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
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完善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2.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
相宽泛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学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
令。秦朝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3.建武十五年(39年),汉光武帝“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河南尹张伋及诸郡
守十余人,坐度田(丈量土地)不实,下狱死”;十六年(40年),“天下刺史、太守以垦田不实
下狱死者十余人”。这些举措旨在
成阳市实验中学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1-(共6页)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重构封建经济基础
C.极大提高政府威信
D.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4.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
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体现出当时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5.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
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元朝统治者
A.积极推进民族交融
B.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C.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D.忽视“四等人制”的贯彻
6.《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提出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农政全书》
集传统农业之大成,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西方的灌溉技术。据此可
知,明清科技
A.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完成向近代科学的转化
C.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D.突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7.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强调“夷夏之辨”。1849年,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介绍西方国家
时已不用“夷”称。1861年,冯桂芬在刊刻《校邠庐抗议》时,将书中的“夷”字全部删除。这
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
A.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型
B.传统价值观念丧失
C.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抵御侵略意识消退
8.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此后,1877~1883年间,先
后有苏、皖、鄂、鲁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19家洋务企业竞相效仿,形成了股份
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说明
A.股份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洋务运动实现了“求富”目标
C.洋务企业尝试近代化经营
D.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9.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
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
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
成阳市实验中学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2-(共6页)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D2.C3.D4.C5.B6.C7.A8.C9.C10.B
11.A
12.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2分)》
13.(20分)(1)原因:历代君主对宗教祭祀的重视,儒家思想保存了祭祀礼仪:国家与宗教结盟,强调精神统
一:汉朝国力上升,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与完善。(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
即可得6分)
(2)主要内容:人类普遍的自然属性和欲求是平等的根据:平等符合“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应构
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提倡财富分配的平等:强调男女平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时
代背景:商品经济发展,生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专制统治大为强化并趋于腐朽:明清易代,战乱频繁,社会动
荡:程朱理学的僵化:明末清初叛逆思潮和反专制思想的兴起。(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特点:积极翻译引入马克思主义相关作品:注意组织体系建设:与工农阶层紧密结合:深受国内运动影
响:凸显社会变革全面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14.(20分)(1)主要方式:示威游行:公开演讲:政治结社:创办刊物。(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特点:规模较大:组织性得到提高: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和矿业地区:具有首创性。(每点2分,答出任
意三点即可得6分)
(3)原因: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缺乏革命经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盟友: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历史作用:宜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
张:有利于促进工农群体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维护工农阶级的利益:有助于改变农村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共
产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未来国家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15.(12分)题目:北民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南移。(2分)
论述:中国古代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自东汉到西晋,西
北边睡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氏、羌等内迁,并卷入战乱。自此,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
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芳动力资源,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安史
之乱期间,北方遭到战争摧残,带来新一轮的北民南迁,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实力渐
渐超过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8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往往伴随着战争与浩劫,由于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相对安定,以北
人南迁为主,极大的促进了南方的发展。(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成阳市实验中学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1(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