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高效整合课件(3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高效整合课件(3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5 23:30:36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古代: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世界其他区域的商路,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近代: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线索“互联网”
整合一 古代中国商路贸易的阶段特征
1.汉朝
(1)从范围上看,以周边国家为主,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2)从交往形式上看,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
(3)从途径上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
(4)从道路上看,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
(1)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2)交流的空间范围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与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3)海陆并举,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都很发达。
(4)双向交流。此时期的贸易、文化、使节往来都是双向进行的。
3.宋元时期
商品经济发达,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业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4.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由开放转入闭关锁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整合二 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比较项 丝绸之路 新航路开辟
不同点 中心 中国 西欧
背景 封建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目的 解决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
范围 亚、非、欧三大洲 整个世界
主要商品 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 欧洲工业品
方式 主要为和平交流 主要为暴力掠夺
影响 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 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其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
相同点 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整合三 全面认识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阶段特征
工场手工业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推动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资本 商业资本 工业资本 垄断资本
显著特点 通过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西葡以暴力手段为基础,武力征服和野蛮掠夺殖民地;实行贸易垄断;经营奴隶贸易;以掠夺财富、积累资本为目的;英法荷组织殖民公司掠夺财富、积累资本。 进行不平等贸易:英、法、美、俄将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以商品输出为主;以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目的。 瓜分世界:美、日、德、英、俄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评价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④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整合四 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功能 原因
文化交流 与传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文化创新 ①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②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融合 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扩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责任感。
2.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原因 功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的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开放探究型)
[解题技法]——开放探究型试题特色和解题策略
1.试题特色
(1)材料呈现。高考“开放探究型试题”以材料呈现,有历史图片、教材目录、公式、统计表、文字与地图结合、纯文字等多种形式,选材灵活。这要求学生备考中对各种历史资料(地图、文献、实物、表格、漫画、图片、公式)都要有所涉及。
(2)设问方式。高考“开放探究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3)考查内容。高考“开放探究型试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
2.解答策略
(1)了解赋分的主要标准。“开放探究型试题”评卷的一般套路为:观点分/论据分/结构分/逻辑分/表达分/整体评价分。强调观点的明确性和准确性,论证的角度与深度、广度,与材料的结合度及逻辑表达等。
(2)明确答题的基本原则。
①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息。
②观点明确:观点要指向明确,具体化。
③逻辑严密:在阐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因果关系”。
④格式规范:表述成文,答案向多元方向发展,概括精炼,说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3)把握应试的重要环节。是什么——你所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以“我认为”或“我同意”“我反对”等用语引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从几个角度进行论证,必须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怎么样——最后进行小结或提升。用“所以”“因此”“总之”等用语,表明自己的结论是建立于扎实的因果推理之上的。
[经典示例]——技法支招,有章可循
[2020·山东等级考]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6分)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6分)
[命题立意] 
本题以英国咖啡馆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考查17~18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咖啡馆除了能体现一定阶段政治经济形势,还可以传播思想。英国的咖啡馆像法国的沙龙一样,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浏览最新流行杂志和报纸的集会场所,实际上,咖啡馆和报纸在18世纪英国的启蒙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技法点拨]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宏观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解读。
第(1)问,要求编写人物对话场景,需注意题目要求,选取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设计对话,如可选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
第(2)问,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可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或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进行解读说明。
[参考答案]
(1)对话主题:《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
A:听说了吗?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B:当然,威廉和玛丽都同意了。
A:这下国王的权力被大大限制了。
B:确实,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收赋税,国王的经济大权都被限制了。
A:还不是因为詹姆斯二世倒行逆施,现在可是新教的天下。
B:这下议会真是扶摇直上了。
A:没错,《权利法案》正是以法律权力代替君主权力,日后国王恐怕就是“统而不治”,而议会的统治得到确立了。(6分)
(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6分)
[模拟演练]——创新应用,立竿见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从张骞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我们或将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
观点:丝绸之路是一条信仰之路。(2分)
论证:犹太教、基督教不约而同都诞生在耶路撒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耶路撒冷处在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枢纽位置,这里是东西方的交汇处,也是往来丝绸之路的人的会聚之地。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碰撞,交汇整合之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播出去,这是宗教能够诞生和传播的重要前提。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东传,犹太教、基督教沿着丝绸之路西传,最终传遍全球。(8分)
总之,在丝绸之路这条狭窄的通道上,各种宗教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开放、包容的宗教才能存活下来。(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或整体进行阐述,提出观点。如选择“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材料的观点一可以是丝绸之路是让中国文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如选择“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材料的观点二可以是丝绸之路是一条信仰之路;如选择“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材料的观点三可以是丝绸之路塑造了古代人类的文明。
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对所选的材料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以“观点二:丝绸之路是一条信仰之路”为题,可用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且逐渐中国化;犹太教与基督教为什么会诞生于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耶路撒冷以及向西传播,基督教最终成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的诞生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其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等史实来说明。最后,对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注意不能脱离观点,但也不要重复观点。(共47张PPT)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 程 标 准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理解商路与区域文化圈之间的关系。
学 法 指 导
1.利用历史地图,了解丝绸之路及欧亚大陆其他东西方交通线的路线,增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2.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分析不同商路的历史影响,增强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丝绸之路
1.名称由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________”,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中国丝绸的影响:中国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________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________出使西域。
(2)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________”,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4.发展
(1)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________、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的变化: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________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河西走廊
凿空
新疆
海路
知识点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概念:在丝绸之路北面,从________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2)相关史实:匈奴、突厥等________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1)概念:从________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2)影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________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漠北草原
游牧民族
关中平原
西南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________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演变
①西汉时期:已经开辟了通往________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________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________。
航海技术
印度洋
官方使节
巅峰
知识点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传入西方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____________。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________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________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东罗马帝国
中亚
四大发明
④瓷器的出口与交流
a.出口: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________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b.交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________的影响。
瓷器
中华文化
(2)传入中国
①从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________”,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________、胡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________、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________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________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汗血马
胡桃
服饰
宋元
金银器皿
2.文化交流
(1)传入中国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________,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②祅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________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________、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2)传入西方:中医药知识随着________传到阿拉伯地区。
中国化
基督教
杂技
炼丹术
启思助学?
1.【概念辨析】 西域
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指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2.【知识拓展】 张骞两次通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成果 熟悉了西域的地理和风土人情 交往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3.【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提示:张骞提出的探险计划是出使身毒国(古印度)。原因:身毒国物产丰富,适宜生活;距离蜀地不远,交通方便,又无干扰。
4.【图解历史】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海外贸易的三种主要形式
5.【生活情境】 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 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
思考:这些瓷器是通过什么途径运出去的?
提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
6.【图解历史】 古代商路上的物质和技术交流
7.【学习情境】 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
思考:这些称谓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
8.【拓展延伸】 丝路精神
“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共研主题 丝路文化——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史料实证]——古代的丝绸之路
史料一 
(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帝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史料一介绍了汉朝沿丝绸之路建立屯戍并把古长城向西延长。
史料二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统领护卫),以给(供给)使(出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史料二介绍了自敦煌西至盐泽设立烽火台,设置军事机构。
史料三 元和元年(公元84年)……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诸王大人或前至,所在郡县为设官邸,赏赐待遇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史料三反映了大力发展贸易并设立官邸。
史料四 印度洋及中国南海一带……这个贸易体系自产生以来总体上就是和平安定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更促进了贸易的良性循环……此时,从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直到欧洲都处在经济文化的上升发展时期……两宋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日益发展、交换能力逐步增强、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有效地刺激了贸易的繁荣。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史料四叙述了印度洋及中国南海一带这个贸易体系的和平安定,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在国际环境上,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直到欧洲都处在经济文化的上升发展时期,刺激了贸易的繁荣。
(1)根据史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维护丝绸之路的主要措施。



(2)根据史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为何以海路为主。
提示:设置军事、行政机构;发展沿线经济;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官方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
提示: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比较: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历史解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而不是单向传播。这种双向的交流,即中华文明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徙,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
(2)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明往往都是通过贸易或僧侣等和平方式进行的,这和早期基督教、早期伊斯兰教一度曾用“剑与火”来传播各自的文明截然不同。同时,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的优越性顽强地延续不断,亦从未被外来文明征服。
(3)就中华民族主流意识而言,无论是对中华文明的传出,还是对异域文明的导入,一般未见有强烈的保守和排外倾向。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和消化异域文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正是中华文明具有极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4)中国历代王朝的对外政策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力、国势和国内社会矛盾状况,对外交往的国际背景,以及最高统治集团(往往以君主为代表)的文化心理状态。对外政策的开放程度往往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比。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最高统治集团的对外政策是保守的、闭关锁国的,这就在某些时期限制了中华文明的充实和发展。
[家国情怀]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改革。
(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网络构建
[必备术语]
1.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2.丝绸之路把人类古老文明联结起来,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3.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1.[2022·天津南开一模]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答案:B
解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在秦始皇陵西侧的古墓中出土,体现出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来往交流,故能够印证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已经有了与西方的交流往来,故选B项;材料中出土的金骆驼是重要的实物史料,但A项夸大其作用,排除;秦朝出土的金骆驼能证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往,但是“最早交往”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能证明在秦朝时期存在中西方交往的现象,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具有了多条中西交通道路,排除D项。
2.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答案:B
解析: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线有所变更,但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西方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河西走廊不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是否频繁,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由于受政局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变更,D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3.[2022·天津市2期中考试]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物种交流、商贸流通、文化交流之路,即文明交流之路,故选C项;“物种交流”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过于片面,排除A项;“商贸流通”也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物种交流、商贸流通、文化交流,未体现政治交往,排除D项。
4.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国,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答案:C
解析: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国,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反映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C正确;这些国家的商业活动是朝贡贸易,服务于政治,A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对唐朝的政治清明的描述,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排除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纺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此后,中国的物产和技术的西传确实难以统计,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如“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摘编自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在东西方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12分)

答案:
状况: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主要是手工业技术、手工业产品和经济作物;从西方输入的主要是高档消费品和农牧新品种。(6分)
原因:国家统一;统治者重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科技领先;对外交通发达。(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状况可从材料一中交流的物品归纳,第二问原因则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角度分析。

(2)结合材料二,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在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14分)
答案:过程:汉朝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提倡的孝道相冲突。东汉三国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在佛经中也提倡孝敬父母,与本土文化协调,相互吸收。(7分)
举例: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对儒学形成挑战,出现三教融合并存现象。宋朝时,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7分)
解析: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等回答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碰撞中融合(中国化)的相关过程。第二问结合所学佛教传播、理学形成的知识分析作答。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
视野一 南方丝绸之路
[史学新论] 对外贸易使贸易双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并逐渐呈现出彼此依赖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来看,随着“南方丝绸之路”上各国间贸易的发展,云南与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国际性区域市场。
——引自赵小平《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滇缅食盐贸易研究》
激活思维 
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贸易有利于加强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友好交流;中缅边境贸易有着长期的历史传统,借鉴历史发展今天的边境贸易,吸取历史经验打击边境走私,尤其是毒品走私,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人民健康。
[思辨训练1] 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河西地区的影响,与对外贸易无关,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河西地区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其是丝绸之路中心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信息,D项错误。
视野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转型
[史学新论]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激活思维
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海上丝绸之路不再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外各国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被破坏。
[思辨训练2] 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的现象,本质上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中外贸易频繁需求的反映,故选A项;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与材料涉及市舶贸易中“外商人市价买卖”无关,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元丰年间”不符,排除C项;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元丰年间”不符,排除D项。
[思辨训练3]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在埃及、叙利亚、印度等遗址都出现了唐代或宋朝的瓷片,联系史实可知唐宋时期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东非地区,范围较广,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其他唐代海外贸易的产品信息,无法认定唐代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这些瓷片是私人贸易商品还是官方贸易商品,因而不能得出私人海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埃及、叙利亚、印度都不属于东亚,因而与中国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无关,排除D项。(共54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 程 标 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 法 指 导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等理解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对洲际贸易扩大以及全球贸易网形成的推动作用。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考经济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了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也随同商品贸易不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________大陆之间。
2.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
(1)背景
①________的开辟。
②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___________。
亚欧
新航路
殖民扩张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__________大大增加。
a.咖啡、烟草、________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
b.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________市场销售。
②________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3)影响: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________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种类与数量
可可
美洲
股份公司
欧洲
3.工业革命后
(1)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________和商品市场。
(2)表现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________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________,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3)影响: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贸易的发展受到影响。
原料产地
国际分工
工业产品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________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②战后签署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____________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2)表现
①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
②生产的________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冷战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分工
知识点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
(1)________的开展。
(2)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
(3)商品对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________的传播。
2.表现
(1)饮茶风俗
①中国的茶文化: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________,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国际贸易
习俗
东方美学
②外传
16世纪 以前 主要在中国________传播 16世纪 以后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
________: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______”
茶文化 创新 “日本________” 英国“下午茶”
周边
万里茶道
英国
茶室
茶道
(2)服饰变化
①17世纪末:法国________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②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________、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
③明治维新后:________在日本流行。
④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___________系列女装,这些服装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⑤民国早期:________的设计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传教士
面料
西服
中国大袍式
中山装
(3)钟表技术
①传入
a.大约在16世纪中期,欧洲的钟表经由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
b.________世纪,中国进口大量钟表。
②影响
a.一些清朝________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b.钟表在社会________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c.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________特色。
(4)其他文化交流:________、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澳门
18
高官
中下层
文化
电影
启思助学
1.【概念辨析】 股份公司
股份制亦称“股份经济”,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基本特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权转化为集中的使用权。
2.【图解历史】 19世纪末世界贸易
3.【学习情境】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写道:“西非的黄金,加上亚洲的胡椒和香料,实际上到1506年已构成葡萄牙国家收入的一半以上。此后,随着亚洲贸易比重不断增长,它组成了‘帝国经济的基础’。”
思考: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
提示:早期的殖民扩张。
4.【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提示:
(1)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
(2)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3)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
(4)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5.【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茶叶贸易通道
关键信息:茶文化的外传不仅满足了西方人民对茶叶的需要,更造就了亚欧大陆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6.【图解历史】 中山装的设计解读
7.【学术情境】 论及旗袍风尚,郑逸梅称“清代女子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年份,周锡保认为旗袍流行于1921年后,他以1923年的画报推断旗袍在当时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但1925年5月前,《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出现提供了佐证。在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
思考:据此推知,旗袍流行时间定为什么时候比较合理?
提示:从多重证据观点出发,将旗袍流行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比较合理。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共研主题一 全球贸易网——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经济全球化
[史料实证]——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史料一 从16世纪开始,黑奴贸易是欧洲资本积累的暴力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
史料一介绍了16世纪全球贸易的两个大三角,即东方或亚洲三角、大西洋三角。
史料二 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60年间,是自由贸易衰亡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的美国竭力鼓吹贸易自由化,主张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实行无差别待遇的互惠原则,在它的影响下,建立起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为中心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从世界范围来看,关税壁垒大为削弱,贸易数量限制有所放宽,贸易自由化取得进展。
——摘编自《自由贸易政策》
史料二介绍了二战后贸易自由化取得进展的原因。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东、西方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点。(从内容、方式、作用等方面比较。)

提示:
贸易内容:东方三角贸易以香料、茶叶和纺织品等为主;大西洋三角贸易以非洲和美洲间直接的黑奴贸易为主。
贸易方式:东方贸易和平方式,经济交流;大西洋三角贸易通过暴力建立起不平等贸易。
贸易作用:东方贸易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没能促进社会转型;大西洋三角贸易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社会转型。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前后自由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由自由贸易衰亡到贸易自由化取得进展。
原因:二战前:垄断组织;1929~1933年经济危机;西方政府的关税壁垒。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或WTO)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
[历史解释]
——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市场空间 范围扩大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与亚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市场贸易商 品种类增多 美洲的黄金、白银、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黄金、珍珠、象牙和奴隶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市场联系便捷 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提升
市场资本总额和 贸易总额增长 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
市场主体 力量增强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促使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唯物史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以及扩大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5)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共研主题二 文化交流——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文化传播
[史料实证]——中西文化交流
史料一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史料一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概况。
史料二 从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是现代性的源头,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曾有过真实的交融,中国思想传统参与了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自我建构过程,由此可以发现,现代性并非欧洲的,而是普世性的价值。中国思想参与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实践理性取代宗教神学的世俗化进程,诸如民主政治、平等观念等启蒙价值都深受中国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现代性的普世依据: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真实融会》
史料二反映了商人和传教士在启蒙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和传教士在启蒙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提示:
特点: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意义: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示: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历史解释]——茶叶对西方的影响
(1)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的茶文化对欧美等地的日常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引发了欧美大陆的“中国热”和东方文明在西方的落地生根。
(2)茶叶推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茶具的使用。
(3)茶叶贸易带去了中国的礼俗、情操、修身、养性等,茶叶被赋予了诸多精神上的内涵,并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4)伴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进行,在政治、经济领域引发了一些历史现象和事件,使得“茶叶的世纪”更加丰富多彩。
[家国情怀] 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1)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2)文化交流的民族化: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如中国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音乐、舞蹈等。
(3)文化交流的渐进性: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化的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国服饰对西方的影响过程。
(4)文化交流的包容性:国家性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中国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样式,不同文化的包容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结果。
(5)文化交流的创新性:不同文化的交流孕育着创新,往往体现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如日本茶道的形成、英国的下午茶、中国人制作的钟表等。
(6)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一般来说,外部商品和文化的传入之初是在上层社会流行,后来逐渐大众化、平民化,体现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如清代高官把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政府法令的推动,比如中国服饰的变化等。
网络构建
[必备术语]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加强,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也在不断发展。
2.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1.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错误。
2.[2022·河北沧州期中]1613年,英国对外贸易的输出价值为249万英镑,输入价值为214万英镑。到1774年,输出价值为1 592万英镑,输入价值为1 328万英镑。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 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是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 D.说明商业霸权带来工业优势
答案:A
解析:英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而重商主义的实行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经济条件,故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自由贸易政策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开始进行以后才推行的,排除C项;商业霸权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D项。
3.某历史课题小组为了研究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搜集了如下图片。出现该图所述变化主要取决于(  )
A.生产关系的调整力度
B.世界市场的完善状况
C.拥有海外市场的多少
D.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
答案:D
解析:从1870年到1913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但由于各国对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不同,所以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故选D。
4.西方交际舞在近代传入中国时,很长时间里并不被中国人接受,守旧者认为这“有伤风化,非比寻常”。而随着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俱碎”。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缩小
B.表明了传统观念彻底瓦解
C.体现了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D.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
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人从最初不接受西方的交际舞,指责其“有伤风化”,到跳舞潮流兴起后,“旧有之念”逐渐被打破,说明跳舞潮流兴起推动了社会心理走向开放,D正确;西方交际舞传入中国并冲击旧观念,不能说明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缩小”,A错误;传统观念“彻底瓦解”的说法绝对,B错误;“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与材料主旨不符,C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271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居住、任职达17年之久。回国后由其口述,他人执笔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书中第二卷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见闻,下面是其对中国部分城市的记载:
城(长安)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城中且制一切武装。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大都,周围有一大方墙,宽广各有一哩。质言之,周围共有四哩。此墙广大,高有十步,周围白色,有女墙。此墙四角各有大宫一所,甚富丽,贮藏君主之战具于其中,如弓弦、鞍、響及一切军中必需之物是已。……山顶有一大殿,甚壮丽,内外皆绿,致使山树宫殿构成一色,美丽堪娱。凡见之者莫不欢欣。大汗筑此美景以为赏心娱乐之用。
应知刺桐港(泉州)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之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影响。
解析:第一小问史料价值,史料依据史料价值不同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马可·波罗游记》作为当事人的历史地理游记,是研究元朝历史的一手史料。《马可·波罗游记》中对长安、大都、泉州等城市的描述,对研究元朝时期的城市建筑、商业发展及对外贸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游记作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身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艺术加工成分;而且此书是马可·波罗口述,他人代笔,不免存在疏漏。使用时要注意甄别,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第二小问历史影响,《马可·波罗游记》的发表有利于欧洲社会对东方的了解,同时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东方世界遍地黄金的记载,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答案:
史料价值:《马可·波罗游记》作为当事人的历史地理游记,是研究元朝历史状况的一手史料。书中对长安、大都、泉州等城市的描述,对于研究元朝的城市建筑、工商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6分)但游记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带有主观色彩和艺术加工成分;而且该书是作者口述,他人执笔所作,不免记录有所错误。(2分)所以使用时要注意甄别,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
历史影响:有利于加深欧洲对中国与东方的了解,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对东方世界的记载甚至夸大其词的类似神话般的描述,客观上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4分)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
视野一 新航路开辟与全球文明交往
[史学新论] 
1500~1800年左右的确是一个空前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它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早期近代几乎把世界各个民族都纳入彼此经常的、紧密的、持续的联系之中,跨文化交流延伸到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外,包括了全世界……1500~1800年,经过新航路的开辟,无论奢侈品还是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这些航路上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可以传播给更广泛地区的商人。各地复杂的货币制度,通过可以互相兑换的黄金、白银、铜币、汇票,也促进了全球贸易。
——摘编自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
激活思维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社会和各文明间的孤立与分散状态,亚非欧美各洲间开始了联系和交往,不仅促使各地区间的文化形成了空前的大交流,欧洲生产方式、美洲的物种和亚洲的商品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发展,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大发展,亚非欧美各洲的贸易联系加强,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思辨训练1] 
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右图),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一个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印象派画风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
C.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
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一个中国风格的瓷碗”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间及全球贸易发展,B项正确;印象派画风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点明显不相符,A项错误;这一时期东西方之间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此时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依旧属于较为珍贵的物品,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只是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其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项错误。
[思辨训练2]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答案:D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欧逐渐崛起,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掌握着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区域的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商业革命的体现,而不是受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因果关系不成立,排除B项;英国、荷兰、法国位于西北欧地区,属于贸易中心区,排除C项。
视野二 茶文化在英国的盛行
[史学新论]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等《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激活思维
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思辨训练3] 18世纪20年代,英国律师乔治·梅森的遗物包括茶几、银茶壶及少量瓷器;羊毛商人詹姆斯·基特森的遗物包括陶瓷器67件、茶几盘1个及茶壶1把。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封建等级观念消失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说明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饮茶之风被传入国内并日益普及,故选B项;题干史实仅是涉及“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不能据此推论为英国政府在此时期就垄断了全世界的茶叶贸易,排除A项;题干中述及“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并不单单指的是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喝茶,排除C项;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就确立了资本主义政体类型,封建等级观念逐步消失,到1721年,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封建等级观念基本消失,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思辨训练4]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C
解析:由于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物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方便,最终导致物价下跌,故C项正确;中国茶叶产量的大增并不是引起英国茶叶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涉及英国和荷兰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