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识到母爱的无私。
3.结合课文内容,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文中的两份账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说一说你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或准备做什么事。
明确阅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边听边想: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要求为:a.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c.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认真读课文,把两份账单多读几遍,对比着思考三个阅读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1.先提出你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如,词句方面:“报酬”“款项”“如愿以偿”“蹑手蹑脚”“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说?内容方面:课文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做题目,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妈妈的账单算账单吗)
2.出示两份账单。
儿子的账单 妈妈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 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 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 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0芬尼
共计:0芬尼
a.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份账单,看你能否解决自己的疑问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报酬”就是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酬劳,比如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项”就是每一个项目多少钱;“如愿以偿”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国货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不弄出一点儿声音;“小心翼翼”是特别小心、认真)
b.根据两份账单来汇报你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小彼得开出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并开列一份特殊的账单,使小彼得将钱还回的事情。
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3.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把自己分别想象成小彼得和母亲,在看到对方的账单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妈妈:真没想到,我的小彼得会给我开出一张账单来。他懂得了要劳有所获,但是他还不明白什么叫爱的奉献,世间有些情感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批评他吗?教育他吗?不,我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彼得:啊,我得到钱了,真是太高兴了!怎么,妈妈也给我开了账单?“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吃喝”这该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还有妈妈在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那样的慈爱,她付出了多少辛劳,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回报的,可妈妈只写了“0芬尼”。妈妈,我明白了,亲情是无价的,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我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妈妈,我错了,我要把钱还给您,您还会像原来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吗)
讨论深化
1.课文为什么以《妈妈的账单》做题目?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
2.若给课文换个题目,你想换什么?(如《爱的账单》《无价的账单》《可贵的账单》《无法偿还的账单》等)
随文练笔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想一想她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桌间说一说,再写下来。
《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之二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这个对话的过程更加流畅,充满精彩,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间的共鸣点。唤醒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本课的教学,力图实践这个理念。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
2、学习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补充妈妈的账单,对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检查反馈
1、揭题直接导入。提醒“账”的写法,释“账单”。
2、初读课文,随文关注生字词,用符号圈出来,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3、提醒同学注意难写的字词,难读的语句。
4、默写:“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
(二)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说得比较详细。
2、引导运用默写的三个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简练。
3、随机引导“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三)比较账单,唤醒生活的记忆,补充账单
过渡:听同学们说主要内容,都提到了课文中的两份账单,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
1、媒体出示二份账单
2、引导比较,发现区别。(预计学生会发现有如下区别:金额多少,劳动量大小,时间长短等)随机解释“芬尼”。
3、补充妈妈的账单。如果我们要把妈妈的账单列得更详细些,账单中应该列些什么?
教师引说:
十年的幸福生活啊!是多么的甜蜜。每一天,妈妈都为小彼得准备好干净舒适的衣服……十年的吃喝中,有一杯杯香浓的牛奶,香甜可口的饭菜……每次,当小彼得生病时,妈妈总是那样辛劳……十年来,妈妈一直是那样慈爱……
(教师在点拨和评价中随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补充妈妈的账单)
4、引导对比,体会无私、无价
这么多的事例,如果要计算金钱的话,该是多少芬尼?
而妈妈却写着“0”芬尼,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四、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1.引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2.引导补白
“读着读着”说明什么?
教师引说:是啊!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中汹涌澎湃,思绪万千,肯定也想了很多。
投影出示:
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妈妈做的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妈妈的怀抱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错……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情景写具体(放背景音乐《懂你》)
3.交流补白内容,教师随机点拨,注意适当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4.哪些语句说明小彼得羞愧万分?用横线画出。
5.反复朗读,体会羞愧和改过。
6.补充小彼得和妈妈的对话: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会和妈妈说些什么话?
(五)小结、布置作业
1.自主设计作业。学习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感受)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实在,很孝顺,也很感人。老师只想给你你们的温馨作业前加上一个期限,那就是一辈子。
课后反思:
1.通过教师的引说,学生很快进入生活情景,“妈妈的账单”补充得很精彩,并且大都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
2.本节课的亮点是唤起了学生自己生活中的记忆,所以在补白账单和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很有感情,内容形象丰富且具体。
3.三个默写的词语,为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提供了帮助,对孩子有一定难度,以后类似概括主要内容的教学片段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要注意引导,降低难度。
《妈妈的帐单》教学实录之一
导入:
师:昨天老师给你们发资料,你们有没有预习?预习过的请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没有预习的同学认真听,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
师:读得很流利,但读的时候有一些错字,谁听出来了。
生:纠正错字。
师:多音字“得”。还有吗?
生:继续交流。
师:看来咱们同学都能把它读出来,没有拿到资料的,快速把它读下来。
生:读。
师:咱们同学们有一个好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写。你写了什么?
生:我写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此生交流主要内容。
师:你刚才写了什么?
生:我在想……
师:边读边想很好。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妈妈和孩子关于帐单的一个小故事。
出示帐单。妈妈为什么写了“0芬尼”,妈妈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交流。
师:谁来说?
生:妈妈觉得小彼得是自己的儿子,妈妈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师:那么小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怎么样的帐单?出示课件。
生:读帐单。
师:我把这两个帐单放在一起,同学们比较一下。自己看一看,你有什么想法?
生思考。
师:你对小彼得为妈妈开的这份帐单有什么想法?
生:妈妈为小彼得做事尽心尽力,小彼得为妈妈做事是应该的,而不应该开这个帐单。
生:妈妈养育孩子,孩子帮助妈妈,都是应该的,不能要报酬。
师:谁还想来说?
生:妈妈一直对他都非常好,都是理所当然的,为他父母做一些事是应该的。
师:这么多同学都认为不应该,那么小彼得为什么要给妈妈开一份帐单呢?
生:爸爸妈妈做事都是可以拿到钱,为什么我不可以拿到钱呢?
师:小彼得是个非常勤奋的孩子,他这样认为。
而妈妈为小彼得开的这份帐单,你又是怎么看的?
生:妈妈非常喜欢它,小彼得为他要钱,她没有道理对他说,而是用笔。
师:用了一个词,没有用道理,而是写了一份帐单,爱的表现。
谁还有别的看法。
生:小的妈妈很温柔慈爱。如果是别的妈妈,可能看到自己儿子开了一份这样的帐单,早就发火了,或者开一份这样的帐单,而她没有这样做,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妈妈是个什么样的母亲?儿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用一个词,可以写在黑板上。指名写。其他同学也要想。想好的就可以上来写。
生:想好的纷纷下去写。(妈妈:和蔼可亲、慈爱、体贴有责任、关心儿子、无私、温柔)
儿子:知错就改、勤劳、能干、懂事、天真)
师:你为什么这样写?从课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给我,你可以用来说服同学。
生交流
1、知错就改:因为……所以……
2、勤劳:因为……所以……
3、懂事:……(师:和前面的知错就改差不多)、
4、能干:(师:和勤劳一样)天真:……
师:妈妈这里温柔……
师:小彼得开了一份帐单应不应该?再来思考。
生:思考。
生交流:不应该,应该为大人做事。
师:想想你自己,平时和妈妈做事有没有讨价过?
生:每次洗碗,就为妈妈要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为妈妈做了事,就得要报酬。
师:在课堂上认为妈妈辛苦不向父母索取报酬,而回家就要报酬。
生:现在就不这样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妈妈帮我做事我自己不做事还要向妈妈要钱,这是不对的,也就就没有生活能力了。
师: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赞同,我们一会再说。
生:很小很小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想爸爸妈妈都有工资,而我自己也应该有些工资。
生:做些事还不如做些事。
生:妈妈爸爸做事钱很不容易,我不能要钱。
师:都是小时候,现在有没有?()以后会不会?(因为现在懂事了)像妈妈索取一些报酬,就是不懂事吗?
学生讨论。
生:明知很辛苦却还要去要,这是懂事;
师:为妈妈送点贷要一点钱,还不如在家里看电视,这是不懂事的表现吗?(我认为送货很辛勤劳)
生:我认为这就是不懂事的表现。
师:老师也
师:跟你的父母交流一下,做事要一点报酬,你会觉得我不懂事吗?
师:推荐一本书《穷爸爸和富爸爸》,看完以后你还坚持你自己的想法吗?
《妈妈的帐单》教学实录之二
一、导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出示帐字卡片)。
生:Zang
师:是平舌音吗?
生:不是,是翘舌音Zhang
齐读Zhang
师:能不能给这个字口头组词呢?
生:记账、转账、帐单…….
师边说边板书:记账的帐单、一对母子、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20课,自由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讲述一下
评:刚开始板书是错误的,儿子——索取,母亲——奉献,这就把整堂课给框起来了.。就从孩子们谈看法开始,不要扳这个书,这非常重要。你既然这样板书了,孩子们谁还敢有不同意见啊?是不?这是给孩子们的心理暗示,以后切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多说两句以后上其他课也非常注意,很多老师的课堂都存在这样一个毛病。
总之,要让孩子们自由放飞
带着你的勉强上路
二、学习新课
师: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怎么没人举手呢?三言两语都可以啊!
生:这个故事是讲了一个小孩子,叫彼得。他经常帮助父母干活,认为应该获得一定的报酬,所以它就开了一份帐单给妈妈,索取60芬尼。他的妈妈给了他60芬尼,并且也开了一份帐单给小彼得,是0芬尼。小彼得看着妈妈的帐单感到非常羞愧,就偷偷的把60芬尼还给了妈妈。
师:你说的不仅完整,而且很有条理,真不错。
师边说边板书并出示两份帐单:儿子向妈妈索取,妈妈为儿子奉献(板书:儿子—索取 母亲—奉献)同学们,你对这对母子想说些什么?或者对他们的举动有什么看法?先和你的好朋友讨论一下,实话实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交流
生一:我想对小彼得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的妈妈为了你付出了那么多,只要你0芬尼;你为妈妈做了那么一点事情,就要60芬尼,你太不应该了。
生二:我认为小彼得这样做也不应该。我们做儿女的要经常帮妈妈干活,我就帮妈妈洗碗、扫地、洗衣服、做饭….
我看着五大三粗的男孩子问:呵呵.,你也帮妈妈做饭?
生坚持着:对哦,我帮妈妈做饭,不过做得很难吃,被妈妈骂
哈哈,同学们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我说:“一次生两次熟,你已经很了不起了,不到十岁就能做出难吃的饭。老师结婚以后才做出了不能吃的饭,没煮熟啊!”
我接着说:“老师还是要提醒你们,做饭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帮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了。”
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想对小彼得的妈妈说几句---你这个妈妈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彼得向你要60芬尼,你应该向小彼得少要点,50芬尼就好了,这样才合理公平。”
同学们又哈哈大笑,有人说:“我不同意!妈妈为孩子付出的爱是无价的,不能用钱还换取母爱的!”
生不服,但欲言又止。
我对他说:“你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吗?母爱无价!”
这位同学低声说:“同意吧!”
我重复着他的话:“同意吧!呵呵,从一个‘吧’字听出了你的勉强。带着你的勉强,我们继续学习,如果学习完了还勉强,那么还可以带回家去,带给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好朋友们,和他们一起再讨论一下,如果有了新的想法,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可以吗?”
他满脸微笑地坐了下来。
评:这个“勉强”要让孩子说的啊!把问题留在最后去,不要太早抛出来,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的这个问题,这句话依然有很强的暗示意味。
我重复着他的话:“同意吧!呵呵,从一个‘吧’字听出了你的勉强。带着你的勉强,我们继续学习,如果学习完了还勉强,那么还可以带回家去,带给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好朋友们,和他们一起再讨论一下,如果有了新的想法,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可以吗?”
评:这里的勉强意味,你抓的很好,但应该问一下孩子是否同意你说的勉强,如果是,就继续追问。如果不是,就可以过了。再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没有不同意见,你代表反方,提出反的意见:同学们看老师说的是否有道理?这样就可以继续了。
孩子,把你的眼泪留给自己
我问:小彼得面对着妈妈的帐单,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划出描写小彼得动作、神态的词语。
出示课文插图和最后一段的文字。
我接着提示:划完的同学可以先练习读一下。
指名读完后我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生回答:“因为小彼得感到羞愧万分,所以我用羞愧的语气来读。”
我说:“嗯,好的,这是你的感受。其他同学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请两三个同学读这一段,再评议。
我小结道:“账单、儿子、母亲,一个小故事。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自己和妈妈之间的小故事呢?”
生:“我学完这篇课文我很高兴。”
“高兴?能不能叫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高兴呢?”我说。
“我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帮妈妈干点活是应该的,所以我很高兴。我曾经也像小彼得一样,帮妈妈扫完地要五角钱。我想放学回家多帮妈妈干点活,妈妈每天卖水果已经很辛苦了。”
“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我由衷地说。
评:孩子有要5角钱的先例,孩子学了这课后后悔了,没有充分讨论的缘故吧?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谈谈想法 这都是先前没有充分讨论的后果,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让孩子自己形成看法后,要上升到亲情层面,让孩子自己形成判断,或者回家后再和爸爸妈妈讨论后形成看法,下节课再讨论也未尝不可。
转过身来,我顺势对一个小女孩说:“你能谈谈自己的父母吗?”
小女孩站起来眼圈发红呜咽着说:“说什么呢?我的妈妈不和我在一起,我以为她生活得很好,可是………”
说到这里她突然放声大哭,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曾经偷偷跑到学校来看望过她。我拍拍她的肩头说:"你先坐下吧,等你平静下来想说的时候再说吧!”
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妈妈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妈妈也许不能带给我们荣华富贵,但是她给了我们最可贵的----生命。”
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妈妈的礼物》。
评: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朗读没有必要,你这一个朗读指导,又有暗示的意味了。如果是一篇美文,当然朗读是需要的,但这篇不是。
面对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我该怎么做?抓住这个机会煽情?利用孩子伤痛的心把课堂上升到所谓的高潮?
我能做的,只是拍拍她的肩,叫她坐下。孩子,把你的眼泪留给自己吧,它是属于你一个人的。
评:关于小女孩,我同意你的做法,这是人道主义的做法,不可以继续追问,不可以让孩子自己揭露疮疤。孩子自己想表达是一回事,你们那些老师是残忍的不能为了所谓课的精彩就采用非人道主义的做法.
三、扩展阅读
和爱在一起
听完录音后,我说:“同学们,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够了!”
我接着导读:“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
"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生接读。
师:"给了你聪明的耳朵,
生:"让你去倾听世界;
师:"给了你一双腿,
生:"让你去走遍世界;
师:"给了你一双手,
生:"让你去改变世界。
师:"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生大声说:"够了!"
我说:"是啊,孩子们,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
评:这难道还不够吗 非常成问题的问法,什么叫够不够 你的意思太明显,你反问谁呢 这是一种道德谴责的口吻.
最后布置作业:"同学们,爱就在我们身边,很希望能永远和爱在一起,这样的感觉多好!回家后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你的家长对故事里儿子、妈妈有什么看法?如果你也给他们开了一份这样的帐单,他们会怎么做呢?当然,还可以讨论你感兴趣的或者还有疑惑的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总评---
看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看法是:
一、你对这节课是矛盾的,一方面你自己有自己的看法,但听了我的看法后,你虽然感觉有道理,但并没有真正领会,所以内心是矛盾的,因此课堂就是摸棱两可的,关键是对这篇课文的解读还没有过关。
二整堂课的层次很乱
其实,这节课的大致流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小彼得找妈妈要钱,孩子们是怎样想的?
2、妈妈给小彼得开帐单,孩子们是怎样想的?虽然是一个零帐单。
3、家庭的关系是什么?也即有亲情可以从妈妈的帐单顺着引申开去, 上升到亲情层面, 亲情问题解决了,孩子们自然会思考,思考后如还有疑问,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不就完了吗
一定要敢于放,课堂就要形成一个开放的课堂,不要在一定该与不该做文章,即使做,也不是这么直白的.
可以看出你的临机反应还有问题, 要善于抓住一些点进行追问. 从孩子们的问题中发现问题. 继续追问.让孩子们的思考更清晰.思维发展.
这是一个长期的基本功. 这是需要在平时多训练的.
这堂课暴露了你很多问题:一个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还有一个对课堂流程的把握,整堂课比较乱, 放没有放好,就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
所谓生成一定要在有意义的地方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