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重点句子,读懂文意。
2、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概括桃花源之美。
3、结合《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分析塑造桃花源的原因探寻陶渊明的志向。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文体知识
本文写于大约宋永初二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厌恶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
“记”是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大约宋永初二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厌恶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溪流两岸
别的,其他的
继续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沿着
新鲜美好
落花
繁多的样子
对……感到诧异
尽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好像
仅容一人通过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都
类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可以互相听到
指老人和小孩
快乐的样子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都
妻子和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返回
通“邀”,邀请
详尽
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大为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就跟外界隔绝了。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竟然
不要说,更不要说
详细地
邀请
离开
告诉
值得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处处都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沿着,顺着
做标记
到
先前的
终于
随即,不久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拜访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2、3)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的见闻和经历。
(4、5)结局,写渔人离开桃源以及再找桃花源未果。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跟随渔人的脚步,要求渔人行踪的词语?
理解文句,品味桃源之美
----桃/花/源/记/
理解文句,品味桃源之美
“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之时如火如霞的景象。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为渔夫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自然景象之美
理解文句,品味桃源之美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语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境之美
理解文句,品味桃源之美
“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理解文句,品味桃源之美
“客吾客,以及人之客”,桃花源人不仅内里和睦融洽,同时对外人也有着人道主义关怀。
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物和谐之美
理解文句,品味桃源之美
《桃花源记》其实是作者陶渊明为诗歌《桃花源诗》作的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面节引的《桃花源诗》,看看哪些句子也能印证桃源的美。
桃花源诗(节选)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环境美
生活美
人情美
结合诗句,探寻桃源之梦
----桃/花/源/记/
文中哪些细节体现出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复得路”“未果”
—地点隐蔽
—山洞神秘
—源中人神秘
—结局神秘
结合诗句,探寻桃源之梦
结合诗句,探寻桃源之梦
桃花源是如此的美好,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如此美好的桃花源呢?
《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还是一篇纪实之文。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韩愈《桃源图》
你认为,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结合诗句,探寻桃源之梦
1.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2.叙事写景真实,让人如临其境。
3.南阳刘子骥《晋书》中
记载,真实可考。得路”
1.桃花源为何从无人发现
2.语言是发展的,桃花源 人却与武陵渔人顺利交谈
3.男女衣着何以悉如外人
4.处处志之,为何“遂迷,不复得路”
我认为桃花源是存在的!
我认为桃花源是虚构的!
结合诗句,探寻桃源之梦
补充材料:
太元,东晋孝武帝(公元376—396)期间,政治极其腐败,政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曹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结合诗句,探寻桃源之梦
桃花源外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动乱
贫苦
萧条
凄惨
民不聊生
没有战争
没有动乱
安居乐业
宁静祥和
富足淳朴
桃花源外
桃花源内
vs
结合诗句,探寻桃源之梦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结合课文回答。
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是为了与他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桃花源安居乐业,自然纯朴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是当时的情况下,作者没办法改变现实,只能虚构桃花源来安慰自己,表达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不满,展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课外延伸,探寻陶公之志
----桃/花/源/记/
课外延伸,探寻陶公之志
平静安宁、安居乐业的生活早已在新时代的中国得以实现,没有战火、没有徭役的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经不是什么奢望,但是在陶渊明所处的年代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即使是这样,陶渊明仍然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给予自己和广大群众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与希望。
联系现实生活,说说桃花源与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有什么相似或不同的地方?这些发现给你带来哪些感想?
课外延伸,探寻陶公之志
后遂无问津者。后世文人问了吗?你还问吗?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是虚构的,但后世文人纷纷问津、传承,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仍然能看到这种理想社会的影子。
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在漫长的闻道之路上,最重要的是信道——相信有道,才能求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目标就是你的桃花源。道之所在,道之所指,唯有信道,才能找到道。
课外延伸,探寻陶公之志
小结
桃花源虽然是古人审美化、艺术化、遥不可及的理想,代表着古人一种美好的寄托,是人们面对黑暗社会的挣扎与向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生存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在,同学们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林
由远及近
由景及人
进出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自然风光
生活状态
社会风尚
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
沿溪行
逢桃林
遣人随往——遂迷
子骥规往——未果
神秘
文言汇集,总结桃源知识
----桃/花/源/记/
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词,作为
介词,对
舍: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动词,舍掉
名词,房屋
文言汇集,总结桃源知识
寻: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动词,寻找
副词,不久
乃: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副词,于是
副词,竟然
作:其中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
耕作
做
文言汇集,总结桃源知识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记号
动词,作标记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既出,得其船
代词,这、那
代词,他的,代渔人
文言汇集,总结桃源知识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
今义:
鲜艳美丽
新鲜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
今义: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文言汇集,总结桃源知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关联词,不管
文言汇集,总结桃源知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隔断,隔开
距离
文言汇集,总结桃源知识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文言汇集,总结桃源知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