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娇艳的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娇艳的花》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正处于从简单的彩墨游戏到对水墨学习的过渡阶段,要引导学生既学习简单的勾染方法,又不受固有程式化的影响,造型相对简单又容易激发学生美好情愫的花朵无疑成为最适宜的学习媒介。本课的教学意图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住要特点感受和体验用笔、用色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写意花卉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同时在创作时又不受表现方法、技法的限制,能大胆地将自已对花的美好感受表现出来。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作中进一“缘物寄情步体验中国画特有的花鸟画艺术表现形式,感受花鸟画的乐趣,为第三学段学习《花鸟画》打下基础。
本课与《彩墨游戏(一)》和《彩墨游戏(二)》形成了本册教材中国画系列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表现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花卉的基本画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特点。
2.能大胆地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表达色彩的变化效果,尝试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形象生动的花卉形象。
3.通过对中国画花卉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写意花卉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颜色的浓淡关系,特别是水分的干湿对表现物象的作用。在实践练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作。
课前准备:
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各种花的图片或鲜花等。在教室里陈设不同品种的鲜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画具准备情况。
[设计意图]
课前检查,有助于帮助教师了解课堂基本情况,掌控课堂。
二、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关注桌面上的鲜花,课件播放各种花卉盛开的延时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花,并试着说出花名,感受花开瞬间震撼人心的美妙。
2.引导学生谈感想,感受花卉的娇美。
3.揭题板书:娇艳的花。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1)你喜欢的是什么花,并描绘出它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花朵样子的描绘,引导他们关注花的形态。
2.播放花卉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的花,关注各种各样的花卉跟名字之间的联系,
(1)你们还认识其他的花儿吗 请你把它们介绍给大家。
(2)观察花卉图片,找出都有哪些不同的颜色
(3)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的颜色,尝试用国画工具表现出来。
3.展示中国画花卉,并提出问题:
(1)生活中的花和艺术作品中花的颜色一样吗?艺术化的花卉是不是
很美?介绍画家作品中颜色的深浅变化、墨的浓淡变化以及色彩的艺术型搭配。板书:色彩搭配
(2)观察两幅牡丹花的表现方法是否相同 教学勾和染的表现技法,教师简单示范勾和染的用笔方法。板书:用笔技法:勾、染
(3)学生尝试表现简单的花朵,教师加以强调。
(4)指名学生汇报叶子的画法
4.观看荷花的宽大叶子,讲解用笔方法。
5.欣赏郭怡孮的《秋光》,并提出问题:画家是怎样安排构图的?6.欣赏学生作品,进一步了解构图的技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活动,逐步探究用中国画表现花卉的艺术特色。
四、教师示范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绘画一幅完整的荷花图,边示范边讲解。五、艺术实践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作业要求:运用浓淡相宜的色彩,灵活多变的用笔方法,表现自已喜欢的花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真知,教师同时因材施教,看看学生掌握的情况。
六、展示评价
评价要点:谁画的花色彩搭配得好,谁把花的疏密、高矮、大小、前后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美中不足的画,应该注意什么?
七、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中国画的技法来表现自己喜欢的花。大家也可以尝试生活中的其他事物,用来装饰美化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课后反思
《娇艳的花》是三年级人美版的一节水墨画课,属“造型.表现”领域。学生能够通过没骨法和勾线法能画出一副完整的花。于是在课堂开始阶段,让孩子们认识各种花的颜色、形状,让他们可以根据所看到的用国画的方法来表达;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们掌握两种画花的技法,于是本人示范了荷花、荷叶的画法。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画画时应注意构图,让他们欣赏学生作品,从观察学生的作品中来发现应注意花的大小、疏散、前后遮挡关系。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认识各种花的时候,没有抓住某个花的重点——它的形状、它的颜色来说,以至于孩子们的脑海里没有印象。
2.孩子们在看教师师范时,只注重了个别花的画法,没有联想到其他的花该如何画,这时候教师可提问,你想画什么花?你想用那种方法来表达?你会选择哪些颜色?这样通过学生的回答,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画花的范围更广阔。
3.在最后欣赏学生作品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构图问题,可记忆更深刻。
4.没有注重本科的德育渗透,学生创作前要求孩子们要注意卫生、爱护课本、保护环境,以至于后来有的学生将墨汁倒入教室后面的垃圾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