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16 09:0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燃烧与灭火》教案
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必然给教育系统带来极大的变化。而交互式的计算机系统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本和图形合而为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媒体资料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多媒体服务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我在《燃烧与灭火》一节教学时,设计利用多媒体及实验组织教学。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灭火的重要性的思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的灭火经验,引导学生从燃烧的条件去理解灭火的原理。安排学生从图片中寻找灭火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各种灭火方法的共性。从灭火条件得出燃烧条件,从而对燃烧下科学的定义。
因此,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情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现象比较熟悉,但对于燃烧的实质、灭火的原理、如何更好地利用燃烧放热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没有清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如何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再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是本节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媒体分析 网络以其强大的主动性需求、交互活动方式、开放的空间与广泛的信息来源,启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潜能。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灭火方法,能从化学角度描述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从化学的角度描述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探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学法指导: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仪器、药品:烧杯、药匙、镊子、试管、白磷、红磷、开水、棉花球、酒精、蜡烛、小木条、煤块、酒精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展示幻灯片,火箭发射和消防官兵扑没大楼火灾提问:大家看完这两幅图片想到了什么?如果在现场,你们会想到哪些灭火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引入并板书课题: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观看联想回答:燃烧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争先恐后说出常见灭火方法 通过真实的情景,引发学生对灭火的重要性的思考。使其身临其境,更能激发思维的活跃。
复习巩固回顾:前面我们讲过许多燃烧反应,如铁丝、硫、碳在氧气中燃烧。提问:你能讲一讲燃烧的特征是什么?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呢?归纳:燃烧的定义和特征一、燃烧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交流讨论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回答提问: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复习了氧气的相关性质。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提问: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燃烧? 板书: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讨论、猜想、交流、汇报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设计实验方案:布置任务:我们的假设要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先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生师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合理设计实验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分组实验: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出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1)分别用棉花球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上点燃。(2)点燃两支蜡烛,在其中一只上罩一个烧杯(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煤块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回答过程中得出的答案,进行适当指正,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重点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交流讨论思考并回答: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一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交流评价—得出结论。
改进实验,深入探究:提问:这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 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 小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才能燃烧。板书: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提问: 此实验符合环保要求吗?能否设计改进实验 思考回答: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怎样使水中的白磷燃烧?交流讨论:不符合环保要求,并讨论改进实验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巩固新知:燃烧的条件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感受、理解、记忆。深刻体会,巩固加深。 强化新知。为灭火原理作好理论准备。
过渡: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当火灾发生时,无处逃生的人们最希望什么?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点拔: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 观看,感受。引起内心的震动。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引导学生辩证看事情,掌握原理,知识就能造福人类。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认识。
师生互动: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然后交流、讨论得出其灭火所用原理。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迁移运用:老师出示灭火事例,学生选择合理方法,指出其原理。 汇报结果加深理解学生掌握原理与方法讨论、观看、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 认识灭火器在生活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于未燃。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回顾总结: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师生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知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燃烧条件: 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隔绝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巩固练习:
1、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2、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沿楼梯迅速下移;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3、食用油在锅内不小心着火,将火熄灭的最好方法是( )
A、把油倒掉 B、 立即将火熄灭 C、 迅速关闭火源 D、盖严锅盖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学会了哪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展示,从多个信息角度体会到了燃烧的内在实质,从而学会的灭火的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知识上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在情感上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进一步学好化学起了承上启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