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练习题
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瘫痪(tān) 整宿(xiù) 祷告(dǎo) 并蒂(tí)
B.憔悴(cuì) 荫蔽(yīn) 干涩(sè) 诀别(jué)
C.嫩芽(nèn) 涟漪(qī) 拆散(chāi) 絮叨(xù)
D.菡萏(dān) 匿笑(nì) 磨蹭(ceng) 霎时(shà)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待弄 竟然 笑柄 喜出望外
B.煎熬 裁缝 沐浴 暴怒无长
C.雪骤 捶打 沉寂 各得其所
D.花瑞 莲蓬 烦密 水波粼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讲解员细心的提示下,参观者才恍然大悟,并纷纷感叹现代科技的唯美与奇妙。
B.升入中学以后,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比以前更加苦心孤诣地学习,很多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中国的民营经济终于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潮中浴火重生,成长壮大。
D.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林的篮球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修改:删除“正在”。
B.五一劳动节快到了,学校决定举办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征文。
修改:在“征文”后加“活动”。
C.春天的城市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修改:把“成为”改为“是”。
D.通过开展“节能环保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的低碳意识进一步增强。
修改:删除“通过”或“使”。
5.在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林晓梅同学深情地赞美了自己的母亲。请你参照画线的文字,展开联想、想象,仿写一个句子,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3分)
我微微睁开双眼,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那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那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那是 。
6.请你参加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5分)
(1)【活动一 交友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交友的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伯牙绝弦、管鲍之交……(2分)
请概括自己的择友标准,并写出一句与之相关的名言。
(2)【活动二 交流会友】假设你和小明同是乒乓球爱好者,老师安排你与小明同桌,你很想与他交朋友,你会怎么和他说呢 (3分)
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回答问题。(15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解词(4分)
① 骤( ) ②差( )③舍( )④顾( )
8、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9、“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10、友人心理变化的两个字是: , ,变化原因是: (3分)
11、 《陈太丘与友期 》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2分)
(二)阅读《散步》,回答问题。(15分)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3分)
13.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14.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15.阅读第⑥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2分)
16.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母亲的厨艺
(1)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2)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3)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凈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4)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5)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6)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7)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话。
(8)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9)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10)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17.本文以“母亲的厨艺”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时期 母亲的厨艺
“我”童年时期 ①
“我”去远方念书时 可以和饭店大厨相媲美
我们日渐长大 不减当年
如今 ②
18. 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
(2)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2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写作(50分)
21.题目:《我读懂了 (亲情、父爱、母爱、手足情)》。
要求:①从题目后的括号内任选一词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
答案
B 2.C 3.B 4.C
5.示例①冬阳对白雪的亲吻 ②明月对清泉的细语
6.示例(1)诚实守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小明,你好,我最大的爱好是打乒乓球,听说你也是乒乓球爱好者,我们以后一起运动,一起学习,好吗
7、8、略 9、(1)营造一种融洽、欢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2)交代了咏雪的背景。10、怒、惨,小孩子都懂得讲诚信、讲礼貌,我还不如孩子。 11、围绕信、礼的重要来说即可。
12.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3.⑴“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⑵“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
14.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15.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16.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17.①处于巅峰时期 ②大不如从前(意思对即可)
18.承接上文“我”的女儿说外婆做的菜难吃一事,揭示母亲“厨艺大不如从前”的原因;与母亲过去精湛的厨艺形成对比,更好地揭示了文章主旨。采用插叙的叙述方式,对主要故事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19.(1)“成亲”指结婚,此处用来形容煮饭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说话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
(2)“挑剔”指在细节上挑选指责,此处表现出女儿对外婆和奶奶厨艺相对比下的态度,更衬托出母亲厨艺的大不如前,为后文“我”的感伤愧疚做铺垫。
20.这句话写出了母亲们为了让儿女吃上美味的食物,甘愿为儿女改变自己,愿意为儿女默默付出。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们为了儿女默默付出的无私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因离开母亲使母亲的厨艺大不如从前而感到愧疚的伤感之情。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