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让以“街拍”为名搔扰或诈骗行人的不法分子受到应有惩(chěng)戒,有利于塑(sù)造城市文明的“最美风景”。
B.青年不能在手机上指点江山,因为手指上的青春、键盘上的惬(qiè)意,看似精彩十分,实际上是一种禁锢(gù)。
C.若助长“毒鸡汤”对思想的怂(sǒng)恿,只会扰乱我们的正常思惟,摧(chuī)毁我们正确的价值观。
D.熊猫从原始丛林走入人类生活,因其性情温驯(shùn)、憨(hān)态可拘,长期深受人们喜爱。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标语出现错别字既是官僚作风的体现,也是形式主义的反映。有些部门在拟定标语时,随意 ,不注重细节, ,缺乏监管审查,导致标语意思表达不准确、不 ,甚至出现错别字,与原意 ,不仅未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反而成为影响市容市貌的败笔和被市民议论的笑柄。
A.发挥 粗制滥造 严格 大同小异
B.发扬 敷衍塞责 严谨 大同小异
C.发挥 敷衍塞责 严谨 大相径庭
D.发扬 粗制滥造 严格 大相径庭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一百多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用好和抓住各种历史机遇。
B.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作家常通过描写人与猫的相处,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
C.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江西省决定开展“红色经典进校园”电影公益放映。
D.江西省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饮水的最大功能是补充我们体内缺失的水分,只要饮用足够的水,就能对预防慢性病起到一定作用。 。无论是弱酸性水还是弱碱性水,喝到肚子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液的pH值在0.9~1.5。人体对酸碱度有自身调节,不会因喝水而改变。
A.可是水的酸碱度,我们不得不去关注 B.至于水的酸碱度,不需要我们关注太多
C.可是水的酸碱度,需要我们去关注 D.至于水的酸碱度,我们完全没必要去关注
5.下面语境中,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2分)
学校举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演讲活动,班级的“小小演说家”李诗语同学不愿意参加。如果你是学习委员,你会对李诗语同学说:
A.李诗语同学,学校举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演讲活动,你怎么就不参加呢 真是不够意思!
B.李诗语同学,班主任要求你必须参加这个活动,你总不能让老师失望吧。
C.李诗语同学,学校举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演讲活动,如果你能参加,那我们就有机会获奖了。
D.李诗语同学,学校举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演讲活动,想必你不会缺席吧。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①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②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①实:充实,满。②复:又,再。伤:哀怜,同情。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并非实指,主要是突出从田地里收获的粮食多。
B.诗中的牛功绩大,却没有人同情哀怜它,使它顿生哀怨、意志消沉。
C.最后一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
D.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
7.诗人以“病牛”自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10分)
义 鼠
蒲松龄
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③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④,欻然⑤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⑥如悼息⑦,衔之而去。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椒:花椒,比喻鼠眼睛瞪得很圆。②果腹:填饱肚子。③嚼:咬。④便捷:敏捷。⑤欻(xū)然:快速的样子。⑥啾(jiū)啾:拟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⑦悼息:悼念,叹息。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方( ) (2)于( ) (3)去(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2)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10.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文中的这只老鼠“义”在何处。 (3分)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夜雨寄北》中诗人回答亲人自己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即论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 ”。
(3)“ , ”,在明丽的秋景中,我们能感受到刘禹锡屡遭贬谪,却越挫越勇的豪壮情怀。(用《秋词》其一中的诗句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5分)
猫(节选)
郑振铎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13.根据文意,说说用“忧郁”“难看”“懒惰”等词语形容第三只猫有何作用。(3分)
1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自此永不养猫。(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5分)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①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②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只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不足以通知我似的。
③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⑦“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⑧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不注意时,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⑨ “喏,在这里了。”父亲说。
⑩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睡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它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也总是上街去,给玳瑁带一些鱼来,而且是给它储存着的。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着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槛,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寝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了。
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挂着玳瑁夜里会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的,“咕咕”念着猫经。
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
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家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方到处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去哪里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的听见了。”
“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有改动)
16.作者说“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我”看到了父亲与玳瑁之间哪些感情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17.体会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3分)
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着父亲到门边。
18.第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19.与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相比,这篇选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5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0.下列对名著《西游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游记》的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想象丰富奇特。
B.《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第八十一难是在通天河被老鼋翻落河中,弄湿经卷。
D.长篇小说《西游记》是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21.阅读《西游记》选段,请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人名。(2分)
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 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我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22.同学们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你会怎么说 (100字左右)(5分)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他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反方:
五、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直路走弯。我说:“把弯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延长了。”
请以“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路
参考答案
一、
1.B(A.“搔”应为“骚”,“惩”应读chéng,C.“惟”应为“维”,“摧”应读cuī,D.“驯”应读xùn,“拘”应为“掬”)(2分)
2.C(2分)
3.D(A.语序不当,正确顺序应是“抓住和用好”,B.搭配不当,可将“丰满”改成“丰富”,C.成分残缺,可在结尾加上“活动”)(2分)
4.B(2分)
5.C(2分)
二、
(一)
6.B(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2分)
7.表达了诗人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只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情感。(2分)
(二)
8.(1)刚刚,才(1分) (2)在(1分) (3)离开(1分)
9.(1)好像非常愤恨怨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2分)
(2)等蛇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之前那样去咬(蛇的尾巴)。(2分)
10.面对同伴的丧生悲愤哀叹,即使力量悬殊,亦对同伴不离不弃,机智敏捷,坚持不懈。(3分)
参考译文:
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其中(另)一只眼睛瞪得像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非常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蛇吃饱肚子,蜿蜒曲折地进洞,(蛇)刚刚进去一半,另一只老鼠跑来,用力咬蛇的尾巴。蛇发了怒,退回身子出洞。老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就回去了。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之前那样去咬(蛇的尾巴)。蛇进洞老鼠就来,蛇出洞老鼠就跑,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蛇只好出来,在地上吐出死鼠。另一只老鼠马上过来嗅一嗅死鼠,发出“啾啾”的悲鸣声,好像在哀悼叹息,(然后)用口衔着死鼠离开了。
(三)
11.(1)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2)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3)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6分,每空1分,凡错、漏、增字,该空不得分)
三、
(一)
12.“我”冤枉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而严厉惩戒了它,使其含冤死去,“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4分)
13.一方面概括了第三只猫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出“我们”不喜欢这只猫。同时为下文写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这一内容做铺垫。(3分)
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悔恨与自责(3分)。
15.前面养的两只猫都亡失了。同时,“我”武断地冤枉了第三只猫,造就了它的悲剧。“我”觉得永远愧对这些生命,负罪感永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及“我”灵魂的伤痕,所以永不养猫。(4分)
(二)
16.亲近:父亲把玳瑁当作孩子,能领会它的感觉,亲近、抚摸它。疼爱:父亲厌鱼的味道,但上街经常给玳瑁带鱼回来,准备鱼或鱼汤拌饭。挂念:父亲搬到新的寝室,还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4分,答到两点即可)
17.这个句子运用了“溜”“绕”“转”“跟”等动词描写玳瑁,生动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昵和依赖。(3分)
18.衬托(1分)。以大家叫唤玳瑁无动静,衬托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了,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近(2分)。
19.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表达了作者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以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心存偏见,要学会宽容、同情弱小的情感,而此文则通过叙述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日常小事,表现了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情感深厚。(5分)
四、
20.A(《西游记》的作者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3分)
21.红孩儿(圣婴大王)(1分) 八戒(猪八戒、猪悟能)(1分)
22.示例:我方认为,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九齿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纯朴憨厚的人。(5分)
五、
23.略。(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