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4孙权劝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4孙权劝学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5 15: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译读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语言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教学重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语言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学习。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的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警示后人。
(二)听读课文
1.播放《孙权劝学》情境课文,初步感受孙权劝学场景。明确人物关系。
2.文中人物简介
(1)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 200年,兄孙策死后,他 18 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 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3)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后跟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大破曹操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三、粗读课文,梳理文言现象,指导文言文译读方法
1.文言译读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2.总结文言现象,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从字音、字义(古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汉语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关注文言文语言现象。
建议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将文言现象放在句子中结合内容来理解,培养文言意识,切忌生硬“植入”。
四、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依据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明确:三个层次(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见学)。
2.课文在情节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详略得当详写“劝学”和“议论”,一笔带过“就学”和“结友”。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出吕蒙学业的长进。
(3)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且推进故事情节发展。
五、课堂小结
明确: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挺立时代潮头,让我们用冰心先生的一句话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启航。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背诵课文。
要求:背诵流畅,且以声传情。
明确:文中有三个人物。
读孙权劝学的话,第一句要用诚恳的语气来读。
孙权针对吕蒙推托之辞而说的话,要用坚决、语重心长的语气来读。
读鲁肃的话,要读出赞叹、惊讶的语气。
读吕蒙的话,要读出喜悦、自豪之情。
二、研读课文
1.回忆课文内容明确:课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读书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生1:“卿”字从注解中可知是君对臣的“爱称”,这一称呼拉近了君臣距离,体现了孙权对吕蒙感情深厚、友好。为下文的“劝学”成功,奠定了基础。
生2:“当涂掌事”从吕蒙的角度说出了他的身居要位,职位自身要求吕蒙学习,这是领导力的需要。
生3:“今”说出了形势逼人,当今形势需要与时俱进。
生4:“不可不学”说出了学习的必要性,且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气坚定,不容推辞。
师总结:孙权对吕蒙既要求严格,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结果: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劝不成。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生1:“岂……邪”是古代一种反问句式,句末语气虽用感叹句,但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问。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2:“孤”“卿”两个称谓可以看出孙权对吕蒙仍是关爱有加,尽管遭受了拒绝,但孙权仍然“不死心”(笑),仍然关心爱将,仍然在打感情牌(笑)。因为“孤”是王侯的自称,也是一种谦称,而“卿”是一种爱称。
生3:孙权说话很有艺术,他继续让步,“但”“耳”可见,“但”是“只是”的意思,降低学习难度,缩小学习范围,“耳”是委婉语气。
生4:“涉猎”只是粗略地阅读,指出学习方法,“见”“往事”,指出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了解历史”罢了!
生5:“卿言多务,孰若孤”用比较法,且反问对方,让对方的推辞无法立稳脚根,从“孰”“若”这两个字中看得出。
生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己读书情况指出了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的好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利”。
师总结:孙权二劝,劝得“有理”“有情”“有利”,循之善诱,言辞恳切,充满关心爱护之情。
结果:蒙乃始就学。“就”字文笔简略,体现了“劝学”成功。
3.吕蒙就学后成效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生1:一个“及”字将故事情节由“孙权劝学”过渡到“鲁肃赞学”,省略了学习过程,可见作者选材精妙,布局合理。
生2:“大惊”写出鲁肃再见吕蒙时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变化之大。
生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语言描写中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体现出学习的重要作用。
生4:“卿”和“吴下阿蒙”两个称谓词的对比,体现了鲁肃对吕蒙的调侃是又爱又敬。
师总结: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识有了进步,“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吃惊到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1:“三日”这一词可见,时间能够改变一个人,当然,在流逝的时间中不只是留下岁月痕迹——容颜的改变,更要为“士”,那就是成为读书人,去学习。
生2:从“更”“刮目相待”这两个词中看出要用新的眼光看人,这句话出自吕蒙之口,可见吕蒙的自信和底气,发自内心的底气。
生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的调侃,“大兄”是一个敬词,对朋友辈的敬称,体现了对鲁肃的尊重,同时“见事之晚乎”,也不乏幽默,可见吕蒙的几分自得之情。师总结:吕蒙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他“就学”后的巨大进步,从这一语言描写中看出吕蒙的自信、自得和底气。
(3)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生1:“拜蒙母”“结友而别”两个动作描写,直接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敬佩,从侧面衬托出吕蒙学识长进惊人,也突出了孙权善劝。
师总结: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现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全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体现了孙权的善劝和吕蒙的学有所成。
4.结合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自怎样的形象?
(1)生讨论
(2)明确:
孙权:关心部下,好学、善劝。
鲁肃:敬才、爱才。
吕蒙:听劝、好学。
三、合作探究
1《.孙权劝学》带给你哪些启示?可以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的角度考虑。
(1)学必有所得,只要学习,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2)学习与年龄无关,没有适合读书的年龄,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读书、学习渗透日常生活之中。即使到了吕蒙的年纪,事物繁多,只要勤学、善学,也一定能够大有长进
(3)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坚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与事物。
(4)劝导他人,应该讲求方式、方法。既能以情动人,还能以理服人。
(5)对于他人好的、有效的建议,应该广泛吸取,并付诸实践。
(6)不能骄傲自满,对于朋友的巨大进步,惊人变化,应该由衷赞叹,保持风度,敬才、爱才。
2.从写作的角度,谈谈此文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记事精炼
此文言简意丰,语言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上文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分析就是强有力的证明;再者,从人物对话描写和叙事交代的简练中也可见一斑,一个“就”字,交代了吕蒙的学习情况。一个“及”字,从吕蒙的学习情况,直接过渡到下一情节,可谓一字值千“金”,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炼之处。
(2)详略得当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劝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文章的详略处理是根据文章的主旨表现需要确定的。
四、拓展延伸
(一)请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知识就是力量。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1.填空
(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炳烛之喻。
2.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
此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描写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进步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课下适量阅读《资治通鉴》其他篇章:感受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的文化魅力,为两周后阅读收获随笔作准备。(可从内容、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启示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