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联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联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8:30:44

文档简介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组(每题3分,共48分)
甘肃省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下图为甘肃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甘肃省西北部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空气稀薄 B.昼长夜短,日照长
C.天气晴朗,日照长 D.冰天雪地,反射高
2.甘肃省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不利条件是(  )
A.荒漠面积大 B.水资源短缺
C.植被覆盖率低 D.风沙天气多
小明在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了下图中蕨类植物的化石。工作人员介绍蕨类植物主要繁盛于3亿~4亿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后来大面积灭绝了。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蕨类植物繁盛时,其主要生长在(  )
A.冷干的沙漠地区 B.干旱的大陆地区
C.温暖的浅海地区 D.湿润的森林地区
4.蕨类植物繁盛时期(  )
A.联合古陆最终解体,人类出现
B.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开始出现
C.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D.生物从原核生物演化到真核和多细胞生物
大气受热过程的本质就是能量在太阳、地面、大气之间热传递的过程,直接影响着地面和近地面大气的热状况。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该示意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阴天的夜晚④最强 B.晴朗的夜晚③最强
C.②③都为长波辐射 D.②③都为短波辐射
6.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相比,践行低碳生活,可以使(  )
A.①减弱②增强 B.②增强④增强
C.③减弱⑤减弱 D.④增强①增强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中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98°E)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6小时后,飞船与中国空间站顺利成功对接。完成下面小题。
7.神州十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在返程中气温变化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增→递减→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8.神州十七号返回舱表面类似“烧焦”的痕迹,与其成因类似的是(  )
A.流星 B.极光 C.彗星 D.磁暴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截面,一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平层状构造,在野外可以根据颜色、质地、结构等指标对其进行区分。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丙层的名称及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B.腐殖质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C.淋溶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10.若在野外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应准备的工具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某地理研学小组在黄土高原某沟谷研学时发现,沟谷上层为黄土,黄土层下面土壤偏红色,最下层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下图为该沟谷剖面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沟谷剖面下层鹅卵石形成时期,当地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  )
A.戈壁广布 B.青山绿水 C.火山频发 D.草茂羊肥
12.与上层黄土相比,下层土壤颜色偏红,推测其形成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寒冷潮湿 C.温暖湿润 D.寒冷干燥
深圳市(22.5°N,114°E)是地域最小的超大城市,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和冲积平原为主。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空间资源趋紧、环境污染和人口压力等问题,深圳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市记录维管植物高达2086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深圳市记录的维管植物丰富的原因有(  )
①土地面积大 ②开发程度低 ③水热充足 ④地形多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深圳平原区主要的乔木类型为(  )
①热带季雨林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亚寒带针叶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江西省婺源县菊径村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小河绕村庄接近一周四周高山环抱,下图为菊径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据图,菊径村的房屋分布及原因是(  )
A.多分布于左岸,平坦开阔 B.多分布于右岸,水流湍急
C.多分布于左岸,风景美丽 D.多分布于右岸,物产丰富
16.下列有关于菊径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被洪水淹没,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河流侵蚀强烈,利于村落的形成发展
C.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利于村落发展
D.位置临近河流,有利于生产生活取水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漠温室在传统温室的基础上后墙加厚,并加装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大大提升了效益。研究表明,沙漠温室后墙白天接收的太阳辐射占温室接收的总太阳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会通过墙面和地面进行放热,其中墙面放热量约占1/3,地面放热量约占2/3。图示意新疆某处沙漠温室,该温室还有选择性通过不同波长辐射的功能,以达到最佳保温效果。
(1)分析透明温室大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2)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该温室对不同波长辐射的影响。
(3)与传统温室相比,简述该沙漠温室后墙加厚及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的作用。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形态万千,左图示意我国内蒙古草原上的一段河流弯曲景观,中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河流两个不同时期的河岸线,右图示意新月形沙丘及风向。
(1)判断图中实线河道与虚线河道发育的时间先后,并说明理由。河流流向
(2)指出该河流弯曲景观最可能分布的地形区,并说明原因。
(3)总结右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先锋树种是指那些常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白桦是拓荒的先锋树种,可在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迹地(森林中经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上生长组成极纯群落,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图1为冬季白桦林景观图。
材料二图2为东北地区白桦林集中分布区图,图3为我国白桦林垂直分布图。
(1)说明我国白桦林垂直分布的规律。
(2)从气温角度,分析东北白桦林分布区植被群落的特点。
(3)试写出白桦树的生活习性。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区域差异显著。下左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1)丙地位于青藏高原,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请分析原因。
(2)说明甲地土壤肥力明显高于乙地的原因。
(3)材料二:黄土高原的岗底村将荒山缓坡整治为隔坡沟状梯田(上右图),大大改善了梯田的土壤条件。
说明隔坡沟状梯田在改善土壤条件方面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年太阳能辐射总量的因素有:纬度、海拔高度、天气、昼长等因素。
1.甘肃省西北部气候干燥,晴天多,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少,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太阳能电站占地面积大,甘肃风沙天气多,风沙会在太阳能电池板上沉积,影响发电效果,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3.D
4.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蕨类植物喜阴湿温暖的环境,广布世界各地,除沙漠、极干旱寒冷地区外,各地均有分布,尤以热带、亚热带为最丰富,高山、平原、森林、草地、溪沟、岩隙和沼泽中,都有蕨类植物生活。
3.蕨类植物属于陆地生物,喜温喜湿,由此可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4.A.蕨类植物繁盛时期主要在晚古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在新生代,A错误;
B.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在古生代晚期开始出现,B正确;
C.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C错误;
D.生物从原核生物演化到真核和多细胞生物出现在前寒武纪,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5.C
6.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低碳生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会使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
5.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②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③由大气射向地面,属于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④为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继续传统生活相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较小,会使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即使得③代表的大气逆辐射减弱,从而降低全球温度,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D
8.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均是天体。
7.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上升先递减后上升。飞船在返程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高层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因此气温的变化规律应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8.“神舟十七号”飞船高速进入稠密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生热,使得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这与流星体闯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形成流星现象的原理相似,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9.A
10.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同一地貌类型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各圈层依次应为:甲为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乙为腐殖质层、是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丙为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丁为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野外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应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10%盐酸溶液,母混合指示剂,白瓷板、玻璃棒、尺子、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等,①③④正确,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1.B
1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为冰川作用为主,海岸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11.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的土壤剖面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且图中有流水沉积物,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流水作用强,可能是青山绿水,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2.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富含的氧化物,一般呈红色,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3.D
14.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低纬度地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或湿润性气候区,两种乔木均是全年常绿。
13.根据材料"深圳市是地域最小的超大城市"可知,深圳市土地面积小,①错误;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开发程度高,②错误;深圳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热充足,利于植物生长,③正确;深圳市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和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多样,为植物生存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空间,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4.深圳市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主要的乔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①②正确,③④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5.A
16.D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以河面主航道线为参照,再看河岸,凸向河流主航道线的一岸就是凸岸,凹陷的一岸则为凹岸。
15.读图可知,菊径村地处河流弯道处的凸岸,在河流拐弯时,流水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由于此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右岸侵蚀冥想,因此凹岸应是右岸,凸岸是左岸,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6.读图可知,菊径村地处河流弯道处的凸岸,流水沉积,土层深厚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地势平坦,利于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所处位置临近河流,便于生产生活取水,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答案】(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量可以进入温室;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面辐射能量很少能透出温室,使能量保存在温室中,导致大棚内气温高。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入射至温室内,温室对短波辐射没有阻挡效果;地面和墙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产生长波辐射;室内大气吸收长波辐射后升温,也产生长波辐射;为使大部分热量保存在温室内,温室对长波辐射有阻挡效果。
(3)温室后墙厚实,蓄热能力强,夜间释放热量多,保温效果好;白天墙体获得的热量,通过循环水泵传递给地暖管,由地暖管给土壤增温;夜晚土壤能释放更多热量,减轻冻害。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日光温室的保温原理主要是建筑材料和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温,增温之后释放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之后建筑物材料和塑料膜会阻挡长波辐射向外界散射,从而达到保温作用,透明温室大棚内温度较高。
(2)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温室外表是透明材质,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入射至温室内,温室对短波辐射没有阻挡效果;地面和墙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室内大气吸收长波辐射后升温,也产生长波辐射;温室四周的建筑材质对长波辐射的热量有效阻挡,可阻挡温室内长波辐射的热量散失,从而达到保温作用。
(3)沙漠地区由于热力性质的原因,造成昼夜温差较大,而墙面白天吸热多夜晚放热少;地面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而夜晚放热多。温室后墙加厚能使墙体的蓄热能力增强,白天能保存更多的热量,在夜间释放热量多,保温效果更好;白天墙体获得更多的热量,通过循环水泵传递给地暖管,由地暖管给土壤增温,从而使夜间土壤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减轻冻害。
【点评】 调节地球表面温度 大气层就好象是一条毛毯,均匀地包住了整个地球,使整个地球就好象处在一个温室之中。 白天灼热的太阳发出强烈的短波辐射,大气层能让这些短波光顺利地通过,而到达地球表面,使地表增温。 晚上,没有了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热量。 因为地表的温度不高,所以辐射是以长波辐射为主,而这些长波辐射又恰恰是大气层不允许通过的,故地表热量不会更丧失太多,地表温度也不会降的太低。 这样,大气层就起到了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作用。 这种作用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
18.【答案】(1)时间先后:实线河道发育在先,虚线河道发育在后。理由:河流弯曲河段,由于河流外力作用,弯曲程度会越来越大。
(2)地形区:平原区。原因:平原地区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
(3)其形态特征:迎风坡坡形上凸 ,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当河流流经平坦地区时,受流水侧蚀作用发生弯曲,弯曲形成的凹岸处侵蚀,凸岸处堆积,河流弯曲程度越来越大,并由图可知,实线河道发育在先,虚线河道发育在后。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流多见于平坦地区即平原区,平原地区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受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等,可以侧向自由发展,所以该河流弯曲景观最可能分布的地形区是平原区。
(3)读图可知,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上凸 ,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点评】 流动沙丘是根据沙丘移动性划分的沙丘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广的沙丘,是指位置容易变化的沙丘。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一带。
19.【答案】(1)我国南北跨度大,地形类型多样,热量差异明显,分布海拔跨度大;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减少,分布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2)寒冷期较长,环境条件严酷,群落结构简单;冬冷夏热,群落季相变化明显。
(3)白桦树习性喜光,生长速度快,种子传播能力强。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我国南北跨度大,地形类型多样,热量差异明显,不同海拔高度均有分布。以云南、四川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分布海拔高度较高,以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分布海拔较低,故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减少,分布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2)东北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寒冷期较长,环境条件严酷,群落结构简单;东北地区夏季昼长长,气温较高,冬季漫长且寒冷,故群落季相变化明显。
(3)根据材料“白桦是拓荒的先锋树种,可在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迹地(森林中经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上生长组成极纯群落 ”可知,白桦树习性喜光,生长速度快,种子传播能力强。
【点评】先锋树种是指那些常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先锋树种一般为更新能力强,竞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的阳性树种。采伐后的荒山和火烧迹地有利于先锋树种生长。
20.【答案】(1)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植被稀少,生物活跃程度较差,因此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
(2)甲地: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地下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寒冷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乙地: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较快;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
(3)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厚度。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丙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不适宜植物生长,以低矮植物为主,生物活跃程度较差,土壤难以积累有机质,土壤性能不能得到优化,因此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
(2)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东北地区的黑土肥沃。乙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所以微生物活动活跃;由于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不肥沃。
(3)隔坡沟状梯田的坡面产生径流,增加了土壤水分来源,梯田外的边堙可减小径流流速,延长水分下渗时间;隔坡沟状梯田在沟槽内淤积泥沙,有利于加厚土层。
【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 / 1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组(每题3分,共48分)
甘肃省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下图为甘肃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甘肃省西北部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空气稀薄 B.昼长夜短,日照长
C.天气晴朗,日照长 D.冰天雪地,反射高
2.甘肃省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不利条件是(  )
A.荒漠面积大 B.水资源短缺
C.植被覆盖率低 D.风沙天气多
【答案】1.C
2.D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年太阳能辐射总量的因素有:纬度、海拔高度、天气、昼长等因素。
1.甘肃省西北部气候干燥,晴天多,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少,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太阳能电站占地面积大,甘肃风沙天气多,风沙会在太阳能电池板上沉积,影响发电效果,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小明在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了下图中蕨类植物的化石。工作人员介绍蕨类植物主要繁盛于3亿~4亿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后来大面积灭绝了。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蕨类植物繁盛时,其主要生长在(  )
A.冷干的沙漠地区 B.干旱的大陆地区
C.温暖的浅海地区 D.湿润的森林地区
4.蕨类植物繁盛时期(  )
A.联合古陆最终解体,人类出现
B.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开始出现
C.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D.生物从原核生物演化到真核和多细胞生物
【答案】3.D
4.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蕨类植物喜阴湿温暖的环境,广布世界各地,除沙漠、极干旱寒冷地区外,各地均有分布,尤以热带、亚热带为最丰富,高山、平原、森林、草地、溪沟、岩隙和沼泽中,都有蕨类植物生活。
3.蕨类植物属于陆地生物,喜温喜湿,由此可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4.A.蕨类植物繁盛时期主要在晚古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在新生代,A错误;
B.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在古生代晚期开始出现,B正确;
C.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C错误;
D.生物从原核生物演化到真核和多细胞生物出现在前寒武纪,D错误。
故答案为:B。
大气受热过程的本质就是能量在太阳、地面、大气之间热传递的过程,直接影响着地面和近地面大气的热状况。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该示意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阴天的夜晚④最强 B.晴朗的夜晚③最强
C.②③都为长波辐射 D.②③都为短波辐射
6.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相比,践行低碳生活,可以使(  )
A.①减弱②增强 B.②增强④增强
C.③减弱⑤减弱 D.④增强①增强
【答案】5.C
6.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低碳生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会使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
5.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②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③由大气射向地面,属于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④为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继续传统生活相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较小,会使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即使得③代表的大气逆辐射减弱,从而降低全球温度,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中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98°E)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6小时后,飞船与中国空间站顺利成功对接。完成下面小题。
7.神州十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在返程中气温变化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增→递减→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8.神州十七号返回舱表面类似“烧焦”的痕迹,与其成因类似的是(  )
A.流星 B.极光 C.彗星 D.磁暴
【答案】7.D
8.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均是天体。
7.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上升先递减后上升。飞船在返程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高层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因此气温的变化规律应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8.“神舟十七号”飞船高速进入稠密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生热,使得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这与流星体闯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形成流星现象的原理相似,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截面,一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平层状构造,在野外可以根据颜色、质地、结构等指标对其进行区分。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丙层的名称及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B.腐殖质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C.淋溶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10.若在野外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应准备的工具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9.A
10.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同一地貌类型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土壤剖面各圈层依次应为:甲为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乙为腐殖质层、是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丙为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丁为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野外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应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10%盐酸溶液,母混合指示剂,白瓷板、玻璃棒、尺子、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等,①③④正确,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某地理研学小组在黄土高原某沟谷研学时发现,沟谷上层为黄土,黄土层下面土壤偏红色,最下层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下图为该沟谷剖面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沟谷剖面下层鹅卵石形成时期,当地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  )
A.戈壁广布 B.青山绿水 C.火山频发 D.草茂羊肥
12.与上层黄土相比,下层土壤颜色偏红,推测其形成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寒冷潮湿 C.温暖湿润 D.寒冷干燥
【答案】11.B
12.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为冰川作用为主,海岸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11.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的土壤剖面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且图中有流水沉积物,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流水作用强,可能是青山绿水,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2.在湿热的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富含的氧化物,一般呈红色,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深圳市(22.5°N,114°E)是地域最小的超大城市,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和冲积平原为主。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空间资源趋紧、环境污染和人口压力等问题,深圳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市记录维管植物高达2086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深圳市记录的维管植物丰富的原因有(  )
①土地面积大 ②开发程度低 ③水热充足 ④地形多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深圳平原区主要的乔木类型为(  )
①热带季雨林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亚寒带针叶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3.D
14.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低纬度地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或湿润性气候区,两种乔木均是全年常绿。
13.根据材料"深圳市是地域最小的超大城市"可知,深圳市土地面积小,①错误;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开发程度高,②错误;深圳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热充足,利于植物生长,③正确;深圳市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和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多样,为植物生存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空间,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4.深圳市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主要的乔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①②正确,③④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江西省婺源县菊径村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小河绕村庄接近一周四周高山环抱,下图为菊径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据图,菊径村的房屋分布及原因是(  )
A.多分布于左岸,平坦开阔 B.多分布于右岸,水流湍急
C.多分布于左岸,风景美丽 D.多分布于右岸,物产丰富
16.下列有关于菊径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被洪水淹没,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河流侵蚀强烈,利于村落的形成发展
C.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利于村落发展
D.位置临近河流,有利于生产生活取水
【答案】15.A
16.D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以河面主航道线为参照,再看河岸,凸向河流主航道线的一岸就是凸岸,凹陷的一岸则为凹岸。
15.读图可知,菊径村地处河流弯道处的凸岸,在河流拐弯时,流水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由于此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右岸侵蚀冥想,因此凹岸应是右岸,凸岸是左岸,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6.读图可知,菊径村地处河流弯道处的凸岸,流水沉积,土层深厚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地势平坦,利于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所处位置临近河流,便于生产生活取水,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漠温室在传统温室的基础上后墙加厚,并加装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大大提升了效益。研究表明,沙漠温室后墙白天接收的太阳辐射占温室接收的总太阳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会通过墙面和地面进行放热,其中墙面放热量约占1/3,地面放热量约占2/3。图示意新疆某处沙漠温室,该温室还有选择性通过不同波长辐射的功能,以达到最佳保温效果。
(1)分析透明温室大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2)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该温室对不同波长辐射的影响。
(3)与传统温室相比,简述该沙漠温室后墙加厚及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的作用。
【答案】(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量可以进入温室;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面辐射能量很少能透出温室,使能量保存在温室中,导致大棚内气温高。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入射至温室内,温室对短波辐射没有阻挡效果;地面和墙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产生长波辐射;室内大气吸收长波辐射后升温,也产生长波辐射;为使大部分热量保存在温室内,温室对长波辐射有阻挡效果。
(3)温室后墙厚实,蓄热能力强,夜间释放热量多,保温效果好;白天墙体获得的热量,通过循环水泵传递给地暖管,由地暖管给土壤增温;夜晚土壤能释放更多热量,减轻冻害。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日光温室的保温原理主要是建筑材料和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温,增温之后释放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之后建筑物材料和塑料膜会阻挡长波辐射向外界散射,从而达到保温作用,透明温室大棚内温度较高。
(2)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温室外表是透明材质,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入射至温室内,温室对短波辐射没有阻挡效果;地面和墙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室内大气吸收长波辐射后升温,也产生长波辐射;温室四周的建筑材质对长波辐射的热量有效阻挡,可阻挡温室内长波辐射的热量散失,从而达到保温作用。
(3)沙漠地区由于热力性质的原因,造成昼夜温差较大,而墙面白天吸热多夜晚放热少;地面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而夜晚放热多。温室后墙加厚能使墙体的蓄热能力增强,白天能保存更多的热量,在夜间释放热量多,保温效果更好;白天墙体获得更多的热量,通过循环水泵传递给地暖管,由地暖管给土壤增温,从而使夜间土壤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减轻冻害。
【点评】 调节地球表面温度 大气层就好象是一条毛毯,均匀地包住了整个地球,使整个地球就好象处在一个温室之中。 白天灼热的太阳发出强烈的短波辐射,大气层能让这些短波光顺利地通过,而到达地球表面,使地表增温。 晚上,没有了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热量。 因为地表的温度不高,所以辐射是以长波辐射为主,而这些长波辐射又恰恰是大气层不允许通过的,故地表热量不会更丧失太多,地表温度也不会降的太低。 这样,大气层就起到了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作用。 这种作用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形态万千,左图示意我国内蒙古草原上的一段河流弯曲景观,中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河流两个不同时期的河岸线,右图示意新月形沙丘及风向。
(1)判断图中实线河道与虚线河道发育的时间先后,并说明理由。河流流向
(2)指出该河流弯曲景观最可能分布的地形区,并说明原因。
(3)总结右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征。
【答案】(1)时间先后:实线河道发育在先,虚线河道发育在后。理由:河流弯曲河段,由于河流外力作用,弯曲程度会越来越大。
(2)地形区:平原区。原因:平原地区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
(3)其形态特征:迎风坡坡形上凸 ,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当河流流经平坦地区时,受流水侧蚀作用发生弯曲,弯曲形成的凹岸处侵蚀,凸岸处堆积,河流弯曲程度越来越大,并由图可知,实线河道发育在先,虚线河道发育在后。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流多见于平坦地区即平原区,平原地区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受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等,可以侧向自由发展,所以该河流弯曲景观最可能分布的地形区是平原区。
(3)读图可知,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上凸 ,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点评】 流动沙丘是根据沙丘移动性划分的沙丘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广的沙丘,是指位置容易变化的沙丘。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一带。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先锋树种是指那些常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白桦是拓荒的先锋树种,可在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迹地(森林中经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上生长组成极纯群落,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图1为冬季白桦林景观图。
材料二图2为东北地区白桦林集中分布区图,图3为我国白桦林垂直分布图。
(1)说明我国白桦林垂直分布的规律。
(2)从气温角度,分析东北白桦林分布区植被群落的特点。
(3)试写出白桦树的生活习性。
【答案】(1)我国南北跨度大,地形类型多样,热量差异明显,分布海拔跨度大;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减少,分布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2)寒冷期较长,环境条件严酷,群落结构简单;冬冷夏热,群落季相变化明显。
(3)白桦树习性喜光,生长速度快,种子传播能力强。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我国南北跨度大,地形类型多样,热量差异明显,不同海拔高度均有分布。以云南、四川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分布海拔高度较高,以小兴安岭、三江平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分布海拔较低,故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减少,分布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2)东北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寒冷期较长,环境条件严酷,群落结构简单;东北地区夏季昼长长,气温较高,冬季漫长且寒冷,故群落季相变化明显。
(3)根据材料“白桦是拓荒的先锋树种,可在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迹地(森林中经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上生长组成极纯群落 ”可知,白桦树习性喜光,生长速度快,种子传播能力强。
【点评】先锋树种是指那些常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先锋树种一般为更新能力强,竞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的阳性树种。采伐后的荒山和火烧迹地有利于先锋树种生长。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区域差异显著。下左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1)丙地位于青藏高原,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请分析原因。
(2)说明甲地土壤肥力明显高于乙地的原因。
(3)材料二:黄土高原的岗底村将荒山缓坡整治为隔坡沟状梯田(上右图),大大改善了梯田的土壤条件。
说明隔坡沟状梯田在改善土壤条件方面的作用。
【答案】(1)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植被稀少,生物活跃程度较差,因此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
(2)甲地: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地下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寒冷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乙地: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较快;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
(3)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厚度。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土壤;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丙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不适宜植物生长,以低矮植物为主,生物活跃程度较差,土壤难以积累有机质,土壤性能不能得到优化,因此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
(2)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东北地区的黑土肥沃。乙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所以微生物活动活跃;由于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不肥沃。
(3)隔坡沟状梯田的坡面产生径流,增加了土壤水分来源,梯田外的边堙可减小径流流速,延长水分下渗时间;隔坡沟状梯田在沟槽内淤积泥沙,有利于加厚土层。
【点评】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