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6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目录 每小节涉及考点 广东考次 考查频率
7.3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考点1 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5年5考 ☆☆☆
考点2 自然选择 5年5考 ☆☆☆
【重点】常以选择题来考核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中考的常考点;以读图理解题来考核生物进化。
考点一: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1.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
2.科学推测的要求。
(1)需要有一定的________做基础;
(2)需要有严密的________;
(3)需要丰富的________和________。
例如: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获得许多化石证据的支持,在这些证据面前,“神创论”不攻自破。
3.生命起源的物质条件:原始大气(没有________);能量条件:高温、紫外线、________等;场所条件:________。
4.生命起源的过程(“海洋化学起源说”):原始大气的________________(氨、水蒸气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5.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原始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________(如________)。
6.化石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7.________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但不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在越________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现得________。
8.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
9.植物的进化历程
10.动物的进化历程
1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
12.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桦尺蛾的体色在污染前大多数是________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污染后,深色桦尺蛾变成常见类型,而浅色桦尺蛾变成了________。
1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明动物的保护色是________对动物进行________的结果。
考点二:自然选择
1.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________。
2.内容:________——前提,________——动力,________——基础,________——结果。
3.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不断进化
【例题1】(2023·甘孜)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氨基酸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分别是( )
A.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 B.海洋和河流
C.原始大气和高温干燥地区 D.原始海洋和高温湿润地区
【变式1】证据和逻辑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依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实验结果。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是( )
A.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形成生命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C.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D.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
【变式2】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海洋还可以进化出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中有氢气、氨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C.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D.米勒实验证明:有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例题2】(2023·泰州)夏天常用的蚊香效果一年比一年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蚊香增强了蚊子的繁殖能力
B.蚊香对蚊子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C.蚊香使蚊子产生抗药性变异
D.蚊子为适应环境产生抗药性变异
【变式1】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植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植物类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
B.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藻类植物
C.植物类群进化的历程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
D.植物类群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变式2】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其生存
B.生物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有利变异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023·南海模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广东地区盛产荔枝且品种繁多,有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你认为形成这么多荔枝品种的原因是( )
A.荔枝适应不同的环境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种植地的栽培条件不 D.自然选择的结果
2.(2023·南海模拟)深圳市博物馆地大物博,展示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B.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D.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生物进化
3.(2023·河源模拟)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马铃虫,刚开始用时效果较好,后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差。下列有关该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这种杀虫剂使马铃虫产生了抗药性
C.这反映了害虫对环境的适应
D.马铃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2023·河源模拟)很早之前野生马铃薯自由生长,后来人类在挖食块茎时,土地被疏松,马铃薯长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围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也进一步促进了野生马铃薯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马铃虫是马铃薯的毁灭性害虫,其幼虫和成虫常将马铃薯叶片吃光,一般造成减产30%~50%,有的甚至高达90%。据此资料完成29和30题。
下列有关马铃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铃虫对马铃薯的进化没有好处
B.马铃薯可以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C.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
5.(2023·龙华模拟)据科学家在《Nature》发表论文得知,携带疟疾的蚊子的腿中进化出一种化学感应蛋白,使它们对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具有抵抗力,导致杀虫剂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攻克疟疾面临新挑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杀虫剂的质量越来越差
B.杀虫剂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C.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这种有利变异
D.杀虫剂使蚊子个体从无抗药性变为有抗药性
6.(2023·惠来模拟)达尔文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他通过大量的观察,猜测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下列对各种现象的解释中,与达尔文进化理论一致的是( )
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而失去视觉
B.啄木鸟的长舌是因为要捕食树缝内的昆虫,反复不断伸长舌头的结果
C.长颈鹿的颈长是因为它不断地努力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
D.狼和鹿两者进行相互选择,结果都能迅速奔跑
7.(2023·惠来模拟)2022年4月,科学家在山东临沂发现一个5.04亿年前的远古化石群,在不同地层中埋藏着数十种远古海洋动物化石,其中在较浅的地层中节肢动物数量最多,在较深地层中有不少低等的海绵动物和蠕虫状动物。以下关于该资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够证明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海洋中
B.说明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越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
D.对研究生物的进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8.(2022·英德模拟)清远鹅具有生长周期短、成熟快、骨细、脂肪少、蛋白质多、肉嫩而多汁等优点,被烧腊餐饮公司广泛使用。以下有关清远鹅进化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野灰雁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清远鹅属鸟科,又叫乌鬃鹅
C.由原鸡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人和其它家畜长期共存的结果
9.格兰特在1976-1985年对达天涅主岛上的强壮地雀研究时发现:岛上先持续干旱时,食物中大坚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大;后来持续雨季,食物中小坚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小。下列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大坚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
B.地雀喙的大小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C.在进化中地雀的喙不会变得更大或更小
D.食物组成是地雀喙大小进化的自然选择因素
10.(2018·中山模拟)张燕同学发现合欢树的叶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一到夜幕降临,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一样。下列有关合欢树这一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可能是受温度变化刺激引起的反应
C.叶子闭合可能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
D.是这种植物为适应环境主动变异的结果
一、基础巩固
1.(2023·南沙模拟)如图表示几种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D.丁的结构比丙的复杂
2.(2023·惠东模拟)下图是“生物进化树的分支”,数字代表进化树上的某类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22·湛江模拟)下列对自然选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金鱼的品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C.生物的生存斗争只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D.因为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所以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4.(2021·梅州模拟)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越晚地层里形成的化石中的生物特点是( )
A.简单低等,水生生物多 B.简单低等,陆生生物多
C.复杂高等,水生生物多 D.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多
5.(2021·港南模拟)对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是( )
A.调查统计 B.古生物化石
C.胚胎发育证据 D.模拟实验
二、能力提高
6.(2023·东莞模拟)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地球能产生原始生命
B.研究生物进化历程中,化石是唯一的证据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低等,由复杂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D.越低等的生物在地层中出现得越早
7.(2023·增城模拟)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c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B.图中a.b.c类动物的体温都是恒定的
C.图中d.e类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
D.图中a.b.c类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8.(2023·天河模拟)大量的证据表明,原始生命起源的场所可能是( )
A.原始陆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 D.原始火山
9.(2023·广东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干枯的树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C.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陆生到水生
10.(2018·中山模拟)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D.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三、拓展训练
11.(2018·中山模拟)下列各项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差异大的原因,是不同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B.长期使用同种抗生素,杀菌效果差,是因为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繁衍后代
D.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12.(2022·江海模拟)如图所示为鸡的进化关系,根据达尔文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品种的鸡都具有共同祖先
B.不同品种的鸡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C.原鸡的所有变异都能遗传给后代
D.鸡的进化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3.(2022·英德模拟)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样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增加
C.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数量触底后又明显增长
14.(2021·蓬江模拟)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B.古老地层中的化石其生物结构简单
C.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
D.生物多样性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15.(2022·遂溪模拟)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达尔文在他的知名著作《物种起源》当中,曾经把所有已知的地球生物的祖先起名叫做LUCA。后来的研究发现,LUCA诞生在深海热液喷口,过着厌氧的生活。
资料二: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些自生命起源以来就几乎没有变化过的代谢反应,使用海底热液喷口中发现的催化剂和条件进行化学实验,以及在计算机上开发出的分子考古学形式,重建了LUCA的新陈代谢,研究发现,推动新陈代谢反应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来源其实就是氢气,而这个氢能来自于生命本身。
(1)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达尔文的 学说合理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2)地球生物祖先LUCA的新发现进一步为原始生命诞生于 提供了有力佐证。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现在普遍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 ,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 。
(3) 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这些生物化学反应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有 的转化,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推动反应的能量来源是 。
(4)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和米勒的模拟实验虽然结论不同,一个为 提供了依据,一个为生命的化学进化提供了佐证,但是它们都是科学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6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目录 每小节涉及考点 广东考次 考查频率
7.3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考点1 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5年5考 ☆☆☆
考点2 自然选择 5年5考 ☆☆☆
【重点】常以选择题来考核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中考的常考点;以读图理解题来考核生物进化。
考点一: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1.推测是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
2.科学推测的要求。
(1)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
(2)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3)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一结论获得许多化石证据的支持,在这些证据面前,“神创论”不攻自破。
3.生命起源的物质条件:原始大气(没有氧气);能量条件:高温、紫外线、雷电等;场所条件:原始海洋。
4.生命起源的过程(“海洋化学起源说”):原始大气的无机小分子物质(氨、水蒸气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生物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5.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原始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如氨基酸)。
6.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7.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但不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现得越早。
8.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
9.植物的进化历程
10.动物的进化历程
1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2.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桦尺蛾的体色在污染前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污染后,深色桦尺蛾变成常见类型,而浅色桦尺蛾变成了少数。
1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说明动物的保护色是环境因素对动物进行选择的结果。
考点二:自然选择
1.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
2.内容: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和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3.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
4.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例题1】(2023·甘孜)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氨基酸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分别是( )
A.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 B.海洋和河流
C.原始大气和高温干燥地区 D.原始海洋和高温湿润地区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在原始地球上,在高温、闪电和紫外线的作用下,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形成、多分子体系的形成和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都是在原始海洋,可以看出,氨基酸分子的生成和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分别是原始大气、原始海洋,A符合题意。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生命的起源,为基础题,熟记即可,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原始大气在高温、雷电以及紫外线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该学说认为,原始生命起源的后三个个阶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变式1】证据和逻辑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依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实验结果。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是( )
A.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形成生命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C.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D.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
【答案】B
【解析】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d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a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c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b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变式2】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海洋还可以进化出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中有氢气、氨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C.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D.米勒实验证明:有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A、现代海洋不可能再进化出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地球条件了,A错误;
B、生命的化学进化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没有氧气,B错误;
C、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C正确;
D、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错误。
【例题2】(2023·泰州)夏天常用的蚊香效果一年比一年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蚊香增强了蚊子的繁殖能力
B.蚊香对蚊子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C.蚊香使蚊子产生抗药性变异
D.蚊子为适应环境产生抗药性变异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A、动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所以,蚊子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蚊香并不能增强蚊子的繁殖能力,A说法错误。
B、蚊香先杀死了蚊子的抗药性弱的个体,抗药性强的个体活下来,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蚊子,即蚊香对蚊子进行了选择,所以,觉得蚊香的效果一年比一年查,B说法正确。
C、蚊子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着变异,C说法错误。
D、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并不是蚊子为适应环境而产生抗药性变异,D说法错误。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自然选择的相关内容,为基础题哦,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其中,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变式1】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植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植物类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
B.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藻类植物
C.植物类群进化的历程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
D.植物类群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C
【解析】A、各种植物类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A正确;
B、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藻类植物,B正确;
C、地球上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正确。
【变式2】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其生存
B.生物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
C.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D.有利变异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A、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即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生存,A错误。
B、生物的变异不是生物主动产生的,是生物自然发生,环境自然选择形成的,B错误。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C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1.(2023·南海模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广东地区盛产荔枝且品种繁多,有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你认为形成这么多荔枝品种的原因是( )
A.荔枝适应不同的环境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种植地的栽培条件不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荔枝是人工栽培的植物,荔枝多种品种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2.(2023·南海模拟)深圳市博物馆地大物博,展示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B.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D.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生物进化
【答案】A
【解析】A、经过实验证明,原始大气中只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不符合题意;
B、经研究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B不符合题意;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C不符合题意;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表明,通过自然的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不同变异类型逐代进行选择,形成适应环境的新物种,从而推动生物的进化和发展。D不符合题意;
3.(2023·河源模拟)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马铃虫,刚开始用时效果较好,后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差。下列有关该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这种杀虫剂使马铃虫产生了抗药性
C.这反映了害虫对环境的适应
D.马铃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AC、 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刚开始用时效果较好,说明药物影响害虫。后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抗药性强害虫适应药物环境,AC不符合题意;B、抗药性变异普遍存在,不是杀虫剂的使用使得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符合题意;
D、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农药选择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害虫生存下来,可见害虫的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2023·河源模拟)很早之前野生马铃薯自由生长,后来人类在挖食块茎时,土地被疏松,马铃薯长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围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也进一步促进了野生马铃薯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马铃虫是马铃薯的毁灭性害虫,其幼虫和成虫常将马铃薯叶片吃光,一般造成减产30%~50%,有的甚至高达90%。据此资料完成29和30题。
下列有关马铃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铃虫对马铃薯的进化没有好处
B.马铃薯可以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C.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
【答案】A
【解析】A、马铃虫对马铃薯的进化起了选择作用,符合题意;
B、马铃薯块茎富含淀粉,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符合题意;
C、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选择作用,不符合题意;
D、 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因此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不符合题意。
5.(2023·龙华模拟)据科学家在《Nature》发表论文得知,携带疟疾的蚊子的腿中进化出一种化学感应蛋白,使它们对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具有抵抗力,导致杀虫剂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攻克疟疾面临新挑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杀虫剂的质量越来越差
B.杀虫剂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C.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这种有利变异
D.杀虫剂使蚊子个体从无抗药性变为有抗药性
【答案】C
【解析】AC、蚊子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针对某种杀虫剂,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蚊子,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而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蚊子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此,蚊子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杀虫剂使抗药性强的蚊子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A错误、C正确;
B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在环境改变前,生物就已近具有了多样的变异类型。只是,环境选择了适应性的有利变异。可见,“ 杀虫剂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和“杀虫剂使蚊子个体从无抗药性变为有抗药性”都是不正确的观点,BD错误;
6.(2023·惠来模拟)达尔文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他通过大量的观察,猜测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下列对各种现象的解释中,与达尔文进化理论一致的是( )
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而失去视觉
B.啄木鸟的长舌是因为要捕食树缝内的昆虫,反复不断伸长舌头的结果
C.长颈鹿的颈长是因为它不断地努力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
D.狼和鹿两者进行相互选择,结果都能迅速奔跑
【答案】D
【解析】ABC、用进废退这个观点最早是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他在《动物的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被后人称为“拉马克学说”),提出了两个法则:一个是用进废退;一个是获得性遗传。他提出物种是可以变化的,物种的稳定性只有相对意义。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对生物机体的直接影响。“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而失去视觉”、“啄木鸟的长舌是因为要捕食树缝内的昆虫,反复不断伸长舌头的结果”、“长颈鹿的颈长是因为它不断地努力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的”都符合“拉马克学说”,而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ABC错误;
D、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D正确。
7.(2023·惠来模拟)2022年4月,科学家在山东临沂发现一个5.04亿年前的远古化石群,在不同地层中埋藏着数十种远古海洋动物化石,其中在较浅的地层中节肢动物数量最多,在较深地层中有不少低等的海绵动物和蠕虫状动物。以下关于该资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够证明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海洋中
B.说明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越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
D.对研究生物的进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A
【解析】A、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因此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但是,题干资料主要体现了“在不同地层中埋藏着数十种远古海洋动物化石”,不能证明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海洋中,A错误;
B、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B正确;
C、通常,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C正确;
D、化石对人们研究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D正确。
8.(2022·英德模拟)清远鹅具有生长周期短、成熟快、骨细、脂肪少、蛋白质多、肉嫩而多汁等优点,被烧腊餐饮公司广泛使用。以下有关清远鹅进化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野灰雁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清远鹅属鸟科,又叫乌鬃鹅
C.由原鸡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人和其它家畜长期共存的结果
【答案】A
【解析】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例如清远鹅之所以深受饲养者的喜爱就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做“自然选择”,而野灰雁是通过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不是自然选择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
9.格兰特在1976-1985年对达天涅主岛上的强壮地雀研究时发现:岛上先持续干旱时,食物中大坚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大;后来持续雨季,食物中小坚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小。下列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大坚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
B.地雀喙的大小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C.在进化中地雀的喙不会变得更大或更小
D.食物组成是地雀喙大小进化的自然选择因素
【答案】C
【解析】A、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不利于喙小的地,雀生存,喙大的地雀成为了环境的适应者,最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地雀的喙大小是一种相对性状,是一种变异现象,变异具有普遍性,可以遗传给后代,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变异具有普遍性,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所以地雀的喙会发生变异,会变得更大或者更小,C说法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D、地雀的喙大小直接影响着获取的食物,所以地雀的生活需要从外界获取食物,所以无法获取食物的地雀最终会淘汰,能获得食物的地雀会生存下来,可见食物是地雀喙大小的选择因素,符合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10.(2018·中山模拟)张燕同学发现合欢树的叶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一到夜幕降临,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一样。下列有关合欢树这一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可能是受温度变化刺激引起的反应
C.叶子闭合可能有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
D.是这种植物为适应环境主动变异的结果
【答案】A
【解析】合欢树的叶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一到夜幕降临,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属于植物的睡眠。植物睡眠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夜晚比白天冷,夜晚闭合叶子和花朵,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的侵袭;二是叶子闭合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热带植物白天也闭合),有保持适当湿度的作用;三是植物白天睡眠,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午睡的植物是为了防止水分过多散发,遭遇大风大雨时的睡眠是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
一、基础巩固
1.(2023·南沙模拟)如图表示几种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D.丁的结构比丙的复杂
【答案】A
【解析】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图可知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C正确;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B正确;丁是由丙进化来的,由进化趋势可知,丁的结构比丙的复杂,D正确;戊是较高等的植物类群,由进化趋势可知,戊最有可能是陆生的,A错误。
2.(2023·惠东模拟)下图是“生物进化树的分支”,数字代表进化树上的某类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生物进化的历程如图:
从进化树上可知,最早出现的生物出现在最下面,所以A符合题意。
3.(2022·湛江模拟)下列对自然选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金鱼的品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C.生物的生存斗争只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D.因为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所以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答案】B
【解析】A.金鱼的品种多样,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所以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B符合题意。
C.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C不符合题意。
D.变异是不定向的,北极熊的体色存在着白色和非白色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熊白色性状适于环境而得到积累加强,D不符合题意。
4.(2021·梅州模拟)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越晚地层里形成的化石中的生物特点是( )
A.简单低等,水生生物多 B.简单低等,陆生生物多
C.复杂高等,水生生物多 D.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多
【答案】D
【解析】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因此,越晚地层里形成的化石中的生物特点是: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多。
5.(2021·港南模拟)对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是( )
A.调查统计 B.古生物化石
C.胚胎发育证据 D.模拟实验
【答案】B
【解析】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它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B符合题意。
二、能力提高
6.(2023·东莞模拟)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地球能产生原始生命
B.研究生物进化历程中,化石是唯一的证据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低等,由复杂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D.越低等的生物在地层中出现得越早
【答案】D
【解析】A、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米勒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地球能产生原始生命 ,不能证明“原始地球能产生原始生命”,A错误;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直接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B错误;
CD、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错误,D正确。
7.(2023·增城模拟)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c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B.图中a.b.c类动物的体温都是恒定的
C.图中d.e类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
D.图中a.b.c类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答案】B
【解析】A、图中c为哺乳类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类群,A正确;
B、图中b鸟类、c哺乳动物,二者属于恒温动物,但a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B错误;
C、图中d鱼类、e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体外受精、卵生,C正确;
D、a爬行类、b鸟类、c哺乳类,三者体内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且生殖和发育彻底脱离了水的限制,都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D正确。
8.(2023·天河模拟)大量的证据表明,原始生命起源的场所可能是( )
A.原始陆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 D.原始火山
【答案】B
【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简单的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简单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再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9.(2023·广东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干枯的树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C.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陆生到水生
【答案】A
【解析】A、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A正确;
B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植物的进化进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BD错误;
C、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C错误;
10.(2018·中山模拟)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D.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A、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因此,生物存在过度繁殖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D、生过度繁殖,会引起生物之间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具有优势,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结果,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BD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项的,进化是定向的,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符合题意。
三、拓展训练
11.(2018·中山模拟)下列各项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差异大的原因,是不同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B.长期使用同种抗生素,杀菌效果差,是因为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繁衍后代
D.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答案】C
【解析】A、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资料,选择的基础。家养动物是人工选择的产物,同种野生动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家养动物与同种野生动物较大差异正是因为选择的不同,因为选择是定方向的。然而自然选择方向是适应环境,人工选择是人为设定一定的环境使其向人们的需求和喜好方向发展。所以造成家养动物与同种野生动物较大差异的原因是人工选择,A不符合题意;
B、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B不符合题意;
C、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C符合题意;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不符合题意。
12.(2022·江海模拟)如图所示为鸡的进化关系,根据达尔文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品种的鸡都具有共同祖先
B.不同品种的鸡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C.原鸡的所有变异都能遗传给后代
D.鸡的进化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A.从图中可知,不同品种的鸡都具有共同的祖先原鸡,A不符合题意。
B.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B不符合题意。
C.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因此原鸡的可遗传的变异能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C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所以鸡的进化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13.(2022·英德模拟)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样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增加
C.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害虫数量触底后又明显增长
【答案】B
【解析】A.害虫样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但抗药性能力有强有弱,A不符合题意。B.根据曲线走势可知,该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B符合题意。
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农药使用一段时间后,抗药性个体得以生存并繁殖后代,害虫数量触底后又明显增长,D不符合题意。
14.(2021·蓬江模拟)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B.古老地层中的化石其生物结构简单
C.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
D.生物多样性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A.根据化学起源学说可知,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不符合题意。
B.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种类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种类越多,B符合题意。
C.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C不符合题意。
D.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15.(2022·遂溪模拟)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达尔文在他的知名著作《物种起源》当中,曾经把所有已知的地球生物的祖先起名叫做LUCA。后来的研究发现,LUCA诞生在深海热液喷口,过着厌氧的生活。
资料二: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些自生命起源以来就几乎没有变化过的代谢反应,使用海底热液喷口中发现的催化剂和条件进行化学实验,以及在计算机上开发出的分子考古学形式,重建了LUCA的新陈代谢,研究发现,推动新陈代谢反应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来源其实就是氢气,而这个氢能来自于生命本身。
(1)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达尔文的 学说合理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2)地球生物祖先LUCA的新发现进一步为原始生命诞生于 提供了有力佐证。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现在普遍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 ,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 。
(3) 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这些生物化学反应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有 的转化,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推动反应的能量来源是 。
(4)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和米勒的模拟实验虽然结论不同,一个为 提供了依据,一个为生命的化学进化提供了佐证,但是它们都是科学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 。
【答案】(1)化石;自然选择
(2)原始海洋;化学起源说;有机小分子
(3)新陈代谢;能量;氢气
(4)生生论;实验法
【解析】(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
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生物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有利变异)生存与不适者(不利变异)被淘汰的结果,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2)根据题干中资料可以看出,地球生物祖先LUCA的新发现进一步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提供了有力佐证。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现在普遍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化学起源说,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一类有机物),所以,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3)新陈代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特征,这些生物化学反应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有能量的转化,根据题干中资料可以看出,推动新陈代谢反应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来源其实就是氢气,而这个氢能来自于生命本身。
(4)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和米勒的模拟实验虽然结论不同,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孢子),这说明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生物来自于生命,这为生生论提供了依据,一个为生命的化学进化提供了佐证,但是它们都是科学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实验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