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孤独之旅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
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
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存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
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
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白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
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字、词、句等;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
说的方法。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2、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泫与方法: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作者有关常识。
教师准备:录音机、录音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
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
对大家有所启发(解说:导语既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
兴趣)
(一)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
当代文学l尊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
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
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
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困际电影节评审团
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投影出示字词,学生注音解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正音义疏解下列字词。。
2、学生白白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白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
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白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白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
豪感和成长感。
(4)人南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
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了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生举例)杜小康存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
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问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
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表达效果: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
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
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
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
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
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序、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问的
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问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
的恐惧表现在西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
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
奈。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l、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
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
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
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
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存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
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白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
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
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
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
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
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白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
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有关鸭群的描写。(生举例)鸭群的恐惧反衬出杜小康的恐惧。
有关芦荡的描写。(生举例)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有关风雨的描写。(生举例)面对暴风雨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
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
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四、拓宽延伸: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l、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
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七、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八、课后反思:
环境: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