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宋明理学(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19 19: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一、三教合一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
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
经济;
★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①佛教盛行 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
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
第一古刹”。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
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
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
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
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
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
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
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
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②道教在民间传播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①佛教盛行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
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
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
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
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
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一、三教合一②道教在民间传播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
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
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三教合一时期一、三教合一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
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
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
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
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就算言论不当,
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 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
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
为时尚。二、程朱理学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
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
(1032-1085)、程颐(1033
---1107)兄弟二人。 朱熹(1130--
1200),南宋著名
思想家。宋代理学
集大成者。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
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二、程朱理学 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将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对“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存天理,灭人欲”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朱理学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
(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①“理”是世界的本原③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②“存天理,灭人欲”小结: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4.程朱理学的发展:◇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依据的教科书◇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
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学术思想影响海外二、程朱理学 陆九渊(1139-1192),号
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
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
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
“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
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
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
派”。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反省内心”以求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
“心学”。☆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
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
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
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
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
人。 三、陆王心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致良知”★“知行合一”三、陆王心学 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内容相同:★“纲常伦纪,即为天理”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
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把握“理”的途径不同: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格物致知(外在)内心反省(内在)儒学的新形式;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理”;唯心主义;继承孔孟的“仁”“礼”。?可取:
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
③因循守旧 ④重利轻义
⑤重礼轻法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学习延伸 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A、放弃儒家思想
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
加以完善
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
新思想巩固练习:DC 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以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C (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010·广东文综)“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CC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
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C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
A、朱熹 B、程颢、程颐
C、李贽 D、王阳明B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
A、理学 B、心性学
C、心学 D、理气论
C 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
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ACC儒: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社会
佛: 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未来
道:为老年时的祈求
“长生不老”
人生格物致知:探究事物(世界)的本原
而得到其中的知(理)重要概念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判断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先产生1、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2、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①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②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
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消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2、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①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②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③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