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6 08:4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jū),战国末期人,安陵君的臣子。辱,辱没、辜负。使命,出使的任务。
标题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出使的任务。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解题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考文言词汇:“易”“谓”“广”“错意”“休祲”“怫然”等。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诵读课文,理解文意,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3.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4.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文学文化常识
《战国策》是一部记述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又名《国策》、《国事》。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载录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的汇编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背景资料
2.背景梳理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背景资料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休祲 谕矣
j fú
guī xi n
g o yōng
náo qiāng
jìn yù yǐ
字词注音
1、读准字音。2、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朗读课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 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
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对……说;告诉
想要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答应
施予恩惠
很好
虽然这样

想;愿意

同“悦”,高兴
因此
出使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希望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
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
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为什么
况且
使……灭亡
表转折
凭(借)
幸存;···的原因
所以
在意。错通“措”,放置、安置。
形作动,扩充
表转折
违背(背叛)
形作动,请示、蔑视
回答
像这样
表顺承
即使
哪里只是
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
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
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愤怒的样子
曾经
听说
平民
摘下帽子,光着脚
徒:裸露;跣:赤脚
碰,撞
罢了
平庸无能的人
对人的敬称
取独
使···伏
使···流
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
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祲 降 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通“苍”
发作
吉祥
不祥
降示

加上
穿丧服
拔出
站起
心意,胸襟,引申为“心里”
如果
译文: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会倒下两具尸体,流血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露胆怯之色
道歉

明白,懂得
表转折
凭借
只、仅仅;因为
直身跪着
···的原因
译文: 秦王神色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重点字词
⑴秦王不悦。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仓鹰击于殿上。
说通“悦”,高兴。
错通“措”,置。
仓通“苍”青色
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长跪而谢 古义:
今义:
易安陵 古义:
今义:
吉祥
休息
交换
容易
道歉
感谢
出使,任务
重大的责任
即使这样
转折连词
使于秦 古义:
今义:
虽然 古义:
今义:
通假字词
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 古义:
今义:
挺剑而起 古义:
今义:
大王加惠 古义:
今义:
这样
表示判断
拔出
硬而直
给予
增加
只、仅仅
与“曲”相对,形容词

抢夺、抢占
岂直五百里 古义:
今义:
以头抢地 古义:
今义:
重点字词
古今异义
高可二黍许(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秦王不说( )
请说之(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

出使
高兴
解释
(光着,动词)
(仅仅、只,虚词)
(……的人,名词)
(发语词无实义,虚词)
多一点
听从
使




一词多义
整体感知
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了三个回合。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一次交锋: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第二次交锋: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秦王
唐雎
第三次交锋: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了三个回合。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VS
秦王
唐雎
质问,威胁
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
奋力反击,以死相拼
面露胆怯,长跪谢之
不辱使命
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②表明决心:唐雎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的人,不惜牺牲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结构图示
主题概括
文章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出使秦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人物语言
本文几乎全由对话构成,只用很少的叙述语言作简略的交代或描写。圈划这些语句,分析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
秦 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强横无理,狡诈贪婪
对安陵君的轻蔑
委婉拒绝、不卑不亢
秦王的语言,表现出他性格的多面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语言
性格
“其许寡人”“不听寡人”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逆寡人”“轻寡人”“秦灭韩亡魏”
“天子之怒……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以头抢地尔”
“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
盛气凌人
道貌岸然 假仁假义
奸诈骄横
强悍残暴
狂妄无知
随机应变 阿谀奉承
面对秦王的易地要求,比较唐雎的回答和安陵君的回答有何异同。

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

地点
人物
语气
一个在秦国,一个在安陵国。
一个面对的是秦王,一个面对的是使臣。
唐雎的语气比安陵君更坚定有力。
本文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说说唐雎语言的特点。
唐雎形象
言之有“节”: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
言之有“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言之有“据”:唐睢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分析唐雎和安陵君的人物形象特点。
唐雎
(弱国使者)
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
不畏强暴
安陵君
(小国国君)
有礼有节
不卑不亢
知人善任
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不说
怫然怒
色挠
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
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
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具戏剧性。
写作特色
文章始终围绕人物对话展开,人物语言和行为自然形成了对比,造成了映衬互见的效果。
1、运用对比与映衬,塑造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手法
表现
表达效果
对比
衬托
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
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
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
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
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
安陵君的委婉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英雄用武之地
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
一柔一刚,说明了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待机而发,突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
鲜明的对比之下再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围绕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与安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
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垒。
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一个拒绝回答,非常傲慢;一个丑化描述,极为轻蔑。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运用对比与映衬,塑造人物形象
1.寻找历史长河及当代社会中涌现出的“唐雎式人物”,讲出他的故事,说出你的体会。
寻人物——见贤思齐,勉励自我
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们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唐雎这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试举例说明。
晏子
出使楚国
用智慧让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蔺相如
出使秦国
与秦王据理力争,完璧归赵。
周恩来
面对外国记者的刁难,机智应对。
《齐宣王见颜斶(chù)》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文章写士人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争论国君与士人谁尊谁卑的问题。颜斶公开声称“士贵耳,王者不贵”,并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颜斶拒绝齐宣王的引诱而返璞归真,表现了士人不慕权势、洁身自爱的傲气与骨气。
“士”之精神
独立的人格,神圣的尊严!恪守大义,不畏强权!“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的承诺,“士可杀不可辱”是他们的气节。他们是高高挺立的大写的人!
懂得一个道理: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培养一种能力:
写作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凸显人物性格,提高写作能力。
感悟一种精神:
人应该要有责任感,应正直、有原则、有气节。这才是大写的“人”。
课堂小结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开端)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发展、高潮)
抵制骗局(发展)
反击护国(高潮)
取得胜利(结局)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获赞,不辱使命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板书设计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拓展阅读
【译文】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有何异同?


都运用了巧妙的说话艺术。
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浩然正气。
晏子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超强的应变能力。
作业:
1,积累本文重点字词,翻译文中关键语句。
2,读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