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讲 物态变化(基础)2024学年苏科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2讲 物态变化(基础)2024学年苏科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20:50:22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物态变化(基础)
【考纲要求】
1.知道温度计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
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能正确区分;
3.知道熔化、汽化、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要放热;
4.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5.知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6.知道液化有两种方法:加压和降温。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要点一、温度、温度计
1、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单位: 常用的单位是摄氏温度,单位名称:摄氏度,可以表示为“℃”。
3、温度计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点:
(1)使用前“三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诠释:
1、规定: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 摄氏度,记为 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度是 100 摄氏度,记为 100℃, 0℃和 100℃间有 100 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1℃。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体温计使用时不 “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2、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
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 香、玻璃、沥青。
3、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要点诠释:
1、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凝固图象:
图中 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 AB 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 BC 段是熔化过程,吸 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 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 t1~t2;而 DG 是晶体
凝固曲线图, DE 段于液态, EF 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 为固态放热温 度降低,凝固时间 t3~t4。
要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3、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要点诠释:
1、汽化与液化互为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要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
2、现象:
(1)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 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2)凝华: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要点诠释:
1、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2、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 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体。
【典型例题】
类型一、温度计的使用
经典例题1:如图示是利温度量水温时的景,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温度计的泡接触了烧杯底,故A误;
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错误;
故选:。
使用温度测液体温度时要使度计的璃泡被液体充接触,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壁且不能取出数。
在物理和日常生活中经使用温度计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数方。
举一反三1-1:气象人员按气象要求测得某昼夜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温度计的分度值为,左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右图温度计的示数为,最大温差为。
故选:。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一天中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就是日最大温差。
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读数,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类型二、辨别六种物态变化
经典例题2:雨、云、雪实质上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热空气升上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就形成了云。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下列哪些物态变化形成的( )
A. 汽化或升华 B. 汽化或凝固 C. 液化或凝华 D. 液化或凝固
【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重点是水的三态变化,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看变化前后物质的物态特征,然后结合所学的几种物态变化,对号入座。
云是由气态水蒸气温度降低后变为液态水或固态小冰晶的过程,可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进行判断。
【解答】
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由气态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是由气态固态,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C。
举一反三2-1: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液化 B.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
C. 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出现“白气”汽化 D. 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升华
【答案】D
【解析】【分析】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物质状态及相互转化的物态变化名称。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为凝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
【解答】
A.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冰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故A错误;
B.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为凝华,故B错误;
C.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出现“白气”,是气态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故C错误;
D.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固态冰升华成水蒸气,故D正确。
故选D。
类型三、晶体非晶体熔化图像
经典例题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都是晶体
B. 甲的熔点是
C. 内,甲和乙都吸收热量
D. 第时,甲和乙的熔点相等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学会观察分析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晶体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增加。
【解答】
A.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由图象可知,甲物质是晶体,乙是非晶体,故A错误;
B.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都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可知甲的熔点是,故B错误;
C.甲物质从第分钟开始熔化,第分钟熔化结束,乙物质在第分钟和第分钟的温度升高,甲、乙两种物质都吸收热量,故C正确;
D.由图可知,第甲已熔化结束,第是甲液态的温度,不是熔点,故D错误。
故选C。
举一反三3-1:小红将一杯常温的开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先判断出水的温度变化,然后记住水的凝固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水的凝固点和晶体凝固图像的记忆。冰为晶体,水的凝固点为。
【解答】
解:将一杯常温的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水达到凝固温度并逐渐凝固;当水全部凝固后,冰的温度再次降低。由于和中图像温度升高,所以和都不正确;由于图中的凝固点不是,所以不正确,由上所述,可知D正确。
故选D。
举一反三3-2:为迎接国家级卫生城市验收,交通部门对县城向阳街路面重新铺设了沥青。沥青属于非晶体材料,下列表示沥青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A错误;
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B正确;
C、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错误;
D、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故D错误;
故选:。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解决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明确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二是分清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类型四、蒸发和沸腾
经典例题4: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B. 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 都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现象 D. 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解:、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故A正确;
B、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而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故B错误;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故C错误;
D、蒸发和沸腾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
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的现象,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掌握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4-1:如图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冰箱。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会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采用了______的方法来加快蒸发;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其制冷效果会更______选填“好”或“差”。
【答案】吸热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好
【解析】解: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纱布上有水,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篮子上罩纱布袋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其制冷效果会更好。
故答案为:吸热;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好。
液体蒸发时吸收热量。
加快蒸发的方法: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本题考查了蒸发制冷作用和加快蒸发的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举一反三4-2:小明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实验中,当水沸腾时,水的沸点是,低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______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图______ 选填“甲”或“乙”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形。
【答案】低于 甲
【解析】解: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低于,因此当地大气压强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水沸腾前,上升的气泡体积会逐渐变小,由图可知,图甲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形。
故答案为:低于;甲。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之前,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小,水沸腾时,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大。
本题考查了对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理解,对水沸腾现象的认识,属基础题,难度不大。
类型五、升华和凝华
经典例题5: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做了如下实验:
如图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碘锤内出现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叫做______,这个过程需要______填选“吸收”或“放出”热量;停止加热,并给上方的顶部加几滴冷水,观察发现碘锤______选填“上”或“下”端内壁出现碘颗粒较多。
接着同学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______填“水蒸气”“小水滴”或“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此实验中杯中水温会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答案】碘蒸气 升华 吸收 上 小水滴 二氧化碳气体 下降
【解析】解: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会看到瓶内出现碘蒸气,是固态的碘升华为蒸气,升华吸热;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在瓶上方的凹槽内滴几冷滴水,过一会儿在碘锤上方出现紫色碘颗粒更多,是由于碘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碘。
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气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气体,是干冰升华后的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升华吸热,杯中水温会下降。
故答案为:碘蒸气;升华;吸收;上;小水滴;二氧化碳气体;下降。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类型六、水循环
经典例题6: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上面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吸收放出热量。
与上面过程物态变化相同的是______
A.冰雪消融 B.湖面结冰
C.眼镜起雾 D.窗户结霜
你也许注意过,天气预报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某某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某某地区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暖湿气流携带较多水分,为什么却不一定带来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请说明原因:______。
【答案】液化 放出 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解析】解: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液滴,液化放热;
水蒸气凝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A.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湖面结冰,属于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
C.眼镜起雾,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窗户结霜,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这是因为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故答案为:液化;放出;;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水蒸气再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的过程中属于液化和凝华过程,云是由液化或凝华形成的,当小冰晶遇热熔化后,变成小液滴,这一过程属于吸热。
本题目考查了雨的形成过程,从水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这是解题的关键。
物态变化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给体温计消毒,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用自来水清洗 B. 在沸水中煮 C. 用酒精棉擦 D. 在酒精灯上烧
【答案】C
【解析】解:
A、因为自来水的温度只有二三十度,起不到消毒的作用。故A不正确;
B、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其量程为由于沸水的温度为,超出了体温计的量程,所以选项B不正确;
C、用酒精棉花擦洗,既不会损坏温度计又能起到消毒作用。故C正确;
D、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超出了体温计的量程,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
本题主要考查对于体温计工作原理、量程的了解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其量程是。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和使用方法。
2.正在发烧的小军的体温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人的正常体温约为,变化不大;发烧时,人的体温略高于正常的体温,所以是发烧时的体温;而远远高于了人的体温,是错误的;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
根据人的正常体温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的体温的大小,属于基础题。
3.在柳州的“南风天”季节,人们常用烘干机来烘衣服。湿衣服上水被烘干的过程属于( )
A. 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 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D. 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解:用烘干机烘干衣服,是衣服上的水汽化为水蒸气,此过程需要吸热,故A正确。
故选:。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4.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 露珠的形成 B. 壶口冒“白气”
C. 冰雪消融 D. 湿手烘干
【答案】C
【解析】【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白气是高温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冰雪消融 ,是固态的冰熔化为液态的水;故C正确;
D、热风干手器打开,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水的温度升高,水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使手很快变干,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
5.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 蜡 玻璃 沥青 B. 蜡 铝 玻璃 C. 冰 铁 铝 D. 冰 铁 沥青
【答案】C
【解析】解:蜡、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铁、铝都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6.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的熔点是
B. 在段,该物质不吸热
C.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
D. 在第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理解,根据图象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中考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解答】
解:、该物质的熔化对应的温度约是,熔点约为,故A错误;
B、在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该物质从开始凝固,到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故C正确;
D、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开始熔化,到结束,从开始凝固,故在第时,该物质处于液体状态,故D错误。
7.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先升华,后凝华 B. 先凝华,后升华 C. 先熔化,后凝固 D. 先凝固,后熔化
【答案】C
【解析】【分析】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应该是先将铜块化为铜水,这是熔化过程;
铜水凝结为铜像,这是凝固过程;
涉及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和凝固.
故选C.
8.如图所示,将一大块干冰放入装有少量水的玻璃瓶内,水面上方出现大盘“白气”,水很快结成了冰,瓶外底部出现了霜。关于上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冰的形成需要吸热
B. 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C. “白气”是干冰升华产生的气体
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答案】D
【解析】解:、冰是水凝固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B错误,D正确。
C、“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故选:。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固态,甲至乙是熔化过程
B. 乙为气态,乙至丙是凝华过程
C. 丙为液态,乙至丙是熔化过程
D. 丙为气态,丙至甲是液化过程
【答案】B
【解析】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
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热;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热,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决此类题目要知道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存在的状态,并且知道物态变化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二、填空题
10.小红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答案】


【解析】 题图甲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离开液体读数,操作正确.题图乙中,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测量冰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以下两格处,示数为;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以上格处,示数为.
11.在炎热的暑假里,张华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当时室温为,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那么她感到凉快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不变;汗水蒸发吸热
【解析】解:电风扇打开只能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爽,但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所以寒暑表的示数不变.
故答案是:不变;蒸发吸热.
根据蒸发快慢和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得出人凉快的原因,但寒暑表的温度是不变的.
该题考查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条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出错,要注意加快汗液蒸发使人凉快但环境温度是不变的.
12.你喜欢吃冰糖葫芦吗?你知道怎么制作冰糖葫芦吗?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糖浆后,将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固态,令人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在熬制糖浆时,温度不能过高。否则糖浆的温度不断升高会熬焦熬糊。根据以上现象可知:白糖应该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熔化
放出
非晶体
【解析】白糖放入锅中加热,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山楂上的糖浆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而凝固过程放出热量。
在熬制糖浆过程中,糖浆的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是非晶体。
13.如图所示的是冬天松花江畔的自然美景雾凇,它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雪、雾、露、冰雹的形成过程中,与雾凇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______。
【答案】凝华 雪
【解析】解:雾凇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露是从气态到液态,是液化;雪是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是凝华;雾是从气态到液态,是液化现象;冰雹是水凝固成冰。与雾凇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雪。
故答案为:凝华;雪。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三、实验探究题
14.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时间
温度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图中______ 选填“”或“”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气泡内是______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或“二氧化碳”;
由上表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 。测得水的沸点为______ ,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同组同学小红发现她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比小帅长,原因可能是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通过学习,小帅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______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的道理。
【答案】自下而上 水蒸气 不变 低于 水量多 调为小火
【解析】解:实验中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调节下面铁圈的位置,再调整试管的高度及温度计,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增大,所以图是沸腾时的现象,是沸腾前的现象。
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主要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由表格数据知道,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由表格中数据知道,水从第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是,所以水的沸点为。
由于此时水的沸点为,低于,说明实验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也可能是水的初温不同。
汤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即使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和使食物煮熟得快,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浪费了燃料,故开始可先用大火,等汤烧开后调为小火慢慢炖,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故答案为:自下而上;;水蒸气;不变;;低于;水量多;调为小火。
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到液面时消失;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增大,最后破裂;
根据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分析出水的沸点;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也可能是水的初温不同;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此题“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有关实验仪器的调节,考查了影响水沸腾时间的因素及液体沸腾条件的分析,是热学的重点实验,应注意掌握。
15.碘锤装置是在密封的玻璃管内装入少量固态碘。
小丽同学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甲。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玻璃管。下列生活实例与此实验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A.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B.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小勇同学认为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实验现象更明显。小丽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水的沸点是,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可以达到以上。小丽认为,如果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并且______。
将甲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玻璃管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固态的碘,这个过程碘蒸汽需要______热量。
【答案】升华 熔化 汽化 凝华 放出
【解析】解: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出现,物质从固态到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升华,樟脑丸变小也是发生了从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是水从液态变成了气态,这个物态变化叫汽化;
碘的熔点是,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可以达到以上,所以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达到碘的熔点以后,先熔化后汽化;
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出现固态的碘,物质从气态到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凝华,需要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说明凝华放热。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汽化;凝华,放出。
物质从固态到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升华;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熔化、液态到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汽化,达到物质的熔点就可能熔化;
物质从气态到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本题考查升华和凝华定义和特点,属于基础知识。中考复习:物态变化(基础)
【考纲要求】
1.知道温度计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
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能正确区分;
3.知道熔化、汽化、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要放热;
4.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5.知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6.知道液化有两种方法:加压和降温。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要点一、温度、温度计
1、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单位: 常用的单位是摄氏温度,单位名称:摄氏度,可以表示为“℃”。
3、温度计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点:
(1)使用前“三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诠释:
1、规定: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 摄氏度,记为 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度是 100 摄氏度,记为 100℃, 0℃和 100℃间有 100 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1℃。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体温计使用时不 “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2、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
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 香、玻璃、沥青。
3、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要点诠释:
1、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凝固图象:
图中 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 AB 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 BC 段是熔化过程,吸 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 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 t1~t2;而 DG 是晶体
凝固曲线图, DE 段于液态, EF 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 为固态放热温 度降低,凝固时间 t3~t4。
要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3、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要点诠释:
1、汽化与液化互为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要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
2、现象:
(1)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 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2)凝华: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要点诠释:
1、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2、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 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体。
【典型例题】
类型一、温度计的使用
经典例题1:如图示是利温度量水温时的景,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A. B. C. D.
举一反三1-1:气象人员按气象要求测得某昼夜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
A.
B.
C.
D.
类型二、辨别六种物态变化
经典例题2:雨、云、雪实质上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热空气升上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就形成了云。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下列哪些物态变化形成的( )
A. 汽化或升华 B. 汽化或凝固 C. 液化或凝华 D. 液化或凝固
举一反三2-1: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液化 B.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
C. 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出现“白气”汽化 D. 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升华
类型三、晶体非晶体熔化图像
经典例题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都是晶体
B. 甲的熔点是
C. 内,甲和乙都吸收热量
D. 第时,甲和乙的熔点相等
举一反三3-1:小红将一杯常温的开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3-2:为迎接国家级卫生城市验收,交通部门对县城向阳街路面重新铺设了沥青。沥青属于非晶体材料,下列表示沥青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类型四、蒸发和沸腾
经典例题4: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B. 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 都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现象 D. 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举一反三4-1:如图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冰箱。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会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采用了______的方法来加快蒸发;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其制冷效果会更______选填“好”或“差”。
举一反三4-2:小明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实验中,当水沸腾时,水的沸点是,低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______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图______ 选填“甲”或“乙”能反映水沸腾前产生气泡的情形。
类型五、升华和凝华
经典例题5: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做了如下实验:
如图甲所示,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碘锤内出现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叫做______,这个过程需要______填选“吸收”或“放出”热量;停止加热,并给上方的顶部加几滴冷水,观察发现碘锤______选填“上”或“下”端内壁出现碘颗粒较多。
接着同学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______填“水蒸气”“小水滴”或“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此实验中杯中水温会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类型六、水循环
经典例题6: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上面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吸收放出热量。
与上面过程物态变化相同的是______
A.冰雪消融 B.湖面结冰
C.眼镜起雾 D.窗户结霜
你也许注意过,天气预报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某某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某某地区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暖湿气流携带较多水分,为什么却不一定带来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请说明原因:______。
物态变化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给体温计消毒,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用自来水清洗 B. 在沸水中煮 C. 用酒精棉擦 D. 在酒精灯上烧
2.正在发烧的小军的体温可能是( )
A. B. C. D.
3.在柳州的“南风天”季节,人们常用烘干机来烘衣服。湿衣服上水被烘干的过程属于( )
A. 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 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D. 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4.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 露珠的形成 B. 壶口冒“白气”
C. 冰雪消融 D. 湿手烘干
5.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 蜡 玻璃 沥青 B. 蜡 铝 玻璃 C. 冰 铁 铝 D. 冰 铁 沥青
6.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的熔点是
B. 在段,该物质不吸热
C.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
D. 在第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7.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先升华,后凝华 B. 先凝华,后升华 C. 先熔化,后凝固 D. 先凝固,后熔化
8.如图所示,将一大块干冰放入装有少量水的玻璃瓶内,水面上方出现大盘“白气”,水很快结成了冰,瓶外底部出现了霜。关于上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冰的形成需要吸热
B. 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C. “白气”是干冰升华产生的气体
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9.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固态,甲至乙是熔化过程
B. 乙为气态,乙至丙是凝华过程
C. 丙为液态,乙至丙是熔化过程
D. 丙为气态,丙至甲是液化过程
二、填空题
10.小红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水的温度是
11.在炎热的暑假里,张华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当时室温为,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那么她感到凉快的原因是_________.
12.你喜欢吃冰糖葫芦吗?你知道怎么制作冰糖葫芦吗?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糖浆后,将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固态,令人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在熬制糖浆时,温度不能过高。否则糖浆的温度不断升高会熬焦熬糊。根据以上现象可知:白糖应该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3.如图所示的是冬天松花江畔的自然美景雾凇,它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雪、雾、露、冰雹的形成过程中,与雾凇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4.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时间
温度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图中______ 选填“”或“”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气泡内是______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或“二氧化碳”;
由上表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 。测得水的沸点为______ ,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同组同学小红发现她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比小帅长,原因可能是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通过学习,小帅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______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的道理。
15.碘锤装置是在密封的玻璃管内装入少量固态碘。
小丽同学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甲。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玻璃管。下列生活实例与此实验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A.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B.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小勇同学认为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实验现象更明显。小丽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水的沸点是,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可以达到以上。小丽认为,如果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并且______。
将甲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玻璃管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固态的碘,这个过程碘蒸汽需要______热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