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物态变化(提高)
【考纲要求】
1.知道温度计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
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能正确区分;
3.知道熔化、汽化、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要放热;
4.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5.知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6.知道液化有两种方法:加压和降温。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要点一、温度、温度计
1、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单位: 常用的单位是摄氏温度,单位名称:摄氏度,可以表示为“℃”。
3、温度计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点:
(1)使用前“三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诠释:
规定: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 摄氏度,记为 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 100 摄氏度,记为 100℃, 0℃和 100℃间有 100 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1℃。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体温计使用时不 “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要点诠释:
1、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
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熔化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
2、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要点三、两个实验探究
1、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柴、搅拌器、三脚架、钟表
(2)实验药品:海波(硫代硫酸钠)、松香
(3)实验装置:
(4)实验内容:
①观察海波熔化时的现象?
②当温度达到 40℃后,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
③当海波开始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如果停止加热还能继续熔化吗?
④用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
(5)表格:
t/min 1 1.5 2 2.5 3 ……
t 水/℃
t 海波/℃
海波状态
2、探究水的沸腾: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③当水温接近 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4)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 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要点诠释:
1、探究固体熔化的实验利用水浴加热,开始时烧杯中的水,可用 40℃左右的温水,待测物质的温度升 到 40℃时,开始记录。应选择较细的试管,以增大海波的受热面积,且装入试管中的海波不宜过多。
对海波的加热应较缓慢,为此可在烧杯中加一支温度计,用来监测烧杯中水的温度, 一般应使试管 内、外温度计的示数差保持在 2—3℃左右。
2、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采取的措施有:可在烧杯口加盖,防止热量损失,沸腾后 再拿掉,防止气压对沸点的影响;还可以直加热热水,水量选择适当。
要点四、两种方式(方法)
1、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2、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要点诠释:
1、汽化与液化互为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要点五、三个图象
1、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图中 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 AB 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 BC 段是熔化过程,吸 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 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 t1~t2;而 DG 是晶体 凝固曲线图, DE 段于液态, EF 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 为固态放热温 度降低,凝固时间 t3~t4。
2、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3、液体沸腾图象:
要点诠释:
1、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
沸腾时的温度。
2、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类型一、温度计的使用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是小亮自制的温度计,他把小瓶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升降,比较温度高低。由此可知,它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改进方法是 。
举一反三1-1:图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它是由长颈玻璃瓶倒插在液体槽里构成的。当外界温度改变时,可由玻璃管中的液面高低来标记温度。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管中的液面升高
B. 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玻璃管内液面降低
C. 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 它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类型二、不确定温度计的计算
经典例题2:有一刻度均匀但所标读数与实际温度不相符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用它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再用它测某液体的温度时,它的读数为,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应为______________当液体的实际温度为____时,用此温度计测出的读数恰好与液体的实际温度相等。
举一反三2-1:小明妈妈在小商品市场买了只温度计,小明发现不太准确,就自己通过实验重新标数据,他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里一段时间温度计内的水银上升至厘米处,放入沸水中上升至厘米处,如果当天气温为,则小明的温度计上升至______厘米。小明用这只温度计测冰箱内的温度发现下降到厘米处,此时冰箱内的温度是 。
类型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经典例题3:在炎热的暑假里,张华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当时室温为,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那么她感到凉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
举一反三3-1:炎热无风的夏日,小宇走在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看见前面的路面已被洒水车洒水淋湿了。他认为走在淋湿了的路面上一定比走在干燥的路面上感到凉爽。于是赶快走过去,结果在洒过水的路面上,他却感到更加闷热了。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 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后,温度很高
B. 地面上的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C. 洒水后使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
D. 地面上的水蒸发时把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类型四、沸腾及沸腾条件
经典例题4: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如图.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
A. 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 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 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 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
举一反三4-1: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个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水,乙试管盛有酒精,则甲、乙两试管中的液体( )
A. 都会沸腾
B. 都不会沸腾
C. 甲会沸腾,乙不会沸腾
D. 甲不会沸腾,乙会沸腾
类型五、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及其特点
经典例题5:把盛有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在烧杯中的冰块完全熔化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中的冰不能达到熔点,可能熔化
B. 试管中的冰可以达到熔点,可以熔化
C. 试管中的冰不能达到熔点,所以不能熔化
D. 试管中的冰可以达到熔点,但不能熔化
举一反三5-1: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象,图乙是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下列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是非晶体
B. 图甲中第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 图乙试管中冰的量会增多
D. 图乙试管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降低
类型六、升华和凝华
经典例题6: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现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形成的。
举一反三6-1:小明和小华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小明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华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碘的沸点为,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小明和小华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
B. 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C. 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D. 小华的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
物态变化(提高)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青藏铁路两旁插有很多热棒,热棒里封闭的物质在地下吸收冻土层热量,在地上放出热量,在地下和地上发生物态变化,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变化依次是( )
A. 汽化 液化
B. 熔化 凝固
C. 升华 液化
D. 汽化 凝华
2.如图所示,玻璃瓶和试管内都装有水,试管通过玻璃瓶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玻璃瓶的水中,且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玻璃瓶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 玻璃瓶内水先沸腾
B. 玻璃瓶、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 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D. 玻璃瓶水沸腾,试管内水不会沸腾
3.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 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 甲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
D. 甲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
4.下表列出了几种晶体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固态氢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金
钢 钨
A. 在时,氢是固态 B. 灯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 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D. 水银温度计在时不能使用
5.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固体和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为实线,为虚线,在内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乙知,、肯定都是晶体
B. 由图乙知,、肯定都是非晶体
C. 由图乙知,肯定是晶体,肯定是非晶体
D. 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
6.小明发现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上粘着“白色小颗粒”,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壁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甜水”,以上四种现象形成没有出现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汽化 C. 熔化 D. 凝华
7.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冰箱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如图所示的冰箱,在使用中包含多种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箱制冷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升华吸热,在冷凝器凝华放热来工作
B. 打开冰箱门时,常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 制冷剂在冷冻室吸热汽化成气态
D. 电冰箱内侧壁会附有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8.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 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 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 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 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二、填空题
9.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断心,弯管中间有一段红色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______的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温度升高时液柱将______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保持不变“;要想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应该______方案合理即可。
10.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某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确,在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是,在测一杯热水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______
11.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将之间划分为等分,每一等分就是华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将之间划分为等分,每一等分就是则华氏度与摄氏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______。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壶嘴上方的“白气”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选填“甲“或“乙”房间的气温比较高。
13.在气温是的情况下,用一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的酒精的大盆中,如图所示,在两盆液体中分别各插一温度计甲和乙,用电扇吹整个装置的液面,在此过程中,内盆仍为冰水混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甲温度计示数_________,乙温度计示数_________内盆中,冰占有的比例将_______选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14.下列中华古诗中涉及到有关物质形成的物态变化: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提到的冰雪雾雨露霜,形成主要原因及吸放热情况相同的两组分别是填写序号并写出具体原因和吸放热情况 、 。
三、实验题
15.小芸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在组装图甲器材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 选填:“处向上”或“处向下”调整。
小芸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水沸腾前后一段时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曲线如乙所示,可知该地区的大气压甲、乙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小芸思考要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在同样的环境下,现有两种方法: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然后加一小杯冷水;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结合图像信息,可知 。
A.方法冷却效果较好
B.方法冷却效果较好
C.两种方法冷却效果相同
16.阅读下面的短文
超低温水
你肯定知道水的冰点是摄氏度,但这并非水能达到的最低温。低于冰点的水名叫“超低温水”,水有时会违背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规则:地球上的水可以低至零下摄氏度,却仍能保持液态。
水是否会“冻结成冰”形成晶体,除了温度,还要取决于其它因素一一需要先形成凝结核,随后逐渐吸引其它水分。水在低于冰点时很容易形成晶体,但科学家通过将微型液滴喷入真空中来制造超低温水。液滴越小,能够维持液态的最低温度就越低,结晶的可能性也越低。通过减小液滴体积,更多液体可以暴露在真空中,产生特殊的真空降温现象。简单来说,降低气压可使液态表面粒子迅速变为气态,从而带走液滴热量,实现快速降温。
测温结果显示,这些液滴的温度极低。而测定温度同样困难。科学家实验时采用了激光脉冲测定液滴在真空中移动和蒸发时的温度。通过分析水滴离开喷嘴前后的直径变化,研究人员可得到一个数值,再用数学公式转化为温度。
请回答以下问题:
通过阅读文章发现,水达到摄氏度,并且继续放热,______一定不一定会凝固;
水在凝固时,除了满足温度条件,还需要形成______;
在制造超低温水时应该加入______雾状水滴整杯的水;
科学家在制造超低温水时,为了快速降温,经历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凝固 汽化 升华 液化
将一滴“超低温水”滴入常见的冰水混合物中,结果( )
部分冰熔化成水 部分水凝固成冰 无变化中考复习:物态变化(提高)
【考纲要求】
1.知道温度计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
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能正确区分;
3.知道熔化、汽化、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要放热;
4.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5.知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6.知道液化有两种方法:加压和降温。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要点一、温度、温度计
1、温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单位: 常用的单位是摄氏温度,单位名称:摄氏度,可以表示为“℃”。
3、温度计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点:
(1)使用前“三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诠释:
规定: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 摄氏度,记为 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 100 摄氏度,记为 100℃, 0℃和 100℃间有 100 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1℃。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体温计使用时不 “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要点诠释:
1、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
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熔化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
2、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要点三、两个实验探究
1、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柴、搅拌器、三脚架、钟表
(2)实验药品:海波(硫代硫酸钠)、松香
(3)实验装置:
(4)实验内容:
①观察海波熔化时的现象?
②当温度达到 40℃后,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
③当海波开始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如果停止加热还能继续熔化吗?
④用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
(5)表格:
t/min 1 1.5 2 2.5 3 ……
t 水/℃
t 海波/℃
海波状态
2、探究水的沸腾: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③当水温接近 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4)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 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要点诠释:
1、探究固体熔化的实验利用水浴加热,开始时烧杯中的水,可用 40℃左右的温水,待测物质的温度升 到 40℃时,开始记录。应选择较细的试管,以增大海波的受热面积,且装入试管中的海波不宜过多。
对海波的加热应较缓慢,为此可在烧杯中加一支温度计,用来监测烧杯中水的温度, 一般应使试管 内、外温度计的示数差保持在 2—3℃左右。
2、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采取的措施有:可在烧杯口加盖,防止热量损失,沸腾后 再拿掉,防止气压对沸点的影响;还可以直加热热水,水量选择适当。
要点四、两种方式(方法)
1、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2、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要点诠释:
1、汽化与液化互为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要点五、三个图象
1、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图中 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 AB 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 BC 段是熔化过程,吸 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 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 t1~t2;而 DG 是晶体 凝固曲线图, DE 段于液态, EF 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 为固态放热温 度降低,凝固时间 t3~t4。
2、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3、液体沸腾图象:
要点诠释:
1、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
沸腾时的温度。
2、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类型一、温度计的使用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是小亮自制的温度计,他把小瓶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升降,比较温度高低。由此可知,它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实验中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改进方法是 。
【答案】热胀冷缩 改用更细的玻璃管
【解析】解: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要使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可以改用更细的玻璃管或者用容积更大的瓶子。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改用更细的玻璃管。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本题考查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举一反三1-1:图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它是由长颈玻璃瓶倒插在液体槽里构成的。当外界温度改变时,可由玻璃管中的液面高低来标记温度。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管中的液面升高
B. 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玻璃管内液面降低
C. 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 它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答案】D
【解析】【分析】
伽利略温度计使用空气制成的,因此它是根据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球形瓶中的空气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迫使红色液柱向下降,并且外界温度越高,红色液柱越向下。
此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题型,主要考查的是:空气温度计的原理;空气温度计与液体温度计相比较时,它的缺点是--管中液柱的升降变化还要受到大气压变化的影响,所以误差比较大。
【解答】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球内气体膨胀,使玻璃管中水位降低;反之,温度较低时,玻璃球内气体收缩,玻璃管中的水位就会上升,故AB错误;
玻璃瓶内密封着一定质量的空气,因此它是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制成的,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类型二、不确定温度计的计算
经典例题2:有一刻度均匀但所标读数与实际温度不相符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用它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再用它测某液体的温度时,它的读数为,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应为______________当液体的实际温度为____时,用此温度计测出的读数恰好与液体的实际温度相等。
【答案】;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问题温度计的有关计算,难点在于第二问,我们要根据实际温度和显示温度相等,列一个方程进行解答。
【解答】
已知此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
所以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时,
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设液体的实际温度为,则:
,
解得。
故答案为:;。
举一反三2-1:小明妈妈在小商品市场买了只温度计,小明发现不太准确,就自己通过实验重新标数据,他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里一段时间温度计内的水银上升至厘米处,放入沸水中上升至厘米处,如果当天气温为,则小明的温度计上升至______厘米。小明用这只温度计测冰箱内的温度发现下降到厘米处,此时冰箱内的温度是 。
【答案】;。
【解析】【分析】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此温度计上用厘米厘米表示,即厘米表示;
天气温为,根据计算温度计上升至的高度 。
根据温度计在冰箱内中的实际长度厘米厘米厘米得出冰箱内的温度。
本题考查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标准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应当记准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解答】
水银柱厘米时的温度是,厘米时的温度是所以厘米水银柱表示的温度为;
当天气温度为时,小明的温度计上升至;
在冰箱中水银柱的长度,教室的温度。
故答案为:;。
类型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经典例题3:在炎热的暑假里,张华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当时室温为,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那么她感到凉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不变 流动的空气加快了身体上汗水的蒸发,蒸发是要从身体吸热
【解析】解:电风扇打开只能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流动的空气加快了身体上汗水的蒸发,蒸发是要从身体吸热,所以人感到凉爽,但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所以寒暑表的示数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流动的空气加快了身体上汗水的蒸发,蒸发是要从身体吸热。
打开电风扇后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蒸发,使身体表面汗液蒸发变成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但是室内气温仍然不变。
本题目考查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过程,看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牢固。
举一反三3-1:炎热无风的夏日,小宇走在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看见前面的路面已被洒水车洒水淋湿了。他认为走在淋湿了的路面上一定比走在干燥的路面上感到凉爽。于是赶快走过去,结果在洒过水的路面上,他却感到更加闷热了。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 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后,温度很高
B. 地面上的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C. 洒水后使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
D. 地面上的水蒸发时把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了解和掌握。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答】
炎热无风的夏天,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温度很高,洒上水后,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的水蒸气再液化,变成水,自然就要放热,热量都被散发到周围的空气里,使周围空气湿度增加,防止了一部分汗液蒸发。
故选C。
类型四、沸腾及沸腾条件
经典例题4: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如图.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
A. 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 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 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 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
【答案】D
【解析】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烧瓶内气体温度降低,烧瓶内的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故水又能重新沸腾,本题选D.
举一反三4-1: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个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水,乙试管盛有酒精,则甲、乙两试管中的液体( )
A. 都会沸腾
B. 都不会沸腾
C. 甲会沸腾,乙不会沸腾
D. 甲不会沸腾,乙会沸腾
【答案】D
【解析】【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此题主要考查了液体沸腾的条件,一定要知道液体要沸腾,不但要达到沸点,而且要不断吸热。
【解答】
解:在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甲试管中装的是水,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是,故即使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但达到后,不能从烧杯中的水中继续吸收热量,不会沸腾;乙试管中装的是酒精,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低于水的沸点,能从烧杯中的水中不断吸热,会沸腾,故D正确,ABC错误。
类型五、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及其特点
经典例题5:把盛有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在烧杯中的冰块完全熔化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中的冰不能达到熔点,可能熔化
B. 试管中的冰可以达到熔点,可以熔化
C. 试管中的冰不能达到熔点,所以不能熔化
D. 试管中的冰可以达到熔点,但不能熔化
【答案】D
【解析】【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且要继续吸热。并且要知道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
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及晶体熔化的条件。
【解答】
试管中的冰若要熔化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能继续吸热.用酒精灯给冰水混合物加热,因杯内冰没有完全熔化,温度总保持为,跟试管内冰的熔点相等,故试管内的冰可以达到熔点,但因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ABC错误,D正确。
举一反三5-1: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象,图乙是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下列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是非晶体
B. 图甲中第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 图乙试管中冰的量会增多
D. 图乙试管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降低
【答案】C
【解析】解:
、由图象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象;又可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从开始凝固,凝固点为,到结束,所以第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AB错误;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而该物质正在熔化时的温度是;因此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冰的质量将变大,因为还是混合物,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会降低,故C正确,D错误。
故选:。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由图象确定该物质的凝固点,便可判断出物质的状态;
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此题考查了有关晶体凝固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
类型六、升华和凝华
经典例题6: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现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形成的。
【答案】乙;熔化;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
【解析】【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方案乙,因为热水的温度不会超过碘的熔点,可以防止碘发生熔化现象。
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干冰发生升华现象,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水中大量的气泡是干冰升华形成的;因升华吸热,所以水的温度会降低;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答案为:乙;熔化。干冰升华;水蒸气液化。
举一反三6-1:小明和小华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小明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华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碘的沸点为,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小明和小华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
B. 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C. 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D. 小华的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解:小华将装固态碘的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但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所以看到的碘蒸气只能是升华的结果;小明同学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所以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后汽化形成的;由此可知,只有小华的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故ABD正确;
小华的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故C错误。
故选:。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本题考查了碘的升华实验,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过程的掌握情况,更进一步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态变化(提高)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青藏铁路两旁插有很多热棒,热棒里封闭的物质在地下吸收冻土层热量,在地上放出热量,在地下和地上发生物态变化,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变化依次是( )
A. 汽化 液化
B. 熔化 凝固
C. 升华 液化
D. 汽化 凝华
【答案】A
【解析】热棒里封闭的物质在地下吸收冻土层热量时发生汽化现象,要吸热;热棒里封闭的物质在地上液化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
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本题考查了汽化与液化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2.如图所示,玻璃瓶和试管内都装有水,试管通过玻璃瓶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玻璃瓶的水中,且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玻璃瓶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 玻璃瓶内水先沸腾
B. 玻璃瓶、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 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D. 玻璃瓶水沸腾,试管内水不会沸腾
【答案】C
【解析】解:玻璃瓶和试管内都装有水,现给玻璃瓶加热,水要吸收热量。试管通过玻璃瓶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玻璃瓶的水中,且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所以玻璃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沸点升高大于对应气压下的沸点;由于试管中的水和大气直接接触,故其沸点为对应外界大气压下的沸点,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的水先达到这个温度,且能持续吸热,故先达到沸腾的条件,所以试管内的水先沸腾试管中的水温度保持不变。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玻璃瓶中的水的温度继续升高,直至达到对应沸点的条件方可沸腾。故选:。
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液体沸点的大小跟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由于试管通过玻璃瓶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玻璃瓶的水中,且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所以在加热过程中,瓶子内部气体压强变大,进而影响玻璃瓶内水的沸点。
液体沸点的大小跟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是解决玻璃瓶中水沸腾的关键。
3.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 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 甲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
D. 甲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
【答案】C
【解析】解:“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温度低,屋外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外面;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温度高,是屋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内表面,故C正确;
故选:。
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同学对身边常见现象和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力,对定义要准确地进行记忆。
4.下表列出了几种晶体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固态氢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金
钢 钨
A. 在时,氢是固态 B. 灯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 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D. 水银温度计在时不能使用
【答案】C
【解析】解:、固态氢的熔点是,低于固态氢的熔点。故是固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钨的熔点较高,灯丝发光时的温度大约在左右,达不到钨的熔点,钨不会熔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金的熔点是,钢的熔点是,钢的熔点高于金的熔点,金掉入钢水中,温度达到了金的熔点,故能熔化,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固态水银的熔点是,零下低于固态水银的熔点,故水银是固态,水银温度计在时不能使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判断的晶体能否熔化或凝固,那就要从晶体熔化的条件和凝固条件入手进行分析,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还需要继续吸热,
本题只要抓住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是不难的。但要注意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5.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固体和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为实线,为虚线,在内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乙知,、肯定都是晶体
B. 由图乙知,、肯定都是非晶体
C. 由图乙知,肯定是晶体,肯定是非晶体
D. 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熔化的知识,观察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晶体熔化的过程。
【解答】
读图可知,有一段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但在内物质始终是固体,不能由此确定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ABC错误;
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故D正确。
故选D。
6.小明发现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上粘着“白色小颗粒”,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壁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甜水”,以上四种现象形成没有出现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汽化 C. 熔化 D. 凝华
【答案】B
【解析】【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
“白色小颗粒”是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白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冰棒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珠;
“出汗”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杯外壁液化成的小水珠;
放在嘴里的冰棒变为“甜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现象,
发生的物态变化依次为:凝华、液化、液化、熔化,没有发生的是汽化。
故选B。
7.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冰箱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如图所示的冰箱,在使用中包含多种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箱制冷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升华吸热,在冷凝器凝华放热来工作
B. 打开冰箱门时,常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 制冷剂在冷冻室吸热汽化成气态
D. 电冰箱内侧壁会附有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用生活中的事例考查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解答】
、电冰箱内制冷剂在汽化时吸热,即蒸发吸收冰箱内的热量,达到降温致冷的目的,然后再液化放热使制冷剂变为液体,故A错误,C正确;
B、打开冰箱门,看见冒白气,白气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D、电冰箱内侧壁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错误。
8.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 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 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 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 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答案】C
【解析】解:水浴法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因此,在“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
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中,碘的熔点高于,采用水浴法加热可使碘受热时只会发生升华,而不能达到熔点,不会熔化,这样通过控制温度可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综上,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故选:。
水浴法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同时,使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目的是使碘的温度不高于其熔点。
知道水浴法除了使物体受热均匀之外,还有时是为了控制温度,碘升华实验属于特例,应重点关注。
二、填空题
9.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断心,弯管中间有一段红色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______的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温度升高时液柱将______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保持不变“;要想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应该______方案合理即可。
【答案】热胀冷缩 向左移动 使细管再细一点
【解析】解:这是个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就要膨胀,所以会把液柱向左移动。
为了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把温度计的管径做得细一些。液体膨胀体积变化一定的情况下,管径越细,截面积越小,那么高长度变化就越大,温度计灵敏度就增大了。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向左移动;使细管再细一点。
我们通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而本题的温度计是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气体跟液体的差别在于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并灵活运用到题中的气体温度计,故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10.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某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确,在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是,在测一杯热水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______
【答案】热胀冷缩
【解析】解: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受热以后,体积膨胀,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上升;液体遇冷以后,体积缩小,液柱会沿着细玻璃管下降,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有关,我们就是以此来测量温度的,所以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分度值是,液面位于到之间,读数为。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与相差;测量值与相差,既该温度计测量温度相当于实际温度,实际相当于个刻度。冰水混合物温度,与相差,相当于个刻度,最后示数为:,即示数为。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读数时先明确分度值再进行读数;
根据各实际温度先计算实际相当于温度计的几个刻度,再进行计算;最后注意题干中包含单位,答案中不要重复带单位。
本体综合考察了液体温度计的原和读数,第三个空考察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对温度计刻度的设定原理充分理解,并且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温度计的刻度规定:物理学中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得温度为,沸水得温度为,将两个温度之间均分份,每份为,所以温度计中每个刻度表示的温度是相同的。
11.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将之间划分为等分,每一等分就是华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将之间划分为等分,每一等分就是则华氏度与摄氏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______。
【答案】
【解析】解:华氏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华氏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华氏度,中间分为等分,每一等分代表华氏度;
摄氏温差度等同华氏温差度;即摄氏度华氏度华氏度;又知:华氏温度起点为华氏度等于摄氏温度的度;所以,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为:。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相对于华氏温度。
故答案为:;。
由题意可知:摄氏温差度等同华氏温差华氏度;华氏温度起点为华氏度等于摄氏温度的度,华氏温度的华氏度等于摄氏温度的度;据此即可求出摄氏度等于多少华氏度,即可求出摄氏度与华氏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求出人体的温度的数值。
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关系;华氏温标跟它们的最大区别就是分度值不同。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壶嘴上方的“白气”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选填“甲“或“乙”房间的气温比较高。
【答案】液化 乙
【解析】解:壶嘴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乙房间的壶嘴上方形成的“白气”较少,说明液化现象不明显,房间内气温比较高。
故答案为:液化;乙。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此过程放出热量。
此题考查了运用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活中的现象,属基础题目。
13.在气温是的情况下,用一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的酒精的大盆中,如图所示,在两盆液体中分别各插一温度计甲和乙,用电扇吹整个装置的液面,在此过程中,内盆仍为冰水混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甲温度计示数_________,乙温度计示数_________内盆中,冰占有的比例将_______选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答案】不变;变小;变大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晶体凝固的条件的理解。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加快会加快液体的蒸发,蒸发吸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水结冰的条件是温度达到,不断放热。
【解答】
由于内盆中仍为冰水混合物,所以温度仍为,所以甲温度计示数不变;
外盆中由于酒精的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所以乙温度计示数变小;
由于部分水蒸发吸热,使得部分水结冰,即冰占有的比例变大。
故答案为:不变;变小;变大。
14.下列中华古诗中涉及到有关物质形成的物态变化: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提到的冰雪雾雨露霜,形成主要原因及吸放热情况相同的两组分别是填写序号并写出具体原因和吸放热情况 、 。
【答案】雪、霜都是由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雾、雨、露都是由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解析】解:冰是由水凝固放热形成的;
雪、霜都是由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雾、雨、露都是由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故答案为:雪、霜都是由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雾、雨、露都是由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三、实验题
15.小芸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在组装图甲器材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 选填:“处向上”或“处向下”调整。
小芸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水沸腾前后一段时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曲线如乙所示,可知该地区的大气压甲、乙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小芸思考要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在同样的环境下,现有两种方法: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然后加一小杯冷水;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结合图像信息,可知 。
A.方法冷却效果较好
B.方法冷却效果较好
C.两种方法冷却效果相同
【答案】处向上 低于
【解析】解:如图甲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应适当将铁架台的处向上调整,使得玻璃泡放在被测液体中。如果调整处铁圈向下,则无法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由图像分析可知,第水吸热,温度保持在不再升高,说明水已经沸腾,沸点为;水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水的沸点低于,说明该地区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结合图象提供的信息,发现液体降温时先快后慢,在同样环境条件下,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降温较快,然后加一小杯冷水,冷却效果较好,故选A。
故答案为:处向上;低于;。
本实验是实验器材的组装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要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放在被测液体中;
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液体的沸点;液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液体放热降温时,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本题是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考查了器材的组装、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图象分析等,要能够结合图象获得相应信息或规律,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16.阅读下面的短文
超低温水
你肯定知道水的冰点是摄氏度,但这并非水能达到的最低温。低于冰点的水名叫“超低温水”,水有时会违背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规则:地球上的水可以低至零下摄氏度,却仍能保持液态。
水是否会“冻结成冰”形成晶体,除了温度,还要取决于其它因素一一需要先形成凝结核,随后逐渐吸引其它水分。水在低于冰点时很容易形成晶体,但科学家通过将微型液滴喷入真空中来制造超低温水。液滴越小,能够维持液态的最低温度就越低,结晶的可能性也越低。通过减小液滴体积,更多液体可以暴露在真空中,产生特殊的真空降温现象。简单来说,降低气压可使液态表面粒子迅速变为气态,从而带走液滴热量,实现快速降温。
测温结果显示,这些液滴的温度极低。而测定温度同样困难。科学家实验时采用了激光脉冲测定液滴在真空中移动和蒸发时的温度。通过分析水滴离开喷嘴前后的直径变化,研究人员可得到一个数值,再用数学公式转化为温度。
请回答以下问题:
通过阅读文章发现,水达到摄氏度,并且继续放热,______一定不一定会凝固;
水在凝固时,除了满足温度条件,还需要形成______;
在制造超低温水时应该加入______雾状水滴整杯的水;
科学家在制造超低温水时,为了快速降温,经历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凝固 汽化 升华 液化
将一滴“超低温水”滴入常见的冰水混合物中,结果( )
部分冰熔化成水 部分水凝固成冰 无变化
【答案】不一定 凝结核 雾状水滴
【解析】【详解】
根据短文知道,“地球上的水可以低至零下摄氏度,却仍能保持液态”,说明水达到摄氏度,并且继续放热,不一定会凝固。
由“水是否会“冻结成冰”形成晶体,除了温度,还要取决于其它因素--需要先形成凝结核,随后逐渐吸引其它水分”知道,水在凝固时,除了满足温度条件,还需要形成凝结核。
由“水在低于冰点时很容易形成晶体,但科学家通过将微型液滴喷入真空中来制造超低温水”知道,在制造超低温水时应该加入雾状水滴。
由“简单来说,降低气压可使液态表面粒子迅速变为气态,从而带走液滴热量,实现快速降温”知道,科学家在制造超低温水时,为了快速降温,经历的物态变化过程是汽化。
故选B。
由于超低温水的温度低于冰点,所以将一滴“超低温水”滴入常见的冰水混合物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达到冰点并与超低温水接触后持续放热,凝固成冰。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