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中国古代第一才女
端
庄
其
品
清
丽
其
词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
她不仅能写出婉转哀愁的闺中之作,也能写出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气魄雄浑的诗句。
李清照
知人论世。
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赏析诗蕴。
体味音乐美、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学习任务
1
2
3
4
诵读词作,深入体会词人的愁情。
吟咏诗韵。
读准字音,读出节拍韵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知人论世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她的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善于以新颖的形象抒发情感,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
南渡 内容 风格 代表作
前 少女、少妇 时期的生活 闺情(离愁) 清丽婉转(闲愁离愁) 《如梦令》《醉花阴》 《一剪梅》
后 思夫 思乡 思国 怀旧、悼亡 沉哀凄苦 (浓愁哀愁) 《声声慢》《永遇乐》《菩萨蛮》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她在历经山河残破、故土难回、家破夫亡、孤身漂泊等一系列打击和折磨后,和着血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声声慢》。
写作背景
朗读词作
初步感知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1: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涵盖内容
突出主旨 愁
升华意境
分析意向
体味愁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2: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愁之深、愁之重的,又是如何表现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淡酒:
本想借酒御寒,可酒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让人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酒+风,心冷愁深
淡酒——祛寒——无饮酒的意趣
怎敌——风急——被冷风吹醒,
想用来麻醉却不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旧雁过:
雁为信使,鸿雁传书,令人想起远方亲人。
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雁,也许是当年为自己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而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结论:雁象征离愁别恨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黄花:
若黄花盛开——乐景哀情——反衬凄苦忧愁
若花残叶败——以花喻人——正衬凄苦忧愁
结论: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梧桐细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分析意象体味愁情
淡酒——无法消愁
晚风——徒增无奈
旧雁——触目伤怀
黄花——倍感孤单
孤窗——独守凄凉
梧桐——寂寞之感
细雨——愁绪无边
黄昏——长夜难熬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名句
融入意境
思考3:语言上有何特点?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特点:运用叠字
作用:
1)具有音乐美、音韵美
2)营造了冷静寂寥的氛围
3)强化孤独凄凉之感
4)奠定本次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为后文做铺垫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孤苦无依
寂寞冷清毫无生气
凄苦无告凄凉悲苦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最难将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酒不解愁,见雁生愁;黄花触愁;梧桐引愁;细雨似愁;黄昏独愁;黑夜蓄愁……
思考4:词人愁情为何“最难将息”?
延伸思考
体味愁因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5:请结合李清照生平及其写作此词的背景,谈一谈此“愁”是缘何而起的?
总结
丧夫之痛 流离之苦 晚景之凄 亡国之恨
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等这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渲染,营造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抒发了家破夫亡、自己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生活的愁苦惨痛。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李清照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1.抒情造境,情景交融;
2.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3.造语清新,蕴藉深挚。
本词的写作特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比较:这两首词在写作上有何异同点?
相
同
点
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节令上:秋天 花 雁
情感上:通过写景抒愁情(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善用口语,推陈出新——显现本色美。
不
同
点
①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憔悴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写出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雁
《声声慢》用典写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一剪梅》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②一般抒情两种愁怀
两处闲愁——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甜蜜的相思之愁)
怎一个愁字了得——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哀 怨)
一往情深传千古,两处闲愁结同心。
梧桐更兼细雨,冷冷清清送归雁
淡酒难消浓愁,惨惨戚戚对黄花
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另一个相对的流派是豪放派。
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派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优点:
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节,反映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感彩,其文藻唯美,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缺点:
1.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家饱受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绘较少。李清照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人的整体感觉太过悲凉。
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优点:
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缺点: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区别/流派 题材范围 所表达的感情 感情表达的方式 表现方法 对音律的态度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大至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冲口而出 以铺叙、直陈为主 敢于突破、不受束缚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 李清照 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多局限所谓“艳科”之范畴 儿女之情、离别之思 回环吞吐 多用含蓄委婉、蓄藉比兴的表现手法 严守格律,重视音律谐和,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