的实验探究题。
16.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华同学合作测量声速。实验中小华应______ 选填“听枪声”或“看枪烟”开始计时,听到声音时结束计时。
如图所示,是一种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使用说明书如下,阅读并回答问题。
使用说明书: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秒毫秒秒
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______ 毫秒;
一同学想验证“声速随传声介质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于是他把铜铃固定在图所示位置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打开实验室空调提高室内温度后敲打铜铃。若该结论是正确的,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会______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已知,,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毫秒,则此时声速约为_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看枪烟
【解析】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计时较为准确看枪烟;
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
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故时间差也会减少,故B正确;
设声速为,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
由题意知:,所以,
解得:
故答案为:看枪烟;;;。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很多,以烟为信号及时,更能反映出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
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减少;
设声速为,利用速度公式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是本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
17.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的速度匀速面向一座高山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鸣笛后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多少米?
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答案】解:汽车的速度:,
由可知,鸣笛后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
由可知,声音在时间内传播的路程:;
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与高山的距离:;
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与高山的距离:。
答:鸣笛后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
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
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
【解析】知道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鸣笛后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
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声音传播的路程,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与高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之和的一半;
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与高山的距离等于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与高山的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路程。
本题是回声测距问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知道汽车行驶路程、声音传播的路程、汽车与高山的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