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化学 九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 元 组 织 方 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 时 信 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6.1 碳的单质
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以及 性质和用途 6.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 取;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4.了解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的装置以及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5.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6.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温室效应。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一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课题三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 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本单元教材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注意采用探究的的呈现方式。例如, 课题二在给出了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 碳原理以后, 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 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石墨和活性炭的用途时, 注意练习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和冰箱除味剂等。
3.既充分体现科技的发展, 又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例如, 教材中介绍碳 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片、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以及目前备受关注的温室增强 等内容。
4.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时以图代文,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5.本单元很好地体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 与创新认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素养。
2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碳的常见单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具有一些简 单认识,学习起来较为简单、轻松。在氧气的制取的学习中,对实验室制取气 体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 取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学生们在实验室中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知识和能 力,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有了一定的帮助。
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
1. 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能够理解性质决定用途、用途 体现性质的化学思想。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以及碳单质与氧化铜反应现象, 学会分析单质碳与 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以及还原性、还原反应等知识。
3.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选择、实验步骤以及二氧化碳的检 验和验满。
4.知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课本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理解 对照试验的化学方法。
5.理解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原理、装置、实验步骤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 化碳的鉴别、除杂等知识点。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单元主题 课时主题 课时目标
(
第一课时:碳单质的
性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 质和用途,知道单质碳的化学 性质。
(
质和用途
)2.知道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 途, 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思想。
(
碳 和 碳 的 氧 化 物
) (
第二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
验
室制取以及性质和用
途
)1.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 原理、装置选择、实验步骤以及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
第三课时:一氧化碳的
性质和
用途
)1. 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和用途。 2.知道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3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 知道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思想。
作业 1: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石墨导电性好可作电池电极 B. 活性炭吸附性强可作冰箱除味剂 C. 金刚石硬度大可制作铅笔芯 D. 炭黑常温化学性质稳定可制墨汁
1.参考答案: C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B、D,对石墨,活性炭,炭黑的性质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建立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思维。
作业 2: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实施中,代表中国智造的高铁走在了前 列.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没有用到石墨的性质是( )
A.稳定性 B. 滑腻感 C. 还原性 D. 导电性
1.参考答案: C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B、D,对石墨电刷的用途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将石墨性质和实际用途联系起来。
作业 3: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表彰了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 石墨、 C60 和石墨烯的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四种物质的性质完全相同
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石墨与金刚石一样硬度很大
D.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 CO2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C 对常见的碳单质性质认识不清;错选 B 对石墨烯的结构和化合物 的概念理解不清。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4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碳单质的性质, 了解几种碳单质的性质出现很大不同的原因在 于结构的不同, 对解决此问题至关重要,建立物质结构很大程度决定物质性质的 思维。
作业 4: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 (SiC) 涂 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 ( )
A.分子 B. 原子 C. 离子 D. 中子
1.参考答案: B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C、D 对金刚石的结构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根据构成金刚石的微观粒子来类比推理碳化硅的构成粒子。
作业 5: 中国年轻学者曹原, 因对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 成为 2018 年度 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 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 的碳薄片”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 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完全燃烧的产物为 CO2 B. 石墨烯属于单质
C. 石墨烯具有导电性 D. 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碳单质的可燃性认识不清;错选 B、C 对石墨烯的结构、性质理解 不到位。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根据提供的信息 可知石墨烯为碳单质, 根据碳单质的性质及化合价原则分析,考察学生根据已有 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业 6:欲除去氧化铜粉末中混有的少量炭粉,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将混合物隔绝空气加强热 B. 采用先加水溶解然后过滤的方法 C. 将 H2 不断通过灼热的混合物D. 将 O2 不断通过灼热的混合物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单质碳的还原性认识不清; 错选 B 对二者的水溶性搞不清; 错选 C 对除杂的原则认识不清。
4.分析与设计意图:
主要考查了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选择除杂的方法, 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的杂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5
质,方法要简便可行。
作业 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8 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 “北京 8 分钟”惊艳世界,演员们穿着的轻便 防寒服是用“石墨烯”制成的。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型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英国两位物 理学家因从石墨中成功分离出石墨烯,共同获得 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实 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 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一层层叠 起来就是石墨,厚 1 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
石墨烯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薄且坚硬、透
光度好、导热性强、导电率高、结构稳定等特性。
根据其层数不同, 石墨烯一般可以分成单层石墨
烯、双层石墨烯、少层石墨烯和多层石墨烯。层
数不同, 石墨烯的性能也不同, 如图 2 所示。通
过石墨烯与氢气发生化合反应可得到石墨烷, 其
中所有的碳原子形成六角网络结构, 氢原子以交替形式从石墨烯平面的两端与 碳原子相连,石墨烷表现出半导体性质。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 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 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 料。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2)“厚 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反映出的微粒特性是______。
(3)由图可知,石墨烯的层数对其导热性的影响是______。
(4)由石墨烯制成的石墨烷由______种元素组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填序号)。
A.石墨烯属于单质 B.以石墨烯为原料可以合成其它化合物 C.石墨烯只能通过化学反应制备 D.石墨烯与石墨材料的性能完全相同
1.参考答案: (1)导热性强(或导电率高、坚硬等)(2)微粒很小(3)在图示范 围内,随着层数增加先减小, 3 层时导热性最差,后增大(4)2(5)AB
2.时间要求: 3-5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 结构
(1) 无 意 义 或 空 白答案 了解物理 性质 了 解 物 理 性 质 和 化 学性质 知道物理 性质和化 学性质的 区别 能够熟练 从定义上 解析物理 性质和化 学性质
(2) 无 意 义 或 空 白答案 从表面上 知道微粒 是很小的 能 联 系 微 粒 的 基 本 性 质 和 材 能将石墨 的结构和 石墨烯的 能从石墨 的结构分 析石墨烯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6
粒子 料 信 息 结 合起来 结构比较 的结构
(3) 无 意 义 或 空 白答案 描述单一, 不全面。 能 根 据 曲 线 描 述 导 热 性 的 变 化 能够指出 在 3 层时 导热性最 差。 能够从结 构结合图 像上分析 石墨烯的 导热性的 变化
(4) 无 意 义 或 空 白答案 从信息描 述上分析 含 2 种元 素 从 化 学 反 应 前 后 分 析 元 素 种 类不变 从质量守 恒定律角 度分析 结 合 图 一,从结 构上分析 石墨烷的 结构推断 元素组成
(5) 无 意 义 或 空 白答案 对材料信 息阅读不 完整 能 结 合 材 料 简 单 分 析 能结合材 料和已学 概念分析 能 够 整 合、准确 提取材料 关键信息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作业 8: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进行碳还原性性质验证, 对实验进行 分析并回答: (1) 本实验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目的 是 。
(2) 证明碳和氧化铜反应开始实验现象是;
(3)氧化铜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4)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该
试管一开始出现气泡的原因是。
(5)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石灰
水中取出, 目的是, 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
管,待大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
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1. 参考答案: (1)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试 管黑色固体中开始出现红色物质。 (3)还原(4)检验产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试管中的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5)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防 止空气进入试管使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
2. 时间要求: 3-5 分钟
3. 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 象 扩 展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7
结构
(1)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从 反 应 是 否 容 易 进 行 角 度 分 析 从 提 高 反 应 速 率 角 度分析 将 颗 粒 大 小 和 反 应 的 快 慢 结 合分析 从 本 质 上 理 解 影 响 反 应 速 率 的因素。
(2)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从 澄 清 石 灰 水 中 有 气 泡 产 生 分析 知 道 反 应 生 成 二 氧 化 碳 所 以 描 述 石 灰 水变浑浊。 从 单 质 碳 的 性 质 分 析,可能和 氧 气 产 生 二氧化碳。 结 合 碳 单 质 的 还 原 性 和 可 燃 性 综 合 分 析
(5)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从 试 管 炸 裂 和 安 全 角度分析 从 反 应 是 否 完 全 角 度分析 能 从 反 应 物 是 否 和 其 他 物 质 发 生 反 应 分析 从 单 质 铜 的 化 学 性 质入手。
4.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察学生对碳单质的还原性实验装置的理解。
作业 9:课外实验(1) 把一根石墨电极或 6B 铅笔芯和导线链接一起, 接通 电源后, 灯泡是否发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2) 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 放在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儿,你将在冷碟子底部看到什么现象?
要求:自己寻找器材,完成实验,将操作过程拍照并分享班级群。
1.参考答案:合理即可
2.时间要求: 3-5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主体:学生自评
评价标准:(1)完成实验、操作规范、现象明显为优 (2)完成实验、操作较为规范、现象明显为良 (3)完成实验、操作不规范、现象不明显为合格 (4)不能完成实验为不合格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察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必将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作业 10: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进行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并对反应条 件进行了探究。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8
(
【
得出结论】
通过对
比实验,你认为对碳
还原氧化铜最佳的实
验装置
应选择
_________
___ (填
“
装置 A”或“装置
B
”)
,该装置加热效
果更佳的原因可能是
)
(1)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实验。实验中得到的数 据如下:
【实验分析】
①实验过程中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现象测量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②对比实验 3、4,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 装置 药品 反应时间
1 装置A 木炭粉0. 1 g、氧化铜粉1.2 g 111 s
2 装置B 木炭粉0. 1 g、氧化铜粉1.2 g 300 s
3 装置A 活性炭0. 1 g、氧化铜粉1.0 g 300 s
4 装置A 木炭粉0. 1 g、氧化铜粉1.0 g 110 s
5 装置A 木炭粉0.2 g、氧化铜粉2.0 g 141 s
_________________。
(2)深入探究: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最佳 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1 1: 10 红色固体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 1: 11 红色固体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3 1: 12 红色固体中无黑色物质
4 1: 13 红色固体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①根据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
________。
②小明同学认为还需要增加木炭粉与氧化铜质量比为 1:14 的实验,而 小王同学认为不需要,其理由
(
是
)。
(3) 【拓展延伸】
兴趣小组对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了如下创新探究: 取一根洁净的石 墨棒, 置于一张大小适宜的铝箔内, 在其表面均匀撤上适量氧化铜粉末, 将 其包紧, 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如图) 。几分钟后, 冷却, 发现黑色粉末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9
变为红色。
①实验创新获得了成功,小芳对此提出了质疑,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芳为了验证自己的质疑,设计如下实验方
(
案:
)。
1.参考答案: (1) 【实验分析】 ①红色物质不再继续增加 (或澄清石灰水 中不再继续有气泡冒出) ;②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速率快于活性炭与氧化铜反 应速率; 【得出结论】装置 A;竖直加热时, 酒精灯火焰能更好的包围药品, 聚 热效果更好; (2) ① 1:12②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 1:13 时,红色固体 已经混有较多的黑色物质 (3) ①铝可能把氧化铜还原成铜; ②用天平称量 1.5g 氧化铜粉末, 直接用铝箔纸包裹, 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几分钟后, 冷却, 观 察现象。
2.时间要求: 5-8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1) ①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从反应现象直 接分析 能够通过反应 时间推断反应 结束的现象
(1)②第二 问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从学过的知识 分析给固体加 热应试管口朝 下,选 B 能结合表格从 反应的时间快 慢分析,选 A
(3)①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从与空气中某 些成分发生反 应分析 能从石墨棒和 氧化铜粉末反 应角度分析 从铝箔角度分 析, 可能是铝和 氧化铜反应导 致的。
(2)①错选原因在于没有理解最佳质量比的意义,没有从恰好完全反应时 现象分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探究来对碳单质和氧化铜粉末反应速率的影响, 主要探究实验装置、 木炭或活性炭、氧化铜的质量比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考察学生碳单质的还原性实 验的灵活变通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第二课时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0
课时目标: 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选择、实验步骤以及二氧 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并关注温室效应。
作业 1:2021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碳中和工作”。碳中和是指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 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 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C.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1.参考答案: A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错选 B、C、D,对碳中和概念理解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从“碳中和”概念出发, 考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措 施。
作业 2:“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碳减排”等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 或报纸上,其中关于“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 )
A.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 B.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C.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 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
1.参考答案: B
2.时间要求: 15 秒
3.评价设计:错选 A、C、D,对低碳概念理解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查低碳概念, 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 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业 3: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 其 中不正确的是 (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参考答案: B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错选 A、C、D,对碳循环的过程以及发生的反应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转化过程。
作业 4: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 在利用温室进行种植生产时, 可向温室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1
通入适量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CO2 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CO2 产生温室效应,从而提高室温
C.CO2 能灭火,施用后可防止火灾
D.施用 CO2 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15 秒
3.评价设计:错选 A、B、C,是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不够深入。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知道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 的影响。
作业 5: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 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 花完成下图所示四个实验。实验 Ⅰ 、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 Ⅰ 、 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1 分钟
3.评价设计:错选 A、B、C,对对照实验方法理解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从课本实验入手, 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发生化学 反应;通过实验考查对照实验这种方法的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业 6: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 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B、C,原因在于不能通过实验正确分析二氧化碳的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根据实验的过程、现象分析二氧化碳性质, 根据性质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分 析判断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2
借助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 7: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
(2) 实验室可以选择装置 (填字母)制取并收集 CO2 气体,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 验满的方法是 。
(3) 通常情况下, SO2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实验室里,用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取 SO2 。 实验室制取 SO2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若选 E 装置收集 SO2 ,气体应 该从 (填“a”或“b”)口进入。
1.参考答案:
(1) 锥形瓶
(2) AB 或 AE;CaCO3+2HCl=CaCl2+H2O+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E 装置的 b 管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
(3) A;a
2.时间要求: 2-3 分钟
3.评价设计:
(1)易错写“型”,或者仪器认识不清。
(2)错选是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选择依据认识不清。
(3)第一空错选,是对气体发生装置选择依据认识不清;第二空错选,是 对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原理没有完全理解。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书写个别仪 器的名称 能书写几个 常见仪器的 名称 在一定范围 内书写常见 仪器的名称 能书写所有仪器 的名称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会选择二氧 化碳发生装 置 会依据二氧 化碳反应的 药品和反应 条件选择二 氧化碳的发 生装置 会依据二氧 化碳、氧气 等反应的药 品和反应条 件选择二氧 化碳、氧气 的发生装置 会依据制取气体 的反应药品和反 应条件选择发生 装置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会依据题意 选择二氧化 硫气体的发 生装置和收 集方法 会依据题意 选择气体的 发生装置和 收集方法 会几种常见 气体的发生 装置和收集 方法 会依据制取气体 的反应药品和反 应条件选择发生 装置; 会依据气体 的密度和溶解性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3
选择收集的方法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仪器名称、化学用 语等知识,建立制取气体一般步骤和方法。
作业 8: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杯子后谁先熄灭 ”这一问题, 甲、 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 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 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杯子,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 是: ;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可能 ;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 理由可能是 ;
(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杯子内壁 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 ) 。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1.参考答案:
(1)杯子内空气中的氧气被耗尽
(2)生成的二氧化碳在热气流作用下往上升;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大
(3)A、C
2.时间要求: 1-2 分钟
3.评价设计:
(1) 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2)高处的蜡烛先熄灭是因为热气流是往上升的,并不是二氧化碳的密度 比空气小。
(3)错选是因为没有搞清楚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二氧化碳是随热气流上 升的,并且有烟产生。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燃烧需要消 耗氧气 燃烧消耗氧 气,同时生 成二氧化碳 氧气支持燃 烧,二氧化 碳不支持燃 烧 知道灭火的原理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道二氧化 碳的密度比 空气密度大 知道燃烧时 产生热气流 会上升 知道高低蜡 烛熄灭的原 因 从本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道燃烧会 产生二氧化 碳和烟 知道燃烧的 高楼房间产 生的二氧化 碳和烟是往 上的 学会依据现 象解决实际 问题 将知识转化为解 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密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4
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装置图和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意在强调不能机械的记忆知识点。
作业 9: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将气体通过炽热的氧化铜
B. CO2 CO 点燃
C. 生石灰 碳酸钙 先加水,再过滤
D. CaCl2 溶液 HCl 加入足量碳酸钙粉末,过滤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认识不到位; 错选 B 对二氧化碳不 支持燃烧的性质理解不清;错选 C 对生石灰能和水反应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 也是难点, 解决 除杂问题时, 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 (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 反应后不 能引入新的杂质)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物质除杂的方法要从物质的性质入手, 找 到物质性质之间的不同点,从而找到做题的关键。
作业 10: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装置图。棉 花团中放有碳酸钠粉末, 用胶头滴管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硫酸, 一段时间后, a 管 中紫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b 管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B.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C.该实验中可以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
D.该实验节约药品,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理解不清; 错选 B 没有考虑到水的 存在;错选 C 没有考虑到浓盐酸的挥发性。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 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 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 可根据物质的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能够分析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并 培养学生创新实验思维的能力。
作业 11: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1) 图甲中仪器 D 的名称是______;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选择下列药品中的____填序号;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5
A.大理石 B.纯碱 C.稀盐酸 D.稀硫酸
(3) 组装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时,除选择仪器 A 和 B 外,还要从图 中选择的仪器有 (填序号);
(4)上述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氧气,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要制取干燥气体,发生装置与图乙装置中的______ (填“a”或“b”)连接。
(5) 某些大理石中含少量硫化物, 使制得的 CO2 中混有 H2S 气体。欲获取纯 净、干燥的 CO2 ,需对发生装置中产生的气体进行除杂,实验装置如下:
查阅资料: I.CO2 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H2S 能与 NaOH 等碱溶液、 CuSO4 溶液反应。
Ⅱ .CO2 中混有的 HCl 气体可用饱和 NaHCO3 溶液吸收。
①装置甲中所盛试剂应选用_______ (填字母)。 A.浓硫酸
B.NaOH 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CuSO4 溶液
②装置丙的作用是 。
1.参考答案: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6
(1)长颈漏斗
(3) CDG
(2)A、C
(4)
a
(5) D 干燥气体 2.时间要求: 4-5 分钟 3.评价设计:
(1)) 要能正确识别常用实验仪器, 还要注意填写什么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 字;
(2) 对这一部分要耐心地阅读课本中有关知识,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 化碳的所用的药品;
(3) 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所用的仪器,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来选 择。二氧化碳是大理石 (固体) 和稀盐酸(液体)制取的, 又不需要加热, 就自然 要用到长颈漏斗和双孔塞。
(4)实验室制取氧气是用双氧水(液体)和二氧化锰(固体),也不需要加热, 所用的药品和反应条件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相同的, 所以装置也是相同的; 用 浓硫酸做干燥剂, 长进短出, 气体通过浓硫酸效果最好。若短出长进, 由于瓶内 气体增多,压强增大,会将橡皮塞弹出。
(5)根据实验目的和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甲乙丙装置中的药品及作用。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书写个别 仪器的名 能书写几 个常见仪 在一定范 围内书写 能书写仪器的名 称
称 器的名称 常见仪器 的名称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实验室制 取二氧化 碳药品的 选择 实验室制 取气体的 药品选择 依据 实验室制 取常见气 体的药品 的选择 实验室制取常见 气体的反应原理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会组装二 氧化碳的 发生和收 集装置 认识仪器 及用途 会根据要 求选择仪 器和组装 仪器 掌握基本实验操 作
(4)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过氧化氢 在二氧化 锰做催化 剂条件下 分解产生 氧气 实验室制 取氧气的 方法 氧气发生 装置与反 应物状态 及反应条 件的关系 气体发生装置所 用的仪器,要根 据反应物状态及 反应条件来选择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实验装置的理解, 实验装置包含发生装 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等。
作业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用盐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时,针对反应的 快慢, 同学们展开了探究. 所用盐酸浓度为 9%、18%,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 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 25℃、 35℃, 每次实验盐酸的用量为 20ml、大理石用量 为 10.0g。
【提出问题】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 a.可能与盐酸浓度有关; b.可能与温度有关; c.可能与大理 石规格有关。
【进行实验】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1) 开始实验时, 应将 20mL 稀盐酸快速推入锥形瓶中进行反应, 快速推注 射器的原因: 。
(2) 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后,请完成以上实验设计表:
编号 温度/℃ 大理石规格 盐酸质量分 数 收集 20mLCO2 时间/s 实验目的
Ⅰ 25 粗颗粒 18% 160 (1)实验 Ⅰ和Ⅱ探 究③ 对反应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7
Ⅱ 25 粗颗粒 9% 210 速率影响; (2)实验 Ⅰ和Ⅲ探 究大理石规格 (粗、细)对该反应 速率的影响; (3) 实验 Ⅰ和Ⅳ 探究温度对该反 应速率的影响。
Ⅲ 25 细颗粒 ① 60
Ⅳ ② 粗颗粒 18% 100
(3) 除了上述表格中的判断反应快慢的方法,还可以有其他判断方法,你 认为是 。
(4) 从上述实验数据中得出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是
【拓展延伸】
(5)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粒相互接触、有效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 微观粒子碰撞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 化学反应速率 越快”的原因 。
1.参考答案:
(1) 防止生成的气体使锥形瓶内气压过大,无法将剩下的盐酸推入锥形瓶
(2) ① 18% ②35 ③盐酸的质量分数
(3) 测定相同时间内收集二氧化碳的体积多少
(4)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5) 反应物浓度越大,单位体积内的反应物中含有的粒子数越多, 粒子间
碰撞的概率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2.时间要求: 4-5 分钟
3.评价设计:
(1)没有从反应原理、装置角度来分析气压的变化。
(2)没有将实验目的和控制变量法结合起来分析。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 道 对 照 试验 会 控 制 变 量法 将实验目 的和控制 变量法结 合起来分 析 学会根据实验要 求设计实验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相 同 时 间 比 较 收 集 气 体 的 多 少 有 气 体 产 生 的 反 应 如 何 比 较 反应速率 判 断 化 学 反 应 快 慢 的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与 哪些因素有关
(4)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温 度 与 化 学 反 应 速 率的关系 其 它 因 素 与 化 学 反 应 速 率 的 关系 影 响 化 学 反 应 的 速 率 的 微 观 解释 宏观与微观的联 系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8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同时涉及到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作业 1: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极难溶于水 C.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D.具有可燃性
1.参考答案:D
2.时间设计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对以下概念认识不清。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 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一般包 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难度不大, 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 化学性质。
作业 2: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CO 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 于冶炼金属
C.CO 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1.参考答案:D
2.时间设计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作业 3:人们在生产生活中, 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 下列安 全措施正确的是( )
A.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B.油锅中的油起火用锅盖盖灭
C.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D.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1.参考答案: B
2.时间设计 30 秒
3.评价设计:错选 A、C 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认识不清;错选 D 对甲烷具有可 燃性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提高自我安全 意识能力。
作业 4:“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 与CO的比较错误的
是( )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19
A.CO2 可用于灭火, CO可作燃料
B.CO2 会造成温室效应, CO会使人中毒
C.CO2 能溶于水, CO难溶于水
D.CO2 可用于光合作用, CO可用于人工降雨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设计 30 秒
3.评价设计:错选 A、B、C 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对比分析法是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一种重要方法。
作业 5:2021年<<化学教育>>第3期, 报道了一种“氧化铜还原实验”一体化 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证
明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
化铜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氧化铜
C.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CO2 + C 2CO
D.气球可防止有害气体外逸,污染空气
1.参考答案: B
2.时间设计: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认识不清; 错选 C 对碳单质的化学 性质认识不清;错选 D 对实验装置理解以及一氧化碳有毒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将碳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起 来,将本单元重要知识综合起来, 通过密闭一体化实验将实验装置简单化、环保, 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设计能力。
作业 6:“煤气”并不是“煤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等。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 不溶于水。使用时可要特别小心, 千万不能让它泄漏, 否则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死亡; 而且泄漏出来的气体一旦遇 明火或电源易发生爆炸。煤气厂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 (C2 H5 SH)。乙硫醇在空气中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
(1)一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性质是 ;
(2)写出乙硫醇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3)在煤气中加入少量乙硫醇的目的是 ;
(4)乙硫醇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
(5)一个乙硫醇分子中共有 ________个原子。
1.参考答案:
(1)一种有毒的气体;
(2)
(3)在煤气发生泄漏时,能闻到气味;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0
(4)三
(5) 9
2.时间设计:2-3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了解物理 性质 了解物理 性质和化 学性质 知道物理 性质和化 学性质的 区别 能够熟练从定 义上解析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 质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反应物写 成乙硫醇 和空气。 能根据信 息正确写 出反应物 和生成物 能够写出 符号表表 达式的基 础上将反 应式配平 能够从质量守 恒定角度分析 燃烧产物的来 源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描述单一, 不全面。 能根据信 息描述乙 硫醇是一 种刺激性 气味气体 能够结合 一氧化碳 有毒分析 乙硫醇的 作用 无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科普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提取 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作业 7:请设计实验方案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方案序号 操作步骤 现象 结论
1
2
3
4
5
1. 参考答案:
方案一: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的是二氧化碳。
方案二: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 若能使黑色固体变红的是一 样护坦。
方案三: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若能使溶液变红的是二氧化 碳。方案合理即可
2.时间设计: 2-4 分钟
3.评价设计: 学生能依据二者性质为出发点去设计实验方案, 描述实验现象 并得出实验结论。
要求:此题空白给!; 写出一种此题得一颗☆;写出两种得两颗☆; 写出三 种得三颗☆;写出三种以上得五颗☆。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 结构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了解二者 的部分性 质 知道二者 的性质并 能找出不 同点和相 同点 能熟练根 据二者性 质的不同 点进行设 计实验方 案 能熟练根 据二者性 质的不同 点进行设 计实验方 案,同时在 方案中用 到了控制 变量法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答案具有开放性, 学生能从多个不同的合理角度提 出方案, 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和学科研究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 物质性质要善于总结归纳、对比分析。
作业 8:利用甲酸(HCOOH)与浓硫酸制各CO,并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CO的有
关性质。已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操作时,先点燃乙处酒精灯,再滴加HCOOH
B.装置丙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C.装置丁既可检验CO2 ,又可收集CO
D.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浓度降低,产生CO气体速率减小
1.参考答案: A
2.时间设计: 1-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B 对防倒吸装置理解不够清晰; 错选 C 对丁装置理解不清 晰以及从乙装置出来哪些气体分析不清楚;错选 D 没有仔细分析题目所给信息, 甲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生成水,起到稀释作用,从而速率降低。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 和二氧化碳, 考查学生应用已知信息的能力,能够充分理解每个装置的作用。
作业 9:“低碳”是全世界倡导的主题。以下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 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的进行,实现“低碳”,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
根据上述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2
(1)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
(2)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 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溶液
c.把混合气体通过催化转换装置转化成二氧化碳
(3)甲醇(CH3 OH)燃烧除了生成二氧化碳外, 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 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4)生活中怎样做才是“低碳”生活呢? ________。
1.参考答案:
(1)二氧化碳(CO2);
(2)ac;
点燃
(3)2CH3 OH + 3O2 = 2CO2 + 4H2 O;
(4)少开车多步行,节约用电,使用清洁能源等。 2.时间设计: 2-3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 结构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了解一氧 化碳的部 分性质 了解一氧 化碳的性 质并能熟 练运用 能结合物 质之间可 以相互转 化分析 无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反应物只 写甲醇, 不 写氧气, 生 成物只能 写出二氧 化碳 能正确写 出反应物 和生成物, 在配平上 出现问题 能够熟练 写出反应 物和生成 物,且可以 熟练将方 程式配平 能够将甲 醇燃烧反 应与乙醇 燃烧反应 练习起来, 对比分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难度中等, 理解实现低碳的流程图, 掌握二氧 化碳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是提高 学生对流程图分析、理解能力。
作业 10: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 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______,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
(2)实验开始时, 是先给氧化铜加热, 还
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
______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
验现象是 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4)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3
1.参考答案:
(1)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在装置的后面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
(2)先通入一氧化碳
(3)黑色粉末变红;CO + CuO Cu + CO2
(4)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 + Ca(OH)2 = CaCO3 ↓ +H2O
2.时间设计: 2-4 分钟
3.评价设计:
(3)对实验现象以及化学用语认识不清。
(4)对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没有理解。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对装置理 解不到位, 从发生倒 吸或安全 角度分析 从一氧化 碳与氧化 铜反应角 度分析 能够分析 出进入 B 装置的气 体有 CO 和 CO2 , CO2 与澄清石 灰水反应, 最后出来 CO 能够熟练分析 最后有未反应 的一氧化碳, 从点燃和收集 两个方面思考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只考虑到 要发生化 学反应, 没 有思考其 他因素的 影响 不仅考虑 到 CO 与氧 化铜反应, 还知道一 氧化碳具 有可燃性, 容易发生 爆炸 能总结出 对可燃性 气体在加 热的条件 下发生反 应需要排 尽装置内 的空气 无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巩固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的原理、装置、产物检验、 尾气处理等知识。
作业 11: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样品(含少量杂质)的反应来探 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 玻璃管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为 。 A、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 继续通入 CO 气体,CO 除作为反应物外, 还能起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4
到的作用是 。 (3)若将B装置改成C虚线框内装置,还起到的作用是 。 (4)若反应过程中装置A中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所取氧化铁样品
中主要成分Fe2O3 的质量为 g。
1.参考答案:
(1)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 Fe2 O3 + 3CO2Fe + 3CO2 ; CO2 +
Ca(OH)2 = CaCO3 ↓ +H2 O;
(2)实验开始时, 先通 CO 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防止A中生成物被氧化(或 防止B中的溶液倒吸入A中炸裂玻璃管);
(3)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
(4) 8
2.时间设计: 5-6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只能写出 反应物和 生成物, 不 知道配平; 不清楚氧 化铁的颜 色 描述现象 指明生成 物的名称; 熟练写出 反应物和 生成物并 配平 准确描述 实验现象; 熟练写出 方程式, 且 能从氧化、 还原的角 度分析化 学反应 无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没有认真 审题, 从排 尽装置内 空气角度 回答 能够从金 属铁的化 学性质出 发,灼热的 铁容易被 氧化 不仅能够 从防止生 成的铁再 次被氧化 思考, 还能 从装置防 止倒吸角 度分析问 题。 无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只回答不 需要尾气 处理 能对比 B 和 C 装置 分析不同 点,从而发 现 C 可以 收集一氧 化碳 能从 CO 和 CO2 性质出 发去分析 C 装置的优 点。 无
(4)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把铁的质 量误认为 是 11.2 克,再根据 能结合图 像分析反 应前后质 量差, 错认 能结合图 像分析得 出反应前 后固体质 能够从质量守 恒定律和该反 应的基本特征 (氧化铁失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5
方程式计 算氧化铁 的质量 为减少的 质量是产 生二氧化 碳的质量, 再依据方 程式计算 氧化铁的 质量 量差, 进一 步根据化 学反应前 后固体物 质中元素 种类发生 变化, 得出 氧化铁中 氧元素的 质量, 最后 算出氧化 铁的质量。 氧、一氧化碳 得氧)角度分 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结合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结 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 1: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不相符的是 ( )
A.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臭---活性炭有吸附性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金刚石硬度大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升华时可吸收热量
1.参考答案: A
2.时间要求: 2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B 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认识不清;
错选 C 对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清;
错选 D 对干冰是二氧化碳以及用干冰人工降雨原理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考查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作业 2: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重点任 务之一, 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 现“碳中和”。如图形象解读了“碳达峰”和“碳中和”。下列措施不符合上述 发展理念的是 ( )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6
A.优先选乘公共交通 B.随手关闭电源
C.尽量用一次性餐具 D.使用节能灯泡
1.参考答案: C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B、D 对碳中和的概念以及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措施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查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低碳理念在生活中的 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业 3:我国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新型石墨烯-铝电池,手机使用这种电 池, 充电时间短, 待机时间长。碳、铝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碳在地壳中含量最高
C.铝的原子序数为 13
D.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g
1.参考答案: C
2.时间要求: 15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不同种元素化学性质不相同认识不清;
错选 B 对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情况没有记忆;
错选 D 对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 (原子 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作业 4:如图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实验步骤, 其中操 作错误的是 ( )
A.检查气密性 B.制二氧化碳 C.收集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验满
1.参考答案: C
2.时间要求: 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常见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没有掌握;
错选 B 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选择不清楚;
错选 D 对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和常见化学实 验基本操作。
作业 5:“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是关于 CO2 与 CO 的比 较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O2 与 CO 化学性质差别大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B. CO2 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CO 难溶于水,能燃烧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7
C. CO2 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 CO 可做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 CO2 会造成温室效应; CO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参考答案: C
2.时间要求: 2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同种分子, 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 化学性质不同知识点认识 不清。
错选 B 对 CO2 和 CO 的性质认识不到位。
错选 D 对 CO 中毒原理认识不清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不清。
D.CO2 会造成温室效应;CO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故 D 说法正确。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了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构成、性质、用途和对 环境的影响等知识。
作业 6: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青蒿素 (C15H22O5 ) 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 从宏观上看: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从微观上看:青蒿素中含有 15 个碳原子、 22 个氢原子和 5 个氧原子
C. 从变化上看:青蒿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D. 从质量上看: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4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从宏观上认识物质是元素组成的认识不清。
错选 B 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概念认识不清。
错选 C 对含有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 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 7: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中有可能存在氧化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2:3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要求: 1 分钟
3.评价设计: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各物质微粒的个数关系如图:
错选 A 对但值得概念认识不清。
错选 B 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认识不清。
错选 C 对氧化物概念及微观模型理解不到位。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8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能够熟练分析微观粒子表示的物质的特征: 构成相 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 由不同种原 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
作业 8: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 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区别它们 最简单的方法是 ( )
A. 伸入燃着的木条 B. 测定气体的密度
C. 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 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振荡
1. 参考答案: A
2. 时间要求: 30 秒
3. 评价设计:
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三瓶气体中, 无明显变化的为空气, 燃烧更旺的为氧气, 木条熄灭的为二氧化碳, A 正确;三种气体密度不同, 测三瓶气体的密度可以区别 三种气体, 但不是最简单的方法, B 错误;倒入澄清石灰水, 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为二氧化碳, 无明显现象的为空气或氧气, C 错误;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 变红的为二氧化碳,不变色的为空气或氧气, D 错误。
4.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察物质的鉴别方法,学会根据物质性质之间的不同点去鉴别物质。
作业 9: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 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 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 为什 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 液态的水 (比如降雨) 能够 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再把它变为碳酸盐, 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 地球的内 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 中, 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 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 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 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 1 万年里基本保持稳 定。但自工业化以来, 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 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 (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 有证据显示,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 促进了土壤对 二氧化碳的吸收, 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 大 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 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 过来了, 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 度所采取的措施。 (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9
(1)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______。
(2) 除了 CO2 ,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烷 (CH4) B.氢气(H2) C.一氧化碳(CO) D.臭氧(O3)
(3) 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 平均温度持续升高, 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 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______。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 以后
(4) 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 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1. 参考答案:(1) 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 太冷 (2) AD (3)AC (4)碳封存
2. 时间要求: 3-5 分钟
3. 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 结构
作业 9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认识二氧化 碳是温室气 体 认识温室效 应产生原因 及化石能源 理解碳循 环和碳平 衡 认 识 与 人 类 关 系 密 切 的 环保问题
(1)有题干信息可知, 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 冷, 所以在地球形成的初期, 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 故填: 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 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
(2)甲烷和臭氧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填: AD;
(3)1900-191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但是温度呈下降趋势; 1940-198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大, 但是温度变化不明显, 二者均能支持小威说法; 故填: AC;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或将 碳封存起来;故填:碳封存 (答案合理即可);
(5)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错误;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故正确;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30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故正确;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 大自然并不能完全自我修复, 超过大自然
自我修复的能力,就会引发自然灾害,故错误。
故填: BC。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考察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理解,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作业 10:实验台上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和稀盐酸,以 及下列仪器。
(1) 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不用另一种酸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长颈漏斗必须要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 (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 取氧气,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 (填序号),药品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答案: (1)①②⑦⑧;CaCO3 + 2HCl = CaCl2 + H2 O + CO2 ↑;稀硫 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3)试管; ①③④⑤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KClO32KCl + 3O2 ↑
2.时间要求: 3-5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作业 10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了解二氧化 碳制取 了 解 仪 器 名 称 及 装 置的选择 知道化学 方程式的 书写 能够从性质和 反应条件出发 选择发生和收 集装置
(1) 实验室用大理石 (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二氧化碳, 属于固液常温型, 应选择的仪器是集气瓶、双孔橡皮塞、锥形瓶和长 颈漏斗,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 2HCl = CaCl2 + H2 O + CO2 ↑ ;实验时只能用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 因为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 阻止反应继续 进行;
(2)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长颈漏斗必须要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产生的气 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3) 若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氧气,因药品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二者反 应需要加热且都是固体, 应补充盛放药品的且能用来加热的仪器: 试管, 反应还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31
需要集气瓶、单孔橡皮塞和导管、酒精灯、铁架台, 水槽,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 2KCl + 3O2 ↑。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同时也考查了化 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
应的条件有关; 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
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作业 11:(改编) 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
维度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学习化学的
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化学学习中构
建的碳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盐中可
以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A 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单质
B. B 点表示的物质是 CO2 ,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会形成温室效应
C. C 点表示的物质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D. D 点表示的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C 点对应的物质
1. 参考答案: B
2. 时间要求: 1 分钟
3. 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图像没有看懂;错选 C 对碳元素化合价及其二氧化碳性质不理解; 错选 D 对盐的概念及其常见反应不熟悉。
4.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从“价-类”关系考查了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产物的分析判断、化 学反应的原理
作业 12: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
其乐无穷!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 为
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 b、c 为用紫色石蕊试
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装璃管的装置末画出)来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推压性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
内液体的量
B.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C.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
1.参考答案: B
2.时间设计: 1-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注射器的结构认识不清; 错选 C 对对照实验和二氧化 碳的性质理解不清;错选 D 对氧气的制取原理和装置选择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独立分析实验装置的能力。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32
作业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将气体通过炽热的氧化铜
B. CO2 CO 点燃
C. 生石灰 碳酸钙 先加水,再过滤
D. CaCl2 溶液 HCl 加入足量碳酸钙粉末、过滤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设计: 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除杂的要求以及一氧化碳的性质不了解; 错选 B 对二 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刻;错选 C 对生石灰可以和水反应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 也是难点, 解决 除杂问题时, 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 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作业 14.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4种物质, 在一定条件下发 生化学反应, 一段时间后, 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对此反应分析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64 32 8 4
反应后质量/g 32 24 48 4
A.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中甲、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 3
D.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参考答案: D
2.时间设计: 1-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变化认识不清; 错 选 B 对质量守恒定律研究范畴认识不清;错选 C 没有分析甲和丙的质量变化值。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理解以及基本反应类型 的判断。
作业 15. 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体材料是高纯硅。如图 是工业上以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硅的一种工艺流程, 请回 答下列问题: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33
(1)SiO2 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
(2)流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 + SiO2Si + 2CO ↑,该反应中焦 炭表现出 ______ (选填“还原”或“氧化”)性。
(3)流程②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______ ,写出流程③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该反应要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 ______ (答出一种即可)。
1.参考答案:
(1) + 4
(2)还原
(3)化合反应; 2H2 + SiCl4Si + 4HCl;防止氧气和氢气混合发生爆炸(或
防止硅被氧气氧化等)
2.时间设计: 3-5 分钟
3.评价设计:
(1)错误原因在于常见氧元素化合价认识不清;
(3)第一空错误原因在于几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认识不清;第二空错误原 因在于流程图没有看懂,方程式不会配平。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认为是氧 化性 从课本焦 炭与氧化 铜反应思 考,认为是 还原性 能够从得 氧、失氧角 度分析是 还原性 将这种类型与 一氧化碳、碳 单质、氢气还 原性放在一起 总结学习
(3)第三空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从防止得 到的氯化 氢气体不 纯角度思 考 从防止反 应物与氧 气发生反 应角度思 考 能够从氢 气的可燃 性角度思 考 能够将该反应 与教材中一氧 化碳还原氧化 铜实验对比分 析,防止生成 的纯硅被氧化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考查制取高纯硅的工艺流程,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 题、提取、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作业 16:碳酸氢钠是面点膨松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小芳同学研究反应2NaHCO3 + H2 SO4 = Na2 SO4 + 2H2 O + 2CO2 ↑中
NaHCO3 与CO2 之间量的关系。
(1)理论计算: 1.26g NaHCO3 粉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 计算 34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生成CO2 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实验分析:小芳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足量稀硫酸的锥形瓶中加 入1.26g NaHCO3 粉末,完全反应至不再产生气泡。称取反应前后质量如下表, 发现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值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CO2 质 量的理论值,原因可能是______。
反应前 反应后
NaHCO3 /g 锥形瓶+稀硫酸 /g 锥形瓶+反应后溶 液/g
1.26 24.59 25.36
1.参考答案:
(1)设1.26g NaHCO3 完全反应时,生成CO2 的质量为x 。 2NaHCO3 + H2 SO4 = Na2 SO4 + 2H2 O + 2CO2 ↑
168 88
1.26g x
=
x = 0.66g
答:理论上生成CO2 的质量为0.66g。
(2)小于;有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反应后的溶液中了
2.时间设计: 3-5 分钟
3.评价设计: (1)错误原因在于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步骤以及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没有掌握;
(2)第一空没有依据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去计算;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2) 第二空 无 意 义 或 空白答案 认 为 是 反 应 不 够 充 分 或 测 量 不准确 能 够 结 合 CO2 的性质 去分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数据处理、加工、计算的能力。
作业 17:某校学习小组准备探究气体的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
如何利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 CaCO3 )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 CO2 的质量 和体积,并处理数据。
【实验设计】通过下列两个实验分别测定 CO2 的质量和体积: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35
【分析与表达】
(1)上述两个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Ⅰ中,将小烧杯中的所有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 拌,判断石灰石中 CaCO3 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Ⅱ中, 先连接好装置, 再 (填操作名称),然后装好药品, 最后将 10ml 稀盐酸快速推入烧瓶中。若稀盐酸是缓慢推入的,则可能造成的后 果是 。
【记录与处理】
(4)已知实验 I 反应前的总质量[大烧杯质量+石灰石粉末质量+小烧杯质量+ 稀盐酸质量],要计算生成 CO2 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 )。
A.小烧杯质量 B.大烧杯质量 C.反应后剩余物的质量
(5)实验Ⅱ的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6)根据你的认识,在坐标图中绘制出 0~10min 生成 CO2 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反思与评价】
(7)经过分析,你认为实验 I 的优点是 ,
实验Ⅱ的优点是 。
1.参考答案:
(1)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2)大理石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时,不再有气泡产生。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缓慢推入的话,烧瓶内气压不断变大会影响注射器 活塞无法推动。
(4)A、B、C。
(5)80
(6)如右图所示
(7)实验操作简单或便于读书; 在密闭体系反应更
加环保。
2.时间设计: 5-8 分钟
3.评价设计:
(1)错误在于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
(4)错误在于没有具体分析反应前物质总质量和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包含哪些;
(6)根据第五题即可得到
(7)错误在于不能深刻理解实验装置的作用。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 结构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直接回答 无现象 从电子天 平读数不 强调最后 一次加入 无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36
再变化分 析 盐酸, 无气 泡产生
(5)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从表格直 接读出是 90 毫升 答案为 80 毫升, 考虑 到 10 毫升 盐酸加入 瓶中 无 无
5.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从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出发,测定二氧化碳 的质量和体积, 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如何判断反应是否结束; 同 时考查学生实验方案评价的能力。
(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
了解 理 解 应用
1 选择题 √ 易 选编 20 秒
2 选择题 √ 易 选编 30 秒
3 选择题 √ 易 选编 15 秒
4 选择题 √ 易 选编 30 秒
5 选择题 √ 易 选编 20 秒
6 选择题 √ 易 选编 1 分钟
7 选择题 √ 易 选编 1 分钟
8 选择题 √ 易 选编 30 秒
9 科普阅读 √ 易 选编 3-5 分钟
10 实验题 √ 易 选编 3-5 分钟
11 选择题 √ 易 改编 1 分钟
(
第六
单元
) (
碳和碳的氧化物
)(
37
12 选择题 √ 中等 选编 1-2 分钟
13 选择题 √ 中等 选编 1 分钟
14 选择题 √ 中等 选编 1-2 分钟
15 工艺流程 题 √ 中等 选编 3-5 分钟
16 计算题 √ 中等 选编 3-5 分钟
17 实验探究 题 √ 难 选编 5-8 分钟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