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5 19: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比如在《自相矛盾》一课中的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话,发现其前后说法的抵牾之处,从而提出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假设,使卖者无言以对。课文后面还编排了有关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课后题,“交流平台”进一步强调了解人物思程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梳理了课文中的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先分析具体情况,再选择适合的办法解决问题。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是围绕人物表现来了解人物内心和特点,在本单元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显然又提高了要求,课文的学习从内容层面进入思维层面,对人物的分析不能只是宽泛的感受,而是要从课文中找到描写人物言行、描述客观条件的关键语句,从中得出关键信息,以此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创设情境,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能选择不同的角色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创设情景,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相矛盾的例子,并说出解决的方法。这则寓言故事,讲述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相互抵触。
《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可以抓住楚人及问者的语言来推测思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从问者的这句话可知,他抓住了楚人夸耀“无坚不摧之矛”与“无物不陷之盾”不能并存的矛盾,问出的这个问题,使得楚人“弗能应也”,从中可以推想出问者的思维过程。
针对《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分 2课时完成,在单元预习课上解决好词语突破以及课文的读通、读顺,在精读引领课上去达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的读懂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学以致用,让思维的火花照亮昨天、今天、明天。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 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 4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创设情境,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能选择不同的角色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相矛盾的例子,并说出解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猜画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课!
2、回顾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引出课题------文言文《自相矛盾》
3、出示矛、盾图片,谈了解,走进这篇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检查“鬻盾吾盾弗能夫”等字词预习情况。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文言文。
2.结合上学期学过的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顾“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边读边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3.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学生自由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三、精读课文,设疑启思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热闹的街市上。在这热闹的集市上,发生了怎样的事呢?请你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我们再来看这个人做了什么事。坚这个词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的?(用组词法来理解“坚、利、应”的意思。)
吾盾之坚
坚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3.楚人是如何叫卖的呢?谁来帮他吆喝吆喝?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此时的你,站在人群中思索片刻,你会问道?
4.这一问,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借助插图了解句意。理解“弗”的意思。课件出示:其人弗能应也。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叫卖者此时的尴尬和窘态,你最想用哪个成语形容他?
5.楚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课件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立:联系上文。
四、品悟矛盾,读文知理
1. 讲述故事,感悟寓意接下来,我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四人小组内小组先分配人物角色(楚国人、围观人),想象当时叫卖的场景,楚人和围观者的神态、动作或者心理活动等,把故事表演得更生动。然后,请两个小组上台表演。注意温馨提示。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3)联系当今生活中,谈谈自相矛盾的事例。
五、理解故事,熟读成诵
1、读懂故事,再读课文;
2、尝试背诵。
六、拓展阅读,思维提升
1、拓展主题丛书中《滥竽充数》,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
2、谈读完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今后继续走进文言文寓言故事,读故事、明道理。用智慧引领今后的生活。
【板书内容】
自相矛盾
矛 盾 说话做事 前后一致
锋利无比 坚不可摧
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课后反思
《自相矛盾》是一篇古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寓言所蕴涵的道理简单明了,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在上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从图片认识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所以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学习气氛就比较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整堂课充实紧凑。同时也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比较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让我看到了班级中平时学习较差学生的潜力。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启发。投其所好设计教学过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多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初读,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学习新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学字音,课上挑战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我带领学生有层次地递进读课文,明确读音,在文中把需要停顿的地方做好标记,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这时,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后注释读懂句意,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 注重语气。抓住朗读。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应切实做好朗读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积累一点学习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课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是:
1、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够开阔。
2、对于学生的课堂生成,不能从容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