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6 08: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9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所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情境导入
作者简介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
的观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
与《论语》不同,是孟子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
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
背景资料
字词注音
不为苟得也( )
为宫室之美为之( )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

wèi wéi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朗读课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朗读课文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②,舍③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④,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⑤。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宁愿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①欲:
②得兼:
③舍:
⑤者也:
舍弃。
④义:
道义。
想要,希望。
同时得到。
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①于②生者,故不为③苟得④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⑤有所不辟⑥也。
[译文]生命本是我想要的,但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不躲避。
②于:
③为:
④苟得:
①甚:
⑤患:
超过,胜过。
比。
做。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祸患,灾难。
⑥辟:
同“避”,躲避。
重点词语
疏通文意
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③耳。
[译文]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能够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纳它。因为这个缘故(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每个人都有这种信念,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信念罢了。
②何不用也:
③勿丧:
①如使: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用呢?
不丧失。
重点词语
疏通文意
一箪①食,一豆②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③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④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⑤也。
[译文]一筐米饭,一碗汤菜,有了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会饿死。但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即使是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肯接受。 
②豆:
③呼尔:
④蹴:
①箪:
⑤不屑: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没有礼貌地吆喝。
踩踏。
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重点词语
疏通文意
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④者得⑤我与?乡⑥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⑦。
[译文]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②辩:
③加:
④穷乏:
①万钟:
⑤得: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益处。
贫困,贫苦。
同“德”,感恩、感激。
同“向”,先前、从前。
⑥乡:
⑦本心:
指人的羞恶之心。
重点词语
疏通文意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通假字
重点词解
一词多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了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同“欤”,语气词

重点词解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
整体感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01
03
02
04
舍生取义
推理严密
设喻巧妙
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修辞加强逻辑性
整体感知
3.文中两次提到“心”,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是心”“本心”分别指什么?
“是心”: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
“本心”:舍生取义。


合作探究
1.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合作探究
2.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主题概括
孟子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写作特色
1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
结构严谨
层层深入
写作特色
2
善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论辩力强。
一箪食,一豆羹
比 喻
舍鱼而取熊掌
若不能兼得,
必须择优而取
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义”重于“生”
写作特色
2
善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论辩力强。
“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对 比
生和义
义比生更可贵
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义”重于“生”
死与不义
不义比死更可恶
突出中心
写作特色
2
善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论辩力强。
排 比
通篇皆是
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
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比喻论证
由因推果
假设推理
正反对比
舍生取义
课堂巩固
代词,他
助词,的

呼尔而与之( )
为宫室之美( )
呼尔而与之( )
为宫室之美( )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对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动词,接受
动词,做
介词,为了

一词多义
呼尔而与之(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却
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取得


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呼尔而与之( )
语气词,同“欤”
动词,给

一词多义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同“向”,先前、从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一豆羹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古义:代词,这。
今义:动词,表示答应的词。
古义: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类植物。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增加。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 我与
同“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