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四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吉林省四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15 11:30:29

文档简介

吉林省四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是一种细胞外液。下列属于脑脊液组成成分的是(  )
A.淀粉酶 B.乙酰胆碱受体
C.甲状腺激素 D.ATP合成酶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淀粉酶存在消化道内,属于外界环境,A错误;
B、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乙酰胆碱受体存在细胞膜上,细胞外液中没有乙酰胆碱受体,B错误;
C、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甲状腺激素可被体液运输,并通过组织液作用于靶细胞,故脑脊液中存在甲状腺激素,C正确;
D、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ATP合成酶存在细胞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为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 RNA 聚合酶、解旋酶等)。 二看:是否为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膜上受体等。 三看:是否为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四看:是否为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2.(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式I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模式II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模式III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II
【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模式Ⅰ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
B、模式Ⅱ中,④是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③⑤都兴奋,⑥抑制,B错误;
C、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正确;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二者同时进行并没有时间的先后,属于模式Ⅱ的调节模式,D正确。
各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某同学在玩密室逃脱游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受到剧情中所扮演角色的惊吓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到惊吓后,血糖浓度升高,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加快
B.受到惊吓后,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兴奋,出现呼吸急促现象
C.此时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D.当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会引发靶细胞内一系列酶活性改变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 A、受到惊吓后,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A错误;
B、脑干是调节呼吸的基本活动中枢,受到惊吓后,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出现呼吸急促现象,B错误;
C、受到惊吓后,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C错误;
D、肾上腺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当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会引发靶细胞内一系列酶活性改变,调节机体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2021高二上·镇赉县月考)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C.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D.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A正确;
B、胰腺分泌的胰液,属于外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不进入血液,②不可能是胰液,B错误;
C、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是性腺,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C正确;
D、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激素都作用于垂体,调控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
2、垂体: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别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分泌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等。
3、甲状腺: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等;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
4、卵巢: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具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
5、睾丸: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的雄激素具有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和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
6、肾上腺: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前者主要分泌醛固酮、皮质醇等,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后者可分泌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7、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在糖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5.(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缩手反射是一个典型的简单的多元反射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缩手反射离不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B.缩手反射可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
C.抽血时缩手反射未发生说明神经中枢损伤
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答案】A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缩手反射离不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A正确;
B、缩手反射可以使机体更灵活、有预见性地对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并非使机体有更强的预见性,B错误;
C、由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抽血时未发生缩手反射,而非神经中枢受损,C错误;
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
2、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6.(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使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为Na+提供通道
B.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上升,食欲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
C.戒烟后,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
D.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细胞
【答案】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Na+通道打开,Na+内流, A 正确;
B、戒烟前,尼古丁刺激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然后将兴奋传递给饱腹感神经元,使人的食欲下降;尼古丁刺激下丘脑神经元,将兴奋传递给交感神经,进而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B正确;
C、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不增加,消耗不增加,故体重会增加,C错误;
D、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然后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在靶细胞处发挥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图可知,尼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下降。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7.(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环形疫苗接种”是一种为已确诊感染者的直接和间接接触者接种疫苗的策略。环形疫苗接种范围包括“两个环”:第一环由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如邻座的乘客)或感染者所在环境的暴露者(如同车厢的乘客)组成;第二环由密切接触者的密接者或密接者所在环境的暴露者构成,处于这两个环中的人群应优先接种疫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时会被溶菌酶处理,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B.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核酸检测呈阳性而抗体检测呈阴性的结果
C.只要进行“环形疫苗接种”,就可以完全有效预防和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
D.“环形疫苗接种”者若后期感染新冠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时会被溶菌酶处理,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A错误;
B、由于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分泌抗体,该过程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核酸检测呈阳性而抗体检测呈阴性的结果,B正确;
C、只要进行“环形疫苗接种",未必可以完全有效预防和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这是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病毒会不断发生变异,C错误;
D、“环形疫苗接种“者若后期感染新冠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会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获得,具有特异性
2、体液免疫:

8.(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调节T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FOXP3基因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器官移植后,可注射药物抑制FOXP3基因表达来减弱排异反应
B.某些严重过敏患者体内的FOXP3基因表达产物量高于正常人的
C.当调节性T细胞数量过多时,机体产生肿瘤的风险会增大
D.当调节性T细胞数量过少时,机体罹患自身免疫病的概率减小
【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注射药物抑制FOXP3基因的表达,调节性T细胞减少,不能抑制初始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增多,因此排异反应较强,A错误;
B、FOXP3基因的表达抑制效应T细胞的产生,故某些严重过敏患者体内的效应T细胞数量高于健康人体,则FOXP3基因表达产物量低于正常人的,B错误;
C、当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过多时,效应T细胞不能活化,免疫功能减弱,机体产生肿瘤的风险会增加,C正确;
D、当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缺乏时,效应T细胞活化,免疫功能增强,则机体患自身免疫病的概率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造血干细胞中FOXP3基因表达,可分化形成调节性细胞,调节性细胞抑制效应T细胞活化,如果造血细胞中FOXP3基因不表达,可分化形成初始性T细胞,再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9.(2023·武汉模拟)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为黄叶,称为黄化苗。光照影响幼苗叶色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细胞内含量较高
B.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
D.黑暗条件可能抑制了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形成黄化苗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一种,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比较丰富,A正确;
B、由图可知,黑暗环境中光敏色素与光照环境下光敏色素的结构不同,推测其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并且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光明色素结构改变之后,进入细胞核内,抑制了HY5降解,HY5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正确;
C、由图可知,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HY5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C正确;
D、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叶绿素合成,黑暗条件可能加速了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形成黄化苗,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感受不同波长的光的分子不同,其中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2)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3)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10.(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研究人员对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1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分别为0°、17.5°、35.5°。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处理后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由上述实验可知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由图1结果可知,水稻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
C.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仅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
D.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根生长没有体现两重性
【答案】B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不影响极性运输,A错误;
B、由题干可知,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这一结果体现了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的总量为700ng·g-1,而弱光、强光条件下生长素的总量分别为539.8ng·g-1、506.6ng·g-1,推测单侧光可能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弱光、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分别为401.6ng·g-1、414.4ng·g-1,均大于黑暗条件下的一侧生长素含量350ng·g-1,故推知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分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与两方面有关,即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C错误;
D、由图可知,单侧光照射后,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反而生长慢,体现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即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分析】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11.(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下图为种群相关知识的概念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①大于③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
B.不同种群⑤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C.⑥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且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
D.⑦方法两次捕获时间不宜间隔过短,⑧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能力弱的动物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其大小由①出生率和③死亡率、②迁入率和④迁出率直接决定,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A正确;
B、⑤年龄组成的类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正确;
C、⑥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如雌雄同株植物),C错误;
D、⑦为标记重捕法,两次捕获时间不宜间隔过短,要保证标记个体与其他个体混合均匀后再进行重捕,⑧为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12.(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喷洒棉花植株来解除顶端优势
B.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喷洒鲜花来延长其保鲜期
C.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喷洒果树来促进果实的成熟
D.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似物处理种子来促进其萌发
【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所以对棉花喷洒2,4-D会抑制侧芽生长,但是不会解除顶端优势,故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的衰老,所以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喷洒鲜花来延长其保质期,故B正确;
C、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可以促进作物的成熟,所以可以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喷洒果树来促进果实的成熟,故C正确;
D、赤霉素可以打破块茎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发芽,所以可以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似物处理种子来促进其萌发,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的几种激素
1、生长素
(1)存在的部位
生长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长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长的部位作用
(2)作用
低浓度的生长素有促进器官伸长的作用。生长素还能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植物生长。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过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2,4-D曾被用做选择性除草剂。
2、赤霉素
(1)存在部位
高等植物中的赤霉素主要存在于幼根、幼叶、幼嫩种子和果实等部位
(2)作用
赤霉素最显著的效应是促进植物茎伸长。用赤霉素处理可以明显地引起茎秆伸长。赤霉素也促进植物叶的伸长。在蔬菜生产上,常用赤霉素来提高茎叶用蔬菜的产量。一些需低温和长日照才能开花的二年生植物,干种子吸水后,用赤霉素处理可以代替低温作用,使之在第1年开花。赤霉素还可促进果实发育和单性结实,打破块茎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发芽。
3、细胞分裂素
(1)存在部位
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的根、叶、种子、果实等部位。根尖合成的细胞分裂素可向上运到茎叶,但在未成熟的果实、种子中也有细胞分裂素形成。
(2)作用
细胞分裂素还可促进芽的分化。在组织培养中当它们的含量大于生长素时,愈伤组织容易生芽;反之容易生根。可用于防止脱落、促进单性结实、疏花疏果、插条生根、防止马铃薯发芽等方面。
4、脱落酸
(1)存在部位
脱落酸存在于植物的叶、休眠芽、成熟种子中。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组织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
(2)作用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茎和侧芽生长,因此是一种生长抑制剂,有利于细胞体积增大。与赤霉素有拮抗作用。脱落酸通过促进离层的形成而促进叶柄的脱落,还能促进芽和种子休眠。种子中较高的脱落酸含量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13.(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植物来说,光既是能量来源,也是一种信号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影响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类似
D.光敏色素和光合色素都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答案】A
【知识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对于植物来说,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光能,同时,植物体内有光敏色素,可作为一种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A正确;
B、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错误;
D、光敏色素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14.(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
B.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
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
D.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
【答案】D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两种或多种物种之间会竞争资源或空间,因此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
B、实际生态位存在物种之间关于资源和空间的竞争,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因此基础生态位宽度大于实际生态位,B正确;
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因为资源减少导致不同生物需要重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C正确;
D、窄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5.(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如图为某学生取1mL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血细胞计数板中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6.25×108个/mL
B.选择图示乙规格的计数室,含25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
C.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小
D.一个血细胞计数板中央含有2个计数室
【答案】C
【知识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A、乙中一个中方格含24个酵母菌,则一个大方格中含25x25=625个酵母菌,因大方格体积为0.1mm3,又稀释了100倍,所以酵母菌为625/0.1x100x1000=6.25x108个,A正确;
B、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25个中方格x16个小方格,即一个大方格中含有400个小方格,B正确;
C、静置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沉到底部,直接从底部吸取会导致细胞数目偏多,数据偏大,C错误;
D、一个血细胞计数板含有两个计数室,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计数室即血细胞计数板中的大方格的容积是0.1mm3,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因此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平均每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25/一个大方格容积×稀释倍数。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C.⑧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
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T细胞等
【答案】A,C,D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细胞质基质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错误;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B正确;
C、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错误;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答案为:ACD。
【分析】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因为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7.(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CAR-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嵌合抗原受体细 T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极大的优势,其治疗过程如下图所示:提取患者T胞,在体外安装能特异性识别肿瘤靶点并能激活T细胞的嵌合受体后成为“CAR-T”细胞,再将该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A.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青霉素等都属于细胞因子
B.外周血T细胞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C.CAR-T细胞疗法既能有效治疗肿瘤又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D.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C
【知识点】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青霉素属于抗生素,不是细胞因子,A错误;
B、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的呈递,且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故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发挥作用,B正确;
C、CAR-T细胞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载体转导修饰成CAR-T细胞,CAR-T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一般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
D、修饰后的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该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如正常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细胞凋亡保证了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细胞坏死:在种种不利的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18.(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科研人员对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进行测量和统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由10℃升至20℃时,该动物的实际测定代谢速率明显上升可能与其活动量增加有关
B.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时,该动物下丘脑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
C.环境温度下降到0C以下时,该动物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导致产热速率增加
D.环境温度上升到40℃以上时,该动物可通过大量出汗增加散热,同时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答案】A,C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环境温度由10℃升至20℃时,哺乳动物的活动量增加可导致肌肉的呼吸作用增强,随呼吸作用的产热量增加,代谢速率提高,A正确;
B、当环境温度从20℃降至10℃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B错误;
C、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使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加快,增加产热,C正确;
D、炎热时,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水分散失较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使尿量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体温平衡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
19.(2023高二下·惠阳期中)受气候影响,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但由于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湖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松材线虫的入侵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C.在染病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
D.可在松材线虫入侵地集中选取若干样方估算其种群密度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 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 ”、“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 ”可知松材线虫的入侵只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变其演替方向,A错误;
B、该地在松线虫入侵之前就存在生物,故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引入松线虫后, 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阔叶树种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增加优势种的数量可加快演替的进行,C正确;
D、利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而非集中取样,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初生演替: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0.(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时选择封闭性较好的环境,主要是考虑到了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问题
B.随着猎物逃避捕食能力的提高,部分捕食者将捕捉不到食物,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C.该曲线模型的数量变化说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D.自然群落中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
【答案】A,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种群密度,故调查时选择封闭性较好的环境,主要是考虑到了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问题,A正确;
B、随着猎物逃游捕食能力的提高,部分老弱病残的捕食者将捕捉不到食物,而身体强健的个体因获得食物而存活,有利基因得以保留,有利于种群的发展,B错误;
C、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协同进化,数量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C正确;
D、自然群落中并非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如植物与昆虫不符合,D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三、非选择题
21.(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下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进行综合分析后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这类支配血管等的神经调节的显著特点是   。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   ,促进肾脏对Na+的重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   
(填名称),并由   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通过调节   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被动员起来,此时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增多,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   (填“增加”“减少”“不变”等),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   ,其生理作用是   。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   。
【答案】(1)不受意识控制
(2)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垂体;神经-体液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
(3)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水盐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显著特点是不受意识支配。
(2)该同学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加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促进对Na+的重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涉及神经结构及相应激素的调节)。
(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下丘脑中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均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④甲状腺激素,这种神经调节系统属于分级调节,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靶器官)轴,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分析】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水盐平衡调节: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22.(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下图是胰岛素分泌和发挥作用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细胞质膜上的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为   细胞,细胞上的a为   ,乙细胞上的b的化学本质是   。
(2)正常情况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   ,胰岛素通过   的运输,被乙细胞上的b识别并与之结合,   (填“提高”或“降低”)乙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能力。
(3)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甲细胞功能受损,抗体2只影响b的功能,不影响乙细胞的其他功能。免疫学上,将由抗体1和抗体2导致的血糖异常称为   病。其中,由抗体   (填“1”或“2”)导致的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IA是人工研制的一种“智能”胰岛素,为检测IA调节血糖的效果,研究者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普通胰岛素和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
实验结果表明:对机体血糖调节更具优势的是   ,据图解释原因   。
【答案】(1)胰岛B;葡萄糖载体(葡萄糖转运蛋白);糖蛋白(或蛋白质)
(2)增多;血液(或体液);提高
(3)自身免疫;1
(4)IA;IA降血糖的效果更久且能避免引发低血糖的风险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葡萄糖通过细胞膜上的a结构进入细胞,说明a是葡萄糖的转运蛋白。乙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细胞内可以合成糖原,故细胞乙是肌细胞或者肝细胞,其细胞膜上的b结构可以和胰岛素结合,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所以b是胰岛素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2)正常情况下,若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多,胰岛素通过血液(或体液)运输,被乙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提高乙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能力,加快葡萄糖进入细胞,使血糖降低。
(3)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但抗体1和抗体2均作用于自身正常的细胞,进而导致血糖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如果注射胰岛素可以使患者的症状缓解,所以抗体1 导致的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分析实验结果图,对比两幅图可知,胰岛素和 IA 作用于正常小鼠时,胰岛素会将血糖降至60mg·dL-1(低血糖)左右,而IA能将血糖降至100mg·dL-1左右;胰岛素和IA作用于糖尿病小鼠,IA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约10个小时,而胰岛素只能维持2小时左右,故该实验结果表明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原因是IA降血糖的效果更持久且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
2、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
23.(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I、低强度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II、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LPS相当于   (①“抗原”/②“抗体”)巨噬细胞属于   (①“免疫细胞”②“淋巴细胞”)(填序号,下同)
(2)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该过程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3)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其属于   (①中枢/②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途径:   
(4)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请结合图1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是   。
(5)图2中甲、乙分别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细针治疗   (填①“引起”②“未引起”)动作电位,判断依据是   。
【答案】(1)①;①
(2)A
(3)②;足三里→Prokr2神经元一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抗炎功能降低
(5)②;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LPS是一种细菌毒素,相当于①抗原;巨噬细胞属于①免疫细胞。
(2)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该过程经历了完整的反射弧,肾上腺是效应器,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因此根据“迷走神经是从脑于发出的可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可知其属于②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可知,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是足三里→Prokr2神经元一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据图可知,迷走神经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当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症因子的功能降低,导致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5)若外界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则不会引起动作电位,图2甲中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所以细针治疗未引起动作电位。
【分析】1、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②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③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24.(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油菜素内酯(BR)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为探究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表中所示是相关研究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1 2 3 4 5 6
油菜素内酯浓度 /(mg ·L-1) 0 0.10 0.20 0.30 0.40 0.50
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 /cm 16 20 38 51 42 20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在芹菜幼苗生长的过程中,与BR作用类似的激素可能是   (填“赤霉素”“乙烯”或“脱落酸”)。
(3)实验二:用放射性碳标记的IAA处理主根,检测油菜素内酯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实验方法及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示表明标记的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方向为   ,BR可以   (填“促进”或“抑制”)生长素的运输,且对   (运输方向)的作用更显著。
(4)上述两个实验表明,油菜素内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会与   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从而影响根细胞中   ,从而影响生长素在根部的   和分布,进而影响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5)实验三:PIN蛋白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研究人员检测BR处理的根部组织中PIN蛋白基因表达的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定指标组别 PIN 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相对值)
对照组 7.3
一定浓度 BR 处理组 16.7
①与植物激素素相比,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具有   等优点。
【答案】(1)不同浓度的BR;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
(2)赤霉素
(3)双向;促进;尖端向中部
(4)(油菜素内酯)受体;PIN蛋白基因的表达;运输
(5)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1)由于在最适浓度两侧,总有两个不同浓度的BR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相等,由表中数据可知,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BR浓度一定在0.2~0.4mg·L-1之间,2、6两组,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相同且高于对照组(1组),说明油菜素内酯(BR)对芹菜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一定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对芹菜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赤霉素的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所以与BR作用类似的激素可能是赤霉素。
(3)从图中看出,两种实验情况下,都检测到了放射性碳标记的IAA,故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方向为"双向",而加了BR的两个实验组检测到的IAA(放射性)都多于各自的对照组(空白),可以看出BR促进了生长素的运输。但是乙组中,IAA相对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故BR对尖端向中部的运输过程促进作用更强。
(4)根据表格可以看出BR处理组的PIN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更高,因此上述两个实验表明,油菜素内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会与相应的受体(油菜素内酯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从而促进根细胞中PIN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和分布,进而影响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5)与植物激素相比,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等优点,还能节省生产成本等。
【分析】1、赤霉素: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促进种子的萌发、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2、乙烯:植物的各器官均能合成,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促进开花,促进花、叶、果实的脱落。
3、脱落酸: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气孔的关闭,促进叶、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
4、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25.(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核心放养区的生境不断恶化。研究人员以麋鹿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中心,分别在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5m(Sw)处取大样方(如下图)对狼尾草(主要通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和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样点 狼尾草种群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密度/株/g m2 地上生物量/g m2 植物种数 丰富度指数
S50 1295.1 533.70 9 1.736
S100 844.9 197.11 11 2.017
S200 828.6 186.22 19 2.492
SW 0.00 0.00 47 3.607
(1)在大丰滨海湿地设置麋鹿自然保护区,不仅因为该地区湿地面积大,还因为   。保护区中植物、   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2)研究人员依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了麋鹿种群数量变化方程:N(t)=97500/[39+2461e(398.228-0.198t)](t代表引入年数)利用该模型可预测   ,为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依据。
(3)根据图示,同一距离大样方位置的确定遵循了   的原则,各取8个20m×20m大样方的目的是   ,最后应在每个大样方中的   (位置)选取5个1m×1m小样方进行统计。
(4)与非采食区(S)相比,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大,可能的原因是   。
(5)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着怎样的影响?   。
【答案】(1)该地区气候适宜,有丰富的食物来源(缺乏捕食者);动物和微生物
(2)环境容纳量/K值
(3)随机(取样);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减少实验误差;四角和正中心
(4)麋鹿的采食和践踏等因素导致该区域优势种植物减少,甚至被淘汰;狼尾草春季的嫩茎叶被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进行营养繁殖/麋鹿的采食和践踏使狼尾草的竞争压力下降,易于其通过地下茎繁殖
(5)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1)在大丰滨海湿地气候适宜,有丰富的食物来源(缺乏捕食者)面积大,是设置麋鹿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原因。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保护区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2)曲线、表格、公式等均属于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可以预测环境容纳量(或 K 值),为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依据。
(3)通过样方法进行调查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取多个样方是为了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或减少实验误差)。在每个大样方中的四角和正中心选取5个1mx1m小样方进行统计。
(4)麋鹿的采食和践踏等因素导致该区域优势种植物减少,甚至被淘汰;狼尾草春季的嫩茎叶被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进行营养繁殖(或麋鹿的采食和践踏使狼尾草的竞争压力下降,易于其通过地下茎繁殖)等原因,均可使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大。
(5)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如滥砍乱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活动。
【分析】1、样方法注意事项: (1)随机取样;(2)样方大小适中;(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4)计数样方的个体数量时,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人类活动也可使群落朝向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 / 1吉林省四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12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是一种细胞外液。下列属于脑脊液组成成分的是(  )
A.淀粉酶 B.乙酰胆碱受体
C.甲状腺激素 D.ATP合成酶
2.(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式I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模式II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模式III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II
3.(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某同学在玩密室逃脱游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受到剧情中所扮演角色的惊吓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到惊吓后,血糖浓度升高,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加快
B.受到惊吓后,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兴奋,出现呼吸急促现象
C.此时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D.当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会引发靶细胞内一系列酶活性改变
4.(2021高二上·镇赉县月考)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C.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D.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缩手反射是一个典型的简单的多元反射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缩手反射离不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B.缩手反射可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
C.抽血时缩手反射未发生说明神经中枢损伤
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6.(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使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为Na+提供通道
B.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上升,食欲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
C.戒烟后,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
D.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细胞
7.(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环形疫苗接种”是一种为已确诊感染者的直接和间接接触者接种疫苗的策略。环形疫苗接种范围包括“两个环”:第一环由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如邻座的乘客)或感染者所在环境的暴露者(如同车厢的乘客)组成;第二环由密切接触者的密接者或密接者所在环境的暴露者构成,处于这两个环中的人群应优先接种疫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时会被溶菌酶处理,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B.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核酸检测呈阳性而抗体检测呈阴性的结果
C.只要进行“环形疫苗接种”,就可以完全有效预防和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
D.“环形疫苗接种”者若后期感染新冠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8.(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调节T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FOXP3基因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器官移植后,可注射药物抑制FOXP3基因表达来减弱排异反应
B.某些严重过敏患者体内的FOXP3基因表达产物量高于正常人的
C.当调节性T细胞数量过多时,机体产生肿瘤的风险会增大
D.当调节性T细胞数量过少时,机体罹患自身免疫病的概率减小
9.(2023·武汉模拟)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为黄叶,称为黄化苗。光照影响幼苗叶色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细胞内含量较高
B.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
D.黑暗条件可能抑制了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形成黄化苗
10.(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研究人员对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1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分别为0°、17.5°、35.5°。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处理后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由上述实验可知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由图1结果可知,水稻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
C.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仅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
D.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根生长没有体现两重性
11.(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下图为种群相关知识的概念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①大于③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
B.不同种群⑤的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C.⑥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且所有种群都具有此特征
D.⑦方法两次捕获时间不宜间隔过短,⑧方法也适用于活动范围小能力弱的动物
12.(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喷洒棉花植株来解除顶端优势
B.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喷洒鲜花来延长其保鲜期
C.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喷洒果树来促进果实的成熟
D.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似物处理种子来促进其萌发
13.(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植物来说,光既是能量来源,也是一种信号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影响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类似
D.光敏色素和光合色素都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14.(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
B.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
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
D.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
15.(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如图为某学生取1mL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血细胞计数板中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6.25×108个/mL
B.选择图示乙规格的计数室,含25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
C.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小
D.一个血细胞计数板中央含有2个计数室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C.⑧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
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T细胞等
17.(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CAR-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嵌合抗原受体细 T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极大的优势,其治疗过程如下图所示:提取患者T胞,在体外安装能特异性识别肿瘤靶点并能激活T细胞的嵌合受体后成为“CAR-T”细胞,再将该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A.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青霉素等都属于细胞因子
B.外周血T细胞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C.CAR-T细胞疗法既能有效治疗肿瘤又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D.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18.(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科研人员对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进行测量和统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由10℃升至20℃时,该动物的实际测定代谢速率明显上升可能与其活动量增加有关
B.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时,该动物下丘脑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
C.环境温度下降到0C以下时,该动物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导致产热速率增加
D.环境温度上升到40℃以上时,该动物可通过大量出汗增加散热,同时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19.(2023高二下·惠阳期中)受气候影响,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但由于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湖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松材线虫的入侵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C.在染病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
D.可在松材线虫入侵地集中选取若干样方估算其种群密度
20.(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时选择封闭性较好的环境,主要是考虑到了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问题
B.随着猎物逃避捕食能力的提高,部分捕食者将捕捉不到食物,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C.该曲线模型的数量变化说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D.自然群落中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
三、非选择题
21.(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下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进行综合分析后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这类支配血管等的神经调节的显著特点是   。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   ,促进肾脏对Na+的重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   
(填名称),并由   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通过调节   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被动员起来,此时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增多,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   (填“增加”“减少”“不变”等),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   ,其生理作用是   。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   。
22.(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下图是胰岛素分泌和发挥作用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细胞质膜上的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为   细胞,细胞上的a为   ,乙细胞上的b的化学本质是   。
(2)正常情况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   ,胰岛素通过   的运输,被乙细胞上的b识别并与之结合,   (填“提高”或“降低”)乙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能力。
(3)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甲细胞功能受损,抗体2只影响b的功能,不影响乙细胞的其他功能。免疫学上,将由抗体1和抗体2导致的血糖异常称为   病。其中,由抗体   (填“1”或“2”)导致的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IA是人工研制的一种“智能”胰岛素,为检测IA调节血糖的效果,研究者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普通胰岛素和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
实验结果表明:对机体血糖调节更具优势的是   ,据图解释原因   。
23.(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首次通过小鼠模型,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I、低强度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II、LPS是一种细菌毒素,当其进入动物血液后,会刺激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LPS相当于   (①“抗原”/②“抗体”)巨噬细胞属于   (①“免疫细胞”②“淋巴细胞”)(填序号,下同)
(2)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该过程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3)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其属于   (①中枢/②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途径:   
(4)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请结合图1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是   。
(5)图2中甲、乙分别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细针治疗   (填①“引起”②“未引起”)动作电位,判断依据是   。
24.(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油菜素内酯(BR)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为探究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表中所示是相关研究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1 2 3 4 5 6
油菜素内酯浓度 /(mg ·L-1) 0 0.10 0.20 0.30 0.40 0.50
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 /cm 16 20 38 51 42 20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在芹菜幼苗生长的过程中,与BR作用类似的激素可能是   (填“赤霉素”“乙烯”或“脱落酸”)。
(3)实验二:用放射性碳标记的IAA处理主根,检测油菜素内酯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实验方法及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示表明标记的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方向为   ,BR可以   (填“促进”或“抑制”)生长素的运输,且对   (运输方向)的作用更显著。
(4)上述两个实验表明,油菜素内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会与   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从而影响根细胞中   ,从而影响生长素在根部的   和分布,进而影响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5)实验三:PIN蛋白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研究人员检测BR处理的根部组织中PIN蛋白基因表达的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定指标组别 PIN 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相对值)
对照组 7.3
一定浓度 BR 处理组 16.7
①与植物激素素相比,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具有   等优点。
25.(2023高二上·四平月考)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核心放养区的生境不断恶化。研究人员以麋鹿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中心,分别在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5m(Sw)处取大样方(如下图)对狼尾草(主要通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和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样点 狼尾草种群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密度/株/g m2 地上生物量/g m2 植物种数 丰富度指数
S50 1295.1 533.70 9 1.736
S100 844.9 197.11 11 2.017
S200 828.6 186.22 19 2.492
SW 0.00 0.00 47 3.607
(1)在大丰滨海湿地设置麋鹿自然保护区,不仅因为该地区湿地面积大,还因为   。保护区中植物、   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2)研究人员依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了麋鹿种群数量变化方程:N(t)=97500/[39+2461e(398.228-0.198t)](t代表引入年数)利用该模型可预测   ,为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依据。
(3)根据图示,同一距离大样方位置的确定遵循了   的原则,各取8个20m×20m大样方的目的是   ,最后应在每个大样方中的   (位置)选取5个1m×1m小样方进行统计。
(4)与非采食区(S)相比,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大,可能的原因是   。
(5)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着怎样的影响?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淀粉酶存在消化道内,属于外界环境,A错误;
B、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乙酰胆碱受体存在细胞膜上,细胞外液中没有乙酰胆碱受体,B错误;
C、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甲状腺激素可被体液运输,并通过组织液作用于靶细胞,故脑脊液中存在甲状腺激素,C正确;
D、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ATP合成酶存在细胞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为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 RNA 聚合酶、解旋酶等)。 二看:是否为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蛋白、膜上受体等。 三看:是否为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四看:是否为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2.【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模式Ⅰ中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
B、模式Ⅱ中,④是兴奋性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③⑤都兴奋,⑥抑制,B错误;
C、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正确;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二者同时进行并没有时间的先后,属于模式Ⅱ的调节模式,D正确。
各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 A、受到惊吓后,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A错误;
B、脑干是调节呼吸的基本活动中枢,受到惊吓后,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出现呼吸急促现象,B错误;
C、受到惊吓后,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C错误;
D、肾上腺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当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会引发靶细胞内一系列酶活性改变,调节机体活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答案】B
【知识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A正确;
B、胰腺分泌的胰液,属于外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不进入血液,②不可能是胰液,B错误;
C、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是性腺,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C正确;
D、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这些激素都作用于垂体,调控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
2、垂体: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别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分泌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等。
3、甲状腺: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等;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
4、卵巢: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具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
5、睾丸: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泌的雄激素具有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和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
6、肾上腺:接受垂体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前者主要分泌醛固酮、皮质醇等,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后者可分泌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7、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在糖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5.【答案】A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缩手反射离不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A正确;
B、缩手反射可以使机体更灵活、有预见性地对变化作出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并非使机体有更强的预见性,B错误;
C、由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抽血时未发生缩手反射,而非神经中枢受损,C错误;
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
2、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6.【答案】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Na+通道打开,Na+内流, A 正确;
B、戒烟前,尼古丁刺激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然后将兴奋传递给饱腹感神经元,使人的食欲下降;尼古丁刺激下丘脑神经元,将兴奋传递给交感神经,进而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B正确;
C、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不增加,消耗不增加,故体重会增加,C错误;
D、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然后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在靶细胞处发挥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图可知,尼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下降。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7.【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时会被溶菌酶处理,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A错误;
B、由于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分泌抗体,该过程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核酸检测呈阳性而抗体检测呈阴性的结果,B正确;
C、只要进行“环形疫苗接种",未必可以完全有效预防和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这是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病毒会不断发生变异,C错误;
D、“环形疫苗接种“者若后期感染新冠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会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获得,具有特异性
2、体液免疫:

8.【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注射药物抑制FOXP3基因的表达,调节性T细胞减少,不能抑制初始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增多,因此排异反应较强,A错误;
B、FOXP3基因的表达抑制效应T细胞的产生,故某些严重过敏患者体内的效应T细胞数量高于健康人体,则FOXP3基因表达产物量低于正常人的,B错误;
C、当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过多时,效应T细胞不能活化,免疫功能减弱,机体产生肿瘤的风险会增加,C正确;
D、当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缺乏时,效应T细胞活化,免疫功能增强,则机体患自身免疫病的概率增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造血干细胞中FOXP3基因表达,可分化形成调节性细胞,调节性细胞抑制效应T细胞活化,如果造血细胞中FOXP3基因不表达,可分化形成初始性T细胞,再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9.【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一种,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比较丰富,A正确;
B、由图可知,黑暗环境中光敏色素与光照环境下光敏色素的结构不同,推测其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并且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光明色素结构改变之后,进入细胞核内,抑制了HY5降解,HY5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正确;
C、由图可知,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HY5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C正确;
D、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叶绿素合成,黑暗条件可能加速了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形成黄化苗,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感受不同波长的光的分子不同,其中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2)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3)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10.【答案】B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不影响极性运输,A错误;
B、由题干可知,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这一结果体现了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的总量为700ng·g-1,而弱光、强光条件下生长素的总量分别为539.8ng·g-1、506.6ng·g-1,推测单侧光可能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弱光、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分别为401.6ng·g-1、414.4ng·g-1,均大于黑暗条件下的一侧生长素含量350ng·g-1,故推知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分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与两方面有关,即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C错误;
D、由图可知,单侧光照射后,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反而生长慢,体现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即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分析】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11.【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其大小由①出生率和③死亡率、②迁入率和④迁出率直接决定,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A正确;
B、⑤年龄组成的类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可能不同,但都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正确;
C、⑥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但并非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如雌雄同株植物),C错误;
D、⑦为标记重捕法,两次捕获时间不宜间隔过短,要保证标记个体与其他个体混合均匀后再进行重捕,⑧为样方法,适用于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12.【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所以对棉花喷洒2,4-D会抑制侧芽生长,但是不会解除顶端优势,故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的衰老,所以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喷洒鲜花来延长其保质期,故B正确;
C、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可以促进作物的成熟,所以可以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喷洒果树来促进果实的成熟,故C正确;
D、赤霉素可以打破块茎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发芽,所以可以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似物处理种子来促进其萌发,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的几种激素
1、生长素
(1)存在的部位
生长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长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长的部位作用
(2)作用
低浓度的生长素有促进器官伸长的作用。生长素还能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植物生长。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过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2,4-D曾被用做选择性除草剂。
2、赤霉素
(1)存在部位
高等植物中的赤霉素主要存在于幼根、幼叶、幼嫩种子和果实等部位
(2)作用
赤霉素最显著的效应是促进植物茎伸长。用赤霉素处理可以明显地引起茎秆伸长。赤霉素也促进植物叶的伸长。在蔬菜生产上,常用赤霉素来提高茎叶用蔬菜的产量。一些需低温和长日照才能开花的二年生植物,干种子吸水后,用赤霉素处理可以代替低温作用,使之在第1年开花。赤霉素还可促进果实发育和单性结实,打破块茎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发芽。
3、细胞分裂素
(1)存在部位
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的根、叶、种子、果实等部位。根尖合成的细胞分裂素可向上运到茎叶,但在未成熟的果实、种子中也有细胞分裂素形成。
(2)作用
细胞分裂素还可促进芽的分化。在组织培养中当它们的含量大于生长素时,愈伤组织容易生芽;反之容易生根。可用于防止脱落、促进单性结实、疏花疏果、插条生根、防止马铃薯发芽等方面。
4、脱落酸
(1)存在部位
脱落酸存在于植物的叶、休眠芽、成熟种子中。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组织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
(2)作用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茎和侧芽生长,因此是一种生长抑制剂,有利于细胞体积增大。与赤霉素有拮抗作用。脱落酸通过促进离层的形成而促进叶柄的脱落,还能促进芽和种子休眠。种子中较高的脱落酸含量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13.【答案】A
【知识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对于植物来说,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光能,同时,植物体内有光敏色素,可作为一种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A正确;
B、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错误;
D、光敏色素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14.【答案】D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两种或多种物种之间会竞争资源或空间,因此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
B、实际生态位存在物种之间关于资源和空间的竞争,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因此基础生态位宽度大于实际生态位,B正确;
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因为资源减少导致不同生物需要重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C正确;
D、窄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5.【答案】C
【知识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解析】【解答】A、乙中一个中方格含24个酵母菌,则一个大方格中含25x25=625个酵母菌,因大方格体积为0.1mm3,又稀释了100倍,所以酵母菌为625/0.1x100x1000=6.25x108个,A正确;
B、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25个中方格x16个小方格,即一个大方格中含有400个小方格,B正确;
C、静置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沉到底部,直接从底部吸取会导致细胞数目偏多,数据偏大,C错误;
D、一个血细胞计数板含有两个计数室,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计数室即血细胞计数板中的大方格的容积是0.1mm3,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因此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平均每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数×25/一个大方格容积×稀释倍数。
16.【答案】A,C,D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细胞质基质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错误;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B正确;
C、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错误;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答案为:ACD。
【分析】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因为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7.【答案】B,C
【知识点】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青霉素属于抗生素,不是细胞因子,A错误;
B、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的呈递,且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故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发挥作用,B正确;
C、CAR-T细胞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载体转导修饰成CAR-T细胞,CAR-T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一般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
D、修饰后的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该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如正常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细胞凋亡保证了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细胞坏死:在种种不利的因素影响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18.【答案】A,C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环境温度由10℃升至20℃时,哺乳动物的活动量增加可导致肌肉的呼吸作用增强,随呼吸作用的产热量增加,代谢速率提高,A正确;
B、当环境温度从20℃降至10℃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B错误;
C、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使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加快,增加产热,C正确;
D、炎热时,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水分散失较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使尿量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体温平衡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
19.【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 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 ”、“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 ”可知松材线虫的入侵只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变其演替方向,A错误;
B、该地在松线虫入侵之前就存在生物,故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引入松线虫后, 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阔叶树种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增加优势种的数量可加快演替的进行,C正确;
D、利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而非集中取样,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初生演替: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0.【答案】A,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种群密度,故调查时选择封闭性较好的环境,主要是考虑到了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问题,A正确;
B、随着猎物逃游捕食能力的提高,部分老弱病残的捕食者将捕捉不到食物,而身体强健的个体因获得食物而存活,有利基因得以保留,有利于种群的发展,B错误;
C、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协同进化,数量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C正确;
D、自然群落中并非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如植物与昆虫不符合,D错误。
故答案为:A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1.【答案】(1)不受意识控制
(2)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垂体;神经-体液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
(3)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水盐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显著特点是不受意识支配。
(2)该同学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加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促进对Na+的重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涉及神经结构及相应激素的调节)。
(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下丘脑中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均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④甲状腺激素,这种神经调节系统属于分级调节,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靶器官)轴,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分析】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肠胃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水盐平衡调节: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22.【答案】(1)胰岛B;葡萄糖载体(葡萄糖转运蛋白);糖蛋白(或蛋白质)
(2)增多;血液(或体液);提高
(3)自身免疫;1
(4)IA;IA降血糖的效果更久且能避免引发低血糖的风险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葡萄糖通过细胞膜上的a结构进入细胞,说明a是葡萄糖的转运蛋白。乙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细胞内可以合成糖原,故细胞乙是肌细胞或者肝细胞,其细胞膜上的b结构可以和胰岛素结合,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所以b是胰岛素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2)正常情况下,若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多,胰岛素通过血液(或体液)运输,被乙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提高乙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能力,加快葡萄糖进入细胞,使血糖降低。
(3)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但抗体1和抗体2均作用于自身正常的细胞,进而导致血糖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如果注射胰岛素可以使患者的症状缓解,所以抗体1 导致的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分析实验结果图,对比两幅图可知,胰岛素和 IA 作用于正常小鼠时,胰岛素会将血糖降至60mg·dL-1(低血糖)左右,而IA能将血糖降至100mg·dL-1左右;胰岛素和IA作用于糖尿病小鼠,IA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约10个小时,而胰岛素只能维持2小时左右,故该实验结果表明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原因是IA降血糖的效果更持久且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
2、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
23.【答案】(1)①;①
(2)A
(3)②;足三里→Prokr2神经元一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抗炎功能降低
(5)②;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LPS是一种细菌毒素,相当于①抗原;巨噬细胞属于①免疫细胞。
(2)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该过程经历了完整的反射弧,肾上腺是效应器,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因此根据“迷走神经是从脑于发出的可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可知其属于②外周神经系统;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据图1可知,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是足三里→Prokr2神经元一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4)据图可知,迷走神经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当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症因子的功能降低,导致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5)若外界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则不会引起动作电位,图2甲中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值(没有超过阈电位),所以细针治疗未引起动作电位。
【分析】1、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②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③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24.【答案】(1)不同浓度的BR;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
(2)赤霉素
(3)双向;促进;尖端向中部
(4)(油菜素内酯)受体;PIN蛋白基因的表达;运输
(5)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1)由于在最适浓度两侧,总有两个不同浓度的BR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相等,由表中数据可知,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BR浓度一定在0.2~0.4mg·L-1之间,2、6两组,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相同且高于对照组(1组),说明油菜素内酯(BR)对芹菜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一定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对芹菜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赤霉素的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所以与BR作用类似的激素可能是赤霉素。
(3)从图中看出,两种实验情况下,都检测到了放射性碳标记的IAA,故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方向为"双向",而加了BR的两个实验组检测到的IAA(放射性)都多于各自的对照组(空白),可以看出BR促进了生长素的运输。但是乙组中,IAA相对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故BR对尖端向中部的运输过程促进作用更强。
(4)根据表格可以看出BR处理组的PIN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更高,因此上述两个实验表明,油菜素内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会与相应的受体(油菜素内酯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从而促进根细胞中PIN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生长素在根部的运输和分布,进而影响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5)与植物激素相比,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等优点,还能节省生产成本等。
【分析】1、赤霉素: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促进种子的萌发、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2、乙烯:植物的各器官均能合成,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促进开花,促进花、叶、果实的脱落。
3、脱落酸: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气孔的关闭,促进叶、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
4、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25.【答案】(1)该地区气候适宜,有丰富的食物来源(缺乏捕食者);动物和微生物
(2)环境容纳量/K值
(3)随机(取样);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减少实验误差;四角和正中心
(4)麋鹿的采食和践踏等因素导致该区域优势种植物减少,甚至被淘汰;狼尾草春季的嫩茎叶被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进行营养繁殖/麋鹿的采食和践踏使狼尾草的竞争压力下降,易于其通过地下茎繁殖
(5)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1)在大丰滨海湿地气候适宜,有丰富的食物来源(缺乏捕食者)面积大,是设置麋鹿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原因。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保护区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2)曲线、表格、公式等均属于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可以预测环境容纳量(或 K 值),为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依据。
(3)通过样方法进行调查时,应该做到随机取样;取多个样方是为了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或减少实验误差)。在每个大样方中的四角和正中心选取5个1mx1m小样方进行统计。
(4)麋鹿的采食和践踏等因素导致该区域优势种植物减少,甚至被淘汰;狼尾草春季的嫩茎叶被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进行营养繁殖(或麋鹿的采食和践踏使狼尾草的竞争压力下降,易于其通过地下茎繁殖)等原因,均可使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大。
(5)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如滥砍乱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活动。
【分析】1、样方法注意事项: (1)随机取样;(2)样方大小适中;(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4)计数样方的个体数量时,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人类活动也可使群落朝向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