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第三十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第三十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5 18:2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五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 )
A.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 B.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
C.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D.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
2.《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晋国的国君更替说明( )
A.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得以恢复 B.宗法分封制在晋国受到冲击
C.晋国大夫集团地位日益突出 D.政权更迭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3.百家争鸣中,各流派从不同角度思考乱世求治的方案,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在古今厚薄问题上观点尖锐对立的学派是
A.儒家与法家 B.道家与法家 C.法家与墨家 D.道家与儒家
4.《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B.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下而无所制也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秦在这些边远地区设立郡县,并且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下列有关于该做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大大提高了秦朝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掌控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治理
C.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D.彻底解决了割据势力对中央统治的威胁
仁/孝 良/文 德 礼 义
2 4 9 1 9
6.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 )
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 B.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
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D.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
7.十六国时,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推行九品中正制;经济上,劝课农桑,核定户口,征收田租户调;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后赵的上述举措( )
A.助推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C.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D.发展并创新了中原典章制度
8.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于孝文帝改革说法正确的有
①4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③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全部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④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10.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
A.强化了三省权力 B.加强了权力监督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规范了决策程序
11.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1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 ‘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13.如表为几个常见字的不同字体对照表。对其认识最合理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 )
A.兼顾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 B.得益于统一国家的政策激励
C.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 D.寄托了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
14.“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B.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D.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15.北宋末年,“议者谓祖宗虽徇(依从)契丹,岁输五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结合所学,这反映了( )
①北宋边疆贸易带有明显的屈从性 ②边境贸易缓解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③外贸税收是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 ④政府采取了以钱财换和平的策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男去来耜则不禁,女去织经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从中可知,宋代( )
A.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17.五京制度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说“和“东,南、西、北、中”的“五方说”。辽朝创建了五京制度,五京分别为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其中上京和中京主要位于草原地区,上京为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中京为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这可用以说明( )
A.儒家文化在草原地区普及 B.辽朝中央集权程度较弱
C.南北面官制影响都城建制 D.辽朝的汉化过程的推进
18.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
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 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19.据有关资料统计,元朝岁收粮赋中,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全国总额的37.10%,江西行省占全国总额的9.56%,湖广行省占全国总额的6.97%。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赋役制度的革新 B.地方行政区划的创新
C.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D.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20.明朝后期,官员的奏疏要先交内阁审阅,内阁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疏上进呈皇帝裁决,皇帝亲自或委托太监用红笔写出处理意见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通过厂卫制度监察百官。因此出现了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仍能照常运行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监阁体制有利于政局稳定 B.君主集权的强化
C.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中央集权的强化
21.明政府经略边疆的机构中,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是( )
A.宣慰司 B.奴儿干都司 C.元帅府 D.宣政院
22.下表是《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 )
A.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缓和
C.农业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 D.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并得到推广
23.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
C.导致政治决策走向封闭 D.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4.清朝君主对于中原内地而言是皇帝,对蒙古而言是大汗,对满洲而言是族长,对西藏而言是文殊菩萨转世,等等。说到底,皇帝并不只是某一区域的内部统治者。这反映出清朝( )
A.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B.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C.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5.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由于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出现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 )
A.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
C.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 D.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
26.美国学者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在16—17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奢侈品消费蔚然成风 B.鼓励发展新的经济因素
C.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D.海禁政策推行遭到失败
27.清代,梅菉镇出现槟榔行、木履行、打铁街等等,而且这并不局限于梅菉镇,雷州府海康县甚至在明代就出现猪羊市、鸡鹅市、鱼盐市、米毅市、槟榔市、布帛市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市镇经济实现长足发展 B.专业性市场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D.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28.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由此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主张分化事权反对君主专制 B.仿行西方民主制度
C.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
29.徐光启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学科,便决定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他与传教士熊三拔翻译《泰西水法》,一边翻译,一边制器。该书雕版之前,其中一些工具已经在农田中开始运用了。徐光启的译书活动( )
A.蕴含着“经世致用”思想 B.旨在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彰显了“工商皆本”观念 D.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30.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一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倾向,其中与商品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期这一经济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致良知”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工商皆本”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31.明后期至清中叶,民间出现了大量侧重于孝行、贞节烈女、乐善好施、诚信、知恩善报等内容的小说。这些小说的流行( )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C.呼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D.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32.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和制瓷业等行业中开设了工场,使用庙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 B.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33.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A·马塞松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 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34.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如:在1845年,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850年则为140万英镑。但始终未能达到英国人的预期,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英国获得在华设厂权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
35.1842年,魏源在其编著的《海国图志》中,系统地介绍了地球形状及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绘制了世界地图及各国地图。这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近代科学开始传入中国 B.传统心态受到挑战
C.教育模式得以根本改变 D.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36.在《南京条约》签订过程中,清政府最在意的是割地赔款,这极大损害了天朝上国的面子。而英国人最看重的却是关税贸易和自由居住,但清政府对此却最不在意。这反映了( )
A.清廷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新思想的萌发极其不易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37.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原则: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下列史事符合此原则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38.《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贷款3亿两白银。清政府这一举动( )
A.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沉重打击了太平天国运动 D.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39.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
名称 相关信息
安庆内军械所 时间:1861年;人物: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时间:1865年;人物:李鸿章
A.洋务运动时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40.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说:“我们在‘暴乱’中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莫理循的“话语”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爆发时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伙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成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馀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都八九十,形错诸侯闲,犬牙相临,秉其院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据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整理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延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制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10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分)
42.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9分)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3分)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 “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 “红山文化的祭坛”可知,各个史前文明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D项正确;宗法观念主要强调对于血缘关系的重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而“文明起源地分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各个区域文明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很难实行同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材料中晋穆侯死后,“殇叔自立”,太子经过一番波折才取得了本该继承的君位,说明宗法分封制在晋国收到冲击,故选B;晋穆侯的弟弟殇叔最终丢失了已经到手的君位,说明兄终弟及的继承制没有得到恢复,不选A;材料没有体现晋国大夫集团,不选C;材料没有反映晋国实力的削弱,不选D。
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中,厚古薄今的是儒家,厚今薄古的是法家,故A项正确;道家与法家、法家与墨家、道家与儒家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是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而材料中的“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指的是私田的出现。结合所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私田出现,C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诸侯王的情况,排除B项;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彻底解决”说法绝对,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秦在南方边疆地区设立郡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岭南地区的开发。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管辖的开始。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石刻文字涉及“仁、德、义、武、法度武矩”等各个方面,说明重视当时伦理道德等社会秩序的构建,B项正确;专制制度具有一定随意性,但与材料石刻文字不符,排除A项;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得不出需要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汉朝是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石勒任用汉族谋士张宾,全面吸收中原文明成果,密切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B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族已经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排除A项;后赵没有统一过北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后赵学习中原制度,没有体现发展与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孝文帝改革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故②④D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是5世纪。将全部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的说法太绝对,错误。故①③错误。排除ABC。
9.B
【详解】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而且羁縻府州的治理按照当地民族风俗进行,这样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属于央地关系,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围,与君主专制强化是不同概念,排除A项;同理,央地关系并非君臣关系,也不属于中央行政制度,排除C项;从本题材料看,上述举措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三省长官每日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所做决策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规范了决策程序,D项正确;三省原本就有参与决策和负责执行的权力,看不出权力强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对三省长官的监督牵制,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中央决策,未提及基层治理和官员选拔,不能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到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D项正确;A项错在“颠覆”,排除A项;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不是本质,排除B项;官员素质不会因为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上升而全面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等可知,中国佛教深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浸润,C项正确;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佛教并没有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佛教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商代到汉魏时期,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丰富并逐渐成熟,随着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的进步,汉字在不断简化字形结构、强化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也孕育出一门新的艺术门类——书法,A项正确;从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并未受到统一国家的政策影响,排除B项;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寄托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都是对具体的书法作品的解读,不属于汉字字体演变的一般性认识,排除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进行制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北宋采取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办法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A项正确;“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体现北宋的文治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宋代疆域主要是中原和南方地区,在边疆管理方面并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和“法宝”,排除C项;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是具体措施而非“核心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北宋末年(中国)。据材料“岁输五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可知,北宋末年的榷场贸易为政府增加了岁入,缓解了政府财政负担,②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辽交战,北宋战败,每年需要向辽输入大量岁币,④项正确;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项错在据材料无法得出北宋边疆贸易带有明显的屈从性,③项表述符合史实,但③项错在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外贸税收是宋代国库的重要财源的认识,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尽管国家有一些禁令,但实际上男耕女织、经商、豪强兼并等都不受限制,这表明国家对于某些社会活动的控制相对宽松;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这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进一步体现了社会的变动性。综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但这仅是政府对商业的禁令,不能得出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结论,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商业和土地买卖,没有反映农业、手工业等,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剧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辽朝统治者根据汉人的‘阴阳五行说’和‘五方说’,创建五京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对汉族文明的吸收与借鉴,推动了辽朝的汉化进程,D项正确;A项中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辽朝中央集权较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面官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听命于中央,同时行省在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积极作用而非消极影响,排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各地区管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可知行省有较大自主权,“中央高度集权”不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元朝的粮赋收入中,江浙行省占比最高,这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结果,D项正确;题干涉及各行省征收的都是粮赋,无法得出当时赋税制度发生了变革,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是地方实行行省制,未有其他行政区划,排除B;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粮赋收入差异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虽然“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但通过内阁、司礼监和厂卫机构的制衡和监察控制整个朝政,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强化,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政局黑暗,不利于政局稳定,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并没有完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枢决策体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是奴儿干都司,B项正确;宣慰司和元帅府都不是明代专门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C项;宣政院是元代管辖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661年到1812 年,清朝的耕地面积和人口都增加了许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这说明了清朝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可推知政府必然要采取措施解决人地矛盾。,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并得到推广,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史实,据所学,封建社会后期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弱化,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人地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史实,清朝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农业技术的变革不一定能缓解人地矛盾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材料分析题。根据题干的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范围是:清朝。根据材料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测峰,D项正确;军机处是非正式机构,不是政府机构,排除A项;明朝初年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君主的多元身份体现了汉、满、蒙古、藏等民族对清朝统治的认可,说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题干与宗教政策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并非地方管理体制,排除B项;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的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所以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海禁政策,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的中国。依据材料信息“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的流动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白银流向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与奢侈品消费无关,排除A项;此时中国仍旧处于封建经济模式下,未发展新的经济因素,排除B项;此时中国坚持海禁政策,选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根据材料“清代,梅菉镇出现槟榔行、木履行、打铁街等等,……明代就出现猪羊市、鸡鹅市、鱼盐市、米毅市、槟榔市、布帛市等。”可知,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出现了从事同类商品买卖的专业化市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市镇经济实现长足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且清朝仍然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的商帮信息,题干与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根据材料“而分治之以群工”、“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知,他们针对君主专制,主张分化事权,A项正确;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没有涉及仿行西方民主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国寡民思想,小国寡民也不是两人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它也不是两人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29.A
【详解】翻译《几何原本》,是因为徐光启发现了数学的基础作用。《泰西水法》的翻译更是一边制器,一边翻译,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属于夸大了徐光启活动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C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排除A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后期至清中叶(中国)。据本题材料“孝行、贞节烈女、乐善好施、诚信、知恩善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这些小说的流行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小说的流行,排除B项;三教合一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梁武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材料并未涉及三教合一相关内容,排除C项;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A项。
32.B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后期一些手工业开设了工场,并且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B项正确;封建社会后期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但不能说彻底瓦解,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重农抑商的松动,不涉及农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私营手工业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B项。
33.C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以鸦片贸易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C项正确;鸦片贸易的利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棉纺织品贸易的亏空,而不是取代,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3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5年到1850年(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在1850年输华商品总值较1845年减少,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经鸦片战争有所动摇,但仍然据主导地位,导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未能达到的预期,A项正确;在华设厂权主要体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展开,排除C项;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并不能影响英国的输华商品总值,且这一时期对华商品输出英国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
35.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绘制了世界地图及各国地图,开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使得传统心态受到挑战,B项正确;西方科学在明清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传入中国,排除A项;C项中的“根本”说法不符合史实,魏源的思想只是对西方科技的肤浅认识,排除C项;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其传播是在19世纪末,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排除D项。故选B项。
3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过程中,清政府在意各地赔款是因担心这会伤害天朝上国的面子,不是因为这会损害国家主权,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材料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新思想萌发问题,排除C项;D项也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及所学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符合材料中的第一条原则,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鲜明的近代风格,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排除A项;洪秀全建立起农民阶级政权来反抗压迫,仍然具有旧式农民起义的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属于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38.A
【详解】根据材料“3年内向日本交出2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以高额利息贷款3亿两白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财政负担通过苛捐杂税转嫁给了中国百姓,所以清政府这一举动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A项正确;沉重的财政负担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无关,排除B项;太平天国已在1864年被镇压,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A项。
3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及所学可知,这两个企业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A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总部在上海,安庆内军械所在安徽安庆,均不在北京,排除B项;江南制造总局和安庆内军械所属于南方企业,而非北方,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不能反映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40.D
【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与题干中“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相符合,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这些条约签订的时间与题干中所说“今天”不符,故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1.(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6分)
(2)政治问题: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补充解决揩施:政治:刺史制度。通过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盐铁官营,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文化:尊崇儒术,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政治大一统。(10分)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秦朝、西汉时期的中国。制度: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是对西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描述;材料“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是对西汉时期郡国并行制的描述。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政治问题:根据材料“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伙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可知,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根据材料“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可知,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补充解决揩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补充措施如政治:刺史制度,通过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盐铁官营,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文化:尊崇儒术,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政治大一统。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根据材料“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制据的地理条件”可知,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2.(1)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铁犁牛耕,精耕细作;③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8分)
(2)出现了出现了商帮和商业集团;城镇的职能开始以经济为主;市镇大量涌现。(9分)
(3)资本主义萌芽。(3分)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五谷丰登”结合所学可知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据材料一“耕作图”可知②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根据材料一“男耕女织”可知③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中国。根据材料“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结成了盐商团伙”可知出现了出现了商帮和商业集团;根据“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可知城镇的职能开始以经济为主;根据“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可知市镇大量涌现。
(3)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迥异于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的“变异”应该是指资本主义萌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