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已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
材料二: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
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
所以,“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如果把“不争”视作随波逐流或放弃,做事的标准降了,干劲减了,精气神没了,甚至把“不争”作为偷懒和放纵的理由,都是对“不争”的错误理解。不争,是不刻意地跟别人争,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颇有同感。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
如果想做到为而不争,那么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保持一些对应酬的疏离,让自己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提升自我。如此,心会获得安定和自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会更舒心和踏实,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为而不争还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对手剔除,把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留下来。如此,静下心来,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实事。在喧嚣里,为而不争尤为难得,它是宽容处世的姿态,是良好修养和人生智慧;“为”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尽全力努力过,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
(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为而不争”为论述对象,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它在《老子》中的内涵,材料二侧重对它的解读。
B.材料一认为,“为而不争”的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下,我们应认真践行这一美德。
C.材料二认为,凡事可为,而不去争,只有排除内心干扰、保持内心平静了,然后才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D.材料二认为,不把别人当对手,但求自己能尽心尽力,要想做到为而不争,必须下决心远离热闹的消遣,多给自己独处时间。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为而不争有“利人”和“做人”两方面的含义,我们重视前者更要重视后者。
B.如果孟子不弘扬先贤不争思想,那他可能就提不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主张。
C.一些人因没有为而不争的思想,所以才做出了损人利己之事,甚至损害国家利益。
D.既然张载等人宣扬为而不争的思想,那么当前学人见贤思齐,似乎有必要也如此。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综合运用对比、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述了为而不争的内涵、作用等内容。
B.材料二第二段将“我”“你”的人称融于论证过程,使语言变得亲切,易于读者接受。
C.材料一末段在论述中国古代学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基础上,向当前学人发出号召和呼吁。
D.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形式,主要论证了当前我们该如何为而不争这一问题。
4.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不争”,他们的“不争”思想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为而不争”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
王愿坚
夜,漆黑。远处传来阵阵枪声。
冷风不停地钻进窗棂,灌到屋里来。
勤务员小韦冷不丁打了个寒噤,醒了。他觉着肩上沉甸甸的,原来不知什么时候那床旧夹被披在他身上了。他紧握着夹被先向墙角瞥了一眼,看见那块用砖头支起的门板上,毯子还是整整齐齐地铺在那里。再向桌边望望,只见首长依然坐在那里,对着桌上的地图看着,不时抬起头凝神思索,然后用铅笔在图上画上点儿什么。
小韦坐在竹凳上,双手托着下巴,静静地注视着首长。他看见,这张轮廓鲜明的脸上,眉毛还是那么浓,可是两颊却明显地消瘦了,就连衣领也宽出了许多。在遵义开过会以后,发这件军衣的时候,本来穿着是正好的嘛。
“嗯,嗯。”首长朝小韦微微一笑,又俯身看图了。
“看,看,”小韦埋怨道,“一张地图,老是看,也不睡会儿。”
首长抬起头,看着小韦,亲切地说:“你来看,看那里。”他手向枪声响着的远处一指,“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在干什么?”
小韦向黑夜瞥了一眼:“打仗呗!”
“你再看,”首长站起身,揽着小韦的肩膀,走向窗前,指着不远处一个窗口透出的灯光,“那是什么地方?”
“我知道。”小韦答道。就是水塘边上那所泥墙草屋,他曾经摸黑去送过一趟信。“毛主席在那里工作呢。”
“是啊!可你倒要我休息。”首长目不转睛地望着灯光,好一会儿,才深情地说道,“长征的路,有千里万里,我们要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出胜利来!”
听着首长的话,小韦觉得心里一亮;可又觉得首长并没有回答他现在考虑的问题。于是又向那空空的床铺瞥了一眼,回到小竹凳上坐下……
忽听桌子上“吧嗒”响了一声。他扭头看去,只见首长依然端坐在那里,右手还是握笔的姿势,铅笔却掉到了桌子上;左手握着的蜡烛,不知什么时候倾斜了。
“他睡着了……他,太累啦!”小韦眼眶子一阵发酸。自从长征开始,他被调到首长身边工作,这样的情景他见过不是一回了。
他托着下巴,定睛看着首长。一分钟,又一分钟……小韦的心头轻松多了。他高兴地想道:“睡吧,哪怕就这么坐着睡一会儿也好哇!”
突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小韦吃了一惊,慌忙扑向门边,可是已经迟了。门开了,军委卢参谋走进来。他急匆匆地敬过礼,走向桌边。
首长一怔,抬起了头,问道:“你来啦?什么事?”
卢参谋把一份电话记录递过去。首长接过了文件,默默地看了看,捏着文件的手慢慢地搁在地图上。
为了不打扰首长思索,卢参谋来到小韦身边。他用铅笔敲了一下小勤务员的鼻子,奇怪地问:“你这孩子,怎么啦?看这嘴噘得能挂住个油瓶……”
小韦扭头擦了擦眼睛,声音哽咽,“你呀,来得真不是时候……”
说话声惊动了首长。他轻轻咳嗽了一声。
卢参谋走到桌边,俯身低叫道:“周副主席!”
“嗯。”周副主席漫应着,转过脸来,招呼卢参谋坐下。
卢参谋简要地报告了情况:先头部队根据军委的命令,利用这漆黑的夜,胜利突过了乌江。关于下一步的行动,部队有几个问题向军委、向周恩来副主席请示。
周副主席伸开双手,重重地在脸上搓了两把。他把文件放在面前,读完了,略微想了想,然后向卢参谋说道:“部队过江以后,继续按照军委的部署,向东南方向前进!”他指着地图,“就在这一带,寻求新的时机!……”
“是。”卢参谋转身要走。周副主席又叫住了他:“行军序列要安排好,尽量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
小韦送卢参谋走出门去。在门口,卢参谋低声嘱咐道:“首长眼睛都熬红了。你可要提醒他注意休息啊!”
小韦委屈地点了点头:“谁说不是呢!他还是在过赤水河的时候,站在河边靠着马鞍子打了个盹,到现在,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啦……”
听到背后的脚步声,小韦把话停住了。他望着向门边走来的首长,慌忙指着门外,提醒地说:“看,天这么黑……”
“黑夜?好哇!”周副主席也看出了小韦的意思,笑着把话接过来,“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黑夜里,行军,打仗。走好了,打赢了,胜利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啦!”他亲切地抚摩小韦,“你今年才十五岁,对不对?”
这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小韦点点头,不解地望着首长。
“等你再长大一些,你就会了解我们了;你就会明白:应该这样做!”周副主席把话略停了停,然后,又指着门外,充满感情地说:“想一想,在全中国,还有全世界,有多少劳苦的人,有多少像你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还像这黑夜一样黑、一样冷啊!我们共产党,我们红军就是要加倍地工作,工作,让他们看到太阳,得到解放。”
小韦深情地看着周副主席。他觉得,这个极度疲劳又浑身是劲的人,仿佛全身都发着光。这光,照暖了,也照亮了他这个少年红军战士。
他霍地转过身,摘下墙上的驳壳枪,一下子背到了身上,大步来到周副主席身边。
周副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扬起手掌,在脸上搓了搓,随即拍了拍小韦的肩膀:“走吧,到前边看看去!”小韦没有再说什么,把夹被轻轻地披到周副主席的肩上。然后,紧跟在首长后面,一弓身,钻进黑暗里去了。夜,漆黑。枪声更紧了。
(选自《王愿坚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副主席“用砖头支起的门板”当床,突出了长征途中红军日常生活条件的艰苦。
B.“要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出胜利来”,这句对小韦的委婉批评体现了周副主席的自信。
C.作为勤务员,小韦期盼周副主席多睡会,所以当周副主席被惊醒时,他内心十分不满。
D.把夹被披在小韦身上,“揽着小韦的肩膀”,都体现了周副主席关心部属、平易的特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夜,漆黑。远处传来阵阵枪声”既紧扣小说标题,又与结尾“夜,漆黑。枪声更紧了”形成前后呼应结构模式,强化了小说主题。
B.小说在人物形象的称谓上富有变化,先称“首长”,后称“周副主席”,这样便于读者思考首长是谁,给读者阅读期待,从而形成阅读张力。
C.本文和孙犁《荷花淀》都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如周副主席搓脸、水生嫂吮被扎破的手指,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精神品格或内心世界。
D.本文和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都通过孩子视角描写人物和环境,这一视角都起到了赞美人物品德、批判社会丑恶的作用。
8.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中说:“党的领导人……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周副主席的这一特点的?请举出具体事例。(4分)
9.这篇小说的标题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别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太夫人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有删减)
材料二:
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汝家故A贫B贱也C吾处之D有素矣E汝能F安之G吾H亦安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夫人,汉时对列侯之母的称谓,后世凡官僚豪绅之母不论在世与否,均可称。
B.志,文中指记住,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志”意思不同。
C.夜烛,文中意思是点燃蜡烛,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意思相同。
D.布衣,本指平民百姓所穿的用麻布裁制的最普通廉价的衣服,后世以借指平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在家境贫寒中抚养他长大,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为官清廉,俸禄微薄但喜欢周济他人。
B.欧阳修的父亲宅心仁厚,审理案卷特别谨慎,常想着为判死刑的人谋一条生路,自己去努力了,即便不成,那也没什么遗憾了。
C.欧阳修的母亲年轻时就秉承勤俭治家的原则,后来富裕了也不超过以前的限度,她认为保持俭朴节约才是渡过患难的好办法。
D.欧阳修关心民众疾苦,特别关注官吏治理政事的问题,认为政事的好坏关系到百姓的利益,为政时要做到宽松简易而不扰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4分)
(2)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4分)
14.材料二中,欧阳修说自己“遇(政)事不敢忽也”,他能有如此修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
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①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②,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③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当年冬天,黄州大雪,苏轼在东坡造房屋,命名雪堂。②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山。③陶渊明游斜川(地名),“顾瞻南阜(南山,指庐山),爱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之独秀”,乃作斜川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虽身处逆境,但“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景物又使他欢欣,尽显旷达。
B.词人粗笔勾画雪堂眼前所见春雨、鸣泉、小溪、山亭、远峰,营造出恬静清幽的境界。
C.词人以雪堂景似斜川当日之景,引出对陶渊明斜川之游的向往,继而又引出下抒情。
D.词人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本词,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16.在这首词中,苏轼直言陶渊明就是自己的“前生”,他之所以会这么说是他和陶渊明有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相关内容及对陶渊明的了解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从《<论语〉十二章》中的“ , ?”认为实行“礼”得有“仁爱之心”做前提。
(2)贾谊《过秦论》有两句话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优秀将领和精锐士兵防守要害之地,这两句是:“ , ”。
(3)《将进酒》中“ , ”两句,李白以乐观自信肯定自我,表达了他屡遭挫折不肯屈服的坚强性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秋夜的乌镇,有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柔与深情。
19日晚,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之一,茅盾文学奖,再次回到了曾让茅盾先生 ① 的故乡;用文学的力量,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
夜幕刚降临,颁奖典礼现场早已 ② ,坐满了来自全国文学界、出版界的人士。他们会聚江南,只为见证新时代文学的累累硕果和风华正茂。
今年,评委从2019年至2022年出版的中国长篇小说中选出五部作品,分别是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授予茅盾文学奖。
颁奖环节,每一位作者都和自己的编辑一同出现在台上,接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颁奖舞台的一角设计成翻开的书本,一张张纸页在周围翩翩飞舞,飞向浙江这片文学热土,飞向每一位热爱文学的读者心中。
今夜,文学汇集江河湖海,连接心灵思想,也照亮烟火日常。今夜,文学无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张张纸页在周围翩翩飞舞,飞向很远的地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如果把肥胖完全归罪于吃得太多,营养过剩,那是不太正确的。因为有些重体力劳动者,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还是身宽体胖。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特殊功能的基因,这种基因同体内的3号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故 ① 。
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原来是“生命的保护神”,它可以促使身体充分地利用一切食物,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在一些长期极度贫困地区的居民体内,“肥胖基因”就比较多,因为这有利于从有限的食物中, ② ,然后储存起来。然而,随着人们餐桌上食物的不断丰盛,“肥胖基因”便成了人们的负担, ③ 变成了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20.下列句子中的“那”和“那是不太正确的”中的“那”,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那房子,我小的时候住过。
B.至于这个传说,那我小时候就听过。
C.一下车,看看这,看看那,十分新鲜。
D.既然你来了,那咱就开始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Ⅱ中,周恩来说:“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黑夜里,行军,打仗。走好了,打赢了,胜利的明天就是我们的啦!”这里的“我们”,指的是长征时期的红军们,展示的是“我们”对革命前景的美好理想和执着信念。其实,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我们”,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不同的“我们”建设着属于他们的时代。“我们”理想不同,但都美好,都执着不已。
新时期的我们又该成为怎样的“我们”呢?高二年级要举行以“我们·时代·理想”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作为年级的一员,请你写一篇参赛文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1.(3分)A【解析】B项“‘为而不争’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不正确,原文是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选项随意嫁接,导致陈述对象变了。C项,“排除内心干扰、保持内心平静了,然后才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正确,原文“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表示二者之间是同时做,没有先后顺序。D项“必须下决心远离热闹的消遣”不正确,原文“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表达的语气是可以,选项的语气过于肯定、绝对。
2.(3分)A【解析】A项“更要重视后者”不正确,从原文“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看,“利人”和“做人”间是并列关系,而选项则是递进关系。
3.(3分)D【解析】D项“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形式”不正确,材料二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形式。
4.(4分)①异:老子的“不争”以“为”为前提,孔子的“不争”以“矜”为前提;(2分)②同:他们的“不争”都要求严格律己。(2分)
5.(6分)①为而不争是中华传统美德,是先贤思想的精华,弘扬它便是弘扬传统美德;②今天有许多人淡忘了这种思想,弘扬它可以教育这些人,提高他们的素质;③为而不争可以起到“过滤”心灵的作用,能让人静下心来。(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6.(3分)B【解析】B项“这句对小韦的委婉批评”不正确,原文无此意。
7.(3分)D【解析】D项“这一视角都起到了……批判社会丑恶的作用”不正确,《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起到了这一作用,本文则没有。
8.(4分)①写周副主席三天三夜不合眼,忘我工作,思索研判战争形势的发展;②写周副主席灯下不停地查看地图,对红军的下一步行动做正确部署;③写周副主席原本穿着合适的军衣,因他操劳消瘦而衣领都显得宽出许多;④写周副主席不忘安排让暂时不行动的部队休息,养精蓄锐,保持战斗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夜里本是睡眠时间,而红军领导人在忘我工作、战士在英勇战斗;②寓意红军将冲破黑夜,以胜利迎接黎明的到来;③象征人民的苦难,激励红军战斗,解救人民脱离苦难。(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CEG【解析】原文标点: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解答本题,需大致弄懂文意,再结合文言常识,即可轻松断句。大致意思是欧阳修母亲说自己已经安于贫贱已久,能正确看待儿子被贬一事,注意“汝家”“吾”“汝”几个主语;“矣”一般用于句末。
11.(3分)C【解析】B项文中的“志”意思是记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志”意思是心愿。二者意思不同。C项“夜烛”的“烛”意思是点燃蜡烛,“明烛天南”中的“烛”意思是照、照亮,二者意思不同。
12.(3分)C【解析】C项“年轻时就秉承勤俭治家的原则”不正确,“年轻时”错误理解了“少微”的意思,“少微”本指微贱,文中指欧阳修在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
13.(8分)翻译:(1)(4分)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可住的瓦屋、一垄可种的土地来庇护他的家人而让他们能够生活下去。(译出大意给1分,“一瓦之覆、一垄之植”“庇”“生”三处,每译一处给1分)
(2)(4分)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帮助、提携他们,朋友去世后仍尽力调养护理他们的家人。(译出大意给1分,“笃”“振掖”“调护”三处,每译一处给1分)
14.(3分)①母亲言传身教,对他满心期待,寄予厚望;②父亲为官事迹、做法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影响;③他个人为官经历所见是非颠倒、违法枉断的案例对他的触动。(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B【解析】B项“眼前所见春雨”不正确,从诗意看,“春雨”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昨日”之景。
16.(6分)①经历相似:陶渊明辞官归田,他因贬躬耕田园;②所见相似:他在雪堂南望四望亭的后丘山时,能看到陶渊明游斜川时一样的山川美景;③观念相似:他也因宦海沉浮而像陶渊明当年一样厌恶官场,想就此寄余年。(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6分)(1)人而不仁,如礼何?(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天生我材必不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解析】易错字词有:弩、何、材。
18.(2分)①魂牵梦萦(答“念念不忘”亦可)②座无虚席(每答对一个给1分)
【解析】第一空:从前后语境看,此处应该是说让茅盾先生难以忘怀、念念不忘的故乡,此空可填“魂牵梦萦”。魂牵梦萦:形容思念之情深切。第二空:根据前文“夜幕刚降临,颁奖典礼现场早已……”和后文“坐满了”的语境,应该是说来宾很多,坐满了现场,故此空可填“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19.(5分)①原句“飞向”两次使用,构成递进关系,突出强调了本次茅盾文学奖评选的巨大影响;②原句两个“飞向”接连使用比改句单一使用,内容更具体生动,更能触发读者的联想。(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20.(3分)B【解析】原文中的“那”代词,承接上文内容,有明显的指代作用,并表示强调语气。A项,代词,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B项,代词,承接上文内容,有明显的指代作用,并表示强调语气。C项,代词,与“这”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D项,连词,同“那么”,表假设关系。
21.(6分)①称之为“肥胖基因”②吸收尽量多的营养物质③从“生命的保护神”(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第一空,结合前文“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和后文“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原来是……”的语境,可推知此处意思是说因为这种基因在肥胖者体内所以才叫肥胖基因,可填:称之为“肥胖基因”。第二空,根据前文“充分地利用一切食物,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因为这有利于从有限的食物中”和后文“然后储存起来”的语境,是说从有限食物中尽量吸收营养物质,可填:吸收尽量多的营养物质。第三空,前文提到“‘肥胖基因’原来是‘生命的保护神’”,后来“成了人们的负担”,再结合“变成了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的意思和句式,可填:从“生命的保护神”。
22.(4分)示例: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关于这个问题”和“特殊功能的基因”两处,每改对一处给2分)
【解析】原句语病有二:第一处,“关于这个问题”中“关于”介词使用不当,应该为“对于”;第二处,“特殊功能的基因”语序不当,应将“特殊功能”改为“功能特殊”。
23.(60分)【写作提示】材料告诉了我们,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我们”,提醒我们写作时,可进行不同“我们”的比较。“我们”有不同,但更有相同之处,即都有“美好理想”和“执着信念”,正是这些“我们”,建设着他们的时代。可有如下立意参考:我们的时代,有我们的理想;理想的时代需要理想的我们;在崭新的时代,实现我们崭新的理想;为了时代的理想,不要停下我们建设的脚步;我们为时代自豪,为理想奋斗;等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很不幸,生下来四岁,父亲就去世了。太夫人(母亲)发了誓愿守节;家境贫寒,以自己的力量谋取衣食,一边抚养我一边教导我,使我长大成人。太夫人谆谆告诫我说:“你的父亲做官清廉,喜欢布施别人,又喜爱招待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常常不使有剩余。他说:‘不要因为金钱连累了我的清白!’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可住的瓦屋、一垄可种的土地来庇护他的家人而让他们能够生活下去。(但是)我依靠什么能够独自守节呢?(因为)我对你的父亲,大概能知道一二,所以对你有所期待。你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点着蜡烛,审理刑事案卷,屡次发出长长的叹息。我问起原因,他说:‘这是要判死刑的案卷,我想放一条生路而办不到!’我说:‘生路可以求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何况去寻求生路而又能办到呢?因为有过这种情况,就知道如果我不去为其求生路,死者必定会留下遗憾。即使我经常求生路,也难免在判决死刑时有所疏忽,而世人居然常常希望这些人去死。’唉!他的心对仁义道德就是这般重视。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必定有后代的原因。你一定要好好勉励自己。我不能教导你,这是你父亲的志向。”我哭泣着,牢牢记住,永不敢忘。
太夫人自从她家里贫贱时,就以节俭治理家务,后来家里日子好过了,仍时常不让开支超过以前的限度,她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俗人。保持俭朴节约,才是渡过患难的好办法。”后来我被贬官到夷陵,太夫人谈笑自若,说:“你家原来就是贫贱的,我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也有好多年了。你能安心于此,我也能安心于此!”
材料二:
欧阳修性格刚强,见义勇为,即使前面有弓弩陷坑、踏上去就会触发,他也会奋不顾身向前走。他被放逐而到处流离,到了三番五次的地步,但他的志气还是像平常一样毫不衰减。在被贬职夷陵县时,没有什么可以排遣自己心中的烦闷,欧阳修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结果发现其中是非颠倒、违法枉断的错误比比皆是,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到政事不敢稍有疏忽。当文人求见欧阳修时,他跟他们谈话,从不涉及文章的事,只谈论官吏治理政事的问题,他认为好的文章只能使自身受益,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百姓的利益。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宣传施政的事迹,不追求个人的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扰民,因此他所到的地方百姓因他的施政而感到便利。欧阳修提携后进者,唯恐来不及而错失时机,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被人们知晓,欧阳修就广为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帮助、提携他们,朋友去世后仍尽力调养护理他们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