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颂》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黄河颂》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5 16:35: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从单元说明中,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围绕“家国情怀”选文,这些作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宣示着自己对保家卫国奉献一切的决心。对本单元作品的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章,由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创作。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诗人光未然随抗敌演出第三队来到黄河沿岸。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亲耳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重重苦难与壶口瀑布的怒涛急流,在诗人心中掀起万丈狂澜。次年1月,诗人抵达延安后,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诗歌第一节是朗诵词,直接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内容层次分明。首先,“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的反复出现,把后半部分分成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哺育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指出黄河对我们精神的激励;最后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黄河学习的誓言。
这篇文章慷慨激昂,更容易唤起七年级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胸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由于七年级学生还未学史,因此对诗歌的背景不能深入理解,针对这一学情,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
思维发展与创造: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诗歌语言美,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黄河颂》。千百年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以,黄河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因此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经常吟咏的对象,古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有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们学习的《黄河颂》就是《黄河大合唱》中的其中一篇,接下来让我们走近文本,感受并欣赏诗人对黄河精神的赞颂。
二、自读——知黄河精神
师:“文章分为哪两部分?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从课文中给的提示,可以看出文章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
(一)齐读朗诵词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赞颂黄河?
明确:因为黄河有英雄的气魄,象征着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朗读指导:英雄的气魄、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需要重读;最后一句中的“赞歌”要怀着激动、兴奋、高亢的情绪读。
再次齐读。
(二)自由大声朗读歌词
思考:文章题目为《黄河颂》,“颂”是赞颂的意思,作者都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
明确:引导学生找到“望”字统领的部分,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关于黄河特点的词语,总结这部分属于赞颂黄河的自然特点。再引导学生找到“啊!黄河!”,连续出现三次,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通过找到每一小段的重点词总结黄河的贡献:“摇篮”即黄河孕育着我们;“屏障”即黄河保卫着我们;“精神发扬滋长”即黄河激励着我们。
三、赏读——品黄河精神
过渡语:黄河孕育着我们、保卫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对我们的贡献巨大,唯有细细品读才能进一步感受黄河的精神和特点,才能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之美。而做批注是品读的重要方法之一,细心地同学已经发现,课文中给了我们几个批注,一起来看看,我们都可以从哪些方面做批注。
(一)和学生一起总结做批注的几个角度:
批注1:“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句子和思想内容的角度。
批注2:“‘望’字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有画面感”——从文章内容的角度。
批注3:“转入‘颂’,直抒胸臆”——内容和情感表达角度。
批注4:“‘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句子的语言特点的角度。
批注5:“结尾铿锵有力,庄严豪迈”——情感或朗读方式的角度。
明确(ppt显示):做批注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朗读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感受,也可以就某一处的疑问进行批注。
(二)研读赏析
ppt显示:请你对体现黄河特点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一部分:“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
预设:
①用词角度批注:“奔、掀起、结成、劈”等动词用得很好,写出了黄河一往无前、汹涌澎湃的特点,同时还写出了黄河走势蜿蜒、曲折复杂。
指导朗读:这些动词需要重读。可以通过换词的角度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如将“劈”换成“分”字,还能不能体现出黄河的气势。
②长短句角度批注:长句舒缓、短句急促有力,文章有节奏感。
③艺术手法角度:“望黄河滚滚——掀起万丈狂澜”是近景,写出黄河惊涛澎湃的特点。
指导朗读:“惊涛澎湃”急促有力;“九曲连环”需要拉长音调,读出蜿蜒曲折的感觉。
必要时教师朗读示范。
我站在高山(高亢且有力)之巅,
望(重读)黄河滚滚(重读,高昂),
奔(重读)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重读)起万丈(重读,拉长)狂澜;
浊流宛转,(拉长)
结成九曲连环(拉长)
从昆仑山下
奔(重读)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重读)成南北两面。
第二部分:“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身边扮演”
预设:
①表达手法角度批注:“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孕育我们的伟大贡献。
指导朗读:“摇篮”应轻声柔缓地读。
②人称角度批注:引导学生关注“你”这一人称,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亲切自然,仿佛黄河就在我们的眼前。(生答不出,师适当进行问题引导,如:同学们看一下“你”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指导朗读:“你”应该重读,突出黄河的贡献。
女生读: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轻缓)
五千年(重读,拉长)的古国文化,
从你(重读)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重读)的身边扮演!
第三部分:“啊!黄河!……民族的屏障”
预设:
①表现手法的角度批注:“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比喻,将黄河比作巨人,写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
朗读指导:“巨人”“伟大坚强”需要重读,且一字一顿地读。表现出黄河的英雄气概。
②“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比喻,将黄河比喻成屏障,写出了黄河保卫我们的特点。
指导朗读:“屏障”自古以来代表着军事上的屏障,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屏障,因此“屏障”二字需要重读。
男生齐读:
啊!黄河!(深沉)
你是伟大坚强,(一字一顿)
像一个巨人(重读)
出现在亚洲平原(拉长,辽阔)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重读,拉长)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重读)。
第四部分:“啊!黄河!……发扬滋长”
预设: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泻万丈”,夸张的修辞,写出了黄河浩浩荡荡的特点。
“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将黄河的支流比作臂膀,写出了黄河的气度和力量。
朗读指导:“万丈”二字需要重读;“千万条”数量词,要拉长声调;“铁的”二字重读。“发扬滋长”要渐次高昂,到最高潮。
小组读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重读),
浩浩荡荡,(一字一顿)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重读,拉长)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重读)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最高潮)
四、颂读——学黄河精神
过渡语:通过我们的品读,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黄河直抒胸臆的赞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黄河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他又是如何创作出这么一首荡气回肠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创作背景。
PPT出示创作背景: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诗人光未然随抗敌演出第三队来到黄河沿岸。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亲耳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重重苦难与壶口瀑布的怒涛急流,在诗人心中掀起万丈狂澜。次年1月,诗人抵达延安后,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师:《黄河颂》在赞美黄河英雄气魄的同时,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号召中华儿女也要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优秀品质,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地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作为少年,我们更应该学习黄河精神,以黄河精神为榜样,让我们齐读诗歌最后一段。
生: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渐次高昂,到“强”字最高)
师:最后,让学生怀揣着对黄河的赞颂与敬畏、怀揣着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怀揣着强国有我的担当精神,再次颂读课文。
五、创意写作
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小段颂词,题目为《 颂》。
提示: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修辞手法、用词方法等进行写作。
教学反思
这次《黄河颂》备课、上课的过程让我收获了很多。最开始,在我自己研读文本和教参,思考教学设计思路时,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做批注和朗诵。但我在如何将两者融合讲解上遇到了困难。起初,我打算先读后赏。我将想法告诉了集备组的老师们,她们提出了质疑:这样讲是否会存在前后重复的情况。我也发现,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后来,在集备组的共同备课探讨下,我决定边赏边读,甚至可以用批注的方式为朗读服务。这个问题解决后,上课便有了整体思路。
这节课令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朗读指导。开始,我本打算以口述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但总感觉这样比较散,无法形成一个体系。因此,我将朗读方法出示在ppt上,给学生朗读提示,这样,学生会对这首诗歌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有一个整体把握。其次,我还设计了对比朗读,通过换字,如将“劈成南北两面”变成“分成南北两面”,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劈”这个动词的气势。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值得我反思。仍然是朗读方面,在形式上,更多的是齐读,缺少创意朗读的意识,因此,我将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由齐读改为了男女读。其次,做批注这一教学任务没有进一步点拨,在学生分享交流批注的时候,应该通过点拨,再一次回顾做批注的几个角度,从而让学生对做批注有更体系和深刻的认识。最后,我还需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更多的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因此在教学设计“自读——知黄河精神”这一部分,我将教师范读改成了自由朗读,在后面的“赏读——品黄河精神”这一环节中,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情况下,再进行教师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