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期末考试 语文 答案
1.【答案】B。(A“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错,曲解文意,从原文“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可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的“终点”都是归于“平淡”,是殊途同归的。C“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错,以偏概全,从“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可知原文只是说“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但并没说明它们成为了当时诗歌的主要题材。D.“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错,未然变已然,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可知,原文只是说“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并不是“最终形成了”。)
2.【答案】B(“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错。)
3.A(A.这句话是“文以气为主”的生动比喻,指出文章的气势和言辞就好比水与物的关系,只有文章气势旺盛,语言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才会适当,所以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B.这句话是说三十岁时气血太旺,看到不顺眼的事就会愤愤不平。六十岁时则上了年岁,身体衰老了。C.这句话中的“气”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性的东西,是古代哲学名词,此项也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无关,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D.这句话虽指出了写文章“气”很重要,但还是不如“意”的主导地位,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
4.【参考答案】①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后逐步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②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③靖康之变后,乱离之苦、家国之思等涌现到包括江西诗派在内的诗歌题材中;④南宋后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每点1分)
5.【参考答案】材料一指出要反复研读,用心学习,内心领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多读书,多学习,“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2分)
材料二指出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见识窄小和因循守旧是不会写出好东西的。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2分)
6.【答案】A。(“放电似地”表现了鱼的光彩,“芭蕾”表现的是鱼的鲜活,而不是“肥大”)
7.【答案】B。(“鱼鹰与鹰帮的对比”无。)
8.【答案】①与前后文中多次提到的年龄相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2分)②将年龄的“老”与行动的麻利形成鲜明反差(对比),突出体现了鹰户们老当益壮、高强度劳作的生命活力。(2分)③为下文写鹰帮的终将消失做铺垫,隐含着作者的忧愁。(2分)
9.【参考答案】①这是鹰户的吆喝与呼叫,是对鱼鹰战斗精神的激励。②此起彼伏的吆喝与呼叫体现了鱼鹰和鹰帮的协作精神。③持续不歇的吆喝与呼叫是鱼鹰和鹰帮持续生命力的强大释放。④吆喝声隐含着作者对鱼鹰和鹰帮逐渐没落的忧思。⑤吆喝与呼叫是对生命虽已老去但生命力依然存在的坚定信念。(前四点每点1分,最后一点2分)
10.【答案】AC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
11.【答案】C(A.正确。句意:统一天下。/天下统一。B.正确。大概因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D.错误,词义相同。D.正确。取舍;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句意:做到取舍有序。/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错,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可知,他们之所以灭亡,灭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故选B。)
13. 【答案】
(1)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安定混乱、生存灭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出人”,超出常人;“治”,国家安定太平;“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审”,周密。)
(2)秦王对自己的功劳感到满足而不求教于人,犯了过错却不改变。二世接受了这些,沿袭却不改变,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足己”自我满足;“过”,犯错;“因”,沿袭、承袭;“重”:加重)
14.【答案】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③虚心纳谏,闻过则改。④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知,要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
15.【答案】D(A.意思阐述和诗歌相反;B.语言风格清丽典雅错,应是含蓄庄重;C.并非认同,而是讽刺)
16.【答案】白诗:作者通过写“黄金何日赎峨眉”表达昭君急切的盼归之情,通过 “莫道不如宫里时” 写昭君自诉美貌依旧,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昭君等流离他乡的人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贪恋女色(或无情)的委婉批判(3分)。
刘诗:作者引用陈平和贾谊献计的典故,又借昭君之口直言“汉家长策在和番”,表达了作者对和亲政策的不满与批判(3分)。
17.【答案】(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6)(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答案】B。( A.奋,振奋/害,嫉妒;C.离,同“罹”,遭受/蒙,继承;D.①本,探究/引,牵扯)
19.【答案】B。(A. ①爱,吝惜③赢,担负;C.②详,同“佯”,假装;③嫉,痛恨D.①函,用匣子装。②让,责备)
20.【答案】B.均表目的。(A.①②助词“的”,③代词;C.①祈使语气,②、③代词;D.①通过,②趁着③于是。)
21.【答案】C(俳优和相声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是二者不能简单画上等号。)
22.【参考答案】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的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分析画波浪线句子,提炼出主干句“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真正阅读者”,“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都是“真正阅读者”的定语,可将此定语剥离开来,分为三个短句:“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和“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根据句意通顺且句意不变的原则,最后可得:<>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的目的。
23.【答案】
①他们知道自己还需要阅读
②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提供的部分功能
③仍然能提供给我们资讯
解析: 第一空, 由前文读书的话题和“这样是不够的”的提示语可以推知。
第二空,根据后面“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可推断,这里主要想表达电视取代了书本的一些功能,再由句式特点来分析,此处可填入“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提供的部分功能”。第三空,此处主要想表明收音机的特点,且前句明确有“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的表述,也就是说我们手头在做着事,仍然能听到收音机里的信息,故可填入主“仍然能提供给我们资讯”这样的句子。
24.【答案】①声名赫赫(声名显赫、闻名遐迩)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等
25.【答案】C、特殊含义。解析:A 表强调 B表特殊称谓 D表引用
26.【答案】①杜甫其他诗体②抒情基调③心情轻松(欢愉)④轻松诙谐(幽默风趣)⑤别趣
【译文】
材料一: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正认为军备可以不再使用,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使秦朝的江山灭亡。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材料二: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哈三中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期末考试 语文 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分钟,分值为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
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
“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
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 25人中除陈师
道以外,只有少数人的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
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
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上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
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
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
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
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
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
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
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
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
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
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
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
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 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
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
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
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
高二语文 第 1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
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
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
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
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
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
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
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
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
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
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
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
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
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
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
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
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
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
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
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
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
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
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
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
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
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
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
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
(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
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
高二语文 第 2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B.黄、陈去世后,受两人的创作和严酷政局的影响,再加之当时诗歌基本定型,江西
诗派乃至整个诗坛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C.“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
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
D.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
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
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B.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也是此时被
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C.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
D.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和以生活、情感作为表现对
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2分)
A.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B.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
C.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D.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4分)
5.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分别体现了黄庭坚什么样的创作理论或方法。
(4分)
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
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
之于笔墨间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
①
与旭日一起,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 ,每
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
木上站着鱼鹰,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腋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
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个六十岁上下
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或蓝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
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
高二语文 第 3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终于停船,解缆,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们不经
意间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嗉子。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
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嗬嗬嗬嗬……啊啊啊
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
②
静悄悄的独山湖 刹那惊醒。
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
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这是对百十只鱼鹰战斗精神的呼唤。
劳动开始了!
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跃起,收身,箭一
般射进水里,此入彼出间,鱼鹰们的大嘴与伸缩力极强的嗉子里,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
鱼。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鱼尾就会在鱼鹰的嘴巴上甩动着、摇晃着,还带着湿淋淋的湖
水,水珠上就闪着阳光碎成的星星,眨个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汉子们,早已成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
子前倾,昂俯有致,一划一收间,像极飞翔时的俯冲。随着昂俯划收,小溜子便像流星
般向着噙满鱼的鱼鹰冲去。或从船舷顺手牵鹰,或抄起竿头缠有网兜的长竿,迅速将鹰
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嗉,三两条小鱼或一条七八两的半大鱼就会吐进
船舱里。
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
原本静悄悄的湖,此呼彼应,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
最是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
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
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其中必有门道。仔细观察,其景象紧张异
常。两三只或三四只鱼鹰,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处:眼睛或呼吸用的腮处。还
能心照不宣,团团围定,轮番进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
这时,我才后悔将其当成家鸭的念头。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
几乎就在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
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
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这
③
样的大鱼,一般是微山湖 闻名全国的四鼻鲤鱼,铜钱般大小的鳞放电似地闪着光彩,
而金黄血红的尾巴犹如独脚,弹起身躯跳着鱼之芭蕾,敲击得船舱“嘭嘭”如战鼓在
叫。这时的摇桨者,并不稍怠,又将身子俯压着飞翔一般,快速地摇向新的目标,只是
眼梢扬起着收获的喜悦,而紧抿的嘴角还凝着战斗刚刚开始的庄严。
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这种热火朝天
之外。他快捷而匀速地摇着船桨,在鱼鹰与众小溜的外圈转悠,满脸的皱纹每一道好像
都是一只眼睛,能够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
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
高二语文 第 4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小溜子。开铁壳机动船的小伙子屈云华小声告诉我们:他的压力比谁都大。
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
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
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
我。我记下了这些鹰户:屈庆纯六十一岁,李居连六十二岁,熊光和五十八岁,李喜云
六十六岁……不仅下午还要继续上午一样的强力劳动,明天、后天更是日复一日,从农
历的十月直至来年的农历二月,五个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一旦回到家里,晚
上睡觉双手都无力上举脱掉身上的毛衣。这支鹰帮的渔民们,已是四辈结合在一起,生
生世世与这片湖、与这些鹰为伴,不离不弃。屈帮主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等到他们真
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鹰帮也就会绝迹了。满脸纵横着深的皱纹的屈帮主说:“苦不怕,
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闲上六七个月(天一热,鱼活跃了,鹰就逮不住鱼了)。闲的这些
日子里,全靠买鱼来喂,可是上边每年每只鹰还要征收八十块钱的管理费,小青年谁还
愿意干这个营生?”
会有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船舷上站满着也在歇息的鱼鹰的群溜,就会静静地
移过来。二十多条大鲤鱼与半舱银色的草鱼,就被分别装进大筐过秤,大鲤鱼四块钱一
斤,半大草鱼两块钱一斤。望着称秤与一张张点清七百二十元票子的过程,让我想起家
乡开镰割麦时的喜悦与怦然心动。加上下午近四百元的收获,鹰户们这一天每人分到了
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
时辰。夕阳就枕着不高的独山,静静地落着,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
明天,这片静悄悄的湖上,还会响起激动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
嗷嗷……--哟哟哟哟......”的吆喝声么?
等到微山湖上的鹰帮消失的那天,这些已经老得干不动的曾经的鹰户,还会爆起星
星点点的生命的火花来么?
相信,点起这火花的必定是这与生命共始终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
嗷……哟哟哟哟……”
(有删改)
【注】①小溜子:方言,小船。②独山湖:在今山东微山县,取湖中独山为名。③微山
湖:位于山东微山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放电似地”“鱼之芭蕾”“战鼓”等词语突出了微山湖鲤鱼的肥硕,衬托了渔民
收获时的欢欣与喜悦。
B.“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否定了将鱼鹰当成家鸭的想法,写出了鱼鹰凶悍的
一面,表达了对鱼鹰的赞叹。
C.文章写鹰户收工时,用夕阳“静静地落着”渲染出了落寞的景象,“将自己的血洒
了一湖”更是充满了象征意味。
D.本文以时间串联文本,记录了山庄村的鹰户们“出发”“劳动开始”“休息”“收
工”这一天的捕鱼生活,内容丰富鲜活。
高二语文 第 5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对鱼鹰和鹰帮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通过“我”的震撼心
理来衬托鹰帮捕鱼时的激情。
B.文章善用对比。既有纵向的对比,如“我”对鱼鹰前后看法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
比,如鱼与鱼鹰的对比,鱼鹰与鹰帮的对比。
C.本文写人注意点面结合。如写鹰帮的渔民们意气风发的战斗是“面”,写帮主屈庆
金看似超然于外实则统筹全局为“点”。
D.本文善于描写场景,如写开始劳动的场景,运用传神的动作和恰当的比喻将捕鱼的
场景写得血脉贲张,很有感染力。
8.文中画线句,作者详细罗列了鹰户的年龄,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9.“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
文章揭示其多重意蕴。(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
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
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
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
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
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
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
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
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
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
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
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
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
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
高二语文 第 6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
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
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唯积至诚 A 用大德 B 以结乎天心 C 使天眷 D 其德 E 若慈母之保赤子 F 而不忍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统一,这与《阿房宫赋》 “四海一”中的“一”字词义相同。
B.盖,大概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盖”词义不同。
C.制,制服,这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制”词义不同。
D.去就,取舍,这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
虑不够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
忠尽智纠正主上。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
亡国的道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2)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14.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3
分)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小题,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① ②
六奇已出陈平计 ,五饵曾闻贾谊言 。
高二语文 第 7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陈平计: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②贾谊言:汉文帝
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并控制单于。
15.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诗写大汉君王一直在思念着昭君,并且派遣专使准备好黄金去探问昭君的状况。
B.白诗语言浅易平实,如“莫道不如”等词。刘诗则清新明丽,如“敢惜”等词。
C.刘诗擅长使用典故,“陈平计”与“贾谊言”等表达了作者对两人才华的认同。
D.白诗与刘诗中均用到“妾”字,可见两诗三四句都借昭君自述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16.《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请分析
这两首诗是如何各自“出己意”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8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指出《离骚》描
写的事物虽平常但意旨博大,事例浅近但表意深远。
(3)在《屈原列传》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对《诗
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
(4)《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
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5)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后威慑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秦论》中贾谊认为,九国之师各有顾虑,谁都徘徊不敢前进,这使得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纵就这样解体了。
(7)在《伶官传序》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诫北
宋王朝的执政者要防微杜渐,不要沉迷钟爱之物。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部分(26分)
18.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娴.于辞令(熟练);②奋.六世之余烈(奋起);③争宠而心害.其能(迫害)
B.①秦人开关延.敌(迎击);②空以身膏.草野(滋润);③揭.竿为旗(举起)
C.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②犹离.忧也(离开);③蒙.故业(蒙受)
D.①抑本.其成败之迹(还原);②虞常果引.张胜(牵拉);③其文约.(简约)
1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②屈平既绌.(罢免);③赢.粮而景从(获取)
B.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②绝.不饮食(断绝);③平伐.其功(夸耀)
高二语文 第 8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C.①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②乃令张仪详.去秦(立即);③屈平既嫉.之(嫉妒)
D.①函.梁君臣之首(缚);②如惠语以让.单于(拒绝);③今得杀身自效.(献出)
20.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明道德之.广崇;②废先王之.道;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①举贤以.自佐;②因留怀王,以.求割地;③以.弱天下之民
C.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幸蒙其.赏赐;③陵见其.至诚
D.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②因.利乘便;③因.泣下沾衿
21.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
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搢绅,也做“缙绅”,“搢”指插,“绅”指士大夫的腰带,“缙绅”原指插笏于
带,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俳优,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即今天的相声。侯宝林在《我和相声》中
说:“相声的历史,要从古时候俳优讲起。”
D.赦,中国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常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
太子或遭遇大天灾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3小题。
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
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
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的真正
阅读者。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收音机、电视没有出现以前,许
多资讯与知识也是从口传或观察而得。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
不够的, ① ,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
是电视, ② ,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
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这使得新闻事件极具
代入感,信息变得形象生动。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
车)的时候, ③ ,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
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
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
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3分)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25题。
最近,从高职院校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的“90后”女教师邢小颖火了。
2014年,在实习中已获得清华认可的邢小颖,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从陕西工
高二语文 第 9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
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高职毕业也能去清华当老
师,教比自己学历高的学生,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道理,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可以飞出德才
兼备的“金.凤.凰.”,而 ① 的学校也可能出现不堪重用的庸才。
古往今来,“学历”不高但能力超高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对于这样的人生样本,往
往心存敬意。因为“出身名门”者毕竟是少数,众多平凡的人,都面对着残酷的现实。
邢小颖在清华实习阶段只争朝夕抓实操、对着空气讲课的刻苦,让我特别感慨。多
年前,20岁的我在中原地区一家地级日报社的编辑部实习,那时作为部队选派的战士报
道员、一年前的梦碎高考者,我并没受到太多重视。但我深信勤能补拙,除了 ② 地
苦读,我还经常一个人骑辆破自行车到处找新闻、采访,在编辑部老师登门指导下,其
中一篇文章荣获了报社征文三等奖。10多年之后,我转业了,在仅有高中文凭的情况下,
参加该报招聘,被破格录取。
2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5.下列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词标点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亿万人民一条心,把一个个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B.“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C.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26.根据下面的文段,完成关于“杜甫七绝”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 10个字。(5分)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
浅狭的藩篱,但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
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
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心情轻松甚至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是考察杜
甫“别趣”的重要出发点。此外,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四、写作(60 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交叉路口,红灯亮起。120 急救车被前方按规定停车的私家车挡住。由于病人情
况危急,急救车驾驶员不断鸣笛,私家车司机见状,看准绿灯方向暂无车辆通行,果
断闯红灯左拐,为急救车让出一条通道,急救车顺利通过了路口,为抢救病人争取了
足够的时间。按照新交规,私家车接受了记 6分、罚款 200元的处罚。相关视频流传
到网上后,广大网友积极点赞,呼吁取消处罚,并广泛征求应急处理方案。交警收到
网友反馈后,通过查看监控录像,特事特办,马上取消了对私家车司机的处罚。
在这支共同谱写的“爱”的协奏曲中,私家车司机、交警、网友,你对谁的感触
最深?请综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 第 1 0 页 共 10 页
{#{QQABZYYEggCgQhBAABgCAQH6CAMQkBECCAoGBAAIoAAAQAN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