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 简单的机械运动(基础) 2024学年苏科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5讲 简单的机械运动(基础) 2024学年苏科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5:13:50

文档简介

总复习:简单的机械运动(基础)
【考纲要求】
1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并且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3 、理解路程— 时间图象。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 、 机械运动
1、概念: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要点诠释: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2 、 参照物
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 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 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
的。
要点诠释:
(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 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 物体的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 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如人 坐在行驶的火车上, 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要点诠释: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选定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 生变化。
考点二、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 、 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
要点诠释: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 度越小。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 v = ,s 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 t 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 v 表示物体运
动的速度。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只是说某物体的速度是 10m/s,不能够全面表示 物体的运动情况, ,要想全面反映物体的运动还要说明它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换算: 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图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
1 、s-t 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 t ,纵坐标表示路程 s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 s-t 图象,如下图(1)所 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s-t 图象。
2 、v-t 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 t ,用纵坐标表示速度 v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 v-t 图象,如下图(2) 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
类型一、长度的测量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刻度尺读数要估读一位,注意图中是从开始测量的,橡皮的长度.
举一反三1-1:四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为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本题中的结果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而,这个结果估读到分米的下一位,故错误.
类型二、长度的估测
经典例题2: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可能是 ( )
A. 一座山的高度 B.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C. 一个人的身高 D. 物理课本的长度
【答案】C
【解析】解:。
A、一座山的高度在几百甚至几千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在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的平均身高在左右,少数男性成年人的身高可以达到,故C符合题意;
D、一根筷子的长度在左右,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即可。
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举一反三2-1: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 B. 乒乓球的直径约为
C. 初中生短跑的成绩约为 D. 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
【答案】A
【解析】解:、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在左右,一元硬币的直径略大于,在左右,故A正确;
B、乒乓球的直径约为,故B错误;
C、目前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达到,一般在左右,故C错误;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时间约为,故D错误。
故选:。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类型三、单位换算
经典例题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长度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长度的单位千米与米间的换算关系是;进行单位换算时,将单位前面的数据看作倍数,先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再进行数学运算。
【解答】
进行单位换算时,将单位前面的数据看作倍数,先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再进行数学运算,因此,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举一反三3-1: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 米毫米 B. 米米毫米
C. 米米毫米毫米 D. 米毫米毫米
【答案】D
【解析】解:
正确的换算过程如下:。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
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例如,前面的是倍数,只是对后面的单位进行单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
类型四、速度的大小比较
经典例题4: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运动路程之比是:,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解:::,::,
它们的速度之比:

故选A
已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物体的路程和时间关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它们的速度之比.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在解比例关系的习题时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本题还可以利用赋值法进行求解.
举一反三4-1: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是:,路程之比是:,则甲、乙两物体的时间之比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分析】
已知速度、路程的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会灵活应用速度计算公式。
【解答】
由可得,。
故选D。
类型五、速度的运动图像
经典例题5: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B. 整个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C. 物体在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物体在时间内的速度比内的速度大
【答案】C
【解析】解:
A、由图象知,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故A正确;
B、整个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
、前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则速度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变,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而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所以,物体在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时间内的速度比内的速度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
根据图象解答;
从图象中找出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分别求出物体在时间内的速度和内的速度,然后比较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和各段及所经历的时间。
举一反三5-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 时间内甲的速度始终大于乙的速度
B. 时间内,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的
C.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 时间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物体相遇
【答案】C
【解析】【分析】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然后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
根据图象判断各段的运动情况,根据判断出各段的速度。
【解答】
A.由图知,时间内,时间段,甲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则这个时间段的速度就比乙的速度小,故A错误。
B.由图知,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知,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由图知,时间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路程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D错误;
类型六、匀速直线运动
经典例题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利用观察比较法解答。由题图可知,中物体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举一反三6-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通过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及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根据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
A.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故该图为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增加后不变,该图表示先加速后匀速,故B错误;
C.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一直增大,该图表示加速运动,故C错误;
D.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一直减小,该图表示减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类型七、参照物
经典例题7:小华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
A. 向下游 B. 向上游 C. 向对岸吹去 D. 从对岸吹来
【答案】A
【解析】解:小华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而堤上柳树的枝叶在随风飘动,说明此时的风向应该是向下游,且风速与小华骑车的速度相同.故选A.
举一反三7-1:“刻舟求剑”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找不到掉入江中的剑,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乘坐的船 B. 水中的剑 C. 岸边的山 D. 江中的水
【答案】A
【解析】解:
掉入江中的剑与运动的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以乘坐的船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所以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故A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故选:。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
类型八、速度的计算
经典例题7:在一段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根据其运动时测得的数据画出图像如图所示,则:
从秒到秒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______米。
汽车的速度是______米秒,合______千米时。
若汽车以此速度行驶分钟,求:通过的路程。
【答案】
【解析】解:从图中可知,汽车运动的路程为,汽车运动的路程为,
从到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
从图中可知,汽车运动的路程为,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汽车的速度;
若汽车以此速度行驶分钟,通过的路程。
故答案为:;;;通过的路程为。
从图中可知,汽车运动的路程为,汽车运动的路程为,据此得出从到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从图中可知,汽车运动的路程为,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汽车的速度;;
若汽车以此速度行驶分钟,根据得出通过的路程。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从图中得出有用信息。
经典例题8:如表所示,为高速列车时刻表时间为一天内的时间。笑笑从沈阳出发去哈尔滨旅游,乘车前观察到此车共有节车厢包括火车头。设每节车厢长。求:
沈阳北到哈尔滨西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当高铁以此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他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则该隧道的长度是多长?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大连北 始发站 :
沈阳北 : :
长春西 : :
哈尔滨西 : 终点站
若该高铁仍以此速度通过一座长为的大桥,高铁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多少?
【答案】解:列车从沈阳北到哈尔滨西路段运行的时间:::,
从沈阳北到哈尔滨西路段运行的路程:,
列车速度;
列车的速度:,
隧道的长度:;
高铁的长度:,
高铁完全在桥上的路程:;
高铁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答:沈阳北到哈尔滨西的平均速度是;
该隧道的长度是;
高铁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
【解析】列车从沈阳北出发时间为:,到哈尔滨西时间:,由此可知此路段运行时间;由表格数据可求得路程,根据公式求平均速度;
已知列车的速度,根据得出隧道的长度;
列车全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等于桥长与车长之差,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列车全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关键是能够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到有用的数据。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估测是学生学好物理的一项基本能力,小聪对与自己身边生活相关的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B. 早上升旗时放一遍国歌时间约
C. 初中生跑完用时约为 D. 一只篮球的直径约为
【答案】D
【解析】解:、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故A错误;
B、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在左右,故B错误;
C、初中生跑完用时约为左右,故C错误;
D、一只篮球的直径约为,故D正确。
故选:。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本题考查了对长度、时间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小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三次测量值分别为,,,然后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多次试验测量是为了得到可靠的规律 B. 以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避免误差
C.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D. 中是准确值
【答案】C
【解析】解:
A、本次测量中,多次试验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故A错误;
B、测量中的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以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
C、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故C正确;
D、第二次测量值中是准确值,是估计值,故D错误。
故选:。
对于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我们一般要求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于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而言,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上判断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因此,明确了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选项中内容的正确性。
在处理长度测量结果时应注意: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取多次测量平均值时,最终结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3.如图所示的中国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C. 两岸猿声啼不住 D. 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案】B
【解析】略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和都是错误的;
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和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答】
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不符合题意;
D.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C符合题意。
D.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略
6.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做加速直线运动
B. 比运动的路程长
C. 比运动的速度大
D. 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解:、时间段内的图象为倾斜的直线,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纵坐标可知,比运动的路程短,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比图象的倾斜程度大,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故比运动的速度大,故C正确。
D、根据图象可知,时间内,汽车的路程没有改变,故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
根据图象中的横纵坐标判定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图象的性质判定运动状态。
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的图象,理解图象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7.在商场里,当你站在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关于你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 B. 静止的
C. 相对自动扶梯是静止的 D. 相对商场地面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解:
二、填空题
8.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 选填“”或“”。
【答案】
【解析】解:由图知:
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指针在和之间偏向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而大盘指针在,因此停表读数为。
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选:。
故答案为:;。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9.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激光从地面发向月球,被月球表面反射回地球,总共用了,则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________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答案】光速远大于声速;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声速和光速以及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是一道综合题。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知道激光发射到返回的时间,求出一次的时间,又知道激光的传播速度,根据求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解答】
闪电和打雷总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真空中的光速度为;
激光从地球发出到达月球,再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时间是,所以激光从地球到月球的传播需要的时间是的一半,时间为,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10.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运动,如图所示为甲、乙的图象.甲的速度为______ 米秒;运动秒时,甲、乙的距离为米,甲、乙的运动方向______ 选填“相同”或“相反”;若运动秒时,丙、乙两车相距米,则丙的速度______ 小于甲的速度选填“一定”、“可能”或“不可能”.
【答案】;相反;一定
【解析】解:
由图知,甲在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所以甲的速度:;
由图知,甲在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乙通过的路程为,
由题知,运动秒时,甲、乙的距离为,即,所以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
由图象,乙通过的路程,而乙、丙两车距离,所以丙与乙的运动方向相同,
丙车通过路程:
若丙比乙慢,,由可知,
若丙比乙快,,由可知.
所以丙的速度一定小于甲的速度.
故答案为:;相反;一定.
由图读出甲在某一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计算甲的速度;
由图读出甲和乙各自通过的路程,根据甲乙间距离此分析判断它们的运动方向;
先读出乙通过的路程,根据丙、乙的距离分析并计算丙的速度,由此可得甲与丙的速度关系.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1.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比为:,速度比为:,则它们所用的时间比为______,若物体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速度比为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已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和通过的路程之比,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两者的所用的时间之比;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指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解答】
因为,所以,它们所用的时间比:
:;
物体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不变,
则物体在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速度大小相同,
所以,物体在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速度比为:。
故答案为::;:。
12.小雪放学后乘坐公交车回家,看到车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小雪是以_____________作为参照物.若学校到家的路程为,乘车的时间为,那么公交车从学校到小雪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
【答案】公交车
【解析】略
三、实验探究题
1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是______。
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小车从点运动到点所用时间______;从点到点的路程______;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______。
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_____。
【答案】 减小 偏大
【解析】解:实验原理是。
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小车从点运动到点所用时间;从点到点的路程;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
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因为测得的时间偏小。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因为表示小车做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减小;;;;偏大;。
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
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应较小。
根据秒表和刻度尺得出时间和距离,运用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若所测时间偏小,则速度偏大。
根据横纵坐标的意义,结合图线的形状,可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知道测平均速度的原理,熟练运用速度公式,会分析实验误差,可解答此题。总复习:简单的机械运动(基础)
【考纲要求】
1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并且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3 、理解路程— 时间图象。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 、 机械运动
1、概念: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要点诠释: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2 、 参照物
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 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 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
的。
要点诠释:
(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 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 物体的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 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如人 坐在行驶的火车上, 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要点诠释: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选定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 生变化。
考点二、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 、 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
要点诠释: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 度越小。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 v = ,s 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 t 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 v 表示物体运
动的速度。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只是说某物体的速度是 10m/s,不能够全面表示 物体的运动情况, ,要想全面反映物体的运动还要说明它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换算: 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图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
1 、s-t 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 t ,纵坐标表示路程 s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 s-t 图象,如下图(1)所 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s-t 图象。
2 、v-t 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 t ,用纵坐标表示速度 v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 v-t 图象,如下图(2) 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
类型一、长度的测量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
A. B. C. D.
举一反三1-1:四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为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类型二、长度的估测
经典例题2: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可能是 ( )
A. 一座山的高度 B.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C. 一个人的身高 D. 物理课本的长度
举一反三2-1: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 B. 乒乓球的直径约为
C. 初中生短跑的成绩约为 D. 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
类型三、单位换算
经典例题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3-1: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 米毫米 B. 米米毫米
C. 米米毫米毫米 D. 米毫米毫米
类型四、速度的大小比较
经典例题4: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运动路程之比是:,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 B. : C. : D. :
举一反三4-1: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是:,路程之比是:,则甲、乙两物体的时间之比是( )
A. : B. : C. : D. :
类型五、速度的运动图像
经典例题5: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B. 整个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C. 物体在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物体在时间内的速度比内的速度大
举一反三5-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 时间内甲的速度始终大于乙的速度
B. 时间内,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的
C.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 时间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物体相遇
类型六、匀速直线运动
经典例题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举一反三6-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A. B.
C. D.
类型七、参照物
经典例题7:小华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
A. 向下游 B. 向上游 C. 向对岸吹去 D. 从对岸吹来
举一反三7-1:“刻舟求剑”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找不到掉入江中的剑,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乘坐的船 B. 水中的剑 C. 岸边的山 D. 江中的水
类型八、速度的计算
经典例题7:在一段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根据其运动时测得的数据画出图像如图所示,则:
从秒到秒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______米。
汽车的速度是______米秒,合______千米时。
若汽车以此速度行驶分钟,求:通过的路程。
经典例题8:如表所示,为高速列车时刻表时间为一天内的时间。笑笑从沈阳出发去哈尔滨旅游,乘车前观察到此车共有节车厢包括火车头。设每节车厢长。求:
沈阳北到哈尔滨西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当高铁以此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他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则该隧道的长度是多长?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大连北 始发站 :
沈阳北 : :
长春西 : :
哈尔滨西 : 终点站
若该高铁仍以此速度通过一座长为的大桥,高铁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多少?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估测是学生学好物理的一项基本能力,小聪对与自己身边生活相关的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B. 早上升旗时放一遍国歌时间约
C. 初中生跑完用时约为 D. 一只篮球的直径约为
2.小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三次测量值分别为,,,然后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多次试验测量是为了得到可靠的规律 B. 以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避免误差
C.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D. 中是准确值
3.如图所示的中国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C. 两岸猿声啼不住 D. 轻舟已过万重山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5.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略
6.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做加速直线运动
B. 比运动的路程长
C. 比运动的速度大
D. 做匀速直线运动
7.在商场里,当你站在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关于你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 B. 静止的
C. 相对自动扶梯是静止的 D. 相对商场地面是静止的
二、填空题
8.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 选填“”或“”。
9.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激光从地面发向月球,被月球表面反射回地球,总共用了,则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________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10.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运动,如图所示为甲、乙的图象.甲的速度为______ 米秒;运动秒时,甲、乙的距离为米,甲、乙的运动方向______ 选填“相同”或“相反”;若运动秒时,丙、乙两车相距米,则丙的速度______ 小于甲的速度选填“一定”、“可能”或“不可能”.
11.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比为:,速度比为:,则它们所用的时间比为______,若物体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速度比为______.
12.小雪放学后乘坐公交车回家,看到车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小雪是以_____________作为参照物.若学校到家的路程为,乘车的时间为,那么公交车从学校到小雪家的平均速度为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是______。
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小车从点运动到点所用时间______;从点到点的路程______;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______。
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段的平均速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