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5 17:34:05

文档简介

历史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B D C D C A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A B D B B A D B
21 22 23 24 25
B C D B C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
26.(20分)
(1)(共6分)
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2分)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4分)
(2)(共4分)
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
(共6分)
意义: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促进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共4分)
同意。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潘状态。
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7.(20分)
(1)(共9分)
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9分)
(2)(共7分)
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中西思想结合。(答出3点给6分,4点给7分)
(3)(共4分,任答两点)
影响: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未能改变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其改良方案以失败告终。
(10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同阶级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来侵略势力,但受制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由于其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结论:综上所述,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具有先进思想引领的政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完全胜利。兰州市 2023-2024-1 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试题
历 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道题 2 分,共 50 分)
1.据记载,夏商时已存在“就地封爵”的册封政策,到周初则实行“封邦建国”,并任命王族或功
臣到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以代天子进行统治。此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的稳固性 B.宗法原则已经得到贯彻
C.统治者对地方控制强化 D.地方诸侯的独立性增强
2.诸子百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命运不同。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舆论上不大受好评,却
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
述论述分别是指
A.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兵家思想
B.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大规模出巡,除西南外,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北、南、东南各
地区,每到一处,往往都要刻石立碑,祭祀名山大川,歌颂自己的功德。这些活动
A.是秦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朝的不满
4.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徭役,减少财政支出。武帝即位后,对
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变化说明
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 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 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5.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
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
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 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 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
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
6.唐朝德宗以后共十一个皇帝,其中顺宗、宪宗、敬宗三人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
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七人均为宦官所立。宦官权力的这种恶性膨胀反映了唐朝后期
A.皇位继承制度不够稳定 B.科举制度还不够成熟
C.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 D.专制皇权的畸形发展
7.唐玄宗后期,均田制逐渐废弛,原有的赋税制度难以为继,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780年,唐
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实行新的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
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改革措施
A.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B.增加税收名目
C.减轻农民的人身控制 D.缩小征税对象
8.原始印度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根据其教律,僧徒以乞讨为生,唐代时期佛教禅宗提
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恩则孝养父母”。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时期佛教
A.主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 B.冲击了封建政府的统治
C.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D.不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
9.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
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
A.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B.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C.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10.宋代路级政区设有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和安抚使,分管财政、司法、储粮物价和
治安边防,他们办公的机构合称为“四监司”。宋代这一设置意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官员贪腐
C.实现权力制衡 D.加强中央集权
11.宋代理学家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宋代理学家
强调“三纲”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民众文化修养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化解儒学信仰危机 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
12.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
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
期的这些举措
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促进经济发展及繁荣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13.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的政策;后有学者指出,从“海禁”、
“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及政策效果来看,即使官方政策也不是长期的“闭关锁国”。据
此可知,关于明清“闭关锁国”的认识
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
A.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理性 B.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C.缺乏相关史料数据的支撑 D.受到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
14.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
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
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A.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5.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湘军、淮军将领越来越多的出任地方督
抚,军政结合,甚至同时掌控地方财权,权力远超一般督抚。湘淮大员的崛起
A.缓解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B.阻滞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加速了君主专制的终结 D.引发了中央权势的下移
16.甲午战败后,以进化论为灵魂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以亡国灭种作警告的《中东战纪
本末》传诵海内;以日本变法为借鉴的《文学新国策》备受欢迎。这说明,甲午战败促使
A.学习日本成为共识 B.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C.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D.民族危机开始产生
17.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
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主动顺应潮流进行了变革 B.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C.清末新政主张学习西方及兴民权 D.清末新政因变革速度过快而失败
18.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出:“吾国人学术思想不进步之重大原因,乃在持论笼统,与辨理
之不明。”后来,他又说:“我们中国学术文化不发达,就坏在老子以来虚无的个人主义及任自然
主义。”当时还有人提出废儒学、灭道教、废汉字的学术主张。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具有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B.以“尊孔复古”逆流为主要斗争对象
C.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想 D.为国内学术的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19.十月革命后,时人描述:“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
力”“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说明
A.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C.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下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20.下表为中共某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内)为真正的共和国。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
21.《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初版)中对某一事件进行了描述:“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
远征……像一把烈焰,贯穿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
前都决不承认失败。”这一事件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
22.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洲国政权选派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向他们灌输亲日思想,
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据此可知,日本的这一侵
华政策
A.确立了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占领 B.已经全面转向思想渗透
C.带有强烈的“以华制华”色彩 D.改变了日本侵华的目标
23.1938年 2月,晋察冀边区政府颁行“二五减租,一分减息”的政策,规定地主的土地收入一律
照原租额减收 25%,债主的利息收入一律不准超过 10%。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
A.边区土地革命的深入 B.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C.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D.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4.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提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
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依据这一方针,
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是
A.孟良崮战役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等活动,其共
同目的是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解除封建土地束缚
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D.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
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
掌控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
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
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
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
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
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材料二 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
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
了一体化的新进程。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
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
及人口密状况的报告,与 500 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 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 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4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的意义。(6 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亚当 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
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
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
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
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
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
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
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
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
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
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
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思想的特点。(7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4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反抗帝国主义不断扩张,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
放的历史;就是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
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
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
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阐述对材料观点的理解。(选取的观点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
的。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结论精炼)
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DYYEogCoQAJAABhCAQW4CAIQkAACACoGgBAMsAIAgQN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